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日本人的祖先。
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
而歷史上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向日本島的遷徙活動,並不限於一次,而且也不限於公元前一千世紀後半才開始。事實上,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豐富的記載。
《山海經》的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根據上述能夠見到的並且能夠解讀的遠古信息來說,華夏居民向日本島遷徙的重大活動,至少有數次。禹時代的遷徙活動以及對東海島嶼的考察。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日本祖先是中國人嗎[朗讀]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13日宣布,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繩文人是指約1.6萬年前至約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因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而得名。此前日本有研究顯示,現代日本人的基因組約有15%來自繩文人(新華社東京5月13日電)。
這分明是一個讓人感到「驚異」的信息,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人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不可能起源人類,其先民來自何處不言而喻,但因為歷史的種種原因,或從情感的角度來說,還是讓人們尤其是中國人感到驚異。下面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地略述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
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先民的分支
自從西方人提出人種概念,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人也被納入了「黃種人」的概念,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對這一概念是強行拒絕的,這是因為日本人覺得自己比歐洲人、美國人還白,同時,在他們的骨子裡認為黃色在歐洲文化中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顏色,甚至帶有侮辱性,所以拒絕也便成了自然。最為重要的是,學習了不少中國文化的日本,在很晚的時候打開國門,強行「脫亞入歐」,開始不喜歡亞洲,有意與「亞洲人」劃清界限。
然而,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地域上來說,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總是抹也抹不掉的。
其實,早在2012年11月1日,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人員在日本《人類遺傳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基因分析證實,現代日本人主要是由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繩文人的特徵是,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5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面龐輪廓立體,眉間(前額中央)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濃重,大眼睛深眼眶,雙眼皮,嘴唇稍厚,顎骨發達。y染色體標記為d1b,母系線粒體為n9b。其基因的存在也普遍使日本人的五官在東亞人人種範圍里較為深邃立體。
這個消息告訴人們,彌生人來自東亞大陸而繩文人是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而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又將繩文人的來源向前推進了一步。根據他們的推斷,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與中國漢族有著共同祖先。
繩文人以比較小的群體過著狩獵採集生活。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領銜的研究小組解析了一名生活在3500年至3800年前的女性繩文人遺骸的基因信息。這具遺骸發掘於日本北海道的一處船舶遺蹟中,研究小組從其牙齒中採集了脫氧核糖核酸(dna),並實現了和現代人骨骼幾乎同等精度的基因組解讀。從這名女性繩文人遺骸的遺傳信息等可以判斷,她具有較強的酒精耐受性,能適應高脂肪的飲食生活。
彌生人是指彌生文化時代,又叫彌生時代的日本列島的居民,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因代表該時期文化特徵的陶器,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與繩文人相比,彌生人臉較長較平,鼻根扁平。另外,彌生人的牙齒比繩文人大,身高也比繩文人高。
如此一說,繩文人和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日本人,基混血的源頭均在東亞大陸,而且,還與中國漢族扯上了關係,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其「混」的也只能是中國的「血」,而同在中國這一語境下,也就不存在「混」的問題了。在過去,有過這樣一種說法:在其他的移民來到日本列島之前,有一支高加索人種的族群曾經從亞洲東北渡海而來。在大約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到達了日本本土,並迅速占領了日本全境。這些人就是後來所謂的阿伊努人。阿伊努人明顯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由於他們能夠生產一種以繩子花紋紋飾外表的陶器,因此也被日本考古學者稱為繩文人。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錯了,可以停止下來了,阿伊努人與沖繩人在遺傳性特徵上具有共同之處,他們的先民應該是彌生人或繩文人,根本不是什麼高加索人種,也不具備什麼歐羅巴人種的特徵,即:日本人的祖先來自東亞大陸是中國先民的分支?
女真人曾成功入侵日本,忽必烈二征遭遇失敗
在隋唐時期,中國人一直與日本人關係密切,日本人也多次來到中國,學習了不少先進文化,並將其帶入日本本土,甚至有人說日本這一國名也是由中國的女皇武則天給取的,那應該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蜜月期」。但是,到了宋元之時,就發生了一些磕磕磕碰碰的戰爭。
北宋時期,女真人入侵日本是中國人第一次攻擊日本,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遭受入侵。這場戰爭發生1019年,當時因為東亞地區氣候顯著轉寒,再加上宋與遼對女真的封鎖和打壓,以採集和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女真人生活難以為繼,對外掠奪的需求大大增強。鬥不過遼也對付不了宋,他們只能把目光投向海上。
當年3月,女真人乘坐大船襲擊日本,那時的日本還很落後,在戰法上還講究單打獨鬥,因此很快潰不成軍,女真人攻下了日本的馬島和壹岐島,並劫掠了大量物資,擊斃日本將士數百人。但他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一路高歌猛進,在4月7日來到日本的九州島,4月8日入侵筑前國博多灣。在這裡,他們受到了日本武士的有效抵抗,進攻的勢頭得到遏制,最終只能只能悻悻撤離。
據載,此次入侵女真人劫了1280人和數百頭的牛羊,毀壞了很多的屋舍。但在他們返回的路上卻遭到了高麗人的襲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只有大敗而逃,最終使這次你以掠奪物資為目的入侵得不償失。但這次入侵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學者藍文徽在《海上的女真》中曾指出,此次女真人入侵日本「實為中國人第一次攻至日本,也是日本第一次遭受來自北方的攻擊,可謂東亞史上一件大事」
因為入侵受到了日本武士的有效抵抗,從客觀上提升了後來日本武士集團的地位。而與女真人交手的失利,成了日本人一段受到刺激的痛苦記憶,隨後成為其進行軍事變革的精神動力之一。
1274年3月,忽必烈下令東征日本。這時,他已經完全征服了高麗,為攻打日本創造了可能性的條件。忽必烈調動高麗屯田軍、女真軍及水軍一萬五千人,乘船900艘,於當年10月從今韓國馬山浦附近出發,先期抵達對馬島。日本甚至還沒動用幕府的軍力,憑著九州太宰府守軍,便擊退了在博多灣登陸的元軍。然後,很不幸,來了一場颱風,元軍死亡一萬三千五百人,戰爭很快結束。
1281年正月,忽必烈以遣日使臣杜世忠被殺為由,開始發動第二次的征日之戰。為此,元朝組建了征日本行省,命忻都與洪茶丘為攻日主帥。6月,元軍兵分兩路,忻都、洪茶丘率兵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渡海;另由范文虎率江南兵十萬由慶元、定海渡海,向日本進發。7月,兩路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帶,但不知道為什麼,兩路軍的指揮官卻讓自己的軍隊和船隻在海上整整漂蕩了一個月,隨後,更不幸地和第一次出征一樣遇到了颱風?
