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對小夫妻,結婚10年,他倆一不買房,也不租房,每個月花3萬塊住酒店,還要住海景房,他倆說,這種生活比租房買房爽太多啦。
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房子奮鬥時,這對小夫妻拋棄了這種想法,在城市中過著遊牧生活。
大家都知道,想在香港買房價格都很高,如果是好的地段高達50萬每平米,要買房的話壓力太大,如果是租房的話生活質量也不高,許多人住著劏房、棺材房、籠屋。
這一對小夫妻想通了,他們結婚10年,不買房,不租房,就住酒店,而且住酒店還包了所有電費、水費、網費,還有定期的客房服務,請家政的錢也省了。
酒店的紙巾、毛巾也都是免費提供的。
他們倆都徹底地斷舍離,如果多出來的東西就寄存在租賃的迷你倉中,想到哪裡去玩享受假期還非常方便,這種方法還真是挺好的,挺適合香港這種高房價的城市,如果是你,你會願意過這種生活嗎?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香港人的淒涼生活[朗讀]
75歲的阿伯與6歲的女兒曾同住幾平方的劏房,月租居然要5500元,加上水電費,每月開支高達6500元:劏房不是給人住的地方,只是馬死落地行[泣不成聲[泣不成聲]。
甫踏住黃先生的新家,其6歲的女兒就在客廳蹦蹦跳,盡展天真爛漫,家居簡潔驟眼看像是一個尋常家庭。但在三個月前,黃先生一家三口仍住在深水埗的劏房單位,他形容當時廚房只得一個洗手盤大小,剛好能放置一個電磁爐煮食,但狹窄的空間連轉身走動也難,「儘量都想她(女兒)在室外,不想她返來。」
由於缺乏活動空間,黃生會安排女兒參加大量由機構提供的免費課外活動,放假時會帶她到公園,希望她呼吸多些新鮮空氣,擴闊眼界,不想小孩子囿於幾十呎(幾平方)的空間內。
黃先生憶述說,當時的套房單位月租索價約5500元,又遭業主濫收雙倍水電費,令每月開支高達6500元。
75歲的黃先生坦言綜援租津只有約4000多元,要自己再用其他津貼去補足差額,令一家人的生活頗為拮据,為節省開支,他會到惜食堂領取免費飯餐。
但最令他不放心是劏房的安全隱憂,黃先生稱過去不時被鄰居滋擾,又被投訴單位漏水、有噪音,後來更多次剪斷入屋的光纖線,甚至踢鐵閘等泄憤,令女兒感到驚慌害怕。其後黃先生透過社福機構得悉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於是申請社協營運的西環「友樂居」項目,中籤後在四月底入住,對他一家而言,就似走進另一個世界。
他說,新居雖然只是一房一廳,但比以往光線充足和空氣流通,「以前廁所是現在四分之一、廚房是六分之一。」更笑稱環境舒服得可以幾天足不出戶。
然而,計劃的租住年期僅限於兩年,被問到兩年後的去向,黃先生隨即就指「想都不敢想」。他指,過去曾接受頸椎大手術,現在只能用拐杖步行,不方便搬家,未來只能見步行步,或會申請社聯的貨櫃組合屋項目。回想過去在劏房的生活,他說「劏房不是給人住的地方,只是馬死落地行。」
甫踏住黃先生的新家,其6歲的女兒就在客廳蹦蹦跳,盡展天真爛漫,家居簡潔驟眼看像是一個尋常家庭。但在三個月前,黃先生一家三口仍住在深水埗的劏房單位,他形容當時廚房只得一個洗手盤大小,剛好能放置一個電磁爐煮食,但狹窄的空間連轉身走動也難,「儘量都想她(女兒)在室外,不想她返來。」
由於缺乏活動空間,黃生會安排女兒參加大量由機構提供的免費課外活動,放假時會帶她到公園,希望她呼吸多些新鮮空氣,擴闊眼界,不想小孩子囿於幾十呎(幾平方)的空間內。
黃先生憶述說,當時的套房單位月租索價約5500元,又遭業主濫收雙倍水電費,令每月開支高達6500元。
