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泛濫傷害政府公信力
針對濫用「特供」、「專供」標識的情況,國家工商總局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嚴查超市、商場、集貿市場、批發市場等場所所售商品,不得出現「特許」、「專用」等詞語。(1月6日《京華時報》)。
國家工商總局早就指出,廣告中出現「×××專供」、「專供×××」內容的,均屬違反《廣告法》規定,各級工商機關應依照規定從重處罰。《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有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做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不可否認,拿「特供」、「專供」做噱頭,可以吸引公眾眼球,提升品牌的人氣與銷量。退一步講,即便政府曾指定某品牌為接待產品,不代表政府倡導大眾去消費這種產品,更不代表市場需要。企業以此對外宣傳「特許」、「專供」,藉機占有市場,這不僅擾亂市場競爭,也是在傷害政府公信力。
「特供」、「專供」還會誤導社會風氣,甚至會演變成社會潛規則。在「特供」、「專供」思維影響下,購買、享用特供、專供產品會變成一種身份象徵,以享用特供、專供產品為榮,亦或會給商家帶來滾滾財源。但是也可能助長吃喝風,特別是公款吃喝,會花掉納稅人不少血汗錢。
在我看來,政府對泛濫的「特供」、「專供」要有反思與行動,要保持權力謙卑姿態,堅守權力邊界,改變指定××品牌的權力慣性,打破特權思維。(劉凱玲)。
來源: 廣州日報。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特供思維是什麼意思[朗讀]
偏愛機關幼兒園是種「特供思維」
儘管2009年就曾表示過要逐步取消對機關幼兒園的補貼,但7日提交給廣州市人代會審議的廣州市本級2012年部門預算(草案)中,給8所機關幼兒園安排的一般預算資金仍高達7524.21萬元。(1月9日《京華時報》)。
有一種應景新聞被稱作「四季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人雖不同,花總相似。廣州機關幼兒園天價補貼就是這種新聞,每逢年初,一月中旬或者下旬,必然蹦出來刺激一下公眾的神經。鑒於情節過於雷同,可能引起審丑疲勞,新聞製造者們非常識趣地在數字上下大力氣作調整,2009年4802.02萬元、2010年5115.97萬元、2011年5754.44萬元、2012年7524.21萬元……一步一個台階,一年一個高峰,保證調劑得大家胃口旺盛嫉恨十足。
然而,年年遭批,年年獲批,的確令人詫異。如果當年鐵道部大員王勇平那句「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奇蹟」用在這裡,他保證不會挨罵,而且還會引來一大批忠實粉絲。
但奇蹟從來都不會無端發生。魔術師展示奇蹟要靠功力,機關幼兒園天價補貼屹立不倒靠的則是權力。須知,對補貼預算能否通過具有終極影響力者並不是大聲疾呼「取消補貼」者,而恰恰是從中獲益之人。自己的刀刃難削自己的刀把,到嘴的肥肉不可能輕易吐出,縱然「教育公平」的口號喊得再響,只要對方不肯鬆口,你就只能幹瞪眼。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幼兒園,從本質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特供思維」。現在我們常說,「入園難,難於上青天;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但這只是普通老百姓的感受,那些能夠讓孩子入讀機關幼兒園的人自然體會不到。儘管他們的數量不多,卻是最有能力解決「入園難」痼疾的精英群體。遺憾的是,他們無法與普通百姓感同身受,體嘗不到社會的現實焦慮。俗話說,針扎不到自己身上感覺不到疼。沒有足夠的壓力又怎能有足夠的動力去解決「入園難」?這就如同吃著無公害「特供菜」的人感覺不到食品安全之憂,坐在辦公室里喝茶的礦長體會不到井下礦工的危險。
風雨同舟方能同舟共濟,隔岸觀火只能製造冷漠。讓最有能力的群體感受到社會的短板才能刺激他們去補齊短板,這是一個至真的道理,更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
當前,學前教育出現的「入園難,入園貴」現象根子就在投入不足,從而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賣方市場。儘管國家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但如何促進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卻是個難題。從現實層面來看,取消機關幼兒園的補貼特權,讓它與民辦幼兒園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或許是個好辦法。