8月1日,颶風大作,吹翻無數戰艦。江南軍統帥范文虎僥倖逃脫,十多萬軍士被直接拋棄,他們中的大部分雖被留下性命,但卻成了日本人的奴隸。另一路軍的蒙古人、高麗人與北地漢人幾乎全部被日本軍隊殺死。「神風」之說,自此開始風靡全日本。
我們在這裡重述這段歷史,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日本作為島國,在造船技術不甚發達的古代,確實不太好征服,而這也造就了其文化與人種的相對封閉。
秦漢之時,中國人不斷「流」向日本
繩文人和彌生人的年代久遠,人們只能依靠現代發達的科技「考古」,但在秦漢之時,中國人不斷「流」向日本這應該是史實、事實。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秦始皇時期,他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時至今日,日本還保存這許多紀念徐福的地方,可以見到其在日本國民當中的地位,甚至被當做神一樣享受祭拜。關於徐福的族源,今天的中國學者發現,甲骨文中有關於徐國的記載,可證早在殷代就有徐國。徐亡之後,子孫以國為氏。《徐氏宗譜》所記與《左傳》、《漢書》、《後漢書》等相合,說明徐福為徐國後裔,出自東夷少昊族,與秦、趙等同為羸(與盈通)姓,徐為其氏。如此一說,日本人竟然成了「炎黃子孫」的一個分支。
其次是日本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據日本書紀記載,秦氏之先祖弓月君(《新撰姓氏錄》作融通王)於應神天皇14年自朝鮮半島的百濟率領貊(樂浪郡)地區二十七縣的人歸化於日本。根據新撰姓氏錄記載,有人說秦氏乃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符堅的王室或貴族因戰亂而經朝鮮半島至日本避亂,另一說法是秦始皇四世孫功滿王在仲哀天皇時來到。
《隋書》卷四十六《倭國傳》載,公元608年,裴世清出訪今日本,「度百濟,行至竹島,南望羅國,經都斯麻國,乃在大海中。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這裡所講的秦王國,可能就是秦氏的聚居地。
日本秦氏與東漢氏同為具影響力的氏族,二戰時期,日本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就出自這個氏族。
另外是劉阿知,東漢王朝漢獻帝即劉協的玄孫,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倭奴國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江上、秋月、波多江等家族的共同祖先。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倭奴國的,還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個姓氏。阿知到倭奴國國王后,又奏請倭奴國國王,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倭奴國國王。因人多地狹,倭奴國國王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據傳,上岸後,阿知王等最初可能居住於今日本的奈良縣,後遷至岡山縣。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仍建有「阿知宮」,在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也存有「阿知宮」,這兩座「宮」雖為後人所建,但是也遵照了史實的。
作為漢朝皇族的劉氏移民倭奴國一事,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只是這些人到倭奴國後,大都沒有繼續使用「劉」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他們移民倭奴國,帶去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倭奴國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倭奴國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
如阿知王的兒子劉都賀就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倭奴國,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十五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日本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農曆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這支劉氏皇族後裔在日本「恩寵偉大,威勢極盛」
後來,這個家庭發展繁成了一個大家族——原田家族。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們尊敬,日本史稱阿知王為 「使主」,或 「東漢使主」,原田家族也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先,家族的成員明確宣布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的後裔,並一代一代地記人族譜之中,1988年原田先生還特意率其家人專程從日本來中國為其祖先劉邦、劉徹祭陵。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與國度背景下,為一切似乎已經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成為過眼煙雲了。人種與血緣有時並不能說明和解決什麼,因為,再往上追,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所以,即使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先民的分支,而中國人依然是中國人,日本人依然是日本人。如果非得要套親戚,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永遠和平友好下去。(文/路生)
這分明是一個讓人感到「驚異」的信息,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人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不可能起源人類,其先民來自何處不言而喻,但因為歷史的種種原因,或從情感的角度來說,還是讓人們尤其是中國人感到驚異。下面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地略述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
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先民的分支
自從西方人提出人種概念,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人也被納入了「黃種人」的概念,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對這一概念是強行拒絕的,這是因為日本人覺得自己比歐洲人、美國人還白,同時,在他們的骨子裡認為黃色在歐洲文化中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顏色,甚至帶有侮辱性,所以拒絕也便成了自然。最為重要的是,學習了不少中國文化的日本,在很晚的時候打開國門,強行「脫亞入歐」,開始不喜歡亞洲,有意與「亞洲人」劃清界限。
然而,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地域上來說,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總是抹也抹不掉的。
其實,早在2012年11月1日,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人員在日本《人類遺傳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基因分析證實,現代日本人主要是由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繩文人的特徵是,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5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面龐輪廓立體,眉間(前額中央)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濃重,大眼睛深眼眶,雙眼皮,嘴唇稍厚,顎骨發達。y染色體標記為d1b,母系線粒體為n9b。其基因的存在也普遍使日本人的五官在東亞人人種範圍里較為深邃立體。
這個消息告訴人們,彌生人來自東亞大陸而繩文人是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而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又將繩文人的來源向前推進了一步。根據他們的推斷,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與中國漢族有著共同祖先。
繩文人以比較小的群體過著狩獵採集生活。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領銜的研究小組解析了一名生活在3500年至3800年前的女性繩文人遺骸的基因信息。這具遺骸發掘於日本北海道的一處船舶遺蹟中,研究小組從其牙齒中採集了脫氧核糖核酸(dna),並實現了和現代人骨骼幾乎同等精度的基因組解讀。從這名女性繩文人遺骸的遺傳信息等可以判斷,她具有較強的酒精耐受性,能適應高脂肪的飲食生活。
彌生人是指彌生文化時代,又叫彌生時代的日本列島的居民,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因代表該時期文化特徵的陶器,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與繩文人相比,彌生人臉較長較平,鼻根扁平。另外,彌生人的牙齒比繩文人大,身高也比繩文人高。
如此一說,繩文人和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日本人,基混血的源頭均在東亞大陸,而且,還與中國漢族扯上了關係,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其「混」的也只能是中國的「血」,而同在中國這一語境下,也就不存在「混」的問題了。在過去,有過這樣一種說法:在其他的移民來到日本列島之前,有一支高加索人種的族群曾經從亞洲東北渡海而來。在大約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到達了日本本土,並迅速占領了日本全境。這些人就是後來所謂的阿伊努人。阿伊努人明顯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由於他們能夠生產一種以繩子花紋紋飾外表的陶器,因此也被日本考古學者稱為繩文人。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錯了,可以停止下來了,阿伊努人與沖繩人在遺傳性特徵上具有共同之處,他們的先民應該是彌生人或繩文人,根本不是什麼高加索人種,也不具備什麼歐羅巴人種的特徵,即:日本人的祖先來自東亞大陸是中國先民的分支?
