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波輻射對於人體的危害不言而喻,尤其對於學習記憶的影響更加突出。但對於其所造成影響的機制眾說紛紜,其中研究較多的包括破壞血腦屏障,損傷遺傳物質,影響信號傳導,破壞腦實質、腦血流量和影響腦組織酶學等方面。本文就其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學習記憶影響的機製做一簡要介紹。
關鍵詞:微波輻射;學習記憶。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微波技術逐漸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時,因其具有出其不意的傷害性而被大眾所容易忽略,因此由微波輻射所帶來的一系列危害和損傷已然成為了社會中不容忽視的一大問題。
一、微波的整體介紹
微波,一種波長在1mm-1m米之間,頻率在300mhz到300ghz之間的電磁波,因其頻率比一般的無線電波頻率高,故也被稱為「超高頻電磁波」。根據發射方式不同,微波分為脈衝微波和連續微波。根據頻段不同,微波常被劃分為特高頻(uhf,300~3000mhz)、超高頻(shf,3~30ghz)和極高頻(ehf,30~300ghz),微波能否造成危害與其能量密度有關,我國微波輻射安全標準為:對於脈衝波,每日8小時連續暴露時,功率密度小於25μw/cm2,每日劑量不得超出200μw·h/cm2;對於連續波,每日8小時連續暴露時,功率密度小於50μw/cm2,每日劑量不得超出500μw·h/cm2[1]。微波所造成的危害主要由輻射導致的,輻射又分為熱型和非熱型兩類,其造成損傷的機理多由兩種類型長期共同作用所引起,當損傷達到無法修復的地步,機體便會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2]。
二、對學習記憶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高新技術尤其是微波技術不斷應用于軍事以及社會生活中,由其對中樞神經系統所帶來的影響也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3]。其中,由微波輻射所導致的機體學習記憶能力的下降顯得尤為突出。研究表明,當人體長時間處於微波輻射中時,主要表現為認知能力的下降[4]、技能掌握速度的空間學習能力的降低以及長期知識儲存能力的降低。張彥文等人發現了長時間微波輻射可以導致大鼠腦片海馬長時程增強(ltp)誘導明顯減弱[5],說明微波輻射可以導致學習記憶能力障礙。微波輻射對於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的積累過程,這一結果shaymaahussein[6]在研究長期在手機輻射下小鼠腦部的變化以及shujunxu[7]在研究輻射對於海馬興奮性突出活動的影響時都已得到證明。
三、可能存在的機制
(一)破壞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作為外來危害物進入腦部的重要防禦系統,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若血腦屏障受到損害,腦組織的生理活動必然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學習記憶活動。70年代就有學者發現微波輻射可影響腦組織的通透性,其用1.3ghz微波輻射大鼠20min,結果發現原本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的甘露醇可以進入腦內。此外,bahriyesirav等人[8]也發現類似的現象,與對照組相比,暴露在900hz電磁輻射下的實驗組雄性和雌性其伊文思藍的滲出率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並且隨著頻率的增長,雄性小鼠中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brigittecosquer等人[9]同樣用伊文思藍法評估血腦屏障的完整性,但結果表明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血腦屏障的滲透率發生了改變。因此,對於微波輻射可以損傷血腦屏障目前普遍認為這是正確的,但仍需要更多的論據。
(二)腦組織形態學改變。
有研究表明,暴露在電磁輻射下可導致動物的腦實質發生損傷,尤其是海馬處的破壞,可直接導致學習記憶的損傷[10]。此外,也有發現證明微波輻射可通過損害遞質傳導通路突觸[11]或信號傳導通路間接影響學習記憶功能。董霽等[12]通過2mw/cm2和11mw/cm2功率的微波輻射對實驗大鼠進行照射,探討微波單次和累積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腦組織結構的影響,結果證明,11mw/cm2累積輻射後14天,海馬和大腦皮質神經元固縮,線粒體腫脹空化,內質網擴張,突觸間隙不清,且損傷與輻射劑量呈正相關。目前,普遍認為海馬作為人類記憶功能的重要部位,當其受損時將直接導致這一重要功能的喪失,而有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微波輻射下,可導致這一重要組織形態的改變,juntang等人[13]發現將實驗組小鼠放於900mhz,1mw/cm2的微波輻射環境下,與對照組相比其神經纖維可發現損傷並且在血管周圍發生嚴重水腫,此部位的神經元顯示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而且實驗組小鼠的認知能力發生了明顯的降低。此項實驗從正面說明了微波輻射對於學習記憶能力有著直接的損害。
(三)影響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作為機體重要的調節物質,對機體的各種生理性活動至關重要,對學習記憶同樣必不可少。孫成峰等[14]用30mw/cm2微波照射大鼠7d,對其進行morris水迷宮實驗測量平均逃避潛伏期來反應微波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輻射組小鼠時間明顯長於假輻射組;與此同時還測量了輻射組小鼠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等胺基酸含量時,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較有明顯的差異,其他的研究{15-16}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此項結果說明微波輻射可以影響神經遞質含量,而眾所周知神經遞質在機體信號傳導的過程中扮演著使者的角色,一旦其含量或者功能發生紊亂,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包括學習記憶必然受到影響。
