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雜誌。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中央機關刊物之一。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雜誌。陳獨秀在改刊後的《新青年》上發表《新青年》一文。號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標準是:生理上身體強壯;心理上是「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而「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在自力創造幸福,而「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李大釗發表《青春》一文,揭露封建制度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強調要寄希望於「青春中國之再生」;號召青年「衝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新青年》編輯部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在《新青年》11年的歷程中,雖然存在著缺點,但它始終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用革命思想和戰鬥精神,影響和培養了五四時期整整一代的革命者,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國無產階級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聯合貧苦農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舉行的一次武裝革命。因其發生在1917年俄歷10月,故名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指明了爭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即無產階級在其政黨的領導下,推翻剝削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並開始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並開始積極從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活動。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從1919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處理戰後的世界問題。中國政府代表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了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要求。4月下旬,巴黎和會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悍然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在中國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識界和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5月4日,北京13所大學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遊行,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加入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參加罷工的產業工人有六、七萬人。上海商人舉行罷市。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工人,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的唐山工人相繼罷工。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都有工人罷工。旅法華工也參加了拒簽和約的鬥爭。對於以工人為主體的群眾鬥爭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者和軍閥政府感到恐慌。北洋軍閥政府在6月間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6月28日,在全國各界群眾和旅法華工、留學生及華僑的強大鬥爭壓力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經過五四愛國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知識分子,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強大的力量,他們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進行組織工作,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史重大事件[朗讀]
1.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首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確定於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兩大首次明確提出了完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下,從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4、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從1924年1月20日到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50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國巡邏突然向南京路遊行的大眾開槍,引起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憤怒,全國各地有170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
7.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
8.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北伐軍3萬餘人,在江西南昌進行武裝起義。
9.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
10.秋收起義八七會後,毛澤東受黨中央委託,作為中央特派人員趕往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
11.井岡山革命依據地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抵達江西井岡山,創建黨領導下的第一批農村革命依據地。
12.中共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
13.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屆黨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
14.紅軍反圍剿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集軍隊向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反革命圍剿,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5.中央紅軍主力長征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16.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7.發布《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布《八一宣言》。
18.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上午,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拘留蔣介石。
20.洛川會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擴大會議。
2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勝利。
22.《論持久戰》發表於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明確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23.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20日到12月5日,八路軍出動了一百多個團,打擊了日軍。
24.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抵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國民黨襲擊。
25.大生產運動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生產運動。
26.延安整風運動1942年春天,延安整風運動開始。
27.通過《關於一些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一些歷史問題的決議》。
28.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
29.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等抵達重慶,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並簽署了《雙十協議》。
30.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地法大綱》。
31.三戰三戰是遼瀋戰、淮海戰、平津戰。
32.7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7屆二中全會。
3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議,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議在北平召開。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確定於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兩大首次明確提出了完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下,從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4、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從1924年1月20日到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50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國巡邏突然向南京路遊行的大眾開槍,引起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憤怒,全國各地有170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
7.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
8.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北伐軍3萬餘人,在江西南昌進行武裝起義。
9.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
10.秋收起義八七會後,毛澤東受黨中央委託,作為中央特派人員趕往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
11.井岡山革命依據地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抵達江西井岡山,創建黨領導下的第一批農村革命依據地。
12.中共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
13.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屆黨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
14.紅軍反圍剿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集軍隊向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反革命圍剿,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5.中央紅軍主力長征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16.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7.發布《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布《八一宣言》。
18.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上午,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拘留蔣介石。
20.洛川會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擴大會議。
2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勝利。
22.《論持久戰》發表於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明確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23.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20日到12月5日,八路軍出動了一百多個團,打擊了日軍。
24.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抵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國民黨襲擊。