女真人曾成功入侵日本,忽必烈二征遭遇失敗
在隋唐時期,中國人一直與日本人關係密切,日本人也多次來到中國,學習了不少先進文化,並將其帶入日本本土,甚至有人說日本這一國名也是由中國的女皇武則天給取的,那應該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蜜月期」。但是,到了宋元之時,就發生了一些磕磕磕碰碰的戰爭。
北宋時期,女真人入侵日本是中國人第一次攻擊日本,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遭受入侵。這場戰爭發生1019年,當時因為東亞地區氣候顯著轉寒,再加上宋與遼對女真的封鎖和打壓,以採集和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女真人生活難以為繼,對外掠奪的需求大大增強。鬥不過遼也對付不了宋,他們只能把目光投向海上。
當年3月,女真人乘坐大船襲擊日本,那時的日本還很落後,在戰法上還講究單打獨鬥,因此很快潰不成軍,女真人攻下了日本的馬島和壹岐島,並劫掠了大量物資,擊斃日本將士數百人。但他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一路高歌猛進,在4月7日來到日本的九州島,4月8日入侵筑前國博多灣。在這裡,他們受到了日本武士的有效抵抗,進攻的勢頭得到遏制,最終只能只能悻悻撤離。
據載,此次入侵女真人劫了1280人和數百頭的牛羊,毀壞了很多的屋舍。但在他們返回的路上卻遭到了高麗人的襲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只有大敗而逃,最終使這次你以掠奪物資為目的入侵得不償失。但這次入侵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學者藍文徽在《海上的女真》中曾指出,此次女真人入侵日本「實為中國人第一次攻至日本,也是日本第一次遭受來自北方的攻擊,可謂東亞史上一件大事」
因為入侵受到了日本武士的有效抵抗,從客觀上提升了後來日本武士集團的地位。而與女真人交手的失利,成了日本人一段受到刺激的痛苦記憶,隨後成為其進行軍事變革的精神動力之一。
1274年3月,忽必烈下令東征日本。這時,他已經完全征服了高麗,為攻打日本創造了可能性的條件。忽必烈調動高麗屯田軍、女真軍及水軍一萬五千人,乘船900艘,於當年10月從今韓國馬山浦附近出發,先期抵達對馬島。日本甚至還沒動用幕府的軍力,憑著九州太宰府守軍,便擊退了在博多灣登陸的元軍。然後,很不幸,來了一場颱風,元軍死亡一萬三千五百人,戰爭很快結束。
1281年正月,忽必烈以遣日使臣杜世忠被殺為由,開始發動第二次的征日之戰。為此,元朝組建了征日本行省,命忻都與洪茶丘為攻日主帥。6月,元軍兵分兩路,忻都、洪茶丘率兵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渡海;另由范文虎率江南兵十萬由慶元、定海渡海,向日本進發。7月,兩路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帶,但不知道為什麼,兩路軍的指揮官卻讓自己的軍隊和船隻在海上整整漂蕩了一個月,隨後,更不幸地和第一次出征一樣遇到了颱風?
