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月入上萬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
不足七平方的房間裡住著一家四口,廚房就在廁所里,餐廳就在床邊上,再加上堆到天花板的雜物,一家人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全職太太少靈,是這個家的女主人,丈夫星濤是一名保安,儘管月入過萬,但在寸土寸金,消費水平奇高的香港,還是有些不夠看。
為了生活,夫妻倆只能搬進這間不足七平方的劏房,所謂的劏房,就是把普通住宅分割成面積不等的小房間,十平方已是最大的,就這樣,租金也要三到五千元,僅在2017年,香港就有21萬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積狹小,就必須合理利用每一個角落,連門背後都放滿了雜物,大門只能開到一個人進出的距離。
下午,少靈帶著孩子到市場採購,平時她都在食物銀行(專為當地窮人發放食物的慈善組織)領取食物,一般會領麵包券、 超市券、 快餐店券,能省一分是一分,但今天的番茄不太好,加上孩子想吃肉,她便順道一起買了。
少靈十三歲時跟著媽媽來港與爸爸團聚,如今十多年過去,結了婚生了孩子,連續換過三個地方,還是沒能擺脫住劏房的命,現在這個家,她只能在一個角落做飯,案板放在洗衣機上,這樣簡陋的環境,根本算不上廚房。
從前只有一個電磁爐,做飯就得一個小時,開飯時菜都涼了,現在兩個電磁爐輪番工作,也沒好到哪裡去,煮一次飯就得出一次汗,鍋蓋一揭開,油煙全衝上來黏在臉上,做好之後還得立即清洗,保持乾燥,不然水就會流到床邊。飯桌是孩子的寫字桌,一家四口都自覺縮起身子圍過去,雖然房間狹小,但他們還堅持一起吃飯。
晚飯過後,少靈和丈夫總會去公屋樓下看看,夫妻倆已年過三十,他們排隊等名額已有五年,身邊的朋友大多和他們一樣住在劏房裡,公屋就是他們最大的夢想。
少靈家隔壁住了一對母女,阿娥十七年前從越南嫁來香港,三年前離婚之後,和新男友在一起生了女兒美妍,可是對方因為經濟問題不想撫養女兒,母女倆便相依為命。但這間房子環境更差,做飯就得去廁所,哪怕肉眼看不到,也能聞到味道,可以說這就是一個老鼠窩。
阿娥很少做飯,幾乎都是打包後帶到附近的公園吃,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遇上人多的時候,還找不到位置,在她看來,公園至少能看見天空,而待在家裡連呼吸都困難,碰上颳風下雨的天氣,快餐店就成了就餐地首選 但那裡價格更貴,對阿娥來說,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帶著女兒去公園玩耍,看著孩子臉上的笑容,她就有無限勇氣面對生活的艱難。
五十五歲的阿高,平日忙著廚師工作,很少和家人一起吃飯,一年到頭,只有冬至的時候,會趁著餐廳休息的四個小時趕回去,與家人一起吃飯過節,一家三口住在不足七平方的劏房裡,和另外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平時煮飯也要排隊,好在多年相處下來,大家都摸清了對方的生活習慣,主動錯開做飯時間。
下午四點,阿高和妻子開始做飯,飯桌同樣是孩子的寫字桌,這時社工上門拜訪,邀請阿高幫社區廚房製作食譜,希望外界了解劏房家庭所面對的困難,阿高欣然應允,妻子海雲也會帶著兒子前往社區廚房和鄰居一起做飯,這裡免費對困難家庭開放,還會提供部分食材,海雲和孩子十分喜歡這裡,不用擔心一轉身就是碰掉東西,更高興的是,能和相同境遇的鄰居一起吃飯聊天,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彼此的難處,平時居於狹小空間的壓力也能得到緩解。
阿高看著,心裡說不出的愧疚,1997年金融風暴前,他還是船務公司的營業員,那時他有車有樓,從未想過會落魄至此,除了全心全意對待家人,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公屋名額,據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貧窮人口連續第三年增加達137萬名,每五個香港人便有一個屬於貧窮。
少靈這樣的人們代表著香港的另一面,他們看著電視中的繁華香港,住的卻是狹小陰暗的「老鼠窩」。對他們而言,並非沒有別的選擇,但沒人願意離開,也許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也許是為了心中的打拚夢,更可能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便自發地認為,自己沒了選擇。
