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學素養,國際上通行的解釋是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對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對科學技術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這三方面都達到要求才算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革落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在化學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在傳授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訓練和培養。
一、重視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無知一定無能。所以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獲得知識始終是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傳統化學教學中科學知識主要側重於以實驗現象為代表的經驗知識和以實驗原理為代表的理論知識,它們是基礎,反映了化學教學的一般特點。然而獲得最多知識不是老師加班加點「硬塞」給學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學生毫無意義的死記或為了考試而機械地掌握某些知識,而是學生主動有意義地建構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是有利於學生探究、合作、交流、對話、創新的知識。那麼,怎樣更新和拓展這方面的知識呢?
1.轉變教學觀念,對知識進行篩選,完善學習內容。
我們過去太過於強調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沒有顧及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難與社會問題一一對應起來。所以教學內容應考慮到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懂得社會,掌握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學生掌握那些屬於基礎的、具有「生產性」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包括那些豐富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帶有方法性、應用性、發展性的知識。
2.實驗設計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中絕大多數知識都是由實驗得出的,由假設到實驗驗證、由實驗現象到本質分析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各種實驗活動,構建知識技能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重視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會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現與交流等環節,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探究實驗是學生用實驗的手段對某些化學問題進行論證和探究的一種活動,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如:在科學探究製備氫氧化鐵和氫氧化亞鐵時,我首先請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試劑,按照教科書操作,學生通過實驗發現能製得紅褐色的氫氧化鐵,而製得的氫氧化亞鐵由白色立即變成灰綠色,為什麼呢?我和學生一起分析鐵的化合價,得到氫氧化亞鐵具有還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與氧氣接觸了。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不讓氫氧化亞鐵接觸空氣?教室里氣氛熱烈,學生們各抒己見,幾分鐘後,各組陳述自己設計的方法,主要有:將水煮沸;將滴管插入試管底部;加植物油;將空氣趕出。在探究過程中,有個學生站起來提出將鈉放入上面覆蓋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實驗設計,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經過這位學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並獲得實驗成功。這節課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並使我和學生都體會到探究的愉悅,很有成就感?
2.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
人的創新意識總是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創新的火花才能被點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和設問時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給問題設立台階,激發學生思考,產生創新動機。
三、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的靈魂,是各種價值觀念、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與意識品質的總和。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細緻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敢於超越現狀的創新精神。
1.轉換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勇於實踐,敢於提出挑戰的探索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的化學新課程,將科學素養作為突破口,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和促進學生進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探究學習凸顯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自主學習凸顯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弘揚人的主體性和自主精神;通過合作學習凸顯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
1.增強環保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化學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2.開展家庭小實驗,養成勤思考、愛動手的好習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於思考,就可以用所學知識指導我們的生活。如炒菜何時放鹽?不同型號墨水為什麼不能混用?如何鑑別牛奶中是否加了麵湯等等。這樣學生在應用、解釋問題時就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來開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個性特長,使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
總之,科學素養教育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亮點,運用於具體的中,必須根據學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規律,發展教師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努力探索科學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便向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和國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劉新知.化學實驗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一、重視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無知一定無能。所以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獲得知識始終是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傳統化學教學中科學知識主要側重於以實驗現象為代表的經驗知識和以實驗原理為代表的理論知識,它們是基礎,反映了化學教學的一般特點。然而獲得最多知識不是老師加班加點「硬塞」給學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學生毫無意義的死記或為了考試而機械地掌握某些知識,而是學生主動有意義地建構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是有利於學生探究、合作、交流、對話、創新的知識。那麼,怎樣更新和拓展這方面的知識呢?
1.轉變教學觀念,對知識進行篩選,完善學習內容。
我們過去太過於強調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沒有顧及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難與社會問題一一對應起來。所以教學內容應考慮到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懂得社會,掌握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學生掌握那些屬於基礎的、具有「生產性」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包括那些豐富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帶有方法性、應用性、發展性的知識。
2.實驗設計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中絕大多數知識都是由實驗得出的,由假設到實驗驗證、由實驗現象到本質分析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各種實驗活動,構建知識技能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重視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會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現與交流等環節,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探究實驗是學生用實驗的手段對某些化學問題進行論證和探究的一種活動,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如:在科學探究製備氫氧化鐵和氫氧化亞鐵時,我首先請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試劑,按照教科書操作,學生通過實驗發現能製得紅褐色的氫氧化鐵,而製得的氫氧化亞鐵由白色立即變成灰綠色,為什麼呢?我和學生一起分析鐵的化合價,得到氫氧化亞鐵具有還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與氧氣接觸了。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不讓氫氧化亞鐵接觸空氣?教室里氣氛熱烈,學生們各抒己見,幾分鐘後,各組陳述自己設計的方法,主要有:將水煮沸;將滴管插入試管底部;加植物油;將空氣趕出。在探究過程中,有個學生站起來提出將鈉放入上面覆蓋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實驗設計,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經過這位學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並獲得實驗成功。這節課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並使我和學生都體會到探究的愉悅,很有成就感?
2.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
人的創新意識總是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創新的火花才能被點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和設問時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給問題設立台階,激發學生思考,產生創新動機。
三、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的靈魂,是各種價值觀念、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與意識品質的總和。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細緻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敢於超越現狀的創新精神。
1.轉換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勇於實踐,敢於提出挑戰的探索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的化學新課程,將科學素養作為突破口,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和促進學生進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探究學習凸顯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自主學習凸顯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弘揚人的主體性和自主精神;通過合作學習凸顯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
1.增強環保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化學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2.開展家庭小實驗,養成勤思考、愛動手的好習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於思考,就可以用所學知識指導我們的生活。如炒菜何時放鹽?不同型號墨水為什麼不能混用?如何鑑別牛奶中是否加了麵湯等等。這樣學生在應用、解釋問題時就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來開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個性特長,使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
總之,科學素養教育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亮點,運用於具體的中,必須根據學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規律,發展教師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努力探索科學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便向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和國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劉新知.化學實驗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