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著全國1073萬黨員。大會宣布,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為副主席,鄧小平為總書記。上述6人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八大」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大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八屆二中全會。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劉少奇做《目前時局的報告》,談到埃及問題、波蘭問題、匈牙利問題及黨對這些問題所採取的政策和應記取的教訓。周恩來做《關於1957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的控制數字的報告》,報告充分肯定了成績,指出了缺點,總結了經驗教訓;報告明確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當在繼續前進的前提下,為基本建設做適當的壓縮;合理調整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以適應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的可能性。陳雲做《關於糧食和主要副食品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做總結髮言,同意全會所採取的各項方針和措施,並著重談了經濟問題、國際形勢問題、整風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號召全體工作人員向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的傾向做鬥爭。
黨的八屆三中全會。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做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和會議的總結髮言,陳雲作《關於改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和關於農業增產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在會議結束前作了題為《做革命的促進派》的講話。會議基本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及關於工業、商業、財政的管理體制和關於勞動工資、勞保福利問題的幾項規定草案。這次會議重點討論了五個問題:一是關於整風和反右派鬥爭問題,肯定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進行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很合適的形式;二是關於農業問題;三是關於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四是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五是關於國內主要矛盾問題。這次會議對1956年黨中央所採取的反冒進的若干正確做法再次提出尖銳批評,這實際上是後來發動「大躍進」的開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社會主義改造與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在15年或者更短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後,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
廬山會議。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先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屆八中全會。原定議題是總結1958年「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繼續糾正「左」傾錯誤。但會議後期,毛澤東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等人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著全國1073萬黨員。大會宣布,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9月28日,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為副主席,鄧小平為總書記。上述6人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八大」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大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八屆二中全會。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劉少奇做《目前時局的報告》,談到埃及問題、波蘭問題、匈牙利問題及黨對這些問題所採取的政策和應記取的教訓。周恩來做《關於1957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的控制數字的報告》,報告充分肯定了成績,指出了缺點,總結了經驗教訓;報告明確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當在繼續前進的前提下,為基本建設做適當的壓縮;合理調整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以適應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的可能性。陳雲做《關於糧食和主要副食品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做總結髮言,同意全會所採取的各項方針和措施,並著重談了經濟問題、國際形勢問題、整風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號召全體工作人員向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的傾向做鬥爭。
黨的八屆三中全會。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做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和會議的總結髮言,陳雲作《關於改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和關於農業增產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在會議結束前作了題為《做革命的促進派》的講話。會議基本通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及關於工業、商業、財政的管理體制和關於勞動工資、勞保福利問題的幾項規定草案。這次會議重點討論了五個問題:一是關於整風和反右派鬥爭問題,肯定了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進行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很合適的形式;二是關於農業問題;三是關於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四是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五是關於國內主要矛盾問題。這次會議對1956年黨中央所採取的反冒進的若干正確做法再次提出尖銳批評,這實際上是後來發動「大躍進」的開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社會主義改造與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在15年或者更短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會後,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
廬山會議。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先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屆八中全會。原定議題是總結1958年「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繼續糾正「左」傾錯誤。但會議後期,毛澤東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等人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