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國際觀察)美式民主真相之二:選舉「真人秀」的「形式民主」
新華社記者柳絲
美國多州最近開啟了2022年中期選舉預熱進程,更有多名共和黨人已提前開始籌劃角逐2024年總統選舉。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以「民主燈塔」自居,將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吹捧為民主政治的「精髓」,以此為標尺妄加評判他國「民主程度」
然而,透過美式民主精心包裝的表象來仔細審視其本質,就會發現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選舉」實質上只是一場場政治「真人秀」:看似交鋒激烈,實則結局註定,因為無論誰上台,都是精英統治階層的代言人。而普通民眾其實只是旁觀者,難以獲得平等的政治參與,沒有真正的選擇權,更不用說當家作主。
美國選民對選舉政治的日漸冷漠和對政府信任度的不斷下跌昭示,美國的「形式民主」不過是自欺欺人。
被操控的制度
在美國,從市、縣、州到聯邦,各種選舉五花八門。從法律上看,美國公民只要符合規定條件就能參加競選。但實際上,美國選舉制度決定了選舉過程基本被政治精英把持操縱,只是少數人的遊戲。
美國總統選舉採用選舉人團制度,而非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各州按照人口比例分得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50個州中有48個以「贏者通吃」方式決定選舉人票歸屬,即把本州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簡單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這樣的制度設計對民主黨和共和黨這樣的大黨非常有利,而小黨候選人基本沒有可能獲勝,這正是兩大黨長期輪流坐莊的「奧秘」所在。而對於選民來說,其選擇實際上非常有限:只能在兩黨候選人之間二選一。即便這兩人的政策主張都不符合選民的利益,選民也沒有辦法。
那麼,在這兩個大黨內部,總統候選人又如何產生?其實也並非由選民說了算,而是需要獲得黨內高層的支持。比如,在2016年總統選舉民主黨黨內初選中,伯尼·桑德斯在民主黨選民中擁有很高人氣,但其較為激進的政策主張難以獲得黨內高層認可,最終敗於希拉蕊·柯林頓。
美國國會選舉同樣存在問題,由於選區劃分不公正,使得一些政客事實上能夠「挑選」選民,而不是由選民來選擇政客。按規定,各州會根據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結果調整或重新劃分國會選區,各州執政黨往往藉機儘可能將反對黨選民集中劃入少數特定選區,或者將反對黨選民相對集中的地區拆分,從而確保本黨在該州的競選優勢。這方面的一個著名案例就是,1812年,麻薩諸塞州州長埃爾布里奇·格里簽署法案,劃出一個形狀極不規則、類似蠑螈的選區。
這個制度漏洞至今未被堵上。在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之後,兩黨就在不少州為選區劃分問題扯皮,甚至引發一些司法糾紛。美國《紐約人》周刊網站日前刊文指出,在一些開始向民主黨靠攏的州,比如北卡羅來納州和德克薩斯州,共和黨控制的立法機構重新劃分了選區,使之有利於共和黨人,並實際上剝奪了有色人種群體的選舉權。
被限制的投票
在美國,選民也並非想當就當。不少州在選民登記、投票流程等方面人為設置諸多限制條件,包括要求提供郵寄地址、帶照片的身份證明文件,甚至水電費賬單等,同時選民登記表內容複雜,一些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無家可歸的弱勢群體往往因為這些限制而失去投票資格。
即便擁有投票資格,一些選民也會因為投票時間不合適或流程複雜等原因而無法參加投票。尤其是非洲裔和拉美裔選民面臨的障礙更多,因為他們往往工作時間更長,所在社區的投票站更少。美國布倫南司法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自2020年美國大選以來,至少有19個州頒布了33部增加投票限制的法律,包括限制郵寄選票、限制提前投票、縮短投票時間等。批評人士認為,這些法案加大了選民尤其是有色人種的投票難度。
10月下旬,共和黨人還在國會參議院阻止一項旨在方便選民登記的法案獲得通過。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德里克·詹森對此批評說:「在我們的民主瀕臨懸崖邊緣之際,議員們仍在設法將黨派之爭置於國家之上。」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刊文指出,美國黑人常被教導:「通向平等之路要經過投票箱。」但慘痛的教訓卻是,很多黑人的選舉權被用各種手段剝奪。
