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喚起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本文主要就三點而談;一是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二是在生活中觸發學生興趣;三是在評價中保護學生興趣。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興趣 激發。
回憶讀書時對數學的印象,除了做題就還是做題。記得那時自己就在心中默默發誓:長大我要是當數學老師,就決不布置這麼多作業,讓學生們天天玩。兒時的想法雖然多少有些幼稚,但細想想,教師每天讓小小的孩童們握著鉛筆,埋頭練習、計算,沉迷於題海之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實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不符合兒童的數學發展規律,更不能引起兒童對數學的興趣。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喚起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興趣可以孕育願望,可以滋生動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要著重讓學生打好基礎,學會應用,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使他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因此,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 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激發興趣放在首要位置,使學生熱愛數學,讓數學課堂揚起興趣的風帆。
1.導課新穎,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誘發學生產生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繫的直接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新課伊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至關重要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新穎別致的導語,趣味橫生的新課導入,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誘發學生形成主動探新興趣,將產生重要作用。
例如,教學「年、月、日」時,老師可先設置這樣一個疑問:小明今年11歲,可他到現在為止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相信嗎?學生經老師這麼一問,心中肯定產生了疑惑,11歲本來應該過了11個生日,而他怎麼只過了3個生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學生產生疑問,學習興趣被調起以後,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你想知道是為什麼嗎?通過這堂課的探究,你就可以找出答案了。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求知慾望開始了新課的學習,誘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2.運用直觀,激發興趣。
直觀教學把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具或實物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樑,可以達到理解掌握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以及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進行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樣做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對學生常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學生把長方體火柴盒的六個面都糊上紙,每兩個相對的麵糊同樣顏色的紙,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面,老師問:長方體有幾個面?都什麼形狀?面與面之間有什麼關係?因為學生親自動手糊過火柴盒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觀察,都能有條有理的把觀察的結果敘述出來,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加了這一教學活動,興趣也很高,都爭先恐後舉手發言,最後又由學生將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徵完整地做了敘述,在此基礎上老師又運用準確、簡明的數學用語做出總結,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種運用直觀、形象化的手段,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注意力能夠集中、持久。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嘗到了學習的甜頭?
3.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給老師的教學建議中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體驗中理解數學」,顯然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設計能吸引學生的問題,創設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學生能接受、愛觀看、喜參與的學習情境。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把學生帶進了這樣的一個學習情境:小頭爸爸帶大頭兒子逛公園,大頭兒子先坐正方形輪子的小車,小車動不了。接著改乘橢圓形輪子的小車,車開動了,但大頭兒子被顛得忽上忽下,驚魂不定。最後他坐在圓形輪子的小車上,小車很平穩地向前滾動,大頭兒子開心極了。那麼圓形與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有什麼不同?圓形輪子的小車開起來為什麼平平穩穩呢?很自然地揭示出新知。通過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使學生自覺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在新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
4.動手操作,提高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動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學習中的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還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參加實踐操作活動,僅教師的演示,沒有學生的親自操作,學生獲得的知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才可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於儲存和提取信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提高興趣,獲取知識。
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把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展開後看看是什麼形狀。有的學生沿著高剪開,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沿斜線剪開,展開後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把高瘦的圓柱體罐頭沿高剪開,展開後是一個正方形,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長(或底)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或高)與圓柱的高相等。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在此基礎上,導出圓柱體的側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以高。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活潑,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側面積的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這種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老師做,聽老師講解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在參與實踐活動中,能夠強有力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感知的過程中,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5.優化練習,增添興趣。