(四)影響血流改變,腦供血量降低。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對於腦部疾病的檢查手段也愈發的成熟和多樣。而通過對腦血流量的監測來診斷疾病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夏玉靜等人[17]對使用手機時間不同的對象進行分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時間越長,腦部血流量流動越緩慢,由此可導致腦組織的供血量不足,進一步導致能量供應不足,這一改變是微波輻射導致學習記憶能力降低的主要作用原理。此外,眾所周知,腦與脊髓是人體重要的「司令部」,主管著機體機械運動,思想活動等在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兩者息息相關。jingzhang[18]等人發現將小鼠放於30gy的輻射劑量下,其脊髓的血流量在21天後有著明顯的減少,而到90天的時候到達最低點,說明輻射對於脊髓的血流量有著明顯的影響,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微波所造成的輻射有可能通過這一途徑來影響學習記憶活動。(五)影響基因轉錄。
dna作為重要的遺傳物質,是機體正常運轉的最原始保障,是決定機體所有生命活動正常與否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微波輻射可以通過破壞dna的完整性[19]或者通過改變基因的有序性,間接影響人體的學習記憶。kanumegha等人[20]發現在1800mhz,比吸收率為0.58mw/kg和2450mhz,比吸收率為0.66mw/kg的低強度微波輻射中測量到老鼠dna損害的程度明顯高於900mhz,比吸收率為0.59mw/kg時的微波輻射。這一結果表明當微波輻射的頻率高到一定程度時,其可以通過損傷dna來改變基因表達從而進一步導致腦組織蛋白質的異常,duygusahin等人[21]的研究也發現了長期在微波輻射下dna的損傷增加。當然有研究[22]也表明微波輻射可通過損傷dna直接影響蛋白質。
(六)破壞腦組織酶學。
酶類作為機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合成的原料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食物,benedictc等人[23]研究發現對於同樣的小鼠,喂養用微波照射過的食物與未用微波照射的食物相比其體內的sod、cat的含量有明顯的降低。mariabenlloch-tinoco[24]的研究也得出微波加熱可以導致食物中酶失活的結果,充分說明了微波輻射可以影響酶的活力。酶的主要作用是參與糖的有氧分解來給機體提供能量,而腦組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是建立在能量供應充足的基礎上,包括學習記憶活動,因此說明微波輻射可以間接的影響腦組織的記憶活動。但有研究表明[25],在微波的暴露下豬的胰蛋白酶活性會增加,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微波影響腦組織酶學的機制仍不成熟,還需不斷探索。
四、展望
對於微波輻射所造成的傷害和預防至今仍然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有很多認識急需去挖掘,但不可否認微波技術已然成為軍事、生活的一個重要板塊,在現在乃至未來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了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研究微波技術的損害部位、損傷機理以及如何將微波技術精確地應用到現實中顯得尤為重要,希望學者們共同努力,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楊瑞.微波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r].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4.31(2):73-76。
[2]李凱欣,梁晶,陳玉蘭.微波輻射損傷及其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r].職業與健康.2016.32(11):1552-1555。
[3]mohamedammari,elsabrillaud,christellegamez,etal.effectofachronicgsm900mhzexposureongliaintheratbrain[j].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62(2008)273-281。
[4]haijuanli,ruiyunpeng,changzhenwang,etal.alterationsofcognitivefunctionand5-htsysteminratsafterlongtermmicrowaveexposure[j].physiologyandbehavior.140(2015)236–246。
[5]張彥文,安曉靜,謝燕.微波輻照對大鼠學習記憶行為和海馬ltp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2):190-192。
[6]shaymaahussein,abdel-aleemel-saba,monak.galal.biochemicalandhistologicalstudiesonadverseeffectsofmobilephoneradiationonrat’sbrain[j].journalofchemicalneuroanatomy.78(2016)10–19。