8月1日,颶風大作,吹翻無數戰艦。江南軍統帥范文虎僥倖逃脫,十多萬軍士被直接拋棄,他們中的大部分雖被留下性命,但卻成了日本人的奴隸。另一路軍的蒙古人、高麗人與北地漢人幾乎全部被日本軍隊殺死。「神風」之說,自此開始風靡全日本。
我們在這裡重述這段歷史,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日本作為島國,在造船技術不甚發達的古代,確實不太好征服,而這也造就了其文化與人種的相對封閉。
秦漢之時,中國人不斷「流」向日本
繩文人和彌生人的年代久遠,人們只能依靠現代發達的科技「考古」,但在秦漢之時,中國人不斷「流」向日本這應該是史實、事實。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秦始皇時期,他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時至今日,日本還保存這許多紀念徐福的地方,可以見到其在日本國民當中的地位,甚至被當做神一樣享受祭拜。關於徐福的族源,今天的中國學者發現,甲骨文中有關於徐國的記載,可證早在殷代就有徐國。徐亡之後,子孫以國為氏。《徐氏宗譜》所記與《左傳》、《漢書》、《後漢書》等相合,說明徐福為徐國後裔,出自東夷少昊族,與秦、趙等同為羸(與盈通)姓,徐為其氏。如此一說,日本人竟然成了「炎黃子孫」的一個分支。
其次是日本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據日本書紀記載,秦氏之先祖弓月君(《新撰姓氏錄》作融通王)於應神天皇14年自朝鮮半島的百濟率領貊(樂浪郡)地區二十七縣的人歸化於日本。根據新撰姓氏錄記載,有人說秦氏乃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符堅的王室或貴族因戰亂而經朝鮮半島至日本避亂,另一說法是秦始皇四世孫功滿王在仲哀天皇時來到。
《隋書》卷四十六《倭國傳》載,公元608年,裴世清出訪今日本,「度百濟,行至竹島,南望羅國,經都斯麻國,乃在大海中。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這裡所講的秦王國,可能就是秦氏的聚居地。
日本秦氏與東漢氏同為具影響力的氏族,二戰時期,日本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就出自這個氏族。
另外是劉阿知,東漢王朝漢獻帝即劉協的玄孫,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倭奴國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江上、秋月、波多江等家族的共同祖先。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倭奴國的,還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個姓氏。阿知到倭奴國國王后,又奏請倭奴國國王,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倭奴國國王。因人多地狹,倭奴國國王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據傳,上岸後,阿知王等最初可能居住於今日本的奈良縣,後遷至岡山縣。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仍建有「阿知宮」,在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也存有「阿知宮」,這兩座「宮」雖為後人所建,但是也遵照了史實的。
作為漢朝皇族的劉氏移民倭奴國一事,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只是這些人到倭奴國後,大都沒有繼續使用「劉」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他們移民倭奴國,帶去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倭奴國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倭奴國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
如阿知王的兒子劉都賀就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倭奴國,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十五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日本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農曆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這支劉氏皇族後裔在日本「恩寵偉大,威勢極盛」
後來,這個家庭發展繁成了一個大家族——原田家族。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們尊敬,日本史稱阿知王為 「使主」,或 「東漢使主」,原田家族也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先,家族的成員明確宣布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的後裔,並一代一代地記人族譜之中,1988年原田先生還特意率其家人專程從日本來中國為其祖先劉邦、劉徹祭陵。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與國度背景下,為一切似乎已經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成為過眼煙雲了。人種與血緣有時並不能說明和解決什麼,因為,再往上追,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所以,即使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先民的分支,而中國人依然是中國人,日本人依然是日本人。如果非得要套親戚,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永遠和平友好下去。(文/路生)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無論在今天還是古代都與中國關係密切,因此網上常有一些言論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裔,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我們需要從日本列島的形成說起。
日本列島的形成
目前主要的地質學家認為在數萬年前日本列島尚和東亞大陸連在一起,後來才逐漸分離。雖然對於中國東部中生代俯衝帶的位置,目前還不能準確肯定。但大地構造研究所得出的比較普遍性看法是日本列島在白堊紀之前與亞洲大陸相連。這樣,至少在白堊紀之前的大陸邊界應在日本和我國台灣一線以東。大致在白堊紀時日本列島才與亞洲大陸分開。
在分離之前的時候,居住在東亞大陸的原始人類(出現要到第四紀很晚的時期了)是很有可能進入如今日本列島從事狩獵採集活動。日本的nhk做的調查節目顯示出現代日本人祖先來源基因的多樣性,主要是o型與d型染色體人群。如果對應到日本早期歷史時段的話,則分別是彌生人和繩文人,繩文人是日本文明的序幕。
有日本學者研究了這些基因分布的特徵後,認為最開始的繩文人很大程度上是山地島嶼居民,他們可能是來自東南亞地區,其中關於來自雲南的說法特別受到了日本學界和民間人士的追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日本人來到雲南探尋祖源地和日本文明的淵源,他們傾向於認為包括自己的稻作農業也是從雲南等地傳入的。