聯合國少數群體問題特別報告員費爾南·德瓦雷納最近在訪問美國後指出,包括德克薩斯州在內美國部分地區的選舉法削弱了少數群體的投票權,「這幾乎是一種多數群體的暴政」
被休眠的選民
在美國,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只有在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投票後就毫無發言權。有學者將這種狀況稱為「民主的形式主義」,將這些選民稱為「沉睡的主權者」
頻繁的選舉需要巨量的資金,政客們為贏得競選離不開精英階層的政治捐款,而他們自身也大多來自精英階層,因此其制定的政策往往更多代表這一特殊階層的利益。比如,美國的減稅政策通常以為中產階級減負為名,但實際上從中受益更多的常常是大企業和富人,這導致美國經濟社會不平等不斷加劇,而普通民眾對此無可奈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達龍·阿傑姆奧盧指出,引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華爾街銀行家們不僅得到了共和黨籍的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拯救,也得到了小布希的繼任者、民主黨人歐巴馬的拯救。「是歐巴馬政府最終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幫助銀行和銀行家,而且後來選擇不起訴任何有罪的一方。選民對政府與金融業關係過於融洽的懷疑得到了證實,這加速了對(政府)機構信任的喪失。」
顯然,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其根本利益都與精英階層而非普通民眾一致。
選舉淪為作秀,民主徒有虛名,任何選舉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這令美國民眾對美式民主的失望與批評與日俱增。近年來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黑人的命也是命」等反抗運動,正是美國民眾對本國政治模式越來越沒有信心的體現。
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針對2020年大選未投票選民的一項民意調查中,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投票與這個國家做出真正決定的方式幾乎沒有關係。」
新華社記者柳絲
美國多州最近開啟了2022年中期選舉預熱進程,更有多名共和黨人已提前開始籌劃角逐2024年總統選舉。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以「民主燈塔」自居,將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吹捧為民主政治的「精髓」,以此為標尺妄加評判他國「民主程度」
然而,透過美式民主精心包裝的表象來仔細審視其本質,就會發現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選舉」實質上只是一場場政治「真人秀」:看似交鋒激烈,實則結局註定,因為無論誰上台,都是精英統治階層的代言人。而普通民眾其實只是旁觀者,難以獲得平等的政治參與,沒有真正的選擇權,更不用說當家作主。
美國選民對選舉政治的日漸冷漠和對政府信任度的不斷下跌昭示,美國的「形式民主」不過是自欺欺人。
被操控的制度
在美國,從市、縣、州到聯邦,各種選舉五花八門。從法律上看,美國公民只要符合規定條件就能參加競選。但實際上,美國選舉制度決定了選舉過程基本被政治精英把持操縱,只是少數人的遊戲。
美國總統選舉採用選舉人團制度,而非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各州按照人口比例分得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50個州中有48個以「贏者通吃」方式決定選舉人票歸屬,即把本州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簡單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這樣的制度設計對民主黨和共和黨這樣的大黨非常有利,而小黨候選人基本沒有可能獲勝,這正是兩大黨長期輪流坐莊的「奧秘」所在。而對於選民來說,其選擇實際上非常有限:只能在兩黨候選人之間二選一。即便這兩人的政策主張都不符合選民的利益,選民也沒有辦法。
那麼,在這兩個大黨內部,總統候選人又如何產生?其實也並非由選民說了算,而是需要獲得黨內高層的支持。比如,在2016年總統選舉民主黨黨內初選中,伯尼·桑德斯在民主黨選民中擁有很高人氣,但其較為激進的政策主張難以獲得黨內高層認可,最終敗於希拉蕊·柯林頓。
