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雜誌。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中央機關刊物之一。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雜誌。陳獨秀在改刊後的《新青年》上發表《新青年》一文。號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標準是:生理上身體強壯;心理上是「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而「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在自力創造幸福,而「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李大釗發表《青春》一文,揭露封建制度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強調要寄希望於「青春中國之再生」;號召青年「衝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新青年》編輯部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在《新青年》11年的歷程中,雖然存在著缺點,但它始終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用革命思想和戰鬥精神,影響和培養了五四時期整整一代的革命者,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國無產階級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聯合貧苦農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舉行的一次武裝革命。因其發生在1917年俄歷10月,故名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指明了爭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即無產階級在其政黨的領導下,推翻剝削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並開始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並開始積極從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活動。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從1919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處理戰後的世界問題。中國政府代表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了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要求。4月下旬,巴黎和會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悍然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在中國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識界和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5月4日,北京13所大學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遊行,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加入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參加罷工的產業工人有六、七萬人。上海商人舉行罷市。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工人,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的唐山工人相繼罷工。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都有工人罷工。旅法華工也參加了拒簽和約的鬥爭。對於以工人為主體的群眾鬥爭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者和軍閥政府感到恐慌。北洋軍閥政府在6月間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6月28日,在全國各界群眾和旅法華工、留學生及華僑的強大鬥爭壓力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經過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知識分子,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強大的力量,他們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進行組織工作,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中央機關刊物之一。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雜誌。陳獨秀在改刊後的《新青年》上發表《新青年》一文。號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標準是:生理上身體強壯;心理上是「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而「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在自力創造幸福,而「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李大釗發表《青春》一文,揭露封建制度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強調要寄希望於「青春中國之再生」;號召青年「衝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新青年》編輯部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在《新青年》11年的歷程中,雖然存在著缺點,但它始終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用革命思想和戰鬥精神,影響和培養了五四時期整整一代的革命者,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國無產階級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聯合貧苦農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舉行的一次武裝革命。因其發生在1917年俄歷10月,故名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指明了爭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即無產階級在其政黨的領導下,推翻剝削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並開始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並開始積極從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活動。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從1919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處理戰後的世界問題。中國政府代表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了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要求。4月下旬,巴黎和會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悍然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在中國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識界和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5月4日,北京13所大學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遊行,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加入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參加罷工的產業工人有六、七萬人。上海商人舉行罷市。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工人,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的唐山工人相繼罷工。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都有工人罷工。旅法華工也參加了拒簽和約的鬥爭。對於以工人為主體的群眾鬥爭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者和軍閥政府感到恐慌。北洋軍閥政府在6月間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6月28日,在全國各界群眾和旅法華工、留學生及華僑的強大鬥爭壓力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經過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知識分子,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強大的力量,他們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進行組織工作,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