在原始社會,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所以我們無法詳細地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是通過獨木舟橫渡大海來到列島並非不可能,從這一角度上講我們只能說早期日本人與東亞大陸多地的族群可能存在血緣上的淵源關係?
秦漢時代移民的可能性
從公元前3世紀末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漢王朝建立,東渡日本移民的可能性從史書、傳說來看很大。日本人中傳說著祖先是吳太伯或徐福的說法,從歷史淵源來看似乎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
我們先來看徐福東渡的事情。從理論上來說,秦代跨越東海,遠航日本並非毫無可能。當時東南沿海的齊人、越人都擅長造船航海,且很早就掌握了利用洋流和季風調整航線的技術。徐福本人也不止一次下海尋找仙人,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看至少有兩次: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一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在《史記》里記載了一段有趣的細節,講述了徐福畏懼始皇帝害怕謊言被戳穿的懲罰,從而誘騙秦始皇組織人力獵殺大鮫魚。原文是這樣的:
「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遣,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為大鮫魚所苦,願大王請善射者以連弩射之。』」
從這段材料來看徐福對大鮫魚非常熟悉而且感同身受,不像是憑空杜撰出的謊言。
很明顯徐福是想借著給秦始皇尋仙問藥的機會敲一筆竹槓就走的,但是沒想到秦始皇還一直在關注著海外尋仙的事情。一連十年時間過去了,徐福還一無所獲。最終就藉口要帶童男童女一起出去而逃之夭夭。
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傳奇,很多日本學者也指出日本有很多以徐福命名的地名遺蹟,但這些大多是後人附會的,那麼徐福與日本究竟有何淵源呢?或者說如果是政治避難,他為何會選擇海路遙遠的日本而不是相對較近的某個東海或黃海之上的島嶼?追尋答案還是要回到《史記》的文本語境中去。
從《史記》的行文慣例來看,是包容了許多不同的故事版本,司馬遷很喜歡聽故事並且把不同的故事經過考察後當做材料寫入書內。關於徐福初次出現就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這年秦始皇去東邊巡查,齊國人徐福等上書請求和童男女去尋求仙山。這個背景很有意味,秦始皇東行很大用意是安撫當地民眾,巡視各國故地和風俗民情,而齊國的一大特點就是神仙風氣盛行。
徐福等人作為政治投機的方士,自然心內明白,更多是謀取眼下的利益。但徐福後來提到了大鮫魚,大鮫魚其實就是鯊魚,徐福的託詞提到正是因為大鮫魚的阻撓他們不得至。那麼,破解大鮫魚的分布範圍就可能是找到徐福一行蹤跡的重要線索。根據考察這種大鮫魚很有可能就是廣泛分布在日本沿海的日本鬚鯊,這種日本鬚鯊偶爾也會出現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為不常見之魚種,可食用。徐福他們一出海就是十年,期間雖然有回港整修的緩衝。但必定航行很遠,所遇到的也非常見的鯊魚。
正因如此才使得徐福特地強調大鮫魚的威脅,由此亦可以反推徐福在尋找仙山的過程中很可能遠航到了日本九州一帶的近海,正是在那裡他們遇到了日本鬚鯊的襲擊,難以及時登陸。於是徐福就以此來搪塞秦始皇,考慮到出海遠航的並非徐福一人,還有其他方式和官員,他們並不可能都串通一氣,則徐福一行遭遇大鮫魚而無法登陸恐是事實。從側面印證了徐福後來東渡日本的基礎是在此時確定的。
徐福東渡日本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說無難,說有亦難」,本著科學精神只能說存在很大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與秦漢之間海上活動的活躍有很大關係。
自從公元3世紀後半期開啟,日本列島尚出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墓葬形式,就是以日本畿內地區為中心出現了不少前方後圓的墳墓,形態巨大,世所罕見。從當下日本考古學家的看法來看,這些奢華的墓穴應該是當時的首領所有,墳墓的建築樣式大概是受到了朝鮮半島的影響。頗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正是處在漢王朝統治下。日本人現在愛吃的味增等醬料也是這一時期自朝鮮半島傳入(朝鮮人是叫末醬)。
我要說明的是朝鮮半島在當時起到的重要的傳播中間站的作用,想必當時也有不少朝鮮先民進入列島,帶來了先進的鐵器、漢文典籍。當代日本學者的研究表明從 2-5 世紀是中國大陸移民和朝鮮半島移民大量湧入的時間段,這些移民帶來的技術極大促進了日本大和政權的興起。
秦漢時代中國東部沿海齊魯、吳越等地的民眾善於航海,《漢書》里也曾提到西漢初年防備匈奴和越人的侵襲,越人的擅長航海大概是一種民族天性。稻作技術的一個重要的傳播源頭也在長江下游的浙江一帶,因此有理由推測當時大陸的移民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文化形態。但需要指出的是,朝鮮移民影響了更多的技術傳播(包括晚近時期,如17世紀初的瓷器技術)。隨著日本對傳入文化的吸收同化,這些所謂的「渡來人」也逐步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身份特性,成為了日本民族中的一員。
可以說日本人的祖先問題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有蒙古起源、西伯利亞起源、朝鮮半島說等多種。中國先民在早期確實有不少移民,但因為後來日本文化的成熟和移民規模、周期的局限,最終被稀釋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中國是古代日本文化的母邦,朝鮮半島則起到一個配送站的角色。或許當我們談論這些問題時,不帶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會更好。文化的輻射力是連接東亞諸國的紐帶,在這個意義上誰是誰的祖先之爭論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類似的很多古代族群與現在民族都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
參考資料
1.《日本列島來自亞洲大陸這一說法又找到佐證》,nhk
2.《和食》,徐靜波,北京聯合出版社。
3.《日本列島的形成概要》。
日本列島的形成
目前主要的地質學家認為在數萬年前日本列島尚和東亞大陸連在一起,後來才逐漸分離。雖然對於中國東部中生代俯衝帶的位置,目前還不能準確肯定。但大地構造研究所得出的比較普遍性看法是日本列島在白堊紀之前與亞洲大陸相連。這樣,至少在白堊紀之前的大陸邊界應在日本和我國台灣一線以東。大致在白堊紀時日本列島才與亞洲大陸分開。
在分離之前的時候,居住在東亞大陸的原始人類(出現要到第四紀很晚的時期了)是很有可能進入如今日本列島從事狩獵採集活動。日本的nhk做的調查節目顯示出現代日本人祖先來源基因的多樣性,主要是o型與d型染色體人群。如果對應到日本早期歷史時段的話,則分別是彌生人和繩文人,繩文人是日本文明的序幕。
有日本學者研究了這些基因分布的特徵後,認為最開始的繩文人很大程度上是山地島嶼居民,他們可能是來自東南亞地區,其中關於來自雲南的說法特別受到了日本學界和民間人士的追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日本人來到雲南探尋祖源地和日本文明的淵源,他們傾向於認為包括自己的稻作農業也是從雲南等地傳入的。
在原始社會,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所以我們無法詳細地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是通過獨木舟橫渡大海來到列島並非不可能,從這一角度上講我們只能說早期日本人與東亞大陸多地的族群可能存在血緣上的淵源關係?
