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一大(1921.7)。
提出黨的奮鬥目標,確定革命對象。
二.中共三大(1923)。
國共合作,強調保持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權」。
三.中共四大(1925)。
討論的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問題。
明確將資產階級分為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四.遵義會議 (1935)。
會議討論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問題。中共第一次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是幼年黨向成熟黨轉變的標誌。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
毛澤東詳盡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現狀以及黨應採取的基本政策。
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執政黨的建設問題。
六.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1964)。
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第一次公布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
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1979)。
鄧小平講話,中心內容是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果斷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糾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傾錯誤。這是黨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飛躍的起點。
我國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計劃和市場的關係。
八.中共十二大(1982)。
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作了重要補充:毛澤東思想是被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中共十五大(1997)。
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1)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2) 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3) 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 確立跨世紀發展宏圖。
5) 明確回答了鄧小平死後中國怎樣繼續前進這個重大問題。
一十.中共十六大(2002)。
三個代表(貫穿主線的靈魂)。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史重大事件[朗讀]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著全國1073萬黨員。大會宣布,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為副主席,鄧小平為總書記。上述6人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八大」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大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八屆二中全會。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劉少奇做《目前時局的報告》,談到埃及問題、波蘭問題、匈牙利問題及黨對這些問題所採取的政策和應記取的教訓。周恩來做《關於1957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的控制數字的報告》,報告充分肯定了成績,指出了缺點,總結了經驗教訓;報告明確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當在繼續前進的前提下,為基本建設做適當的壓縮;合理調整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以適應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的可能性。陳雲做《關於糧食和主要副食品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做總結髮言,同意全會所採取的各項方針和措施,並著重談了經濟問題、國際形勢問題、整風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號召全體工作人員向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的傾向做鬥爭。
黨的八屆三中全會。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做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和會議的總結髮言,陳雲作《關於改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和關於農業增產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在會議結束前作了題為《做革命的促進派》的講話。會議基本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及關於工業、商業、財政的管理體制和關於勞動工資、勞保福利問題的幾項規定草案。這次會議重點討論了五個問題:一是關於整風和反右派鬥爭問題,肯定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進行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很合適的形式;二是關於農業問題;三是關於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四是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五是關於國內主要矛盾問題。這次會議對1956年黨中央所採取的反冒進的若干正確做法再次提出尖銳批評,這實際上是後來發動「大躍進」的開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社會主義改造與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在15年或者更短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後,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
廬山會議。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先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屆八中全會。原定議題是總結1958年「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繼續糾正「左」傾錯誤。但會議後期,毛澤東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等人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著全國1073萬黨員。大會宣布,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為副主席,鄧小平為總書記。上述6人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八大」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大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八屆二中全會。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劉少奇做《目前時局的報告》,談到埃及問題、波蘭問題、匈牙利問題及黨對這些問題所採取的政策和應記取的教訓。周恩來做《關於1957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的控制數字的報告》,報告充分肯定了成績,指出了缺點,總結了經驗教訓;報告明確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當在繼續前進的前提下,為基本建設做適當的壓縮;合理調整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以適應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的可能性。陳雲做《關於糧食和主要副食品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做總結髮言,同意全會所採取的各項方針和措施,並著重談了經濟問題、國際形勢問題、整風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號召全體工作人員向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的傾向做鬥爭。
黨的八屆三中全會。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做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和會議的總結髮言,陳雲作《關於改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和關於農業增產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在會議結束前作了題為《做革命的促進派》的講話。會議基本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及關於工業、商業、財政的管理體制和關於勞動工資、勞保福利問題的幾項規定草案。這次會議重點討論了五個問題:一是關於整風和反右派鬥爭問題,肯定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進行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很合適的形式;二是關於農業問題;三是關於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四是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五是關於國內主要矛盾問題。這次會議對1956年黨中央所採取的反冒進的若干正確做法再次提出尖銳批評,這實際上是後來發動「大躍進」的開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社會主義改造與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在15年或者更短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後,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
