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原四川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正式掛牌「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成為四川省第二個獲得「國字號」冠名的專題博物館,填補了三線建設專題博物館的「國字號」空白;同時,博物館還被授牌「四川省黨性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進一步弘揚攀枝花精神,26日上午,攀枝花市實驗學校組織在職黨員參觀了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重溫了三線建設的輝煌歷史,共同見證了攀枝花51年的風雨歷程和滄桑巨變。
全體黨員逐次參觀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設備、生活用具、歷史文獻、圖片等珍貴文物。通過講解員生動的介紹,大家重溫了三線建設時期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對「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科學求實」的偉大攀枝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當天下午,第一至第六黨支部分別在學校教室里組織支部黨員開展了「弘揚三線精神,爭做優秀黨員」的黨課學習,並舉行了「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政治方向」的第一次專題學習討論。結合上午參觀博物館的所見所聞,結合當前攀枝花建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黨員們進一步認識到中央作出三線建設決策的重要意義和巨大作用,更加了解熟悉了三線歷史,了解了市情,更加堅定了熱愛攀枝花、建設攀枝花、發展攀枝花的信念和決心。大家紛紛表示,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向黨中央看齊,積極弘揚三線建設精神和攀枝花精神,結合本職工作,爭做優秀黨員,為把我校打造為「中國西南基礎教育卓越品牌」做出更大更好的貢獻。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三線建設、三線精神黨課講稿範本[朗讀]
為了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xx年初,我縣召開了家風、村風、民風提升工作動員會,要求全縣上下深入開展嚴守底線、謹守規矩紅線、追求道德高線以及樹家風、育村風、養民風、正縣風、促政風的「三線五風」建設活動。我們學校根據縣局的文件精神也及時學習開展了「嚴守底線,遵守規矩紅線,追求道德高線」的三線教育和「培班風,育學風,促教風,正校風,樹行風」的「三線五風」教育實踐活動。
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我們開展「三線五風」活的的必要性,急迫性和實效性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我們所有公民,尤其我們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嚴守法律底線。我們學法懂法,依法生活,依法言行,依法工作,依法執教。同時也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以法律為武器維護我們師生和自身的合法權益。我們要通過培訓、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學習《憲法》及其他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等。
我們務必遵守規矩紅線。我們中國有句古話:無規矩無以成方圓。我們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組合體,只有團結協作,和諧相處,社會才能正常地發展。如果沒有規矩約束,人人都是我行我素,隨心所欲,整個社會必然是亂遭一團,因為你的方便可能正是他人的不方便,你的私利可能正是對他人危害,更可能是整個社會的公害。
我們教師要追求道德高線。社會發展離不了道德先哲們道德的吶喊和先驅們的的以身殉道。我們教師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吹鼓手,先行者,和實實在在的踐行者。
我們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工作實際做起,把「三線五風」活動落到實處,把這項偉大的理想長久地堅持做下去。不管社會的陰暗面,多看正面,然自己的思想充盈一股陽光的正能量。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正教風,促學風;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利用班會和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給學生認真宣讀講解「三線五風」的具體內容和現實意義,號召學生行動起來把「三線五風」精神落實到生活學習的實踐中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時時處處以「三線五風」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進一步正班風,促校風。培養我們社會正確的道德信仰,價值觀取向問題。社會的發展,無非就是物質和精神的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但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精神素養還需要大大提升,人們的道德意識還急需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需要儘快地大幅度地糾正和釐清。因此不斷地改良社會風氣,喚醒公民的道德情懷,落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倡導富強、民主、、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
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交流,共同提高,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感染身邊人,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促進我們國家的社會文明,促進我國實現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融入國民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同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和偉大成就聯繫起來,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聯繫起來,我們就能不斷形成更加廣泛的價值認同,不僅為國家發展助力,更為民族進步鑄魂。
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我們開展「三線五風」活的的必要性,急迫性和實效性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我們所有公民,尤其我們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嚴守法律底線。我們學法懂法,依法生活,依法言行,依法工作,依法執教。同時也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以法律為武器維護我們師生和自身的合法權益。我們要通過培訓、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學習《憲法》及其他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等。
我們務必遵守規矩紅線。我們中國有句古話:無規矩無以成方圓。我們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組合體,只有團結協作,和諧相處,社會才能正常地發展。如果沒有規矩約束,人人都是我行我素,隨心所欲,整個社會必然是亂遭一團,因為你的方便可能正是他人的不方便,你的私利可能正是對他人危害,更可能是整個社會的公害。
我們教師要追求道德高線。社會發展離不了道德先哲們道德的吶喊和先驅們的的以身殉道。我們教師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吹鼓手,先行者,和實實在在的踐行者。
