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青和居社區時指出:「社區是基層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是確保城市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青山區面對新時代社區居民的新需求和社區建設的新任務,不斷創新實踐,逐漸探索出一套以「鑄魂工程」為支點,主體、陣地、載體、機制等多點支撐的「五點五化」社會思政工作模式,通過在不同工作領域的推廣、複製、完善,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實現了廣度和深度的全面拓展和提升,讓共建共享幸福社區從理想變為現實。
以「鑄魂工程」為支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為民化
65年前,10萬大軍雲集青山,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著貢獻。而今,隨著武鋼等駐區大企業的轉型再造,青山區也進入到全面轉型發展、重新再出發的關鍵時刻。在這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上,愈是要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春風化雨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青山區委以「鑄魂工程」為引領,以塑造青山好形象、傳播青山好聲音,講活青山好故事、鍛造青山好作品、打造青山好人高地、育強宣傳青山好隊伍、擦亮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好品牌等「七好工程」為主要內容和總抓手,在築牢思想根基、弘揚奮鬥精神、打造道德高地、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為民理念五個方面下功夫,以「鑄魂工程」立心立德立言,為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提供精神支點。
位於棚改地區的青和居社區,始終圍繞「鑄魂工程」這一核心,結合社區實際和「人的需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文明和諧幸福社區為目標,以「全民動員、共同創造」為工作理念,以「創新載體、服務需求」為工作抓手,在社區思想政治工作主體、陣地、載體、機制建設上下功夫、探路徑,成為了「鑄魂工程」的實踐範例。
以資源下沉為切入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主體網格化
社區黨組織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社區居民群眾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者、參與者。增強組織工作的主體意識,積極作為、重心下移,是形成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群眾良性互動的基礎,是打開基層治理新局面的關鍵。青山區以網格化布局、點對點銜接為總抓手,線下服務精銳總動員,線上群眾訴求總徵集,全覆蓋地發現問題、全方位地解決問題,實現了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群眾之間的深度融合。
網格黨支部保障職能下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力量下沉。「有人的地方,必有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全區創新社區黨組織設置,依託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按照「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原則,構建全方位的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加強黨對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工人村青和居社區科學劃分15?個網格,建立功能型網格黨支部,將網格內的各類組織和單位中的黨員、區直部門下沉到社區的黨員幹部和社區自管黨員一併編入功能型網格黨支部。同時,網格黨支部通過選任樓棟黨小組長、確定黨員中心戶等方式,最大限度延伸黨的組織觸角、擴大黨的工作範圍。及時發現和解決網格中的矛盾問題,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樓組、進家庭、到個人。
線下全服務類型配置,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依據群眾需求及社區管理需要,將城管、水務、園林等13支職能部門「好樣的工作隊」、「紅色物業」服務人員、駐社區民警、社區律師、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師以及社區黨員志願者等各方力量納入統一管理,組建267人的社區「紅色工作隊」,深入社區定期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就業指導、文體娛樂、文明創建、環境整治、關愛幫扶等主題活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
線上全時段信息採集,消滅環節流程上的「最後一公里」。建立「社區黨建網+社區微博+社區微信+社區qq群+熱線電話」為一體的網絡服務平台,安排專人及時公布和受理服務事項,集成包括政務服務、志願團隊、微心愿認領等在內的50餘項服務功能,形成了在線呼叫同一平台、發現問題同一時間、解決問題同一現場的在線服務網絡,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與服務居民群眾「零盲點」、「不斷線」。
以陣地建設為著力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樣化
陣地建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完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青山區注重「建陣地、用陣地、管陣地」,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平台,對社區居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探索拓展社區「社會宣傳、網絡宣傳、群眾文化」等「三類陣地」功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傳播力」、「感召力」不斷增強。
拓展社會宣傳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用「宣講」形式開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構建宣講大格局,創新宣講的載體和形式。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主題,以棚改變遷為主線,打造「青山綠水紅鋼城」新時代展館,使之成為武漢首個建在社區里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陣地,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並發出「滄桑巨變,恍如隔世」的感慨。據不完全統計,3月開館至今,新時代展館已累計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大中院校學生、社會群眾突破3萬餘人次。在全市率先組建「聽習總書記的話」特色宣講隊,由受到總書記接見的黨員群眾代表組成,在全市開展巡迴宣講,將面對面聆聽總書記講話的感受、認識、體會及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傳遞到機關、企業、學校、社區,形成流動的宣講陣地,使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氣」,添「生氣」,聚「人氣」。