[7]shujunxu,weining,zhengpingxu,etal.chronicexposuretogsm1800-mhzmicrowavesreducesexcitatorysynapticactivityinculturedhippocampal neurons[j].neuroscienceletters.398(2006)253–257。
[8]bahiyesirve,nesrinseyhan.effectsofgsmmodulatedra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cradiationonpermeabilityofblood–brainbarrierinmale&femalerats[j].journalofchemicalneuroanatomy.75(2016)123–127。
[9]brigittecosquer,annepereiradevasconcelos,jurgfrohlich,etal.blood–brainbarrierandelectromagneticfields:effectsofscopolaminemethylbromideonworkingmemoryafterwhole-bodyexposureto2.45ghzmicrowavesinrats[j].behaviouralbrainresearch.161(2005)229–237。
[10]m.stasinopoulou,a.f.fragopoulou,a.stamatakis,etal.effectsofpre-andpostnatalexposureto1880–1900mhzdectbaseradiationondevelopmentintherat[j].reproductivetoxicology.65(2016)248–262.[11]喬思默,胡向軍,王麗峰,等.微波輻射對大鼠海馬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及突觸素Ⅰ在其中的作用[j].軍事醫學.2013.37(2):126-129。
[12]董霽,彭瑞雲,王水明,等.不同條件微波輻射致大鼠學習和記憶能力及腦組織結構改變的影響研究[j].軍事醫學.2011,35(5):347-350。
[13]juntang,yuanzhan,limingyang,etal.exposureto900mhzelectromagneticfieldsactivatesthemkp-1/erkpathwayandcausesblood-brainbarrierdamageandcognitiveimpairmentinrats[j].brainresearch.1601(2015)92-101。
[14]孫成峰,趙黎,胡少華,等.微波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功能和海馬相關神經遞質的影響[j].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12.17(1):61-64。
[15]馬迪,彭瑞雲,高亞兵,等.微波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與海馬組織中神經遞質的影響研究[j].軍事醫學.2011.35(2):104-106。
[16]徐方劍,王逸文,陸寒燁,等.低功率密度微波輻射對小鼠學習記憶的影響[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7.37(1):76-78。
[17]夏玉靜,郝鳳桐,周克明,等.行動電話微波輻射對人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2003.21(5):372-374。
[18]jingzhang,liwei,wanliangsun,etal.radiation-inducedendothelialcelllossandreductionoftherelativemagnitudeofthebloodflowintheratspinalcord.brainresearch.1583(2014)193-200。
[19]r.paulraj,j.behari.singlestranddnabreaksinratbraincellsexposedtomicrowaveradiation[j].mutationresearch.596(2006)76–80。
[20]kanumegha,pravinsuryakantraodeshmukh,basudevbanerjee,etal.lowintensitymicrowaveradiationinducedoxidativestress,inflammatoryresponseanddnadamageinratbrain[j].neurotoxicology.51(2015)158–165。
[21]duygusahin,elcinozgur,goknurguler,etal.the2100mhzradiofrequencyradiationofa3g-mobilephoneandthednaoxidativedamageinbrain[j].journalofchemicalneuroanatomy.75(2016)94–98。
[22]sunlixia,yaoke,wangkaijun,etal.effectsof1.8ghzradiofrequencyfieldondnadamageandexpressionofheatshockprotein70inhumanlensepithelialcells[j].mutationresearch.602(2006)135–142。
[23]benedictc.eke,norbertn.jibiri,evelynn.bede,etal.effectofingestionofmicrowavedfoodsonserumanti-oxidantenzymesandvitaminsof albinorats[j].journalofradiationresearchandappliedsciences.10(2017)148-151。
[24]mariabenlloch-tinocoa,martaigual,doloresrodrigo,etal.comparisonofmicrowavesandconventionalthermaltreatmentonenzymesactivityandantioxidantcapacityofkiwifruitpuree[j].innovativefoodscienceandemergingtechnologies.19(2013)166–172。
