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明確的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而以閱讀教學為主要載體的語文教學,並沒有很好地落實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為此,小學語文一、二、四年級教師和青青子衿專業社群的教師,圍繞「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小課題的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年來,我們按照計劃有步驟地對「詩歌散文」、「童話神話」、「寫人敘事」、「寫景狀物」四類課文進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同時,也發現緊緊建立在課型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為此,我們將原計劃一年完成的小課題研究,延長至兩年,以便更好地落實課標精神,把握教學規律。
一、前期小課題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點,發現規律。明確了「低中年級詩歌散文類課文」和「童話神話類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明確了學習這兩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課文,感受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內容、語言特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配樂朗誦、范讀、賞讀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談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感受。
3.理解課文,品味詞語。語文學習應該是先有語言文字再有思想內容,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文章有些詞語抽象概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分析上,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導學生閱讀,可以有選擇的做具體的深入文本,對語言進行品析、演繹。
5.積累語言,學習運用。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要經歷識字、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的進行,應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有效地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繫,訓練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渾然一體的教學過程。
二、目前課堂教學的問題
1.課程意識的缺失。閱讀教學處於封閉狀態,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板塊嚴重隔離,偶爾看到讀寫結合,也是停留在表層。
2.目標意識的淡化。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領1。
悟方面,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整合與聯繫。
3.單元意識的缺乏。教師處理教材簡單化,閱讀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站在單元主題的視野下來確定每篇課文教學的側重點。
4.課內外結合的簡單化。許多教師在處理課內外結合的時候視野不夠開闊,課內外閱讀界限過於明確,多側重於內容的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實踐不能向深層次發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論支撐
1.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標意識,指人在言語行為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撐著教學的全過程,決定教與學的方向。顧泠沅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研究中,教學目標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幾乎成了全部教學活動的依據。」錢夢龍先生也曾說過:「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度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誌。」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過程實施目標,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展開。
3.綜合能力,指對人能夠同時對知識網絡,語言表達,身體協調自由靈活操控的能力。所謂綜合能力,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以上五種能力形成的綜合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策略研究。
共進行了三個年級的12次主題式常規教研活動。
(1)專題講座:
一年:《今天,我們怎麼教語文》?
二年:《讓二年級語文教學承上啟下》。
四年:《閱讀教學走向何方》。
(2)課例觀摩研討:
2。
一年《畫家鄉》。
二年《醜小鴨》。
四年《觸摸春天》。
(3)各年級「我的一招」徵集及經驗介紹。
(4)期末複習指導。
一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二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四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2.區域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探索識字規律發展兒童語言》。
(2)主題:《抓好詞語教學發展兒童語言》。
(3)主題:《有效朗讀指導發展兒童語言》。
二年級:(1)主題:《閱讀教學訓練的常態模式》。
(2)主題:《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3)主題:《通過句子訓練提高運能能力》。
四年級:(1)主題:《積累運用教學的一般流程》。
(2)主題:《各種段落教學的遷移運用》。
(3)主題:《學生如何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社群活動課題化。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明確了「中高年級敘事寫人類課文」的一般教學規律,即「揭題質疑,感受特點」、「初讀感知,交流體會」、「詞語牽動,引入深思」、「二次質疑,發現矛盾」、「深入讀書,學習語言」。
2.總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習語言運用的規律。
(1)內容上,「抓字詞」牽動理解推敲,「抓重點」生成畫面情感,「抓空白」促進想像思維,「抓語段」掌握積累表達。
(2)策略上,落實以讀帶講,體現讀與看相結合,讀與思相結合,讀與說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讀與畫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3.創編了100篇「童話式教學反思」,形成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提煉和課外閱讀的補充。
4.整理了小學1—5年級,閱讀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發揮母語教育的優勢。
教學中,教師常常機械落實教學目標,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不斷訓練,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及生活常識,忽視學生的感悟、體驗等學習能力。
2.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