我們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工作實際做起,把「三線五風」活動落到實處,把這項偉大的理想長久地堅持做下去。不管社會的陰暗面,多看正面,然自己的思想充盈一股陽光的正能量。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正教風,促學風;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利用班會和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給學生認真宣讀講解「三線五風」的具體內容和現實意義,號召學生行動起來把「三線五風」精神落實到生活學習的實踐中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時時處處以「三線五風」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進一步正班風,促校風。培養我們社會正確的道德信仰,價值觀取向問題。社會的發展,無非就是物質和精神的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但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精神素養還需要大大提升,人們的道德意識還急需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需要儘快地大幅度地糾正和釐清。因此不斷地改良社會風氣,喚醒公民的道德情懷,落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倡導富強、民主、、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倡導」,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
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交流,共同提高,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感染身邊人,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促進我們國家的社會文明,促進我國實現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融入國民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同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和偉大成就聯繫起來,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聯繫起來,我們就能不斷形成更加廣泛的價值認同,不僅為國家發展助力,更為民族進步鑄魂。
今天這節黨課,我們來一起學習新中國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三線」建設。之所以要講授這個內容,是因為其在上個世紀波譎雲詭的世界形勢下,彰顯出了中國人民誓爭建設新中國的決心與勇氣,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線」精神。走進新時代,人們並未遺忘曾經為鞏固國防工業基礎建設而不惜獻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時至今日,「三線」精神對於加強新時期黨性修養教育同樣具有特殊的意義及價值。
下面,我主要通過回顧「三線」建設的歷史點滴、展望「三線」精神的內涵蘊意來對各位同志產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啟迪。
一、深化歷史記憶,回顧「三線」建設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新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與前蘇聯交惡,又趕上美國妄圖在東南沿海展開攻勢。在如此緊張險惡的國際環境下,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直接進行戰略部署,在當時的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掀起了這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即:「三線」建設。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這是「三線」建設中的響亮口號,鼓勵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從四面八方奔赴艱苦卓絕的「三線」建設戰場。在這場硬仗中,國家政府投入了2050餘億元巨資,安排籌劃建設的工程項目達1100個。中國人民踴躍參加建設活動,在高峰時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萬人。這場貫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成為了中國經濟史上一次規模極大的工業遷移史實,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普遍較為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工廠設施、基礎建築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困難與缺陷。也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強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撓的民族。面對困難,當時的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使建設的步伐一時一刻都不曾耽擱。從1964到1980年,「三線」建設工程共創辦了1000多個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有力支援、鞏固了中西部工業建設和國防基礎。
二、彰顯偉大成就,創造建設業績
(一)多方聯動,夯實國防工業基礎。
在「三線」建設中,建立起電子科技、武器裝備、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資源現代國防工業體系,建成眾多國防生產基地和尖端科研試驗基地。這些都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國家過去武器裝備生產落後的狀況,改善了我國國防工業結構布局。同時,我們還掌握了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技術,成功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與核威脅,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國的核分布態勢,成為了擁有絕對先進國防實力的國家,為國家社會主義各方面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全面覆蓋,優化工業生產布局。
在建國之初,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們國家當時70%的工業分布在東北和沿海地區。在布局上,存在東重西輕的不足。而且,現代化工業十分薄弱。從軍事經濟學的專業角度來分析,這種工業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線」建設首先就需要解決布局不均衡的問題。在建設期間,當時一大批工業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很快,許多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城市在中西部地區的崇山峻岭之間拔地而起。為加強戰備並建設國防重工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也逐步遷入三線地區。由此,在大西南區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結構化布局。
(三)質量卓著,實現中西部跨越式發展。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盤水、金昌等地已經變成了當下著名的新興工業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而在「三線」建設之前,這些地方都曾經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這也就是說,發掘礦產資源、創建生產工廠、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線」建設過程中的開發運動,在特殊的備戰時期有力地發展了中西部落後地區。並且,隨著科研、教育、技術等元素的遷入,中西部地區基礎建設條件進一步完善和強大,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醫療健康保障等都顯著提高。這也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線」建設奠定了產業、技術、物質和人才基礎,促進大西南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堅持思想導向,領會「三線」精神
(一)學習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紮根三線,為國效力」。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端科技人才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根據「三線」建設工作部署安排,遷往以雲貴川為主的西南地區。這些技術人員自願放棄城市舒適優渥的生活,來到不可預知未來的「三線」重點建設地區。他們不惜犧牲本應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對建設地區的待遇產生消極情緒,而是任勞任怨,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斷奮進的鬥志,在西南地區樂於付出、甘於奉獻。他們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廠為家、以建設為事業,也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只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國家作貢獻。