教師通過設計一定量的創新練習,讓學生在課後去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論,有利於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形成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而有意義的,要富有挑戰性,它們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為此,教師可根據每節課教學的目的與要求,主動設計一些新穎的、有創意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教學「質數和合數」結束新課時設計這樣一個練習: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號,按老師要求站立,看誰反應快。①學號是質數的同學,②學號是最小合數的同學,③學號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同學,④學號既是合數又是奇數的同學,⑤學號是合數的同學,⑥沒有站立過的同學。這樣可以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讓學生帶著愉快和渴望學習新知識的心情結束一節課。設計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練習,達到練一題長一智,練一題多一能之目的。學生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巧妙結課,保持興趣。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僅「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猶存」。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總結時,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總結,不僅能鞏固知識,保持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給學生留下一個激發興趣的懸念,使課開始引人入勝,課結尾扣人心弦,整個教學過程協調、完美。
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新課可以這樣結尾: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對分數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們完成本節課開始時所提出的問題:「一塊蛋糕,奶奶吃了這塊蛋糕的一半,媽媽吃了這塊蛋糕一半的一半,聰聰吃了這塊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達嗎?當學生們回答出:奶奶吃了一塊蛋糕的二分之一,媽媽吃了一塊蛋糕的四分之一,聰聰吃了一塊蛋糕的八分之一後,再追問:這塊蛋糕還剩幾分之幾?誰吃得多?誰吃得少?為什麼?這些知識就是我們下一節要學習的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先自學。此課的「尾」就成了彼課的「頭」,使新舊課之間有了銜接,把一次一次的課堂教學連貫起來,給學生創造一種學無止境的感覺,有助於保持學生繼續學習下去的興趣?
二、在生活中觸發學生興趣。
數學對兒童來講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對兒童來講則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數學模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枯燥單調的數學理論就會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與孩子們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會使他們又一種特別的親切感,會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1.開展活動,發展興趣。
學生在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並建立興趣之後,就不滿足於課堂內所學的內容,而把注意力轉向課外。這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獲得開拓性發展,產生自覺探求數學問題的強大動力。
例如,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實驗、製作、數學遊戲、問題討論;舉行數學知識競賽,出刊數學牆報,開展每日一題征解活動。經常開展專題講座,適時向學生介紹有關數學家的生平趣事、解題方法等。為了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可以以「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為題,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解數學的產生和發展、數學內容、數學的作用、學習數學的方法等等?
2.聯繫生活,觸發興趣。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課堂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教學才能有益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髮展的重要動力源泉。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知識傳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例如:教學「面積」時可讓學生聯繫身邊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學生自然會聯想到:拇指的指甲面的面積約1平方厘米,手掌表面的面積約1平方分米,自己用的書桌桌面的面積約1平方米。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學生的記憶更牢固。因此,教師必須從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觸發學生愛學、樂學的情感。
三、在評價中保護學生興趣。
評價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課程標準》對評價問題提出了新的理念與方法,倡導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如何將以上理念落實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呢?
1.考試的內容。
在考試時,不應只是測試學生現成的知識和技能,而也應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策略。考題的答案不應只是唯一的,而應是多樣的。總之,教師應出一些能檢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並能體現學生個性的題目。在出試題時,我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變:
①.刪除過多的機械計算題,增加動手操作題。
②.刪除需死記硬背的題目,增加開放題、綜合應用題。
③.刪除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應用題,增加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了10以內加減法以後,可在試題里出這樣的內容:請你在5分鐘內儘可能多地寫出得數是5的算式。
通過學生對這道題的解答,可以清楚地反饋出不同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及不同的解題策略。有的學生能凌亂地寫出一些學過的得數是5的算式;有的學生能把學過的得數是5的算式都寫出來;有的學生能有序地思考並寫出全部學過的得數5的算式……對於第一、二種學生,教師可以先鼓勵,再引導學生向前邁一步,試著進行有序思考;對第三種學生,教師可以先肯定他們的思考,再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策略進行反思。這樣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鼓勵與提高。
2.建立學習檔案。
