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報道,最近一則「發現銀行漏洞消費」消息引發關注,究竟是怎樣情況呢?據介紹,發現銀行漏洞消費相關人士是來自馬來西亞華裔女留學生李佳欣,她近日被無罪釋放,律師稱對其的所有犯罪指控均被撤銷。留學生漏洞消費超2千萬。
據了解,她在2014年到2015年的11個月時間內,無限透支自己的銀行賬戶,消費超465萬澳元(約2340萬元),後來在2016年5月被警方以不誠實獲取經濟利益、欺詐等罪逮捕,她被捕後曾表示以為銀行賬戶里用不完的巨資是父母轉給自己的。時隔一年半後,澳大利亞檢方撤銷對她的指控,認為她並沒有任何欺詐行為。
據悉,損失慘重的銀行表示稱,尊重警方和檢方的決定,將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追回這些資金,包括採取民事訴訟。
銀行能否主張債務返還。
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信用卡,並經發卡銀行兩次崔收後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屬於惡意透支行為就不再是民事違法而是一種觸犯刑法的犯罪行為。但是本事件的當事人馬來西亞華裔女留學生李佳欣並不知道卡里的錢是因為銀行漏洞造成的,以為是自己的父母轉給自己花費的,因此並不能認為存在有任何的欺詐行為,所以刑事主張不能成為現實。
對於銀行方面主張採取民事訴訟追討遺失的2千多萬,可以採取相關訴訟手段向女學生提起訴訟。
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據了解,她在2014年到2015年的11個月時間內,無限透支自己的銀行賬戶,消費超465萬澳元(約2340萬元),後來在2016年5月被警方以不誠實獲取經濟利益、欺詐等罪逮捕,她被捕後曾表示以為銀行賬戶里用不完的巨資是父母轉給自己的。時隔一年半後,澳大利亞檢方撤銷對她的指控,認為她並沒有任何欺詐行為。
據悉,損失慘重的銀行表示稱,尊重警方和檢方的決定,將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追回這些資金,包括採取民事訴訟。
銀行能否主張債務返還。
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信用卡,並經發卡銀行兩次崔收後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屬於惡意透支行為就不再是民事違法而是一種觸犯刑法的犯罪行為。但是本事件的當事人馬來西亞華裔女留學生李佳欣並不知道卡里的錢是因為銀行漏洞造成的,以為是自己的父母轉給自己花費的,因此並不能認為存在有任何的欺詐行為,所以刑事主張不能成為現實。
對於銀行方面主張採取民事訴訟追討遺失的2千多萬,可以採取相關訴訟手段向女學生提起訴訟。
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