(二)學習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全國一盤棋,建設大三線」。這句口號不僅在宏觀上體現出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觀上呈現出建設人員統一協作的精神。「三線」建設時期正值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國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聲令下,全國各行各業各領域積極響應、鼎力支持。在黨和國家號召下,形成了「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的舉國之力。無論是來自其它地區的建設者,還是當地的人民群眾,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黨和政府的統籌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國建設時期集體主義的偉力。
(三)學習艱苦奮鬥的實幹主義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幹,無雨拚命干」。這是「三線」建設者在雲貴川「天無三日晴」的自然條件下爭分奪秒、苦幹實幹的真實寫照。在當時的西南地區,建設條件極為艱苦。建設者始終堅定建成「三線」工業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在惡劣的環境與落後的基礎下秉承「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民用」的生產生活原則,堅持將個人物質生活置之度外,自覺把建設基地和工業生產作為首要任務,高喊著「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號,風餐露宿、肩扛人挑,勤儉節約、艱辛工作,用汗水與血水的融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建設奇蹟。
四、強化初心使命,培養黨性修養
(一)堅持政治引領,堅定黨的領導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我們國家自從成立以來,乃至改革開放後,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任何途徑的「和平演變」。這自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永恆的罅隙使然。對於甚囂塵上的攻擊甚至歪曲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虛無主義論,同志們可以用持續近二十年「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展開有力回擊。不得不說,「三線」建設是我們黨領導的持續開展國家經濟建設的歷史見證,「三線」精神是我們人民群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證。「全國支援三線,共同建設三線」使人民、黨員幹部切實認識到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真實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越性。我們每位同志都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黨的領導,用奉獻、協作、創業、創新讓我們的國家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堅持意識覺悟,堅定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
新時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國家各項事業在取得全面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世界發展形勢和國情變化情況。在巨大的新挑戰之下,我們每位同志要在對客觀困難和主觀問題進行認真審視的基礎上,作出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選擇,自覺屏蔽「糖衣炮彈」的誘惑與干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進行改革工作的路上,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也就是說,我們自身的力量可能還不足以消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上的阻礙。回想「三線」建設的事跡,我們要積極發揚「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自我犧牲精神,我們要堅守「個人服從於集體、部門服從於單位、地區服從於國家」的偉大自我服從精神。讓我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成為人民群眾共同走好新時代新長征路的動力支撐,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精神引領。
(三)堅持自我升華,堅定提升黨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黨性教育是培養黨員黨性修養的有效方式,包含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建發展工作、黨的優良傳統等豐富內容。並且,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展與升華。當然,黨性教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背景下運用而生。在以往的黨性教育中,我們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為標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偉大精神教育。那麼,除了「血與火」的革命戰爭教育之外,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志還可以通過「三線」精神的薰陶來對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呈現出的精神風貌、價值意義、經驗教訓進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時期黨性教育之下,讓自己的實際工作產生精神世界的共鳴,為自身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積累重要的載體和鮮活的教材資源。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三線」建設是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史上的輝煌一幕,也是我們國家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偉大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行動及其精神,為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譜寫了一頁光輝燦爛的篇章。
同志們,「三線」建設的歷史終會成為過去,「三線」精神的內涵卻必將永垂史冊。「三線」事業既是我們黨革命建設精神的傳承創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歷久彌新。其歷史價值和時代蘊意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提升新時代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具有重要價值。新時代,讓我們銘記可歌可泣的「三線」建設者;新時期,讓我們發揚永放光芒的「三線」精神;新征程,讓我們接續耕耘「三線」事業的宏遠目標及願景。我們要不斷洗禮精神世界,不斷升華思想境界,用實際行動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中國謀未來。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下面,我主要通過回顧「三線」建設的歷史點滴、展望「三線」精神的內涵蘊意來對各位同志產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啟迪。