拓展網絡宣傳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網上「傳播力」。網絡宣傳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社會影響力強等特點,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依託網際網路平台,打造社區網上群眾工作部,夯實網絡宣教陣地,開展指尖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運用網際網路平台實現上情下達、輿論引導、凝心聚力。青和居社區開通了「青山微鄰里」微信公眾平台、「社管通」手機平台、居民電子郵箱,設立「惠民先知道」、「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時代楷模」等專欄,通過「鍵對鍵」的宣傳模式,將時政熱點解讀、黨的惠民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知識等通過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接地氣的形式傳播。社區還運用網際網路平台發布各類志願服務的倡議、通知和公告,開展志願者招募,將志願服務需求與服務資源精準對接,實現了「零距離」,在轄區營造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拓展群眾文化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感召力」。社區文化教育活動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居民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途徑。青山區把豐富社區文化活動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引導和吸引居民在參與中潛移默化地凈化思想、陶冶心靈,營造向上向善的氛圍。青和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有和居棋社、和居曲藝、書法美術、手工吧、舞蹈排練室等20餘個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吸引各類文藝愛好者走出樓棟、走進社區中心,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組織「慢板達人」吳傳發、「湖北大鼓」夏謀階等有特長、有熱情、有能力的黨員居民骨幹,聯合居民群眾成立吳傳發藝術團、夏謀階老年樂隊、威風鑼鼓隊等7支文體活動團隊,以社區文化廣場為主要舞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活動聚人氣、以文化聚人心,使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寓教於樂、潤物無聲。
以創新服務為重點推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品牌化
社區工作的重點是人,社區工作的難點也是人,社區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圍繞居民群眾的生活展開,從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入手,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青山區下大力氣創新社區服務方式,大膽改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湧現出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社區服務品牌,在解決居民群眾困難問題的同時,起到了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作用。
「天天敲門組」:敲掉陳規陋習敲出文明新風
天天敲門組成員落實將「天天敲門十八法」作為群眾工作的標準要求,照顧殘疾居民朋友。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在所有網格成立「天天敲門組」,由網格黨支部書記或網格員擔任組長,廣泛發動黨員群眾骨幹參與,探索了「真情感化法」「問計於民法」「群眾議事法」「鄰里結親法」「文體參與法」「需求摸排法」「組團服務法」等「天天敲門十八法」,敲開年輕人的門,敲開孤獨空巢老人的心,敲暖了人心,凝聚了民心,築起了同心。網格黨支部通過天天敲門、??上門服務,組織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敲」走了棚改回遷居民高空拋物、亂搭亂蓋、亂牽亂曬、養雞種菜等壞習慣,「敲」出了居民「我的社區我的家,共建共治靠大家」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順順吧」:順心順氣順出情理相融
居民在「順順吧」順心順氣解疙瘩,將矛盾化解在家門口。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青和居社區居民結構比較複雜,近10%是棚戶區回遷居民,近20%是創業就業大學生,近70%是來自全市的公租房租賃者,家庭之間、鄰里之間易產生矛盾糾紛,社區組織轄區「兩代表一委員」、人民調解員、社區律師、社區民警以及群眾威望高、熱心公益的黨員先鋒和群眾骨幹組成「順順吧」。通過「一聽」(聽取群眾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諮詢和解答)、「二辦」(對收集到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及時匯總到社區、街道並分流轉辦)、「三訪」(由網格員對有關群眾進行回訪,詳細反饋問題辦理情況,對群眾不滿意的,進行「二次辦理」或做好解釋工作),讓居民群眾順氣順心順理,疏通了思想,調解了糾紛,理順了情緒,平衡了心理,妥善化解了社會隱患,有效維護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好樣的工作隊」:一沉到底干出群眾口碑
「好樣的工作隊」職能下沉進社區,面對面心貼心幫扶困難,精準精細化服務居民。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圍繞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各職能部門選派精幹力量成立「好樣的工作隊」,發揮職能優勢,深入社區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出實招、辦實事、送服務,打通部門服務社區居民的「最後一公里」。
「社區好味到」服務到家嘗出溫暖幸福
社區好味道提供優質低價供餐服務,送餐到不便出行居民手中。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青山區人口結構老化、老齡化率28%以上,且多為獨居、孤寡、空巢老人,吃飯是個大問題,全區以青和居社區為試點,創辦「社區好味到」大食堂,區政府每年納入「十件實事」進行資金支持和專項補助,既解決了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又為老年人溝通交流、深化鄰里情搭建平台。
