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學習黨史,就要從黨的奮鬥歷程中去感知「大道」,從博大精深的黨史理論中汲取力量、升華自我,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堅定不移跟黨走。
「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鍛造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2018年10月,中宣部將「三線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一起,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一、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日益惡化;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使越南戰爭的戰火燃到了中國的南部邊界,矛頭直指中國;同時,美國在日本和朝鮮半島駐軍的軍事威脅一直存在,台灣叫囂反攻大陸、印度挑起中印戰爭……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
二、三線建設的內容和成就。
1964年至1980年,「三線建設」歷時16年,貫穿「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國家投入資金2050億元、安排籌資項目1100個,建成了重慶兵器工業、攀枝花鋼鐵、德陽綿陽裝備製造、青海核工業等30多個工業基地;新建了成昆、川黔等10條8000多公里的鐵路幹線、25萬公里的公路;整治了長江、嘉陵江等8800多公里航道;建立了相對於全國獨立、「小而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工業生產體系、資源能源體系、軍工製造體系、交通通信體系、科研研發體系和戰略儲備體系。
20世紀60、70年代,「三線建設」如火如荼,一大批國防軍工和科研單位落戶宜昌,增加這麼多用電大戶,湖北及鄰近省份電力嚴重短缺。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關於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覆的送審文件上批示「贊成興建此壩」。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為紀念毛澤東主席1958年3月30日視察長江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命名為「330工程」。1988年底,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成為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三、三線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是鞏固了國防,強化了中國的工業和國防發展的布局;完善了國家的戰略縱深。
二是實現了生產力向西部地區的布局,縮小了中國沿海與內地、東部與西部的差別,為區域協調發展和後來中國西部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交流。
四是充分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優勢,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為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
三線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探索偉大復興過程中的一段難忘的來時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聽從黨和政府的召喚,義無反顧地奔赴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開展「三線建設」,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無私地奉獻他們的才華、心血和青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是建設者們在三線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長期孕育出的一種行為規範、價值標準和共同信念。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民族的覺醒,需要千千萬萬普通人的艱苦奮鬥。為人民不懈奮鬥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帶領人民一起奮鬥是共產黨人的使命。
「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鍛造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2018年10月,中宣部將「三線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一起,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一、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日益惡化;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使越南戰爭的戰火燃到了中國的南部邊界,矛頭直指中國;同時,美國在日本和朝鮮半島駐軍的軍事威脅一直存在,台灣叫囂反攻大陸、印度挑起中印戰爭……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
二、三線建設的內容和成就。
1964年至1980年,「三線建設」歷時16年,貫穿「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國家投入資金2050億元、安排籌資項目1100個,建成了重慶兵器工業、攀枝花鋼鐵、德陽綿陽裝備製造、青海核工業等30多個工業基地;新建了成昆、川黔等10條8000多公里的鐵路幹線、25萬公里的公路;整治了長江、嘉陵江等8800多公里航道;建立了相對於全國獨立、「小而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工業生產體系、資源能源體系、軍工製造體系、交通通信體系、科研研發體系和戰略儲備體系。
20世紀60、70年代,「三線建設」如火如荼,一大批國防軍工和科研單位落戶宜昌,增加這麼多用電大戶,湖北及鄰近省份電力嚴重短缺。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關於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覆的送審文件上批示「贊成興建此壩」。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為紀念毛澤東主席1958年3月30日視察長江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命名為「330工程」。1988年底,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成為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三、三線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是鞏固了國防,強化了中國的工業和國防發展的布局;完善了國家的戰略縱深。
二是實現了生產力向西部地區的布局,縮小了中國沿海與內地、東部與西部的差別,為區域協調發展和後來中國西部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交流。
四是充分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優勢,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為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
三線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探索偉大復興過程中的一段難忘的來時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聽從黨和政府的召喚,義無反顧地奔赴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開展「三線建設」,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無私地奉獻他們的才華、心血和青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是建設者們在三線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長期孕育出的一種行為規範、價值標準和共同信念。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民族的覺醒,需要千千萬萬普通人的艱苦奮鬥。為人民不懈奮鬥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帶領人民一起奮鬥是共產黨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