一、深化歷史記憶,回顧「三線」建設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新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與前蘇聯交惡,又趕上美國妄圖在東南沿海展開攻勢。在如此緊張險惡的國際環境下,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直接進行戰略部署,在當時的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掀起了這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即:「三線」建設。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這是「三線」建設中的響亮口號,鼓勵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從四面八方奔赴艱苦卓絕的「三線」建設戰場。在這場硬仗中,國家政府投入了2050餘億元巨資,安排籌劃建設的工程項目達1100個。中國人民踴躍參加建設活動,在高峰時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萬人。這場貫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成為了中國經濟史上一次規模極大的工業遷移史實,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普遍較為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工廠設施、基礎建築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困難與缺陷。也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強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撓的民族。面對困難,當時的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使建設的步伐一時一刻都不曾耽擱。從1964到1980年,「三線」建設工程共創辦了1000多個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有力支援、鞏固了中西部工業建設和國防基礎。
二、彰顯偉大成就,創造建設業績
(一)多方聯動,夯實國防工業基礎。
在「三線」建設中,建立起電子科技、武器裝備、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資源現代國防工業體系,建成眾多國防生產基地和尖端科研試驗基地。這些都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國家過去武器裝備生產落後的狀況,改善了我國國防工業結構布局。同時,我們還掌握了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技術,成功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與核威脅,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國的核分布態勢,成為了擁有絕對先進國防實力的國家,為國家社會主義各方面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全面覆蓋,優化工業生產布局。
在建國之初,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們國家當時70%的工業分布在東北和沿海地區。在布局上,存在東重西輕的不足。而且,現代化工業十分薄弱。從軍事經濟學的專業角度來分析,這種工業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線」建設首先就需要解決布局不均衡的問題。在建設期間,當時一大批工業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很快,許多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城市在中西部地區的崇山峻岭之間拔地而起。為加強戰備並建設國防重工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也逐步遷入三線地區。由此,在大西南區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結構化布局。
(三)質量卓著,實現中西部跨越式發展。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盤水、金昌等地已經變成了當下著名的新興工業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而在「三線」建設之前,這些地方都曾經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這也就是說,發掘礦產資源、創建生產工廠、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線」建設過程中的開發運動,在特殊的備戰時期有力地發展了中西部落後地區。並且,隨著科研、教育、技術等元素的遷入,中西部地區基礎建設條件進一步完善和強大,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醫療健康保障等都顯著提高。這也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線」建設奠定了產業、技術、物質和人才基礎,促進大西南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堅持思想導向,領會「三線」精神
(一)學習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紮根三線,為國效力」。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端科技人才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根據「三線」建設工作部署安排,遷往以雲貴川為主的西南地區。這些技術人員自願放棄城市舒適優渥的生活,來到不可預知未來的「三線」重點建設地區。他們不惜犧牲本應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對建設地區的待遇產生消極情緒,而是任勞任怨,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斷奮進的鬥志,在西南地區樂於付出、甘於奉獻。他們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廠為家、以建設為事業,也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只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國家作貢獻。
(二)學習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全國一盤棋,建設大三線」。這句口號不僅在宏觀上體現出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觀上呈現出建設人員統一協作的精神。「三線」建設時期正值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國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聲令下,全國各行各業各領域積極響應、鼎力支持。在黨和國家號召下,形成了「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的舉國之力。無論是來自其它地區的建設者,還是當地的人民群眾,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黨和政府的統籌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國建設時期集體主義的偉力。
(三)學習艱苦奮鬥的實幹主義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幹,無雨拚命干」。這是「三線」建設者在雲貴川「天無三日晴」的自然條件下爭分奪秒、苦幹實幹的真實寫照。在當時的西南地區,建設條件極為艱苦。建設者始終堅定建成「三線」工業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在惡劣的環境與落後的基礎下秉承「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民用」的生產生活原則,堅持將個人物質生活置之度外,自覺把建設基地和工業生產作為首要任務,高喊著「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號,風餐露宿、肩扛人挑,勤儉節約、艱辛工作,用汗水與血水的融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建設奇蹟。
四、強化初心使命,培養黨性修養
(一)堅持政治引領,堅定黨的領導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我們國家自從成立以來,乃至改革開放後,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任何途徑的「和平演變」。這自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永恆的罅隙使然。對於甚囂塵上的攻擊甚至歪曲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虛無主義論,同志們可以用持續近二十年「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展開有力回擊。不得不說,「三線」建設是我們黨領導的持續開展國家經濟建設的歷史見證,「三線」精神是我們人民群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證。「全國支援三線,共同建設三線」使人民、黨員幹部切實認識到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真實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越性。我們每位同志都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黨的領導,用奉獻、協作、創業、創新讓我們的國家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堅持意識覺悟,堅定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