不足七平方的房間裡住著一家四口,廚房就在廁所里,餐廳就在床邊上,再加上堆到天花板的雜物,一家人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全職太太少靈,是這個家的女主人,丈夫星濤是一名保安,儘管月入過萬,但在寸土寸金,消費水平奇高的香港,還是有些不夠看。
為了生活,夫妻倆只能搬進這間不足七平方的劏房,所謂的劏房,就是把普通住宅分割成面積不等的小房間,十平方已是最大的,就這樣,租金也要三到五千元,僅在2017年,香港就有21萬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積狹小,就必須合理利用每一個角落,連門背後都放滿了雜物,大門只能開到一個人進出的距離。
下午,少靈帶著孩子到市場採購,平時她都在食物銀行(專為當地窮人發放食物的慈善組織)領取食物,一般會領麵包券、 超市券、 快餐店券,能省一分是一分,但今天的番茄不太好,加上孩子想吃肉,她便順道一起買了。
少靈十三歲時跟著媽媽來港與爸爸團聚,如今十多年過去,結了婚生了孩子,連續換過三個地方,還是沒能擺脫住劏房的命,現在這個家,她只能在一個角落做飯,案板放在洗衣機上,這樣簡陋的環境,根本算不上廚房。
從前只有一個電磁爐,做飯就得一個小時,開飯時菜都涼了,現在兩個電磁爐輪番工作,也沒好到哪裡去,煮一次飯就得出一次汗,鍋蓋一揭開,油煙全衝上來黏在臉上,做好之後還得立即清洗,保持乾燥,不然水就會流到床邊。飯桌是孩子的寫字桌,一家四口都自覺縮起身子圍過去,雖然房間狹小,但他們還堅持一起吃飯。
晚飯過後,少靈和丈夫總會去公屋樓下看看,夫妻倆已年過三十,他們排隊等名額已有五年,身邊的朋友大多和他們一樣住在劏房裡,公屋就是他們最大的夢想。
少靈家隔壁住了一對母女,阿娥十七年前從越南嫁來香港,三年前離婚之後,和新男友在一起生了女兒美妍,可是對方因為經濟問題不想撫養女兒,母女倆便相依為命。但這間房子環境更差,做飯就得去廁所,哪怕肉眼看不到,也能聞到味道,可以說這就是一個老鼠窩。
阿娥很少做飯,幾乎都是打包後帶到附近的公園吃,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遇上人多的時候,還找不到位置,在她看來,公園至少能看見天空,而待在家裡連呼吸都困難,碰上颳風下雨的天氣,快餐店就成了就餐地首選 但那裡價格更貴,對阿娥來說,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帶著女兒去公園玩耍,看著孩子臉上的笑容,她就有無限勇氣面對生活的艱難。
五十五歲的阿高,平日忙著廚師工作,很少和家人一起吃飯,一年到頭,只有冬至的時候,會趁著餐廳休息的四個小時趕回去,與家人一起吃飯過節,一家三口住在不足七平方的劏房裡,和另外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平時煮飯也要排隊,好在多年相處下來,大家都摸清了對方的生活習慣,主動錯開做飯時間。
下午四點,阿高和妻子開始做飯,飯桌同樣是孩子的寫字桌,這時社工上門拜訪,邀請阿高幫社區廚房製作食譜,希望外界了解劏房家庭所面對的困難,阿高欣然應允,妻子海雲也會帶著兒子前往社區廚房和鄰居一起做飯,這裡免費對困難家庭開放,還會提供部分食材,海雲和孩子十分喜歡這裡,不用擔心一轉身就是碰掉東西,更高興的是,能和相同境遇的鄰居一起吃飯聊天,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彼此的難處,平時居於狹小空間的壓力也能得到緩解。
阿高看著,心裡說不出的愧疚,1997年金融風暴前,他還是船務公司的營業員,那時他有車有樓,從未想過會落魄至此,除了全心全意對待家人,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公屋名額,據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貧窮人口連續第三年增加達137萬名,每五個香港人便有一個屬於貧窮。
少靈這樣的人們代表著香港的另一面,他們看著電視中的繁華香港,住的卻是狹小陰暗的「老鼠窩」。對他們而言,並非沒有別的選擇,但沒人願意離開,也許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也許是為了心中的打拚夢,更可能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便自發地認為,自己沒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