儘管2009年就曾表示過要逐步取消對機關幼兒園的補貼,但7日提交給廣州市人代會審議的廣州市本級2012年部門預算(草案)中,給8所機關幼兒園安排的一般預算資金仍高達7524.21萬元。(1月9日《京華時報》)。
有一種應景新聞被稱作「四季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人雖不同,花總相似。廣州機關幼兒園天價補貼就是這種新聞,每逢年初,一月中旬或者下旬,必然蹦出來刺激一下公眾的神經。鑒於情節過於雷同,可能引起審丑疲勞,新聞製造者們非常識趣地在數字上下大力氣作調整,2009年4802.02萬元、2010年5115.97萬元、2011年5754.44萬元、2012年7524.21萬元……一步一個台階,一年一個高峰,保證調劑得大家胃口旺盛嫉恨十足。
然而,年年遭批,年年獲批,的確令人詫異。如果當年鐵道部大員王勇平那句「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奇蹟」用在這裡,他保證不會挨罵,而且還會引來一大批忠實粉絲。
但奇蹟從來都不會無端發生。魔術師展示奇蹟要靠功力,機關幼兒園天價補貼屹立不倒靠的則是權力。須知,對補貼預算能否通過具有終極影響力者並不是大聲疾呼「取消補貼」者,而恰恰是從中獲益之人。自己的刀刃難削自己的刀把,到嘴的肥肉不可能輕易吐出,縱然「教育公平」的口號喊得再響,只要對方不肯鬆口,你就只能幹瞪眼。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幼兒園,從本質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特供思維」。現在我們常說,「入園難,難於上青天;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但這只是普通老百姓的感受,那些能夠讓孩子入讀機關幼兒園的人自然體會不到。儘管他們的數量不多,卻是最有能力解決「入園難」痼疾的精英群體。遺憾的是,他們無法與普通百姓感同身受,體嘗不到社會的現實焦慮。俗話說,針扎不到自己身上感覺不到疼。沒有足夠的壓力又怎能有足夠的動力去解決「入園難」?這就如同吃著無公害「特供菜」的人感覺不到食品安全之憂,坐在辦公室里喝茶的礦長體會不到井下礦工的危險。
風雨同舟方能同舟共濟,隔岸觀火只能製造冷漠。讓最有能力的群體感受到社會的短板才能刺激他們去補齊短板,這是一個至真的道理,更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
當前,學前教育出現的「入園難,入園貴」現象根子就在投入不足,從而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賣方市場。儘管國家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但如何促進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卻是個難題。從現實層面來看,取消機關幼兒園的補貼特權,讓它與民辦幼兒園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或許是個好辦法。
特供思維=特權思維。
人民論壇:熱衷「特供」與「特權思維」
前不久,國家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這表明中央治理特供現象的決心,也引起人們對特供現象的思考。
儘管「特供」作為一項制度已經廢黜多年,但是特供現象卻不是那麼容易禁絕。總還有一些企事業單位乃至個別地方單位和部門,置相關規定於不顧,熱衷於「特供」。而一些商家更是把「特供」作為營銷噱頭,「特供煙」,「特供酒」,「特供蔬菜」……仿佛一沾上「特供」,價格就可更高,質量就更有保障。消費者好像買得起「特供」,就比一般消費更有品位、更上檔次。「特供」如此緊俏,以致假冒偽劣也打出特供品牌,渾水摸魚。
歸根到底,特供現象源於特權思維。舉凡想利用手中權力謀取優質資源、特殊服務,並以此炫耀特權、顯示身份、誇飾地位的,多是染上了特權思維之毒。在這種思維作用下,現實中又何止「特供」一端?有衣錦還鄉警車開道的,有公款吃喝宴請比闊的,有公車私用接送子女上學的,其雖表現形式不一、內容不盡相同,本質上卻都是特權思維作用下的謀私利行為。
然而,特權思維卻並非幹部的專利,在很多人身上其實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人反感的不是特權所造成的不公平,而是遺憾自己不能享有這樣的特權,一如當年劉邦看秦始皇巡遊而發出感嘆「大丈夫當如是也」。一些人面對他人享有的特權憤憤不平,但一旦給予他特權,往往就覺得公平到手了。一些消費者之所以對特供產品趨之若鶩,往往看重的也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對「特供」所隱喻的社會地位心嚮往之。