新時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國家各項事業在取得全面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世界發展形勢和國情變化情況。在巨大的新挑戰之下,我們每位同志要在對客觀困難和主觀問題進行認真審視的基礎上,作出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選擇,自覺屏蔽「糖衣炮彈」的誘惑與干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進行改革工作的路上,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也就是說,我們自身的力量可能還不足以消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上的阻礙。回想「三線」建設的事跡,我們要積極發揚「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自我犧牲精神,我們要堅守「個人服從於集體、部門服從於單位、地區服從於國家」的偉大自我服從精神。讓我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成為人民群眾共同走好新時代新長征路的動力支撐,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精神引領。
(三)堅持自我升華,堅定提升黨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黨性教育是培養黨員黨性修養的有效方式,包含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建發展工作、黨的優良傳統等豐富內容。並且,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展與升華。當然,黨性教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背景下運用而生。在以往的黨性教育中,我們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為標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偉大精神教育。那麼,除了「血與火」的革命戰爭教育之外,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志還可以通過「三線」精神的薰陶來對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呈現出的精神風貌、價值意義、經驗教訓進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時期黨性教育之下,讓自己的實際工作產生精神世界的共鳴,為自身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積累重要的載體和鮮活的教材資源。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三線」建設是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史上的輝煌一幕,也是我們國家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偉大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行動及其精神,為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譜寫了一頁光輝燦爛的篇章。
同志們,「三線」建設的歷史終會成為過去,「三線」精神的內涵卻必將永垂史冊。「三線」事業既是我們黨革命建設精神的傳承創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歷久彌新。其歷史價值和時代蘊意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提升新時代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具有重要價值。新時代,讓我們銘記可歌可泣的「三線」建設者;新時期,讓我們發揚永放光芒的「三線」精神;新征程,讓我們接續耕耘「三線」事業的宏遠目標及願景。我們要不斷洗禮精神世界,不斷升華思想境界,用實際行動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中國謀未來。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今天這節黨課,我們來一起學習新中國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三線」建設。之所以要講授這個內容,是因為其在上個世紀波譎雲詭的世界形勢下,彰顯出了中國人民誓爭建設新中國的決心與勇氣,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線」精神。走進新時代,人們並未遺忘曾經為鞏固國防工業基礎建設而不惜獻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時至今日,「三線」精神對於加強新時期黨性修養教育同樣具有特殊的意義及價值。
下面,我主要通過回顧「三線」建設的歷史點滴、展望「三線」精神的內涵蘊意來對各位同志產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啟迪。
一、深化歷史記憶,回顧「三線」建設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新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與前蘇聯交惡,又趕上美國妄圖在東南沿海展開攻勢。在如此緊張險惡的國際環境下,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直接進行戰略部署,在當時的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掀起了這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即:「三線」建設。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這是「三線」建設中的響亮口號,鼓勵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從四面八方奔赴艱苦卓絕的「三線」建設戰場。在這場硬仗中,國家政府投入了2050餘億元巨資,安排籌劃建設的工程項目達1100個。中國人民踴躍參加建設活動,在高峰時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萬人。這場貫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成為了中國經濟史上一次規模極大的工業遷移史實,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普遍較為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工廠設施、基礎建築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困難與缺陷。也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強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撓的民族。面對困難,當時的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使建設的步伐一時一刻都不曾耽擱。從1964到1980年,「三線」建設工程共創辦了1000多個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有力支援、鞏固了中西部工業建設和國防基礎。
二、彰顯偉大成就,創造建設業績
(一)多方聯動,夯實國防工業基礎。
在「三線」建設中,建立起電子科技、武器裝備、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資源現代國防工業體系,建成眾多國防生產基地和尖端科研試驗基地。這些都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國家過去武器裝備生產落後的狀況,改善了我國國防工業結構布局。同時,我們還掌握了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技術,成功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與核威脅,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國的核分布態勢,成為了擁有絕對先進國防實力的國家,為國家社會主義各方面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全面覆蓋,優化工業生產布局。
在建國之初,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們國家當時70%的工業分布在東北和沿海地區。在布局上,存在東重西輕的不足。而且,現代化工業十分薄弱。從軍事經濟學的專業角度來分析,這種工業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線」建設首先就需要解決布局不均衡的問題。在建設期間,當時一大批工業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很快,許多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城市在中西部地區的崇山峻岭之間拔地而起。為加強戰備並建設國防重工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也逐步遷入三線地區。由此,在大西南區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結構化布局。