[25]samazinani,bdelong,hyan.microwaveradiationacceleratestrypsin-catalyzedpeptidehydrolysisatconstantbulktemperature[j].tetradetronletters.2015,56(42):5804-5807。
關鍵詞:微波輻射;學習記憶。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微波技術逐漸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時,因其具有出其不意的傷害性而被大眾所容易忽略,因此由微波輻射所帶來的一系列危害和損傷已然成為了社會中不容忽視的一大問題。
一、微波的整體介紹
微波,一種波長在1mm-1m米之間,頻率在300mhz到300ghz之間的電磁波,因其頻率比一般的無線電波頻率高,故也被稱為「超高頻電磁波」。根據發射方式不同,微波分為脈衝微波和連續微波。根據頻段不同,微波常被劃分為特高頻(uhf,300~3000mhz)、超高頻(shf,3~30ghz)和極高頻(ehf,30~300ghz),微波能否造成危害與其能量密度有關,我國微波輻射安全標準為:對於脈衝波,每日8小時連續暴露時,功率密度小於25μw/cm2,每日劑量不得超出200μw·h/cm2;對於連續波,每日8小時連續暴露時,功率密度小於50μw/cm2,每日劑量不得超出500μw·h/cm2[1]。微波所造成的危害主要由輻射導致的,輻射又分為熱型和非熱型兩類,其造成損傷的機理多由兩種類型長期共同作用所引起,當損傷達到無法修復的地步,機體便會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2]。
二、對學習記憶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高新技術尤其是微波技術不斷應用于軍事以及社會生活中,由其對中樞神經系統所帶來的影響也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3]。其中,由微波輻射所導致的機體學習記憶能力的下降顯得尤為突出。研究表明,當人體長時間處於微波輻射中時,主要表現為認知能力的下降[4]、技能掌握速度的空間學習能力的降低以及長期知識儲存能力的降低。張彥文等人發現了長時間微波輻射可以導致大鼠腦片海馬長時程增強(ltp)誘導明顯減弱[5],說明微波輻射可以導致學習記憶能力障礙。微波輻射對於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的積累過程,這一結果shaymaahussein[6]在研究長期在手機輻射下小鼠腦部的變化以及shujunxu[7]在研究輻射對於海馬興奮性突出活動的影響時都已得到證明。
三、可能存在的機制
(一)破壞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作為外來危害物進入腦部的重要防禦系統,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若血腦屏障受到損害,腦組織的生理活動必然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學習記憶活動。70年代就有學者發現微波輻射可影響腦組織的通透性,其用1.3ghz微波輻射大鼠20min,結果發現原本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的甘露醇可以進入腦內。此外,bahriyesirav等人[8]也發現類似的現象,與對照組相比,暴露在900hz電磁輻射下的實驗組雄性和雌性其伊文思藍的滲出率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並且隨著頻率的增長,雄性小鼠中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brigittecosquer等人[9]同樣用伊文思藍法評估血腦屏障的完整性,但結果表明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血腦屏障的滲透率發生了改變。因此,對於微波輻射可以損傷血腦屏障目前普遍認為這是正確的,但仍需要更多的論據。
(二)腦組織形態學改變。
有研究表明,暴露在電磁輻射下可導致動物的腦實質發生損傷,尤其是海馬處的破壞,可直接導致學習記憶的損傷[10]。此外,也有發現證明微波輻射可通過損害遞質傳導通路突觸[11]或信號傳導通路間接影響學習記憶功能。董霽等[12]通過2mw/cm2和11mw/cm2功率的微波輻射對實驗大鼠進行照射,探討微波單次和累積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腦組織結構的影響,結果證明,11mw/cm2累積輻射後14天,海馬和大腦皮質神經元固縮,線粒體腫脹空化,內質網擴張,突觸間隙不清,且損傷與輻射劑量呈正相關。目前,普遍認為海馬作為人類記憶功能的重要部位,當其受損時將直接導致這一重要功能的喪失,而有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微波輻射下,可導致這一重要組織形態的改變,juntang等人[13]發現將實驗組小鼠放於900mhz,1mw/cm2的微波輻射環境下,與對照組相比其神經纖維可發現損傷並且在血管周圍發生嚴重水腫,此部位的神經元顯示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而且實驗組小鼠的認知能力發生了明顯的降低。此項實驗從正面說明了微波輻射對於學習記憶能力有著直接的損害。
(三)影響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作為機體重要的調節物質,對機體的各種生理性活動至關重要,對學習記憶同樣必不可少。孫成峰等[14]用30mw/cm2微波照射大鼠7d,對其進行morris水迷宮實驗測量平均逃避潛伏期來反應微波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輻射組小鼠時間明顯長於假輻射組;與此同時還測量了輻射組小鼠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等胺基酸含量時,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較有明顯的差異,其他的研究{15-16}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此項結果說明微波輻射可以影響神經遞質含量,而眾所周知神經遞質在機體信號傳導的過程中扮演著使者的角色,一旦其含量或者功能發生紊亂,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包括學習記憶必然受到影響。
