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亥革命。
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時間:1911年10月。
直接目標:三民主義。
歷史功績::①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意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提出的口號: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收回山東權利 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幾大。
(1) 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十六大: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4.西安事變。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5.內戰。
爆發:重慶談判破裂,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結束:三大戰役勝利,國民當軍隊主力被殲滅,為解放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度。
6.抗日戰爭。
戰略防禦階段:標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十月底武漢廣州淪陷 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
戰略相持階段:標誌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
口號是苦撐待變。
戰略反攻階段:標誌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號是對敵人的最後一戰。
7.國共合作。
條件:形勢促使國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8.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有所不同。
9.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和意義。
歷史背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歷史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1.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時間:1911年10月。
直接目標:三民主義。
歷史功績::①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推翻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意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提出的口號: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收回山東權利 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3.幾大。
(1) 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3)十六大: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4.西安事變。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5.內戰。
爆發:重慶談判破裂,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結束:三大戰役勝利,國民當軍隊主力被殲滅,為解放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度。
6.抗日戰爭。
戰略防禦階段:標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十月底武漢廣州淪陷 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
戰略相持階段:標誌是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
口號是苦撐待變。
戰略反攻階段:標誌是1945年6月到九月 口號是對敵人的最後一戰。
7.國共合作。
條件:形勢促使國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8.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根據革命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有所不同。
9.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背景和意義。
歷史背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開始意識到掌握武裝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決策中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1927年秋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勝利會師。
歷史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此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理論,從理論上處理好了武裝革命,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擺脫了長期以來對蘇聯革命道路的迷信,開始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實現了黨工作中心的第一次歷史性轉移.從中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1.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核心。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