(三)質量卓著,實現中西部跨越式發展。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盤水、金昌等地已經變成了當下著名的新興工業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而在「三線」建設之前,這些地方都曾經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這也就是說,發掘礦產資源、創建生產工廠、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線」建設過程中的開發運動,在特殊的備戰時期有力地發展了中西部落後地區。並且,隨著科研、教育、技術等元素的遷入,中西部地區基礎建設條件進一步完善和強大,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醫療健康保障等都顯著提高。這也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線」建設奠定了產業、技術、物質和人才基礎,促進大西南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堅持思想導向,領會「三線」精神
(一)學習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紮根三線,為國效力」。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端科技人才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根據「三線」建設工作部署安排,遷往以雲貴川為主的西南地區。這些技術人員自願放棄城市舒適優渥的生活,來到不可預知未來的「三線」重點建設地區。他們不惜犧牲本應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對建設地區的待遇產生消極情緒,而是任勞任怨,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斷奮進的鬥志,在西南地區樂於付出、甘於奉獻。他們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廠為家、以建設為事業,也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只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國家作貢獻。
(二)學習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全國一盤棋,建設大三線」。這句口號不僅在宏觀上體現出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觀上呈現出建設人員統一協作的精神。「三線」建設時期正值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國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聲令下,全國各行各業各領域積極響應、鼎力支持。在黨和國家號召下,形成了「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的舉國之力。無論是來自其它地區的建設者,還是當地的人民群眾,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黨和政府的統籌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國建設時期集體主義的偉力。
(三)學習艱苦奮鬥的實幹主義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幹,無雨拚命干」。這是「三線」建設者在雲貴川「天無三日晴」的自然條件下爭分奪秒、苦幹實幹的真實寫照。在當時的西南地區,建設條件極為艱苦。建設者始終堅定建成「三線」工業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在惡劣的環境與落後的基礎下秉承「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民用」的生產生活原則,堅持將個人物質生活置之度外,自覺把建設基地和工業生產作為首要任務,高喊著「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號,風餐露宿、肩扛人挑,勤儉節約、艱辛工作,用汗水與血水的融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建設奇蹟。
四、強化初心使命,培養黨性修養
(一)堅持政治引領,堅定黨的領導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我們國家自從成立以來,乃至開放後,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任何途徑的「和平演變」。這自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永恆的罅隙使然。對於甚囂塵上的攻擊甚至歪曲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虛無主義論,同志們可以用持續近二十年「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展開有力回擊。不得不說,「三線」建設是我們黨領導的持續開展國家經濟建設的歷史見證,「三線」精神是我們人民群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證。「全國支援三線,共同建設三線」使人民、黨員幹部切實認識到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真實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越性。我們每位同志都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黨的領導,用奉獻、協作、創業、創新讓我們的國家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堅持意識覺悟,堅定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
新時期深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國家各項事業在取得全面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世界發展形勢和國情變化情況。在巨大的新挑戰之下,我們每位同志要在對客觀困難和主觀問題進行認真審視的基礎上,作出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選擇,自覺屏蔽「糖衣炮彈」的誘惑與干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進行改革工作的路上,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也就是說,我們自身的力量可能還不足以消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上的阻礙。回想「三線」建設的事跡,我們要積極發揚「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自我犧牲精神,我們要堅守「個人服從於集體、部門服從於單位、地區服從於國家」的偉大自我服從精神。讓我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成為人民群眾共同走好新時代新長征路的動力支撐,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精神引領。
(三)堅持自我升華,堅定提升黨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黨性教育是培養黨員黨性修養的有效方式,包含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建發展工作、黨的優良傳統等豐富內容。並且,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展與升華。當然,黨性教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背景下運用而生。在以往的黨性教育中,我們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為標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偉大精神教育。那麼,除了「血與火」的革命戰爭教育之外,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志還可以通過「三線」精神的薰陶來對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呈現出的精神風貌、價值意義、經驗教訓進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時期黨性教育之下,讓自己的實際工作產生精神世界的共鳴,為自身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積累重要的實踐載體和鮮活的教材資源。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三線」建設是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史上的輝煌一幕,也是我們國家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偉大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行動及其精神,為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譜寫了一頁光輝燦爛的篇章。
