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張某某,92歲,天津市濱海新區人,育有五個子女,一女已經去世,現有四個子女: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幾年前,張某某因子女贍養問題曾起訴到法院,經法院判決後,張某某的四位子女採取了每兩個月輪流贍養的方式。但是現在,三女兒劉某丙患腦梗塞,生活不能自理,無法繼續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大女兒劉某甲住在東北,之前每年回來履行贍養義務,現在,因患糖尿病、心臟病,右胳膊長期掉環,也不能履行之前輪流贍養老人的安排。為此,四位當事人為今後採取什麼方式贍養老人而發生爭議,找到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委會」)尋求幫助?
【調解過程】。
收到調解申請後,調委會選派專業調解老年人糾紛的調解員主持調解。因本案是家庭糾紛,且當事人眾多,調解工作做的好更有利於整個大家庭的和諧氛圍。
調解員仔細分析案情,對四位當事人的身體狀況、經濟狀況和居住條件分別進行了走訪和調查。劉某丙只是暫時不能贍養老人,劉某丙的丈夫孫某表示願意出資贍養老人,待劉某丙病好後可繼續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大女兒劉某甲經濟狀況不太好,且沒有自己的住房,劉某甲提議可將老人接回東北贍養或者送到養老院贍養,但是關於出資問題,表示每月最多只能出200元。兒子劉某乙提出,還是按照以前輪流贍養照顧老人,該他贍養時就將老人接回家中,不同意出資,也不同意給老人另行租房居住。兒子劉某丁,堅持租房贍養老人,不同意將老人接回自己家。老人的四個子女雖然都稱願意盡贍養義務但是卻持有四種觀點還各不退讓,面對著老人贍養的需要和四位當事人存在的實際困難,調解員本著公平、公正、照顧老人生活的原則,對各方提出的贍養方式進行綜合分析,找到適合於四個人共同贍養的方法。
贍養糾紛的調解與其他類型案件的調解相比一般比較繁瑣,因為老人的四個子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調解僅僅是口舌勸阻是不夠的,還需要把矛盾糾紛的調處導入法治軌道,將孝道和諧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給當事人,依法依理依情開展調解工作。
調解員首先向老人的四個子女講解我國贍養義務的法律條文:《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婚姻法》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因此,根據法律規定,不贍養老人不僅是不道德行為,更是一種違法行為。接著,調解員又與四個子女從傳統孝道上進行溝通,使他們認識到贍養老人是一種傳統美德,更能為下一輩做出一種榜樣,在家庭中傳遞孝道和親情的力量,才能給家庭帶來幸福。
這場家庭糾紛的焦點是尋找一種能夠讓當事人達成共識的方式贍養老人,調解員調查了解到老人女兒劉某甲和劉某丙照顧老人場所困難的客觀性,及條件相對較好、有住房的兒子劉某丁等客觀條件,把能提供住房與能提供人力以及老人工資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主動做劉某丁的工作,從劉某丁處打開缺口,提供照顧老人的居所,並協調劉某甲代替劉某丙患病期間來照顧老人,設計方案協調房租及人力補償來平衡各方不同訴求,依據四個子女的經濟、住房、距離老人遠近等綜合因素,最終為達成贍養協議打下基礎。
在調解中調解員充分運用了法與德相結合的教育和疏導方法,一次調解不成又再次做工作,用真誠和耐心打動了當事人,使當事人認識到了不贍養老人是可恥的,是社會道德所不能允許的,調解員不斷與各方溝通協調,設計各種贍養方案。歷經一個月之久的反覆調解,老人與子女終於達成了贍養協議,一起家庭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調解結果】。
為了明確每個當事人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避免再發生爭執,在調解員的主持下,達成了贍養老人協議:
一、贍養方式確認為當事人輪流贍養兩個月,原則上輪到誰贍養就將老人接回自己家,並且,享有該兩個月老人工資所有權。
二、輪到劉某丙贍養的兩個月,因劉某丙處於患病期,不能將老人接回自己家贍養,此期間安排老人居住在劉某丁處,劉某丙向劉某丁支付兩個月房租(按每月500元房租計算),並由姐姐劉某甲代替劉某丙照顧這兩個月,老人這倆月工資亦歸劉某甲所有。
三、老人現有存款放在劉某乙名下保管,此款為老人辦理後事專款專用,不得隨意處分。
【案例點評】。
主持此次家庭糾紛人民調解員擅長化解老年人糾紛,不僅調解工作經驗豐富,其年齡也和當事人相仿,調解勸導更有親和力,更能與當事人產生共鳴。此案中調解員一方面普法育人,用憲法、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以法服人,另一方面立德樹人,充分運用了法與德相結合的教育和疏導,兼用換位思考的辦法,使子女認識到贍養老人是一種義務和責任,更是道德和美德的傳承,是用身體力行為下一代言傳身教,延續孝道這種中華傳統美德。
人民調解工作,是一架橋樑,是調解員用溫暖的言語,化解親人間的隔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民調解工作,也是一堂法治課,是調解員用通俗的話語,闡釋法律法規,提升群眾的法治意識;人民調解工作,還是一扇文明櫥窗,是調解員用親切的語言,將「真、善、美、孝、德」等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文明,傳遞給群眾,促進轄區的穩定和諧。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法律問答
- 答案列表
天津市濱海新區張某某與劉某甲等四人婚姻家庭糾紛調解案[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