(四)影響血流改變,腦供血量降低。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對於腦部疾病的檢查手段也愈發的成熟和多樣。而通過對腦血流量的監測來診斷疾病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夏玉靜等人[17]對使用手機時間不同的對象進行分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時間越長,腦部血流量流動越緩慢,由此可導致腦組織的供血量不足,進一步導致能量供應不足,這一改變是微波輻射導致學習記憶能力降低的主要作用原理。此外,眾所周知,腦與脊髓是人體重要的「司令部」,主管著機體機械運動,思想活動等在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兩者息息相關。jingzhang[18]等人發現將小鼠放於30gy的輻射劑量下,其脊髓的血流量在21天後有著明顯的減少,而到90天的時候到達最低點,說明輻射對於脊髓的血流量有著明顯的影響,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微波所造成的輻射有可能通過這一途徑來影響學習記憶活動。(五)影響基因轉錄。
dna作為重要的遺傳物質,是機體正常運轉的最原始保障,是決定機體所有生命活動正常與否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微波輻射可以通過破壞dna的完整性[19]或者通過改變基因的有序性,間接影響人體的學習記憶。kanumegha等人[20]發現在1800mhz,比吸收率為0.58mw/kg和2450mhz,比吸收率為0.66mw/kg的低強度微波輻射中測量到老鼠dna損害的程度明顯高於900mhz,比吸收率為0.59mw/kg時的微波輻射。這一結果表明當微波輻射的頻率高到一定程度時,其可以通過損傷dna來改變基因表達從而進一步導致腦組織蛋白質的異常,duygusahin等人[21]的研究也發現了長期在微波輻射下dna的損傷增加。當然有研究[22]也表明微波輻射可通過損傷dna直接影響蛋白質。
(六)破壞腦組織酶學。
酶類作為機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合成的原料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食物,benedictc等人[23]研究發現對於同樣的小鼠,喂養用微波照射過的食物與未用微波照射的食物相比其體內的sod、cat的含量有明顯的降低。mariabenlloch-tinoco[24]的研究也得出微波加熱可以導致食物中酶失活的結果,充分說明了微波輻射可以影響酶的活力。酶的主要作用是參與糖的有氧分解來給機體提供能量,而腦組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是建立在能量供應充足的基礎上,包括學習記憶活動,因此說明微波輻射可以間接的影響腦組織的記憶活動。但有研究表明[25],在微波的暴露下豬的胰蛋白酶活性會增加,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微波影響腦組織酶學的機制仍不成熟,還需不斷探索。
四、展望
對於微波輻射所造成的傷害和預防至今仍然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有很多認識急需去挖掘,但不可否認微波技術已然成為軍事、生活的一個重要板塊,在現在乃至未來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了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研究微波技術的損害部位、損傷機理以及如何將微波技術精確地應用到現實中顯得尤為重要,希望學者們共同努力,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楊瑞.微波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r].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4.31(2):73-76。
[2]李凱欣,梁晶,陳玉蘭.微波輻射損傷及其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r].職業與健康.2016.32(11):1552-1555。
[3]mohamedammari,elsabrillaud,christellegamez,etal.effectofachronicgsm900mhzexposureongliaintheratbrain[j].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62(2008)273-281。
[4]haijuanli,ruiyunpeng,changzhenwang,etal.alterationsofcognitivefunctionand5-htsysteminratsafterlongtermmicrowaveexposure[j].physiologyandbehavior.140(2015)236–246。
[5]張彥文,安曉靜,謝燕.微波輻照對大鼠學習記憶行為和海馬ltp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2):190-192。
[6]shaymaahussein,abdel-aleemel-saba,monak.galal.biochemicalandhistologicalstudiesonadverseeffectsofmobilephoneradiationonrat’sbrain[j].journalofchemicalneuroanatomy.78(2016)10–19。
[7]shujunxu,weining,zhengpingxu,etal.chronicexposuretogsm1800-mhzmicrowavesreducesexcitatorysynapticactivityinculturedhippocampal neurons[j].neuroscienceletters.398(2006)253–257。