用數學學習檔案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數學過程,可以全程、多樣、有效地促進管理目標的達成。學生在收集學習數學記錄的過程中,會看到自己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知識,會看到自己的進步,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怎樣就是好的,怎樣就是不太好的,這也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評價的過程。久而久之,這種對優劣的判斷能力會指導孩子如何學習數學,如何克服不良學習習慣。在實踐過程中體驗自我充實、自我完善,逐漸樹立自信心。
在建立數學學習檔案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開闢了一方自我展示區域,供學生辦個人數學學習記錄展覽,如開辦「×××個人數學學習成長足跡展」,或「×××學習檔案展」等。任何一名同學只要提前向老師提出申請,都可運用那塊區域,所展出的學習記錄可由自己或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之下設計完成。
3.二次評價與延遲判斷。
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差異,教師應該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達到。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推遲做出判斷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對某次測驗的答卷或作業不滿意,可以提出申請,重新學習後再解答。對測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在批改試卷時,對學生做錯的地方可以不打叉,而改用打點,在學生訂正好以後再把點改成勾,然後記上改正以後的成績。教師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評價。這種「推遲判斷」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了學生的縱向發展。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真正體驗到自己的變化、成長和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給學生提供二次評價或延遲判斷是保護學生學習信心和熱情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班裡的徐豪小朋友,第一次測驗成績只有六十幾分。我沒有把這一成績向全班公布,而是在髮捲子前提前讓他訂正。我發現他主要是由於考試速度不快,來不及聽老師讀題而導致成績不好的。我與他訂正好試卷、分析了原因後在他的試卷上寫上了100分。在公布成績時我以100分作為他的成績,所以大家(包括他自己)都沒有把他當不好的學生看。在以後的考試中,由於徐豪心理上沒有壓力,考試速度加快,學習成績也不斷得到提高。
教學中對每一個孩子的評價,教師一定要滿足學生成就感和心理需要,讓學生有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對學生有獨特見解,有個性特點和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答題,要敢於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見解,給予高度的讚揚,使學生在老師的讚賞性評價中獲得自信,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我能行」的意識會漸漸刻入學生腦海,可謂教師一句評價語,學生將終生受益,將永久陽光燦爛。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喚起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促進學生輕鬆愉快的學好數學。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興趣 激發。
回憶讀書時對數學的印象,除了做題就還是做題。記得那時自己就在心中默默發誓:長大我要是當數學老師,就決不布置這麼多作業,讓學生們天天玩。兒時的想法雖然多少有些幼稚,但細想想,教師每天讓小小的孩童們握著鉛筆,埋頭練習、計算,沉迷於題海之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實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不符合兒童的數學發展規律,更不能引起兒童對數學的興趣。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喚起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興趣可以孕育願望,可以滋生動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要著重讓學生打好基礎,學會應用,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使他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因此,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 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激發興趣放在首要位置,使學生熱愛數學,讓數學課堂揚起興趣的風帆。
1.導課新穎,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誘發學生產生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繫的直接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新課伊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至關重要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新穎別致的導語,趣味橫生的新課導入,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誘發學生形成主動探新興趣,將產生重要作用。
例如,教學「年、月、日」時,老師可先設置這樣一個疑問:小明今年11歲,可他到現在為止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相信嗎?學生經老師這麼一問,心中肯定產生了疑惑,11歲本來應該過了11個生日,而他怎麼只過了3個生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學生產生疑問,學習興趣被調起以後,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你想知道是為什麼嗎?通過這堂課的探究,你就可以找出答案了。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求知慾望開始了新課的學習,誘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2.運用直觀,激發興趣。
直觀教學把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具或實物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樑,可以達到理解掌握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以及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進行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樣做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對學生常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學生把長方體火柴盒的六個面都糊上紙,每兩個相對的麵糊同樣顏色的紙,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面,老師問:長方體有幾個面?都什麼形狀?面與面之間有什麼關係?因為學生親自動手糊過火柴盒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觀察,都能有條有理的把觀察的結果敘述出來,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加了這一教學活動,興趣也很高,都爭先恐後舉手發言,最後又由學生將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徵完整地做了敘述,在此基礎上老師又運用準確、簡明的數學用語做出總結,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種運用直觀、形象化的手段,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注意力能夠集中、持久。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嘗到了學習的甜頭?