秦漢時代移民的可能性
從公元前3世紀末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漢王朝建立,東渡日本移民的可能性從史書、傳說來看很大。日本人中傳說著祖先是吳太伯或徐福的說法,從歷史淵源來看似乎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
我們先來看徐福東渡的事情。從理論上來說,秦代跨越東海,遠航日本並非毫無可能。當時東南沿海的齊人、越人都擅長造船航海,且很早就掌握了利用洋流和季風調整航線的技術。徐福本人也不止一次下海尋找仙人,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看至少有兩次: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一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在《史記》里記載了一段有趣的細節,講述了徐福畏懼始皇帝害怕謊言被戳穿的懲罰,從而誘騙秦始皇組織人力獵殺大鮫魚。原文是這樣的:
「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遣,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為大鮫魚所苦,願大王請善射者以連弩射之。』」
從這段材料來看徐福對大鮫魚非常熟悉而且感同身受,不像是憑空杜撰出的謊言。
很明顯徐福是想借著給秦始皇尋仙問藥的機會敲一筆竹槓就走的,但是沒想到秦始皇還一直在關注著海外尋仙的事情。一連十年時間過去了,徐福還一無所獲。最終就藉口要帶童男童女一起出去而逃之夭夭。
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傳奇,很多日本學者也指出日本有很多以徐福命名的地名遺蹟,但這些大多是後人附會的,那麼徐福與日本究竟有何淵源呢?或者說如果是政治避難,他為何會選擇海路遙遠的日本而不是相對較近的某個東海或黃海之上的島嶼?追尋答案還是要回到《史記》的文本語境中去。
從《史記》的行文慣例來看,是包容了許多不同的故事版本,司馬遷很喜歡聽故事並且把不同的故事經過考察後當做材料寫入書內。關於徐福初次出現就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這年秦始皇去東邊巡查,齊國人徐福等上書請求和童男女去尋求仙山。這個背景很有意味,秦始皇東行很大用意是安撫當地民眾,巡視各國故地和風俗民情,而齊國的一大特點就是神仙風氣盛行。
徐福等人作為政治投機的方士,自然心內明白,更多是謀取眼下的利益。但徐福後來提到了大鮫魚,大鮫魚其實就是鯊魚,徐福的託詞提到正是因為大鮫魚的阻撓他們不得至。那麼,破解大鮫魚的分布範圍就可能是找到徐福一行蹤跡的重要線索。根據考察這種大鮫魚很有可能就是廣泛分布在日本沿海的日本鬚鯊,這種日本鬚鯊偶爾也會出現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為不常見之魚種,可食用。徐福他們一出海就是十年,期間雖然有回港整修的緩衝。但必定航行很遠,所遇到的也非常見的鯊魚。
正因如此才使得徐福特地強調大鮫魚的威脅,由此亦可以反推徐福在尋找仙山的過程中很可能遠航到了日本九州一帶的近海,正是在那裡他們遇到了日本鬚鯊的襲擊,難以及時登陸。於是徐福就以此來搪塞秦始皇,考慮到出海遠航的並非徐福一人,還有其他方式和官員,他們並不可能都串通一氣,則徐福一行遭遇大鮫魚而無法登陸恐是事實。從側面印證了徐福後來東渡日本的基礎是在此時確定的。
徐福東渡日本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說無難,說有亦難」,本著科學精神只能說存在很大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與秦漢之間海上活動的活躍有很大關係。
自從公元3世紀後半期開啟,日本列島尚出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墓葬形式,就是以日本畿內地區為中心出現了不少前方後圓的墳墓,形態巨大,世所罕見。從當下日本考古學家的看法來看,這些奢華的墓穴應該是當時的首領所有,墳墓的建築樣式大概是受到了朝鮮半島的影響。頗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正是處在漢王朝統治下。日本人現在愛吃的味增等醬料也是這一時期自朝鮮半島傳入(朝鮮人是叫末醬)。
我要說明的是朝鮮半島在當時起到的重要的傳播中間站的作用,想必當時也有不少朝鮮先民進入列島,帶來了先進的鐵器、漢文典籍。當代日本學者的研究表明從 2-5 世紀是中國大陸移民和朝鮮半島移民大量湧入的時間段,這些移民帶來的技術極大促進了日本大和政權的興起。
秦漢時代中國東部沿海齊魯、吳越等地的民眾善於航海,《漢書》里也曾提到西漢初年防備匈奴和越人的侵襲,越人的擅長航海大概是一種民族天性。稻作技術的一個重要的傳播源頭也在長江下游的浙江一帶,因此有理由推測當時大陸的移民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文化形態。但需要指出的是,朝鮮移民影響了更多的技術傳播(包括晚近時期,如17世紀初的瓷器技術)。隨著日本對傳入文化的吸收同化,這些所謂的「渡來人」也逐步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身份特性,成為了日本民族中的一員。
可以說日本人的祖先問題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有蒙古起源、西伯利亞起源、朝鮮半島說等多種。中國先民在早期確實有不少移民,但因為後來日本文化的成熟和移民規模、周期的局限,最終被稀釋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中國是古代日本文化的母邦,朝鮮半島則起到一個配送站的角色。或許當我們談論這些問題時,不帶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會更好。文化的輻射力是連接東亞諸國的紐帶,在這個意義上誰是誰的祖先之爭論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類似的很多古代族群與現在民族都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
參考資料
1.《日本列島來自亞洲大陸這一說法又找到佐證》,nhk
2.《和食》,徐靜波,北京聯合出版社。
3.《日本列島的形成概要》。
日本是一個小國,國土面積是37.8萬平方公里。它的主體民族是大和族,總人口約1.26億。
不過,日本的主體民族大和族並不算日本的土著,這是一個由繩文人和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民族,是由原居住於東北亞大陸的日本海沿岸居民和東亞大陸居民融合演變而成。
那麼,日本人的發源地在哪呢?
誰才是他們的祖先呢?
對於這個問題,爭論很多,各種聲音都有。
其中,就有人認為,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他們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
甚至,連日本自己的專家,一個人類學的教授,都認為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專家既然能這麼說,自然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原因。
鳥越憲三郎得出這個結論,自然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和發現。
他對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
因此,鳥越憲三郎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之後,又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通過這一結論來研究日本人的起源。
在眾多說法中,他們將日本人的起源確定為是雲南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幾乎每一種說法的背後,都有依據在支撐。
說到這裡,估計會有人好奇,雲南在中國的邊境,離日本很遠,為何日本人的起源在雲南呢?
野史君想來想去,這可能和徐福有關。
眾所周知,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就讓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去尋仙山去找仙人。
可是,徐福一去不復返,消失在慢慢歷史長河之中。
後來,有人說,當初徐福其實是到了日本,並在日本定居生活下來。
他沒有找到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便不敢回到秦朝,於是就帶領那些跟隨自己一起出海的童男童女在日本定居。
而巧好,那3000童男童女,幾乎都是雲南人。
在挑選童男童女之前,秦始皇剛好征戰西南夷,征服了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就下令讓這些部落獻出3000童男童女。
於是,徐福就帶著這3000童男童女,帶著秦始皇的皇命,去到了日本。
因此,就有不少日本人身上流著雲南人的血,流著中國人的血。
嗯,對於這個結論,我想雲南人估計哭笑不得。
如果你是雲南人,對於日本人是你的後裔,你有怎樣的想法呢?