同志們,「三線」建設的歷史終會成為過去,「三線」精神的內涵卻必將永垂史冊。「三線」事業既是我們黨革命建設精神的傳承創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歷久彌新。其歷史價值和時代蘊意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提升新時代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具有重要價值。新時代,讓我們銘記可歌可泣的「三線」建設者;新時期,讓我們發揚永放光芒的「三線」精神;新征程,讓我們接續耕耘「三線」事業的宏遠目標及願景。我們要不斷洗禮精神世界,不斷升華思想境界,用實際行動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中國謀未來。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下面,我主要通過回顧「三線」建設的歷史點滴、展望「三線」精神的內涵蘊意來對各位同志產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啟迪。
一、深化歷史記憶,回顧「三線」建設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新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與前蘇聯交惡,又趕上美國妄圖在東南沿海展開攻勢。在如此緊張險惡的國際環境下,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直接進行戰略部署,在當時的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掀起了這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即:「三線」建設。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這是「三線」建設中的響亮口號,鼓勵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從四面八方奔赴艱苦卓絕的「三線」建設戰場。在這場硬仗中,國家政府投入了2050餘億元巨資,安排籌劃建設的工程項目達1100個。中國人民踴躍參加建設活動,在高峰時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萬人。這場貫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成為了中國經濟史上一次規模極大的工業遷移史實,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普遍較為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工廠設施、基礎建築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困難與缺陷。也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強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撓的民族。面對困難,當時的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使建設的步伐一時一刻都不曾耽擱。從1964到1980年,「三線」建設工程共創辦了1000多個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有力支援、鞏固了中西部工業建設和國防基礎。
二、彰顯偉大成就,創造建設業績
(一)多方聯動,夯實國防工業基礎。
在「三線」建設中,建立起電子科技、武器裝備、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資源現代國防工業體系,建成眾多國防生產基地和尖端科研試驗基地。這些都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國家過去武器裝備生產落後的狀況,改善了我國國防工業結構布局。同時,我們還掌握了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技術,成功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與核威脅,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國的核分布態勢,成為了擁有絕對先進國防實力的國家,為國家社會主義各方面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全面覆蓋,優化工業生產布局。
在建國之初,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們國家當時70%的工業分布在東北和沿海地區。在布局上,存在東重西輕的不足。而且,現代化工業十分薄弱。從軍事經濟學的專業角度來分析,這種工業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線」建設首先就需要解決布局不均衡的問題。在建設期間,當時一大批工業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很快,許多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城市在中西部地區的崇山峻岭之間拔地而起。為加強戰備並建設國防重工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也逐步遷入三線地區。由此,在大西南區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結構化布局。
(三)質量卓著,實現中西部跨越式發展。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盤水、金昌等地已經變成了當下著名的新興工業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而在「三線」建設之前,這些地方都曾經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這也就是說,發掘礦產資源、創建生產工廠、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線」建設過程中的開發運動,在特殊的備戰時期有力地發展了中西部落後地區。並且,隨著科研、教育、技術等元素的遷入,中西部地區基礎建設條件進一步完善和強大,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醫療健康保障等都顯著提高。這也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線」建設奠定了產業、技術、物質和人才基礎,促進大西南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堅持思想導向,領會「三線」精神
(一)學習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紮根三線,為國效力」。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端科技人才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根據「三線」建設工作部署安排,遷往以雲貴川為主的西南地區。這些技術人員自願放棄城市舒適優渥的生活,來到不可預知未來的「三線」重點建設地區。他們不惜犧牲本應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對建設地區的待遇產生消極情緒,而是任勞任怨,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斷奮進的鬥志,在西南地區樂於付出、甘於奉獻。他們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廠為家、以建設為事業,也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只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國家作貢獻。
(二)學習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全國一盤棋,建設大三線」。這句口號不僅在宏觀上體現出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觀上呈現出建設人員統一協作的精神。「三線」建設時期正值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國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聲令下,全國各行各業各領域積極響應、鼎力支持。在黨和國家號召下,形成了「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的舉國之力。無論是來自其它地區的建設者,還是當地的人民群眾,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黨和政府的統籌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國建設時期集體主義的偉力。