廬山會議。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先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屆八中全會。原定議題是總結1958年「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繼續糾正「左」傾錯誤。但會議後期,毛澤東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等人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
1919、5、4 五四運動。
1920、8—1921年春 京滬等地先後成立黨的早期組織。
1921、7、23 中共一大、中共誕生。
1922、1—1923、2 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1922、7 中共二大。
1923 中共三大。
1924 國民黨一大、沙面大罷工。
1925 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中共四大。
1926 北伐開始。
1927 四一二政變、中共五大、七一五政變。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928 寧漢合流、中共六大、東北易幟。
1929 六屆二中全會、古田會議。
1930—1934 紅軍反「圍剿」。
1930 中原大戰、六屆三中全會。
1931 六屆四中全會、九一八事變。
1932 一二八事變。
1933 福建事變。
1934 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 遵義會議、八一宣言發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瓦窯堡會議。
1936 紅一二四方面軍結束長征、西安事變。
1937、1 中共中央機關遷駐延安。
7、7 七七事變。
8、13 八一三事變。
8、25 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
8月下旬 洛川會議。
9、23 國共合作正式建立。
9、25 平型關大捷。
12 新四軍成立。
1938、5 《論持久戰》發表。
1938、9 六屆六中全會。
10 武廣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2 汪偽政權建立。
1939、10—1940、1 毛澤東先後發表三篇著作。
1940、8 百團大戰。
1941 皖南事變。
1941—1942 敵後抗戰出現嚴重困難局面。
延安整風開始。
1943 敵後戰場局部反攻。
1944—1945 六屆七中全會。
1945、4—6 中共七大。
1945、9、2 日本簽署投降書。
8—10 重慶談判。
1946、1 政協會議。
6 全面內戰爆發。
1947、5 第二條戰線形成。
6 解放軍戰略進攻。
10 中間路線的破產。
12 十二月會議。
1948、9—1949、1 三大戰役。
1949、3 七屆二中全會。
1949、4、23 解放軍占領南京。
9 新政協召開。
10、1 新中國成立。
1950、6 七屆三中全會。
1950、10—1953、7 抗美援朝。
1950、12—1951、10 鎮壓反革命。
1951、5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 國民經濟恢復完成。
1953—1957 一五計劃。
1954 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新中國首部憲法。
1956、4 《論十大關係》發表。
9 中共八大。
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
1957、2 《正處》發表。
4下旬 整風→反右派。
9—10 八屆三中全會。
1958、5 八大二次會議、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8 北戴河會議。
11 第一次鄭州會議。
12 八屆六中全會。
1959、2—3 第二次鄭州會議。
4 八屆七中全會。
7—8 廬山會議。
1959—1961 三年經濟困難。
1961—1965 執行八字方針。
1962、1—2 七千人大會。
9 八屆十中全會。
1964年底—1965 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1966 文革開始。
1969 中共九大。
1973 中共十大。
1976 四五運動、文革結束。
1977 中共十一大。
1978、5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978、12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發表。
12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81 十一屆六中全會。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4、10 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政治風波。
1992、1—2 鄧小平南巡。
10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12 中共十八大。
1920、8—1921年春 京滬等地先後成立黨的早期組織。
1921、7、23 中共一大、中共誕生。
1922、1—1923、2 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1922、7 中共二大。
1923 中共三大。
1924 國民黨一大、沙面大罷工。
1925 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中共四大。
1926 北伐開始。
1927 四一二政變、中共五大、七一五政變。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928 寧漢合流、中共六大、東北易幟。
1929 六屆二中全會、古田會議。
1930—1934 紅軍反「圍剿」。
1930 中原大戰、六屆三中全會。
1931 六屆四中全會、九一八事變。
1932 一二八事變。
1933 福建事變。
1934 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 遵義會議、八一宣言發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瓦窯堡會議。
1936 紅一二四方面軍結束長征、西安事變。
1937、1 中共中央機關遷駐延安。
7、7 七七事變。
8、13 八一三事變。
8、25 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
8月下旬 洛川會議。
9、23 國共合作正式建立。
9、25 平型關大捷。
12 新四軍成立。
1938、5 《論持久戰》發表。
1938、9 六屆六中全會。
10 武廣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2 汪偽政權建立。
1939、10—1940、1 毛澤東先後發表三篇著作。
1940、8 百團大戰。
1941 皖南事變。
1941—1942 敵後抗戰出現嚴重困難局面。
延安整風開始。
1943 敵後戰場局部反攻。
1944—1945 六屆七中全會。
1945、4—6 中共七大。
1945、9、2 日本簽署投降書。
8—10 重慶談判。
1946、1 政協會議。
6 全面內戰爆發。
1947、5 第二條戰線形成。
6 解放軍戰略進攻。
10 中間路線的破產。
12 十二月會議。
1948、9—1949、1 三大戰役。
1949、3 七屆二中全會。
1949、4、23 解放軍占領南京。
9 新政協召開。
10、1 新中國成立。
1950、6 七屆三中全會。
1950、10—1953、7 抗美援朝。
1950、12—1951、10 鎮壓反革命。
1951、5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 國民經濟恢復完成。
1953—1957 一五計劃。
1954 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新中國首部憲法。
1956、4 《論十大關係》發表。
9 中共八大。
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
1957、2 《正處》發表。
4下旬 整風→反右派。
9—10 八屆三中全會。
1958、5 八大二次會議、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8 北戴河會議。
11 第一次鄭州會議。
12 八屆六中全會。
1959、2—3 第二次鄭州會議。
4 八屆七中全會。
7—8 廬山會議。
1959—1961 三年經濟困難。
1961—1965 執行八字方針。
1962、1—2 七千人大會。
9 八屆十中全會。
1964年底—1965 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1966 文革開始。
1969 中共九大。
1973 中共十大。
1976 四五運動、文革結束。
1977 中共十一大。
1978、5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978、12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發表。
12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81 十一屆六中全會。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4、10 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政治風波。
1992、1—2 鄧小平南巡。
10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12 中共十八大。
1、辛亥革命。
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時間:1911年10月。
直接目標:三民主義。
歷史功績::①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意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提出的口號: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收回山東權利 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幾大。
(1) 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十六大: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4.西安事變。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5.內戰。
爆發:重慶談判破裂,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結束:三大戰役勝利,國民當軍隊主力被殲滅,為解放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度。
6.抗日戰爭。
戰略防禦階段:標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十月底武漢廣州淪陷 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
戰略相持階段:標誌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
口號是苦撐待變。
戰略反攻階段:標誌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號是對敵人的最後一戰。
7.國共合作。
條件:形勢促使國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8.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有所不同。
9.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和意義。
歷史背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歷史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1.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時間:1911年10月。
