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動。
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這一風俗始於東漢。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2]。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6]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登高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登高避災之俗始於東漢,當時河南上蔡有個叫費長房的術士認為這一天裡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費長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從壺公入山學仙。費長房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以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放紙鷂。
放紙鷂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習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享宴高會。
《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等習俗,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重陽節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禍為宗旨的風俗,包括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
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其實是我國重要的祭祖節日,與清明、中元節一樣,都是拜祖、祭奠先人的節日。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節日,祭祖傳統一直流傳至今,代表著對先人的孝敬。
重陽節選在陰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賦予了長壽的意思,這一天也就被稱為「老人節」,代表了小輩對老一輩的祝福和孝敬。孝道為首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所以重陽節里要孝敬長輩。
感恩。由上面講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測到重陽節還有一層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準則,只要心懷感恩,生活才會變得美好。
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最大的一個數字,兩個九九想重疊,寓意重九,這也是九九重陽節日期的來歷。
重陽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的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消防演練的目的和意義[朗讀]
新中國70餘年的歷史,是一部艱辛探索、艱苦創業、接續奮鬥的歷史,是一部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揮灑光榮與夢想的歷史,也是一部在「山重水複」中上下求索、最終走向「柳暗花明」的歷史。
新中國創造的偉業,不僅在於我們創立並不斷豐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在於我們在實踐中開闢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而且在於不斷把這種理性認識和路徑選擇轉化為適應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歷史實踐證明,這種制度既能夠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又能夠形成統一的意志和行動;既能夠使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又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既能夠加快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能夠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種制度確保了國家的興旺發達與長治久安,也為人類嚮往和追求更美好、更合理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改革開放史是中國完善自我、走向世界的實踐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歷史發展趨勢的科學洞察,黨中央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重點加強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深化了經濟體制改革,深化了司法體制綜合改革,深化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化了國防和軍隊改革,建立了國家監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揮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社會的創造活力,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我國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開始引領時代潮流。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破解中國成功之道的重要密碼。
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史。
回望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加得到彰顯,特別是更加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也更加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引領世界社會主義走出蘇東劇變導致的低谷,而且重塑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創新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用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並沒有過時,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無論是黨的歷史、新中國史,還是改革開放史,其實都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一個個歷史階段,既有時間上的交叉,更有內容上的延續。通過學習教育,既要清楚黨的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之間的區別,更要明白它們在歷史、理論、實踐邏輯上的密切關聯。
學習「四史」,要立足現實、守正創新、面向未來。
新中國創造的偉業,不僅在於我們創立並不斷豐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在於我們在實踐中開闢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而且在於不斷把這種理性認識和路徑選擇轉化為適應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歷史實踐證明,這種制度既能夠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又能夠形成統一的意志和行動;既能夠使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又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既能夠加快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能夠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種制度確保了國家的興旺發達與長治久安,也為人類嚮往和追求更美好、更合理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改革開放史是中國完善自我、走向世界的實踐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歷史發展趨勢的科學洞察,黨中央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重點加強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深化了經濟體制改革,深化了司法體制綜合改革,深化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化了國防和軍隊改革,建立了國家監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揮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社會的創造活力,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我國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開始引領時代潮流。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破解中國成功之道的重要密碼。
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史。
回望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加得到彰顯,特別是更加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也更加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引領世界社會主義走出蘇東劇變導致的低谷,而且重塑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創新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用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並沒有過時,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無論是黨的歷史、新中國史,還是改革開放史,其實都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一個個歷史階段,既有時間上的交叉,更有內容上的延續。通過學習教育,既要清楚黨的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之間的區別,更要明白它們在歷史、理論、實踐邏輯上的密切關聯。
學習「四史」,要立足現實、守正創新、面向未來。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