思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落實知識用力多,對於字音的辨析、詞語的理解、句式的表達訓練得多,而對於訓練學生如何提問,如何發現,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訓練少。
一年來,我們按照計劃有步驟地對「詩歌散文」、「童話神話」、「寫人敘事」、「寫景狀物」四類課文進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同時,也發現緊緊建立在課型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為此,我們將原計劃一年完成的小課題研究,延長至兩年,以便更好地落實課標精神,把握教學規律。
一、前期小課題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點,發現規律。明確了「低中年級詩歌散文類課文」和「童話神話類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明確了學習這兩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課文,感受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內容、語言特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配樂朗誦、范讀、賞讀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談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感受。
3.理解課文,品味詞語。語文學習應該是先有語言文字再有思想內容,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文章有些詞語抽象概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分析上,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導學生閱讀,可以有選擇的做具體的深入文本,對語言進行品析、演繹。
5.積累語言,學習運用。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要經歷識字、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的進行,應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有效地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繫,訓練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渾然一體的教學過程。
二、目前課堂教學的問題
1.課程意識的缺失。閱讀教學處於封閉狀態,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板塊嚴重隔離,偶爾看到讀寫結合,也是停留在表層。
2.目標意識的淡化。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領1。
悟方面,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整合與聯繫。
3.單元意識的缺乏。教師處理教材簡單化,閱讀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站在單元主題的視野下來確定每篇課文教學的側重點。
4.課內外結合的簡單化。許多教師在處理課內外結合的時候視野不夠開闊,課內外閱讀界限過於明確,多側重於內容的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實踐不能向深層次發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論支撐
1.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標意識,指人在言語行為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撐著教學的全過程,決定教與學的方向。顧泠沅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研究中,教學目標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幾乎成了全部教學活動的依據。」錢夢龍先生也曾說過:「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度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誌。」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過程實施目標,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展開。
3.綜合能力,指對人能夠同時對知識網絡,語言表達,身體協調自由靈活操控的能力。所謂綜合能力,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以上五種能力形成的綜合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策略研究。
共進行了三個年級的12次主題式常規教研活動。
(1)專題講座:
一年:《今天,我們怎麼教語文》?
二年:《讓二年級語文教學承上啟下》。
四年:《閱讀教學走向何方》。
(2)課例觀摩研討:
2。
一年《畫家鄉》。
二年《醜小鴨》。
四年《觸摸春天》。
(3)各年級「我的一招」徵集及經驗介紹。
(4)期末複習指導。
一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二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四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2.區域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探索識字規律發展兒童語言》。
(2)主題:《抓好詞語教學發展兒童語言》。
(3)主題:《有效朗讀指導發展兒童語言》。
二年級:(1)主題:《閱讀教學訓練的常態模式》。
(2)主題:《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3)主題:《通過句子訓練提高運能能力》。
四年級:(1)主題:《積累運用教學的一般流程》。
(2)主題:《各種段落教學的遷移運用》。
(3)主題:《學生如何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社群活動課題化。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明確了「中高年級敘事寫人類課文」的一般教學規律,即「揭題質疑,感受特點」、「初讀感知,交流體會」、「詞語牽動,引入深思」、「二次質疑,發現矛盾」、「深入讀書,學習語言」。
2.總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習語言運用的規律。
(1)內容上,「抓字詞」牽動理解推敲,「抓重點」生成畫面情感,「抓空白」促進想像思維,「抓語段」掌握積累表達。
(2)策略上,落實以讀帶講,體現讀與看相結合,讀與思相結合,讀與說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讀與畫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3.創編了100篇「童話式教學反思」,形成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提煉和課外閱讀的補充。
4.整理了小學1—5年級,閱讀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發揮母語教育的優勢。
教學中,教師常常機械落實教學目標,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不斷訓練,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及生活常識,忽視學生的感悟、體驗等學習能力。
2.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
思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落實知識用力多,對於字音的辨析、詞語的理解、句式的表達訓練得多,而對於訓練學生如何提問,如何發現,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訓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