「四點半學校」擔當臨時家長育出時代新人。
「四點半學校」豐富課外知識,從娃娃開始樹立德育高線。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青山區大企業多、雙職工家庭多,孩子放學後無人照顧是許多家庭面臨的突出問題。社區擔起家長的職責,從四點半放學後對孩子進行託管,充分發揮教育系統師資力量,整合社區團干、青教幹部、「五老」隊伍、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共同參與,著力將「四點半學校」由單一的託管提升為集人格塑造、意識培養、法治教育、道德培育為一體的創新基層服務管理平台。
以立德樹人為落腳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常態化
做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共建共享和諧、幸福、美好的社區生活。青山區通過建立共建共享、法規約束、文明創建等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社區居民的自治、法治、德治建設,不斷推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性發展。
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推進社區自治建設。探索開辦辦社會組織孵化器,培育「武漢市愛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杜誠誠工作室」、「毛明月工作室」、「雄鷹藝術團」等社會公益組織,開展常態化、有針對性的志願服務活動。堅持讓社區居民群眾評判、讓社區居民群眾滿意的理念,建立社區居民群眾利益保護機制,對居民群眾的教育、醫療、拆遷、棚戶區改造等涉及百姓利益、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先聽居民群眾怎麼說,再定怎麼做。建立社區重大事項溝通協商機制,鼓勵群眾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來,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辦;社區重大決策都要舉行聽證會,開門決策、開門納諫、開門評估,推動變社區居民群眾的被動介入為主動參與,從而促進居民群眾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法規約束機制,推進社區法治建設。依託社區事務工作站設立了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接待聯絡點,開設婦女維權、法規宣傳等法律宣傳角。定期組織法律志願者和法律專業人員進入社區,開展法律諮詢、法制教育、民事調解、安置幫教等工作。以社區市民學校為基地,定期講解法律法規,為居民群眾提供了學習法律的場所。設立社區法制宣傳專欄,定期將國家新出台的,與社區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載入專欄,教育社區居民群眾學法、知法、懂法,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法律素質。
建立立德樹人機制,推進社區居民德治建設。以規立德,持續在社區開展「兩學一做」等各類主題活動,社區黨員群眾自覺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德治思想」律已向善、厚德向遠,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以評樹德,在社區大力開展挖掘、選樹宣傳身邊的先進典型活動,樹立道德標杆,引領社區居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以文養德,大力組織全民讀書活動,促進居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營造人人讀書、終身讀書、讀書受益的文明風尚。以測促德,將思想道德作為文明社區創建的重要內容,每季度進行一次測評,極大促進了社區居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
以「鑄魂工程」為支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為民化
65年前,10萬大軍雲集青山,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著貢獻。而今,隨著武鋼等駐區大企業的轉型再造,青山區也進入到全面轉型發展、重新再出發的關鍵時刻。在這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上,愈是要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春風化雨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青山區委以「鑄魂工程」為引領,以塑造青山好形象、傳播青山好聲音,講活青山好故事、鍛造青山好作品、打造青山好人高地、育強宣傳青山好隊伍、擦亮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好品牌等「七好工程」為主要內容和總抓手,在築牢思想根基、弘揚奮鬥精神、打造道德高地、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為民理念五個方面下功夫,以「鑄魂工程」立心立德立言,為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提供精神支點。
位於棚改地區的青和居社區,始終圍繞「鑄魂工程」這一核心,結合社區實際和「人的需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文明和諧幸福社區為目標,以「全民動員、共同創造」為工作理念,以「創新載體、服務需求」為工作抓手,在社區思想政治工作主體、陣地、載體、機制建設上下功夫、探路徑,成為了「鑄魂工程」的實踐範例。
以資源下沉為切入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主體網格化
社區黨組織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社區居民群眾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者、參與者。增強組織工作的主體意識,積極作為、重心下移,是形成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群眾良性互動的基礎,是打開基層治理新局面的關鍵。青山區以網格化布局、點對點銜接為總抓手,線下服務精銳總動員,線上群眾訴求總徵集,全覆蓋地發現問題、全方位地解決問題,實現了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群眾之間的深度融合。
網格黨支部保障職能下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力量下沉。「有人的地方,必有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全區創新社區黨組織設置,依託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按照「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原則,構建全方位的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加強黨對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工人村青和居社區科學劃分15?個網格,建立功能型網格黨支部,將網格內的各類組織和單位中的黨員、區直部門下沉到社區的黨員幹部和社區自管黨員一併編入功能型網格黨支部。同時,網格黨支部通過選任樓棟黨小組長、確定黨員中心戶等方式,最大限度延伸黨的組織觸角、擴大黨的工作範圍。及時發現和解決網格中的矛盾問題,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樓組、進家庭、到個人。