75歲的黃先生坦言綜援租津只有約4000多元,要自己再用其他津貼去補足差額,令一家人的生活頗為拮据,為節省開支,他會到惜食堂領取免費飯餐。
但最令他不放心是劏房的安全隱憂,黃先生稱過去不時被鄰居滋擾,又被投訴單位漏水、有噪音,後來更多次剪斷入屋的光纖線,甚至踢鐵閘等泄憤,令女兒感到驚慌害怕。其後黃先生透過社福機構得悉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於是申請社協營運的西環「友樂居」項目,中籤後在四月底入住,對他一家而言,就似走進另一個世界。
他說,新居雖然只是一房一廳,但比以往光線充足和空氣流通,「以前廁所是現在四分之一、廚房是六分之一。」更笑稱環境舒服得可以幾天足不出戶。
然而,計劃的租住年期僅限於兩年,被問到兩年後的去向,黃先生隨即就指「想都不敢想」。他指,過去曾接受頸椎大手術,現在只能用拐杖步行,不方便搬家,未來只能見步行步,或會申請社聯的貨櫃組合屋項目。回想過去在劏房的生活,他說「劏房不是給人住的地方,只是馬死落地行。」
有一家四口住在面積18平方的劏房,阿爸失業一年多,阿媽做清潔工,月入13000元,一份薪水支撐著四人的生活,還被業主加租1000元:鬼叫自己窮,現在很彷徨,可能又要搬屋。
年約50歲的楊女士,一家四口租住劏房十餘年,兩年半前搬到荃灣一間180呎(約18平方)的劏房,月租6,000元。她剛入住時與業主簽了兩年合約,2021年3月已到期,雖然她以原有條件繼續租住單位,但並沒有正式簽署續租合約。
同年11月,業主突然聯絡楊女士,以租管條例通過為由,要求在2022年1月條例生效前簽下標準合約,並加租1,000元,加幅約17%。楊女士一向準時交租,與業主關係不錯,豈料在加租一事上,業主斬釘截鐵地說「冇得談」
他們一家生活本已捉襟見肘,丈夫原在快餐店做散工,但因疫情已失業一年多。楊女士則是清潔工,月入13,000元,一份薪水支撐著四人的生活,壓力如巨石壓在她肩上。
她苦笑道,扣除租金、水電費和生活費後,自己薪水幾乎「月月清」,加租的1,000元近乎一家人10天的生活費。丈夫對加租一事也深感無奈,只能慨嘆「鬼叫自己窮」
「現在很彷徨,可能又要搬屋。」楊女士已著手尋找新租盤。提到另覓住處,楊女士沉默良久,大嘆一口氣。兒子今年中六,她擔心搬家會影響兒子備戰公開考試。
另一方面,價錢相若的新租盤面積較小,距離兒子的學校和自己上班的地點也較遠。現時她和兒子步行十分鐘便能上班上學,擔心搬家後難以承擔交通費用。
年約50歲的楊女士,一家四口租住劏房十餘年,兩年半前搬到荃灣一間180呎(約18平方)的劏房,月租6,000元。她剛入住時與業主簽了兩年合約,2021年3月已到期,雖然她以原有條件繼續租住單位,但並沒有正式簽署續租合約。
同年11月,業主突然聯絡楊女士,以租管條例通過為由,要求在2022年1月條例生效前簽下標準合約,並加租1,000元,加幅約17%。楊女士一向準時交租,與業主關係不錯,豈料在加租一事上,業主斬釘截鐵地說「冇得談」
他們一家生活本已捉襟見肘,丈夫原在快餐店做散工,但因疫情已失業一年多。楊女士則是清潔工,月入13,000元,一份薪水支撐著四人的生活,壓力如巨石壓在她肩上。
她苦笑道,扣除租金、水電費和生活費後,自己薪水幾乎「月月清」,加租的1,000元近乎一家人10天的生活費。丈夫對加租一事也深感無奈,只能慨嘆「鬼叫自己窮」
「現在很彷徨,可能又要搬屋。」楊女士已著手尋找新租盤。提到另覓住處,楊女士沉默良久,大嘆一口氣。兒子今年中六,她擔心搬家會影響兒子備戰公開考試。
另一方面,價錢相若的新租盤面積較小,距離兒子的學校和自己上班的地點也較遠。現時她和兒子步行十分鐘便能上班上學,擔心搬家後難以承擔交通費用。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