不過,日本的主體民族大和族並不算日本的土著,這是一個由繩文人和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民族,是由原居住於東北亞大陸的日本海沿岸居民和東亞大陸居民融合演變而成。
那麼,日本人的發源地在哪呢?
誰才是他們的祖先呢?
對於這個問題,爭論很多,各種聲音都有。
其中,就有人認為,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他們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
甚至,連日本自己的專家,一個人類學的教授,都認為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專家既然能這麼說,自然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原因。
鳥越憲三郎得出這個結論,自然是通過自己的研究和發現。
他對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
因此,鳥越憲三郎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之後,又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通過這一結論來研究日本人的起源。
在眾多說法中,他們將日本人的起源確定為是雲南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幾乎每一種說法的背後,都有依據在支撐。
說到這裡,估計會有人好奇,雲南在中國的邊境,離日本很遠,為何日本人的起源在雲南呢?
野史君想來想去,這可能和徐福有關。
眾所周知,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就讓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去尋仙山去找仙人。
可是,徐福一去不復返,消失在慢慢歷史長河之中。
後來,有人說,當初徐福其實是到了日本,並在日本定居生活下來。
他沒有找到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便不敢回到秦朝,於是就帶領那些跟隨自己一起出海的童男童女在日本定居。
而巧好,那3000童男童女,幾乎都是雲南人。
在挑選童男童女之前,秦始皇剛好征戰西南夷,征服了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就下令讓這些部落獻出3000童男童女。
於是,徐福就帶著這3000童男童女,帶著秦始皇的皇命,去到了日本。
因此,就有不少日本人身上流著雲南人的血,流著中國人的血。
嗯,對於這個結論,我想雲南人估計哭笑不得。
如果你是雲南人,對於日本人是你的後裔,你有怎樣的想法呢?
中國人與日本人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放在一起,似乎是對立的。中國曾經被日本那麼深地傷害過,我們作為受苦受難的先輩們的後代,是永遠不會原諒日本人的。不過,曾經社會上還流傳著另一種關於中日兩國人民的關係。他們說,日本人的祖先其實是中國人。也就是說,沒有中國人,就不會有日本人。
那個被稱為日本人祖先的中國人,叫做徐福。不僅中國的歷史學家們認為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自己的教科書上都提及過徐福的貢獻。不過,最近有關於日本人的dna研究結果出爐,結果明確顯示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徐福。那麼,徐福為什麼會被認為是日本人的祖先?徐福為日本帶去了什麼東西?dna顯示的日本人祖先又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日本的起源?
徐福東渡,尋求長生
那個被日本人記錄在教科書中,還被供奉起來的徐福,確確實實是中國人。當時,中國還處於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那個時代,徐福是秦始皇非常器重的一個朝臣。徐福號稱自己有通天徹底之能,還可以幫助凡人長生不老。
甭管徐福這話說得是真是假,總之秦始皇是真的聽進去了。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創建了秦朝,成為了全天下最尊貴的那個人。享受了權勢和優渥的生活之後,秦始皇就再也無法忍受失去這樣的生活。於是,他想要尋求長生不老。
最開始,他長生不老的願望還沒有那麼強烈。後來,隨著年紀漸漸增長,秦始皇就越發迫切地想要追求長生不老。正好,他聽到徐福的技能,就命令徐福替他尋求長生不老之法。徐福當初也許只是想吹牛皮,可現在,他必須硬著頭皮接下這個任務。
既然沒有把握,那麼最要緊的,就是儘快離開秦始皇眼皮子底下。因此,徐福便隻身一人離開了秦朝的都城西安。可是,他也根本沒有辦法給出什麼長生不老之法,一段時間以後,他也只能腆著臉回去復命?
這一次,他向秦始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說:「我要帶一批名貴的物品進貢給上天,同時我還需要3000個童男童女。這有這樣,上天才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秦始皇再次信以為真,滿足了徐福的要求。
第二天,徐福便帶著這一群人和一大批東西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一次,他走得更遠,東渡重洋,來到了東瀛,也就是如今日本的地界上。這一群人,在歷史學家和日本人的說法中,就成為了日本人的先祖。
他們在東瀛生活繁衍,日本人這才慢慢形成了一個民族,形成了一個國家。
先進經驗,帶去日本
日本人將徐福尊為祖先,不僅因為徐福帶去了最早的一批日本人的血脈,他還對日本的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當時的東瀛是一大片的蠻夷之地,什麼也沒有,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徐福把自己帶去孩子們的名字全部都給改了,他給他們用另一種文字體系起了新的名字,然後帶著他們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他帶來了先進的農業、醫學和紡織業,這三種先進的技術經驗,填補了蠻夷之地的空白。
因為有了農業,日本的種植業開始發展,並且在先進的農業技術支持下發展良好。因為有了醫學,疾病不再成為生命的殺手,生了病還可以尋求方法治好,而不是只能絕望地等死。因為有了紡織業,手工業技術也得到了發展,農業之外,日本人還有了另一種謀生手段。這三種東西,對於日本來說,是奠定他們國力的東西。
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人打從心底里尊敬徐福。如今日本的寺廟當中,專門有供奉徐福的地方,並且香火相當旺盛。另外,日本人在他們的歷史書上,也反覆提到徐福,強調徐福老祖先的地位。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認定徐福是日本人祖先的證據。當年徐福帶去東瀛的那一批童男童女,幾乎都是雲南人。而如今,日本人的基因序列,和雲南人的基因序列,確確實實有重合的地方。在基因的基礎之上,日本人更確定徐福就是他們的祖先。
久而久之,徐福是日本人祖先這個事情,幾乎成了公認的事實。咱們中國人在提到小日本的時候,總是會說:「中國人發明了日本人!」
dna檢測,結果不同
不過,最近有人對徐福是日本人祖先這個觀點提出了質疑。日本人的dna序列,也再次經過了周密精確的檢測。最後的檢測結果,可以說是顛覆了之前的認知,也讓日本人的祖先追溯有了另外一種可能。
在檢測結果當中,日本人的序列和繩文人以及彌生人高度重合。相比之下,繩文人和彌生人是日本人祖先這個觀點,更有科學證據的支撐。同時,也有人從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佐證。
繩文人最開始生活的地方,陰冷潮濕,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他們遷徙來到了一個溫暖明媚的小島。這裡環境宜居,氣候舒適,繩文人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這個溫暖的小島,正是日本的島嶼。
而彌生人,則是後面來到日本的。不同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和血脈交匯,這樣,日本人才誕生了。在這期間,有不少民族想要獨霸島嶼,但都沒有辦法做到。因此,日本人的直接祖先,應當就是繩文人和彌生人,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結語
種種跡象表明,徐福確實有可能是日本人的祖先,就連日本人自己都這麼認為。不過,這一觀點,始終沒有科學支撐。
而作為新時代的人類,我們還是應該相信科學的。dna檢測的結果,才是最準確的結果。日本人的祖先,就是繩文人和彌生人沒有錯。
那個被稱為日本人祖先的中國人,叫做徐福。不僅中國的歷史學家們認為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自己的教科書上都提及過徐福的貢獻。不過,最近有關於日本人的dna研究結果出爐,結果明確顯示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徐福。那麼,徐福為什麼會被認為是日本人的祖先?徐福為日本帶去了什麼東西?dna顯示的日本人祖先又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日本的起源?