線下全服務類型配置,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依據群眾需求及社區管理需要,將城管、水務、園林等13支職能部門「好樣的工作隊」、「紅色物業」服務人員、駐社區民警、社區律師、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師以及社區黨員志願者等各方力量納入統一管理,組建267人的社區「紅色工作隊」,深入社區定期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就業指導、文體娛樂、文明創建、環境整治、關愛幫扶等主題活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
線上全時段信息採集,消滅環節流程上的「最後一公里」。建立「社區黨建網+社區微博+社區微信+社區qq群+熱線電話」為一體的網絡服務平台,安排專人及時公布和受理服務事項,集成包括政務服務、志願團隊、微心愿認領等在內的50餘項服務功能,形成了在線呼叫同一平台、發現問題同一時間、解決問題同一現場的在線服務網絡,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與服務居民群眾「零盲點」、「不斷線」。
以陣地建設為著力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樣化
陣地建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完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青山區注重「建陣地、用陣地、管陣地」,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平台,對社區居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探索拓展社區「社會宣傳、網絡宣傳、群眾文化」等「三類陣地」功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傳播力」、「感召力」不斷增強。
拓展社會宣傳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用「宣講」形式開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構建宣講大格局,創新宣講的載體和形式。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主題,以棚改變遷為主線,打造「青山綠水紅鋼城」新時代展館,使之成為武漢首個建在社區里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陣地,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並發出「滄桑巨變,恍如隔世」的感慨。據不完全統計,3月開館至今,新時代展館已累計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大中院校學生、社會群眾突破3萬餘人次。在全市率先組建「聽習總書記的話」特色宣講隊,由受到總書記接見的黨員群眾代表組成,在全市開展巡迴宣講,將面對面聆聽總書記講話的感受、認識、體會及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傳遞到機關、企業、學校、社區,形成流動的宣講陣地,使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氣」,添「生氣」,聚「人氣」。
拓展網絡宣傳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網上「傳播力」。網絡宣傳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社會影響力強等特點,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依託網際網路平台,打造社區網上群眾工作部,夯實網絡宣教陣地,開展指尖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運用網際網路平台實現上情下達、輿論引導、凝心聚力。青和居社區開通了「青山微鄰里」微信公眾平台、「社管通」手機平台、居民電子郵箱,設立「惠民先知道」、「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時代楷模」等專欄,通過「鍵對鍵」的宣傳模式,將時政熱點解讀、黨的惠民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知識等通過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接地氣的形式傳播。社區還運用網際網路平台發布各類志願服務的倡議、通知和公告,開展志願者招募,將志願服務需求與服務資源精準對接,實現了「零距離」,在轄區營造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拓展群眾文化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感召力」。社區文化教育活動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居民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途徑。青山區把豐富社區文化活動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引導和吸引居民在參與中潛移默化地凈化思想、陶冶心靈,營造向上向善的氛圍。青和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有和居棋社、和居曲藝、書法美術、手工吧、舞蹈排練室等20餘個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吸引各類文藝愛好者走出樓棟、走進社區中心,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組織「慢板達人」吳傳發、「湖北大鼓」夏謀階等有特長、有熱情、有能力的黨員居民骨幹,聯合居民群眾成立吳傳發藝術團、夏謀階老年樂隊、威風鑼鼓隊等7支文體活動團隊,以社區文化廣場為主要舞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活動聚人氣、以文化聚人心,使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寓教於樂、潤物無聲。
以創新服務為重點推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品牌化
社區工作的重點是人,社區工作的難點也是人,社區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圍繞居民群眾的生活展開,從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入手,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青山區下大力氣創新社區服務方式,大膽改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湧現出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社區服務品牌,在解決居民群眾困難問題的同時,起到了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作用。
