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龕石窟位於四川巴中縣城北1公里巴河北岸的蘇山南麓。巴中境內石窟分布廣泛,內容豐富,在四川石窟中具有重要地位尤以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摩崖造像保存最好,藝術最精美。
北龕現有造像34龕窟,348軀。始鑿於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
佛教造像雕刻精細,線條柔和,小巧玲瓏,多彩多姿。此為保存較好的佛龕,色彩艷麗。
有的身軀修長,有的面部豐滿。其中的7號窟,高350厘米,寬320厘米,深290厘米。
內窟楣的五身伎樂,有的彈古箏,有的吹竹笛,有的彈琵琶,有的擊腰鼓,神態十分得意。在窟頂的四身淺浮雕飛天,也隨著樂聲在天空中飛旋。
鑿於唐時的佛像,造像頗有唐人的風韻,其面闊目明,體態圓融飽滿。壁面雖有剝落,但在我國的石窟藝術中仍算的上數一數二的精品。
圖為的近看穿斗式的山門,神似唐代佛教建築的格局,這不僅是古代文明的結晶,也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藝術和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1年,北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龕現有造像34龕窟,348軀。始鑿於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
佛教造像雕刻精細,線條柔和,小巧玲瓏,多彩多姿。此為保存較好的佛龕,色彩艷麗。
有的身軀修長,有的面部豐滿。其中的7號窟,高350厘米,寬320厘米,深290厘米。
內窟楣的五身伎樂,有的彈古箏,有的吹竹笛,有的彈琵琶,有的擊腰鼓,神態十分得意。在窟頂的四身淺浮雕飛天,也隨著樂聲在天空中飛旋。
鑿於唐時的佛像,造像頗有唐人的風韻,其面闊目明,體態圓融飽滿。壁面雖有剝落,但在我國的石窟藝術中仍算的上數一數二的精品。
圖為的近看穿斗式的山門,神似唐代佛教建築的格局,這不僅是古代文明的結晶,也是研究我國歷史、文化、藝術和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1年,北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