美國國會選舉同樣存在問題,由於選區劃分不公正,使得一些政客事實上能夠「挑選」選民,而不是由選民來選擇政客。按規定,各州會根據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結果調整或重新劃分國會選區,各州執政黨往往藉機儘可能將反對黨選民集中劃入少數特定選區,或者將反對黨選民相對集中的地區拆分,從而確保本黨在該州的競選優勢。這方面的一個著名案例就是,1812年,麻薩諸塞州州長埃爾布里奇·格里簽署法案,劃出一個形狀極不規則、類似蠑螈的選區。
這個制度漏洞至今未被堵上。在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之後,兩黨就在不少州為選區劃分問題扯皮,甚至引發一些司法糾紛。美國《紐約人》周刊網站日前刊文指出,在一些開始向民主黨靠攏的州,比如北卡羅來納州和德克薩斯州,共和黨控制的立法機構重新劃分了選區,使之有利於共和黨人,並實際上剝奪了有色人種群體的選舉權。
被限制的投票
在美國,選民也並非想當就當。不少州在選民登記、投票流程等方面人為設置諸多限制條件,包括要求提供郵寄地址、帶照片的身份證明文件,甚至水電費賬單等,同時選民登記表內容複雜,一些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無家可歸的弱勢群體往往因為這些限制而失去投票資格。
即便擁有投票資格,一些選民也會因為投票時間不合適或流程複雜等原因而無法參加投票。尤其是非洲裔和拉美裔選民面臨的障礙更多,因為他們往往工作時間更長,所在社區的投票站更少。美國布倫南司法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自2020年美國大選以來,至少有19個州頒布了33部增加投票限制的法律,包括限制郵寄選票、限制提前投票、縮短投票時間等。批評人士認為,這些法案加大了選民尤其是有色人種的投票難度。
10月下旬,共和黨人還在國會參議院阻止一項旨在方便選民登記的法案獲得通過。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德里克·詹森對此批評說:「在我們的民主瀕臨懸崖邊緣之際,議員們仍在設法將黨派之爭置於國家之上。」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刊文指出,美國黑人常被教導:「通向平等之路要經過投票箱。」但慘痛的教訓卻是,很多黑人的選舉權被用各種手段剝奪。
聯合國少數群體問題特別報告員費爾南·德瓦雷納最近在訪問美國後指出,包括德克薩斯州在內美國部分地區的選舉法削弱了少數群體的投票權,「這幾乎是一種多數群體的暴政」
被休眠的選民
在美國,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只有在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投票後就毫無發言權。有學者將這種狀況稱為「民主的形式主義」,將這些選民稱為「沉睡的主權者」
頻繁的選舉需要巨量的資金,政客們為贏得競選離不開精英階層的政治捐款,而他們自身也大多來自精英階層,因此其制定的政策往往更多代表這一特殊階層的利益。比如,美國的減稅政策通常以為中產階級減負為名,但實際上從中受益更多的常常是大企業和富人,這導致美國經濟社會不平等不斷加劇,而普通民眾對此無可奈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達龍·阿傑姆奧盧指出,引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華爾街銀行家們不僅得到了共和黨籍的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拯救,也得到了小布希的繼任者、民主黨人歐巴馬的拯救。「是歐巴馬政府最終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幫助銀行和銀行家,而且後來選擇不起訴任何有罪的一方。選民對政府與金融業關係過於融洽的懷疑得到了證實,這加速了對(政府)機構信任的喪失。」
顯然,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其根本利益都與精英階層而非普通民眾一致。
選舉淪為作秀,民主徒有虛名,任何選舉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這令美國民眾對美式民主的失望與批評與日俱增。近年來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黑人的命也是命」等反抗運動,正是美國民眾對本國政治模式越來越沒有信心的體現。
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針對2020年大選未投票選民的一項民意調查中,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投票與這個國家做出真正決定的方式幾乎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