(三)學習艱苦奮鬥的實幹主義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幹,無雨拚命干」。這是「三線」建設者在雲貴川「天無三日晴」的自然條件下爭分奪秒、苦幹實幹的真實寫照。在當時的西南地區,建設條件極為艱苦。建設者始終堅定建成「三線」工業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在惡劣的環境與落後的基礎下秉承「先生產後生活,先廠房後民用」的生產生活原則,堅持將個人物質生活置之度外,自覺把建設基地和工業生產作為首要任務,高喊著「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號,風餐露宿、肩扛人挑,勤儉節約、艱辛工作,用汗水與血水的融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建設奇蹟。
四、強化初心使命,培養黨性修養
(一)堅持政治引領,堅定黨的領導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我們國家自從成立以來,乃至開放後,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任何途徑的「和平演變」。這自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永恆的罅隙使然。對於甚囂塵上的攻擊甚至歪曲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虛無主義論,同志們可以用持續近二十年「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展開有力回擊。不得不說,「三線」建設是我們黨領導的持續開展國家經濟建設的歷史見證,「三線」精神是我們人民群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證。「全國支援三線,共同建設三線」使人民、黨員幹部切實認識到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真實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大優越性。我們每位同志都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黨的領導,用奉獻、協作、創業、創新讓我們的國家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堅持意識覺悟,堅定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
新時期深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國家各項事業在取得全面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世界發展形勢和國情變化情況。在巨大的新挑戰之下,我們每位同志要在對客觀困難和主觀問題進行認真審視的基礎上,作出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選擇,自覺屏蔽「糖衣炮彈」的誘惑與干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進行改革工作的路上,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也就是說,我們自身的力量可能還不足以消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上的阻礙。回想「三線」建設的事跡,我們要積極發揚「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自我犧牲精神,我們要堅守「個人服從於集體、部門服從於單位、地區服從於國家」的偉大自我服從精神。讓我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成為人民群眾共同走好新時代新長征路的動力支撐,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精神引領。
(三)堅持自我升華,堅定提升黨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黨性教育是培養黨員黨性修養的有效方式,包含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黨建發展工作、黨的優良傳統等豐富內容。並且,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展與升華。當然,黨性教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背景下運用而生。在以往的黨性教育中,我們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為標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偉大精神教育。那麼,除了「血與火」的革命戰爭教育之外,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志還可以通過「三線」精神的薰陶來對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呈現出的精神風貌、價值意義、經驗教訓進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時期黨性教育之下,讓自己的實際工作產生精神世界的共鳴,為自身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積累重要的實踐載體和鮮活的教材資源。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三線」建設是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史上的輝煌一幕,也是我們國家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偉大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行動及其精神,為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譜寫了一頁光輝燦爛的篇章。
同志們,「三線」建設的歷史終會成為過去,「三線」精神的內涵卻必將永垂史冊。「三線」事業既是我們黨革命建設精神的傳承創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歷久彌新。其歷史價值和時代蘊意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提升新時代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具有重要價值。新時代,讓我們銘記可歌可泣的「三線」建設者;新時期,讓我們發揚永放光芒的「三線」精神;新征程,讓我們接續耕耘「三線」事業的宏遠目標及願景。我們要不斷洗禮精神世界,不斷升華思想境界,用實際行動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中國謀未來。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有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才能在新時代實現新突破,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已開發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三線」建設就是這些成就的一個縮影。在「三線建設博物館」和體現「三線建設」成果之一的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體驗感悟了「三線」精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飯都吃不飽的歲月里,機械化水平低,全憑肩挑背磨,依靠激情燃燒,修紅旗渠、墾北大荒、戰羅布泊、建成昆路,在2.5平方公里狹小山地上「微雕」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基地……這些艱苦卓絕的奮鬥壯舉、崇高奉獻精神和偉大愛國情懷,無不令我們肅然起敬。
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我們必須弘揚那種敢於戰鬥、不怕困難的奮鬥精神,保持勇於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的銳氣和鬥志,始終不忘初心、時刻牢記使命,立足紀檢監察崗位,永葆奮鬥姿態,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全力維護黨的肌體健康,在促進黨的事業蓬勃發展中繼續書寫鐵軍的忠誠和風采。
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我們必須弘揚那種敢於戰鬥、不怕困難的奮鬥精神,保持勇於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的銳氣和鬥志,始終不忘初心、時刻牢記使命,立足紀檢監察崗位,永葆奮鬥姿態,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全力維護黨的肌體健康,在促進黨的事業蓬勃發展中繼續書寫鐵軍的忠誠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