25.大生產運動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生產運動。
26.延安整風運動1942年春天,延安整風運動開始。
27.通過《關於一些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一些歷史問題的決議》。
28.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
29.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等抵達重慶,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並簽署了《雙十協議》。
30.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地法大綱》。
31.三戰三戰是遼瀋戰、淮海戰、平津戰。
32.7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7屆二中全會。
3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議,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議在北平召開。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32年。
4月20日由紅一軍團和紅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攻占福建漳州,俘敵一千六百餘人,繳槍二千餘支、飛機兩架及其他大量軍用物資,並籌得大批經費。
1934年。
4月20日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經宋慶齡、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簽名,發表了《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呼籲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5月,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總會在上海成立。
1945年。
4月20日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討論並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總結了建黨以來的歷史經驗,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結論;著重批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領導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的錯誤;高度評價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傑出貢獻;系統地總結出合乎中國民主革命實際的一整套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明確地指出對犯錯誤的同志應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它是整風運動的重要成果,使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達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一致,為中共七大的召開,在思想上作了充分準備。
1956年。
4月20日至5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會議的目的是把全國範圍的先進生產者運動進一步開展起來,成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強大動力,以保證提前和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7年。
4月20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此前,毛澤東多次提出,必須消滅血吸蟲病。
1966年。
4月20日河南林縣紅旗渠竣工通水典禮舉行。為改變因缺水造成的窮困,林縣組織數萬民工,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奮戰,1965年4月5日實現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紅旗渠曾被譽為新中國創造的兩大奇蹟之一。
2013年。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習近平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最大限度減少傷亡,並前往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廣大軍民團結奮戰,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勝利。
2016年。
4月20日習近平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強調要努力建設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堅強支撐。
2018年。
4月20日至21日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4月20日由紅一軍團和紅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攻占福建漳州,俘敵一千六百餘人,繳槍二千餘支、飛機兩架及其他大量軍用物資,並籌得大批經費。
1934年。
4月20日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經宋慶齡、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簽名,發表了《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呼籲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5月,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總會在上海成立。
1945年。
4月20日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討論並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總結了建黨以來的歷史經驗,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結論;著重批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領導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的錯誤;高度評價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傑出貢獻;系統地總結出合乎中國民主革命實際的一整套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明確地指出對犯錯誤的同志應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它是整風運動的重要成果,使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達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一致,為中共七大的召開,在思想上作了充分準備。
1956年。
4月20日至5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會議的目的是把全國範圍的先進生產者運動進一步開展起來,成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強大動力,以保證提前和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7年。
4月20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此前,毛澤東多次提出,必須消滅血吸蟲病。
1966年。
4月20日河南林縣紅旗渠竣工通水典禮舉行。為改變因缺水造成的窮困,林縣組織數萬民工,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奮戰,1965年4月5日實現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紅旗渠曾被譽為新中國創造的兩大奇蹟之一。
2013年。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習近平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最大限度減少傷亡,並前往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廣大軍民團結奮戰,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勝利。
2016年。
4月20日習近平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強調要努力建設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堅強支撐。
2018年。
4月20日至21日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2、秋收起義。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
3、遵義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2、秋收起義。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
3、遵義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1、辛亥革命。
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時間:1911年10月。
直接目標:三民主義。
歷史功績::①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意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提出的口號: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幾大。
(1) 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十六大: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4.西安事變。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5.內戰。
爆發:重慶談判破裂,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結束:三大戰役勝利,國民當軍隊主力被殲滅,為解放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度。
6.抗日戰爭。
戰略防禦階段:標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十月底武漢廣州淪陷 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
戰略相持階段:標誌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
口號是苦撐待變。
戰略反攻階段:標誌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號是對敵人的最後一戰。
7.國共合作。
條件:形勢促使國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8.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有所不同。
9.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和意義。
歷史背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歷史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1.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時間:1911年10月。
直接目標:三民主義。
歷史功績::①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意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提出的口號: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幾大。
(1) 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十六大: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4.西安事變。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5.內戰。
爆發:重慶談判破裂,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結束:三大戰役勝利,國民當軍隊主力被殲滅,為解放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度。
6.抗日戰爭。
戰略防禦階段:標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十月底武漢廣州淪陷 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
戰略相持階段:標誌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
口號是苦撐待變。
戰略反攻階段:標誌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號是對敵人的最後一戰。
7.國共合作。
條件:形勢促使國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8.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有所不同。
9.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和意義。
歷史背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歷史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1.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