市場上「特供」泛濫,不僅會對同類商品造成不公平競爭,擾亂正常市場秩序,而且也會影響中央和國家機關的聲譽,損害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社會上特權思維流行,則會出現「大權力導致大特權,小權力滋生小特權,微權力追求微特權,沒有權力要創造特權」的趨勢,以至出現「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現象,其結果就是規則失效、社會失序。
誠然,加強市場監管,讓那些打著特供旗號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商家得不償失,讓那些利用特供標籤謀取不法利潤的企業受到相應懲處,能夠顯著整治「特供」現象。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制約和監督權力,根除特權思想。唯有公權力首先規範自己的行為,在秉公用權上作出表率,莫敢越雷池一步,才能逐漸消除社會上的特權思維。
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是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儘管取消「特供」標籤易,去掉「特供」心理難,去除特權思維更難,但再深的水也要趟,開弓沒有回頭箭。
人民論壇:熱衷「特供」與「特權思維」
前不久,國家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這表明中央治理特供現象的決心,也引起人們對特供現象的思考。
儘管「特供」作為一項制度已經廢黜多年,但是特供現象卻不是那麼容易禁絕。總還有一些企事業單位乃至個別地方單位和部門,置相關規定於不顧,熱衷於「特供」。而一些商家更是把「特供」作為營銷噱頭,「特供煙」,「特供酒」,「特供蔬菜」……仿佛一沾上「特供」,價格就可更高,質量就更有保障。消費者好像買得起「特供」,就比一般消費更有品位、更上檔次。「特供」如此緊俏,以致假冒偽劣也打出特供品牌,渾水摸魚。
歸根到底,特供現象源於特權思維。舉凡想利用手中權力謀取優質資源、特殊服務,並以此炫耀特權、顯示身份、誇飾地位的,多是染上了特權思維之毒。在這種思維作用下,現實中又何止「特供」一端?有衣錦還鄉警車開道的,有公款吃喝宴請比闊的,有公車私用接送子女上學的,其雖表現形式不一、內容不盡相同,本質上卻都是特權思維作用下的謀私利行為。
然而,特權思維卻並非幹部的專利,在很多人身上其實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人反感的不是特權所造成的不公平,而是遺憾自己不能享有這樣的特權,一如當年劉邦看秦始皇巡遊而發出感嘆「大丈夫當如是也」。一些人面對他人享有的特權憤憤不平,但一旦給予他特權,往往就覺得公平到手了。一些消費者之所以對特供產品趨之若鶩,往往看重的也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對「特供」所隱喻的社會地位心嚮往之。
市場上「特供」泛濫,不僅會對同類商品造成不公平競爭,擾亂正常市場秩序,而且也會影響中央和國家機關的聲譽,損害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社會上特權思維流行,則會出現「大權力導致大特權,小權力滋生小特權,微權力追求微特權,沒有權力要創造特權」的趨勢,以至出現「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現象,其結果就是規則失效、社會失序。
誠然,加強市場監管,讓那些打著特供旗號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商家得不償失,讓那些利用特供標籤謀取不法利潤的企業受到相應懲處,能夠顯著整治「特供」現象。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制約和監督權力,根除特權思想。唯有公權力首先規範自己的行為,在秉公用權上作出表率,莫敢越雷池一步,才能逐漸消除社會上的特權思維。
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是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儘管取消「特供」標籤易,去掉「特供」心理難,去除特權思維更難,但再深的水也要趟,開弓沒有回頭箭。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