3.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給老師的教學建議中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體驗中理解數學」,顯然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設計能吸引學生的問題,創設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學生能接受、愛觀看、喜參與的學習情境。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把學生帶進了這樣的一個學習情境:小頭爸爸帶大頭兒子逛公園,大頭兒子先坐正方形輪子的小車,小車動不了。接著改乘橢圓形輪子的小車,車開動了,但大頭兒子被顛得忽上忽下,驚魂不定。最後他坐在圓形輪子的小車上,小車很平穩地向前滾動,大頭兒子開心極了。那麼圓形與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有什麼不同?圓形輪子的小車開起來為什麼平平穩穩呢?很自然地揭示出新知。通過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使學生自覺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在新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
4.動手操作,提高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動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學習中的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還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參加實踐操作活動,僅教師的演示,沒有學生的親自操作,學生獲得的知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才可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於儲存和提取信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提高興趣,獲取知識。
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把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展開後看看是什麼形狀。有的學生沿著高剪開,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沿斜線剪開,展開後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把高瘦的圓柱體罐頭沿高剪開,展開後是一個正方形,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長(或底)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或高)與圓柱的高相等。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在此基礎上,導出圓柱體的側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以高。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活潑,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側面積的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這種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老師做,聽老師講解獲得的知識要牢固得多,在參與實踐活動中,能夠強有力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感知的過程中,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5.優化練習,增添興趣。
教師通過設計一定量的創新練習,讓學生在課後去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論,有利於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形成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而有意義的,要富有挑戰性,它們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為此,教師可根據每節課教學的目的與要求,主動設計一些新穎的、有創意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教學「質數和合數」結束新課時設計這樣一個練習: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號,按老師要求站立,看誰反應快。①學號是質數的同學,②學號是最小合數的同學,③學號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同學,④學號既是合數又是奇數的同學,⑤學號是合數的同學,⑥沒有站立過的同學。這樣可以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讓學生帶著愉快和渴望學習新知識的心情結束一節課。設計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練習,達到練一題長一智,練一題多一能之目的。學生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巧妙結課,保持興趣。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僅「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猶存」。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總結時,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總結,不僅能鞏固知識,保持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給學生留下一個激發興趣的懸念,使課開始引人入勝,課結尾扣人心弦,整個教學過程協調、完美。
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新課可以這樣結尾: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對分數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們完成本節課開始時所提出的問題:「一塊蛋糕,奶奶吃了這塊蛋糕的一半,媽媽吃了這塊蛋糕一半的一半,聰聰吃了這塊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達嗎?當學生們回答出:奶奶吃了一塊蛋糕的二分之一,媽媽吃了一塊蛋糕的四分之一,聰聰吃了一塊蛋糕的八分之一後,再追問:這塊蛋糕還剩幾分之幾?誰吃得多?誰吃得少?為什麼?這些知識就是我們下一節要學習的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先自學。此課的「尾」就成了彼課的「頭」,使新舊課之間有了銜接,把一次一次的課堂教學連貫起來,給學生創造一種學無止境的感覺,有助於保持學生繼續學習下去的興趣?
二、在生活中觸發學生興趣。
數學對兒童來講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對兒童來講則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數學模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枯燥單調的數學理論就會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與孩子們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會使他們又一種特別的親切感,會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1.開展活動,發展興趣。
學生在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並建立興趣之後,就不滿足於課堂內所學的內容,而把注意力轉向課外。這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獲得開拓性發展,產生自覺探求數學問題的強大動力。
例如,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實驗、製作、數學遊戲、問題討論;舉行數學知識競賽,出刊數學牆報,開展每日一題征解活動。經常開展專題講座,適時向學生介紹有關數學家的生平趣事、解題方法等。為了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可以以「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為題,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解數學的產生和發展、數學內容、數學的作用、學習數學的方法等等?