[8]bahiyesirve,nesrinseyhan.effectsofgsmmodulatedra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cradiationonpermeabilityofblood–brainbarrierinmale&femalerats[j].journalofchemicalneuroanatomy.75(2016)123–127。
[9]brigittecosquer,annepereiradevasconcelos,jurgfrohlich,etal.blood–brainbarrierandelectromagneticfields:effectsofscopolaminemethylbromideonworkingmemoryafterwhole-bodyexposureto2.45ghzmicrowavesinrats[j].behaviouralbrainresearch.161(2005)229–237。
[10]m.stasinopoulou,a.f.fragopoulou,a.stamatakis,etal.effectsofpre-andpostnatalexposureto1880–1900mhzdectbaseradiationondevelopmentintherat[j].reproductivetoxicology.65(2016)248–262.[11]喬思默,胡向軍,王麗峰,等.微波輻射對大鼠海馬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及突觸素Ⅰ在其中的作用[j].軍事醫學.2013.37(2):126-129。
[12]董霽,彭瑞雲,王水明,等.不同條件微波輻射致大鼠學習和記憶能力及腦組織結構改變的影響研究[j].軍事醫學.2011,35(5):347-350。
[13]juntang,yuanzhan,limingyang,etal.exposureto900mhzelectromagneticfieldsactivatesthemkp-1/erkpathwayandcausesblood-brainbarrierdamageandcognitiveimpairmentinrats[j].brainresearch.1601(2015)92-101。
[14]孫成峰,趙黎,胡少華,等.微波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功能和海馬相關神經遞質的影響[j].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12.17(1):61-64。
[15]馬迪,彭瑞雲,高亞兵,等.微波輻射對大鼠學習記憶與海馬組織中神經遞質的影響研究[j].軍事醫學.2011.35(2):104-106。
[16]徐方劍,王逸文,陸寒燁,等.低功率密度微波輻射對小鼠學習記憶的影響[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7.37(1):76-78。
[17]夏玉靜,郝鳳桐,周克明,等.行動電話微波輻射對人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2003.21(5):372-374。
[18]jingzhang,liwei,wanliangsun,etal.radiation-inducedendothelialcelllossandreductionoftherelativemagnitudeofthebloodflowintheratspinalcord.brainresearch.1583(2014)193-200。
[19]r.paulraj,j.behari.singlestranddnabreaksinratbraincellsexposedtomicrowaveradiation[j].mutationresearch.596(2006)76–80。
[20]kanumegha,pravinsuryakantraodeshmukh,basudevbanerjee,etal.lowintensitymicrowaveradiationinducedoxidativestress,inflammatoryresponseanddnadamageinratbrain[j].neurotoxicology.51(2015)158–165。
[21]duygusahin,elcinozgur,goknurguler,etal.the2100mhzradiofrequencyradiationofa3g-mobilephoneandthednaoxidativedamageinbrain[j].journalofchemicalneuroanatomy.75(2016)94–98。
[22]sunlixia,yaoke,wangkaijun,etal.effectsof1.8ghzradiofrequencyfieldondnadamageandexpressionofheatshockprotein70inhumanlensepithelialcells[j].mutationresearch.602(2006)135–142。
[23]benedictc.eke,norbertn.jibiri,evelynn.bede,etal.effectofingestionofmicrowavedfoodsonserumanti-oxidantenzymesandvitaminsof albinorats[j].journalofradiationresearchandappliedsciences.10(2017)148-151。
[24]mariabenlloch-tinocoa,martaigual,doloresrodrigo,etal.comparisonofmicrowavesandconventionalthermaltreatmentonenzymesactivityandantioxidantcapacityofkiwifruitpuree[j].innovativefoodscienceandemergingtechnologies.19(2013)166–172。
[25]samazinani,bdelong,hyan.microwaveradiationacceleratestrypsin-catalyzedpeptidehydrolysisatconstantbulktemperature[j].tetradetronletters.2015,56(42):5804-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