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從1964年到1980年的三線建設是一個規模空前的重大經濟建設戰略。除了巨額的投資,還有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無數的民工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來到內地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參加建設。
這些建設者,很大一部分後來紮下根來,在三線地區安家生活。上世紀90年代從學校後,張鴻春在攀枝花一個礦務局的學校教書,去家訪的時候就常常遇到這個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東北的,上海的,江浙的,等等。
浙江嘉興人李身釗是其中之一。82歲的他如今在攀枝花安享晚年,這裡陽光充沛,他已經離開不了這種「即便冬天也溫暖如春」的氣候了。
當年來參加三線建設的時候,他們吃了不少苦頭,住的是席棚子,「若是在大城市,我們就像要飯的」。連政府辦公樓都是「干打壘」,那是用泥巴建造的一種土建築。
那批知識分子住得如此破舊,研究的卻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要建成攀鋼,首先要突破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的世界性難題,李身釗和同事們乾的就是這個。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李身釗坦言當時確實苦,但他緊接著補充說,大家並不覺得苦。
他記得,當年廠里的幹部和年輕人都是同吃同住。他所在研究院的書記和院長,一個參加過解放戰爭,一個參加過抗日戰爭,「我們住平房,他們也住平房;我們吃食堂,他們也吃食堂」。
「老革命都這樣,我們年輕人有什麼資格叫苦?」李身釗還記得,同樣的級別,共產黨員的工資比普通群眾要低2元錢。「錢差得不多,但體現的是共產黨員要帶頭。」?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這是對三線精神的高度概括。張鴻春現在是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副秘書長、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副館長,在他看來,只有三線建設者才能讓那段歷史和三線精神血肉豐滿,精華四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博物館參觀時,路過一尊雕像,張鴻春突然把記者叫住,說這個人物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亓偉,山東萊蕪縣人,得知中央決定開發攀枝花後,時任雲南省煤炭工業廳黨組書記、副廳長的他主動請求到攀枝花開發寶鼎煤田。他帶領職工取得了多場奪煤保電、奪煤保鐵大會戰的勝利,後因勞累過度而病倒,已是肺癌晚期。
躺在病床上,他在筆記本里寫道:「活著建設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亓偉去世後,葬在了寶鼎山上,圓了「日日夜夜看見攀枝花出煤、出鐵、出鋼」的夢。
張鴻春後來編寫了一本《攀枝花100問》,特意把亓偉的故事作為其中一「問」編了進去。他說,亓偉身上傳遞著一種令人敬佩的三線精神,應該讓後人記住。
但是上世紀90年代當教師做家訪時的所見所聞,一度讓張鴻春感到失落。那時三線建設處在調整期,國家經濟建設的重心發生了轉移,一些三線企業陷入了困境。
張鴻春看到,有的工人家庭是「半邊戶」,一個人的工資要養一大家人,子女教育搞不好,家庭關係處不好,「生活得沒有尊嚴」。
這成了他參與籌建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動因,為了「還三線建設者一個尊嚴」。
張鴻春說,策劃攀枝花建設一座什麼樣的博物館時,很多人想定位於工業遺產保護,後來經過反覆走訪調研,大家才有了共識。「在攀枝花建博物館,為什麼不聚焦三線呢?」?
現在,博物館開館已經6個年頭了,接待了近200萬人次的參觀者。張鴻春希望博物館成為「三線建設者的精神家園」,讓能夠達到攀枝花的攀西高速、成昆鐵路等成為三線精神的朝聖之路。
這些建設者,很大一部分後來紮下根來,在三線地區安家生活。上世紀90年代從學校後,張鴻春在攀枝花一個礦務局的學校教書,去家訪的時候就常常遇到這個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東北的,上海的,江浙的,等等。
浙江嘉興人李身釗是其中之一。82歲的他如今在攀枝花安享晚年,這裡陽光充沛,他已經離開不了這種「即便冬天也溫暖如春」的氣候了。
當年來參加三線建設的時候,他們吃了不少苦頭,住的是席棚子,「若是在大城市,我們就像要飯的」。連政府辦公樓都是「干打壘」,那是用泥巴建造的一種土建築。
那批知識分子住得如此破舊,研究的卻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要建成攀鋼,首先要突破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的世界性難題,李身釗和同事們乾的就是這個。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李身釗坦言當時確實苦,但他緊接著補充說,大家並不覺得苦。
他記得,當年廠里的幹部和年輕人都是同吃同住。他所在研究院的書記和院長,一個參加過解放戰爭,一個參加過抗日戰爭,「我們住平房,他們也住平房;我們吃食堂,他們也吃食堂」。
「老革命都這樣,我們年輕人有什麼資格叫苦?」李身釗還記得,同樣的級別,共產黨員的工資比普通群眾要低2元錢。「錢差得不多,但體現的是共產黨員要帶頭。」?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這是對三線精神的高度概括。張鴻春現在是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副秘書長、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副館長,在他看來,只有三線建設者才能讓那段歷史和三線精神血肉豐滿,精華四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博物館參觀時,路過一尊雕像,張鴻春突然把記者叫住,說這個人物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亓偉,山東萊蕪縣人,得知中央決定開發攀枝花後,時任雲南省煤炭工業廳黨組書記、副廳長的他主動請求到攀枝花開發寶鼎煤田。他帶領職工取得了多場奪煤保電、奪煤保鐵大會戰的勝利,後因勞累過度而病倒,已是肺癌晚期。
躺在病床上,他在筆記本里寫道:「活著建設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亓偉去世後,葬在了寶鼎山上,圓了「日日夜夜看見攀枝花出煤、出鐵、出鋼」的夢。
張鴻春後來編寫了一本《攀枝花100問》,特意把亓偉的故事作為其中一「問」編了進去。他說,亓偉身上傳遞著一種令人敬佩的三線精神,應該讓後人記住。
但是上世紀90年代當教師做家訪時的所見所聞,一度讓張鴻春感到失落。那時三線建設處在調整期,國家經濟建設的重心發生了轉移,一些三線企業陷入了困境。
張鴻春看到,有的工人家庭是「半邊戶」,一個人的工資要養一大家人,子女教育搞不好,家庭關係處不好,「生活得沒有尊嚴」。
這成了他參與籌建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動因,為了「還三線建設者一個尊嚴」。
張鴻春說,策劃攀枝花建設一座什麼樣的博物館時,很多人想定位於工業遺產保護,後來經過反覆走訪調研,大家才有了共識。「在攀枝花建博物館,為什麼不聚焦三線呢?」?
現在,博物館開館已經6個年頭了,接待了近200萬人次的參觀者。張鴻春希望博物館成為「三線建設者的精神家園」,讓能夠達到攀枝花的攀西高速、成昆鐵路等成為三線精神的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