直接目標:三民主義。
歷史功績::①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意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提出的口號: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收回山東權利 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幾大。
(1) 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十六大: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4.西安事變。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5.內戰。
爆發:重慶談判破裂,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結束:三大戰役勝利,國民當軍隊主力被殲滅,為解放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度。
6.抗日戰爭。
戰略防禦階段:標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十月底武漢廣州淪陷 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
戰略相持階段:標誌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
口號是苦撐待變。
戰略反攻階段:標誌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號是對敵人的最後一戰。
7.國共合作。
條件:形勢促使國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8.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有所不同。
9.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和意義。
歷史背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歷史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1.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1.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確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4.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遊行的群眾開槍,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國民眾的憤怒,全國各地有170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
7.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
8.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北伐軍3萬多人,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9.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10.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黨中央委託,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赴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
1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江西井岡山,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2.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
13.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
14.紅軍反「圍剿」戰爭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調集軍隊向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反革命「圍剿」,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5.中央紅軍主力長征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16.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7.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八一宣言」。
18.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
20.洛川會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
2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勝利。
22.《論持久戰》發表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23.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百餘個團,沉重打擊了日軍。
24.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突襲。
25.大生產運動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
26.延安整風運動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
27.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8.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29.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等抵達重慶,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並簽署了《雙十協定》。
30.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31.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32.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
3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確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興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4.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5.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6.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遊行的群眾開槍,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國民眾的憤怒,全國各地有170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反帝運動。
7.北伐戰爭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
8.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北伐軍3萬多人,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9.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10.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黨中央委託,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赴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
1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江西井岡山,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2.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
13.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
14.紅軍反「圍剿」戰爭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調集軍隊向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反革命「圍剿」,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5.中央紅軍主力長征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16.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7.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八一宣言」。
18.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
20.洛川會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
2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勝利。
22.《論持久戰》發表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23.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百餘個團,沉重打擊了日軍。
24.皖南事變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突襲。
25.大生產運動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
26.延安整風運動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
27.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8.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29.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等抵達重慶,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並簽署了《雙十協定》。
30.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31.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32.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
3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