「天天敲門組」:敲掉陳規陋習敲出文明新風
天天敲門組成員落實將「天天敲門十八法」作為群眾工作的標準要求,照顧殘疾居民朋友。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在所有網格成立「天天敲門組」,由網格黨支部書記或網格員擔任組長,廣泛發動黨員群眾骨幹參與,探索了「真情感化法」「問計於民法」「群眾議事法」「鄰里結親法」「文體參與法」「需求摸排法」「組團服務法」等「天天敲門十八法」,敲開年輕人的門,敲開孤獨空巢老人的心,敲暖了人心,凝聚了民心,築起了同心。網格黨支部通過天天敲門、??上門服務,組織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敲」走了棚改回遷居民高空拋物、亂搭亂蓋、亂牽亂曬、養雞種菜等壞習慣,「敲」出了居民「我的社區我的家,共建共治靠大家」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順順吧」:順心順氣順出情理相融
居民在「順順吧」順心順氣解疙瘩,將矛盾化解在家門口。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青和居社區居民結構比較複雜,近10%是棚戶區回遷居民,近20%是創業就業大學生,近70%是來自全市的公租房租賃者,家庭之間、鄰里之間易產生矛盾糾紛,社區組織轄區「兩代表一委員」、人民調解員、社區律師、社區民警以及群眾威望高、熱心公益的黨員先鋒和群眾骨幹組成「順順吧」。通過「一聽」(聽取群眾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諮詢和解答)、「二辦」(對收集到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及時匯總到社區、街道並分流轉辦)、「三訪」(由網格員對有關群眾進行回訪,詳細反饋問題辦理情況,對群眾不滿意的,進行「二次辦理」或做好解釋工作),讓居民群眾順氣順心順理,疏通了思想,調解了糾紛,理順了情緒,平衡了心理,妥善化解了社會隱患,有效維護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好樣的工作隊」:一沉到底干出群眾口碑
「好樣的工作隊」職能下沉進社區,面對面心貼心幫扶困難,精準精細化服務居民。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圍繞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各職能部門選派精幹力量成立「好樣的工作隊」,發揮職能優勢,深入社區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出實招、辦實事、送服務,打通部門服務社區居民的「最後一公里」。
「社區好味到」服務到家嘗出溫暖幸福
社區好味道提供優質低價供餐服務,送餐到不便出行居民手中。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青山區人口結構老化、老齡化率28%以上,且多為獨居、孤寡、空巢老人,吃飯是個大問題,全區以青和居社區為試點,創辦「社區好味到」大食堂,區政府每年納入「十件實事」進行資金支持和專項補助,既解決了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又為老年人溝通交流、深化鄰里情搭建平台。
「四點半學校」擔當臨時家長育出時代新人。
「四點半學校」豐富課外知識,從娃娃開始樹立德育高線。圖片來源: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青山區大企業多、雙職工家庭多,孩子放學後無人照顧是許多家庭面臨的突出問題。社區擔起家長的職責,從四點半放學後對孩子進行託管,充分發揮教育系統師資力量,整合社區團干、青教幹部、「五老」隊伍、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共同參與,著力將「四點半學校」由單一的託管提升為集人格塑造、意識培養、法治教育、道德培育為一體的創新基層服務管理平台。
以立德樹人為落腳點推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常態化
做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共建共享和諧、幸福、美好的社區生活。青山區通過建立共建共享、法規約束、文明創建等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社區居民的自治、法治、德治建設,不斷推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性發展。
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推進社區自治建設。探索開辦辦社會組織孵化器,培育「武漢市愛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杜誠誠工作室」、「毛明月工作室」、「雄鷹藝術團」等社會公益組織,開展常態化、有針對性的志願服務活動。堅持讓社區居民群眾評判、讓社區居民群眾滿意的理念,建立社區居民群眾利益保護機制,對居民群眾的教育、醫療、拆遷、棚戶區改造等涉及百姓利益、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先聽居民群眾怎麼說,再定怎麼做。建立社區重大事項溝通協商機制,鼓勵群眾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來,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辦;社區重大決策都要舉行聽證會,開門決策、開門納諫、開門評估,推動變社區居民群眾的被動介入為主動參與,從而促進居民群眾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法規約束機制,推進社區法治建設。依託社區事務工作站設立了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接待聯絡點,開設婦女維權、法規宣傳等法律宣傳角。定期組織法律志願者和法律專業人員進入社區,開展法律諮詢、法制教育、民事調解、安置幫教等工作。以社區市民學校為基地,定期講解法律法規,為居民群眾提供了學習法律的場所。設立社區法制宣傳專欄,定期將國家新出台的,與社區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載入專欄,教育社區居民群眾學法、知法、懂法,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高法律素質。
建立立德樹人機制,推進社區居民德治建設。以規立德,持續在社區開展「兩學一做」等各類主題活動,社區黨員群眾自覺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德治思想」律已向善、厚德向遠,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強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以評樹德,在社區大力開展挖掘、選樹宣傳身邊的先進典型活動,樹立道德標杆,引領社區居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以文養德,大力組織全民讀書活動,促進居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營造人人讀書、終身讀書、讀書受益的文明風尚。以測促德,將思想道德作為文明社區創建的重要內容,每季度進行一次測評,極大促進了社區居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