2.聯繫生活,觸發興趣。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課堂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教學才能有益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髮展的重要動力源泉。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知識傳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例如:教學「面積」時可讓學生聯繫身邊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學生自然會聯想到:拇指的指甲面的面積約1平方厘米,手掌表面的面積約1平方分米,自己用的書桌桌面的面積約1平方米。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學生的記憶更牢固。因此,教師必須從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觸發學生愛學、樂學的情感。
三、在評價中保護學生興趣。
評價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課程標準》對評價問題提出了新的理念與方法,倡導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如何將以上理念落實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呢?
1.考試的內容。
在考試時,不應只是測試學生現成的知識和技能,而也應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策略。考題的答案不應只是唯一的,而應是多樣的。總之,教師應出一些能檢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並能體現學生個性的題目。在出試題時,我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變:
①.刪除過多的機械計算題,增加動手操作題。
②.刪除需死記硬背的題目,增加開放題、綜合應用題。
③.刪除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應用題,增加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了10以內加減法以後,可在試題里出這樣的內容:請你在5分鐘內儘可能多地寫出得數是5的算式。
通過學生對這道題的解答,可以清楚地反饋出不同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及不同的解題策略。有的學生能凌亂地寫出一些學過的得數是5的算式;有的學生能把學過的得數是5的算式都寫出來;有的學生能有序地思考並寫出全部學過的得數5的算式……對於第一、二種學生,教師可以先鼓勵,再引導學生向前邁一步,試著進行有序思考;對第三種學生,教師可以先肯定他們的思考,再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策略進行反思。這樣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鼓勵與提高。
2.建立學習檔案。
用數學學習檔案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數學過程,可以全程、多樣、有效地促進管理目標的達成。學生在收集學習數學記錄的過程中,會看到自己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知識,會看到自己的進步,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怎樣就是好的,怎樣就是不太好的,這也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評價的過程。久而久之,這種對優劣的判斷能力會指導孩子如何學習數學,如何克服不良學習習慣。在實踐過程中體驗自我充實、自我完善,逐漸樹立自信心。
在建立數學學習檔案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開闢了一方自我展示區域,供學生辦個人數學學習記錄展覽,如開辦「×××個人數學學習成長足跡展」,或「×××學習檔案展」等。任何一名同學只要提前向老師提出申請,都可運用那塊區域,所展出的學習記錄可由自己或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之下設計完成。
3.二次評價與延遲判斷。
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差異,教師應該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達到。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推遲做出判斷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對某次測驗的答卷或作業不滿意,可以提出申請,重新學習後再解答。對測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在批改試卷時,對學生做錯的地方可以不打叉,而改用打點,在學生訂正好以後再把點改成勾,然後記上改正以後的成績。教師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評價。這種「推遲判斷」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了學生的縱向發展。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真正體驗到自己的變化、成長和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給學生提供二次評價或延遲判斷是保護學生學習信心和熱情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班裡的徐豪小朋友,第一次測驗成績只有六十幾分。我沒有把這一成績向全班公布,而是在髮捲子前提前讓他訂正。我發現他主要是由於考試速度不快,來不及聽老師讀題而導致成績不好的。我與他訂正好試卷、分析了原因後在他的試卷上寫上了100分。在公布成績時我以100分作為他的成績,所以大家(包括他自己)都沒有把他當不好的學生看。在以後的考試中,由於徐豪心理上沒有壓力,考試速度加快,學習成績也不斷得到提高。
教學中對每一個孩子的評價,教師一定要滿足學生成就感和心理需要,讓學生有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對學生有獨特見解,有個性特點和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答題,要敢於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見解,給予高度的讚揚,使學生在老師的讚賞性評價中獲得自信,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我能行」的意識會漸漸刻入學生腦海,可謂教師一句評價語,學生將終生受益,將永久陽光燦爛。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喚起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斷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促進學生輕鬆愉快的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