徐福東渡,尋求長生
那個被日本人記錄在教科書中,還被供奉起來的徐福,確確實實是中國人。當時,中國還處於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那個時代,徐福是秦始皇非常器重的一個朝臣。徐福號稱自己有通天徹底之能,還可以幫助凡人長生不老。
甭管徐福這話說得是真是假,總之秦始皇是真的聽進去了。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創建了秦朝,成為了全天下最尊貴的那個人。享受了權勢和優渥的生活之後,秦始皇就再也無法忍受失去這樣的生活。於是,他想要尋求長生不老。
最開始,他長生不老的願望還沒有那麼強烈。後來,隨著年紀漸漸增長,秦始皇就越發迫切地想要追求長生不老。正好,他聽到徐福的技能,就命令徐福替他尋求長生不老之法。徐福當初也許只是想吹牛皮,可現在,他必須硬著頭皮接下這個任務。
既然沒有把握,那麼最要緊的,就是儘快離開秦始皇眼皮子底下。因此,徐福便隻身一人離開了秦朝的都城西安。可是,他也根本沒有辦法給出什麼長生不老之法,一段時間以後,他也只能腆著臉回去復命?
這一次,他向秦始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說:「我要帶一批名貴的物品進貢給上天,同時我還需要3000個童男童女。這有這樣,上天才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秦始皇再次信以為真,滿足了徐福的要求。
第二天,徐福便帶著這一群人和一大批東西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一次,他走得更遠,東渡重洋,來到了東瀛,也就是如今日本的地界上。這一群人,在歷史學家和日本人的說法中,就成為了日本人的先祖。
他們在東瀛生活繁衍,日本人這才慢慢形成了一個民族,形成了一個國家。
先進經驗,帶去日本
日本人將徐福尊為祖先,不僅因為徐福帶去了最早的一批日本人的血脈,他還對日本的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當時的東瀛是一大片的蠻夷之地,什麼也沒有,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徐福把自己帶去孩子們的名字全部都給改了,他給他們用另一種文字體系起了新的名字,然後帶著他們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他帶來了先進的農業、醫學和紡織業,這三種先進的技術經驗,填補了蠻夷之地的空白。
因為有了農業,日本的種植業開始發展,並且在先進的農業技術支持下發展良好。因為有了醫學,疾病不再成為生命的殺手,生了病還可以尋求方法治好,而不是只能絕望地等死。因為有了紡織業,手工業技術也得到了發展,農業之外,日本人還有了另一種謀生手段。這三種東西,對於日本來說,是奠定他們國力的東西。
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人打從心底里尊敬徐福。如今日本的寺廟當中,專門有供奉徐福的地方,並且香火相當旺盛。另外,日本人在他們的歷史書上,也反覆提到徐福,強調徐福老祖先的地位。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認定徐福是日本人祖先的證據。當年徐福帶去東瀛的那一批童男童女,幾乎都是雲南人。而如今,日本人的基因序列,和雲南人的基因序列,確確實實有重合的地方。在基因的基礎之上,日本人更確定徐福就是他們的祖先。
久而久之,徐福是日本人祖先這個事情,幾乎成了公認的事實。咱們中國人在提到小日本的時候,總是會說:「中國人發明了日本人!」
dna檢測,結果不同
不過,最近有人對徐福是日本人祖先這個觀點提出了質疑。日本人的dna序列,也再次經過了周密精確的檢測。最後的檢測結果,可以說是顛覆了之前的認知,也讓日本人的祖先追溯有了另外一種可能。
在檢測結果當中,日本人的序列和繩文人以及彌生人高度重合。相比之下,繩文人和彌生人是日本人祖先這個觀點,更有科學證據的支撐。同時,也有人從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佐證。
繩文人最開始生活的地方,陰冷潮濕,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他們遷徙來到了一個溫暖明媚的小島。這裡環境宜居,氣候舒適,繩文人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這個溫暖的小島,正是日本的島嶼。
而彌生人,則是後面來到日本的。不同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和血脈交匯,這樣,日本人才誕生了。在這期間,有不少民族想要獨霸島嶼,但都沒有辦法做到。因此,日本人的直接祖先,應當就是繩文人和彌生人,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結語
種種跡象表明,徐福確實有可能是日本人的祖先,就連日本人自己都這麼認為。不過,這一觀點,始終沒有科學支撐。
而作為新時代的人類,我們還是應該相信科學的。dna檢測的結果,才是最準確的結果。日本人的祖先,就是繩文人和彌生人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