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陽明先生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他們都從中受益。
陽明先生認為,人人皆有良知。所謂良知,包括了良和知兩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良心,或者說惻隱之心和與生俱來的智慧。進一步說,良知,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清凈光明的本心。
良知來自本心,無需外求,不假外物。唯有致良知,才能識本心。識本心,才能見自性。見自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恆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1、人人生來有良知
王陽明認為人皆有良知。他在龍場擔任驛丞時,抓捕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子。強盜受審時說:「我死罪難逃,殺我痛快點,但別跟我談些道德良知。我們這種人,從來不談這個,甚至連想都沒想過。」
王陽明說:「好,今天不談道德良知。但天氣炎熱,審案前,我們先把衣服脫了吧。」於是,兩人相繼脫掉了上衣、內衣和外褲,光著膀子只剩內褲站在堂上。
「乾脆我們全脫了吧,豈不自在。」王陽明提議道。強盜急得直搖頭:「這可使不得!」王陽明問:「為何使不得?」強盜急得面紅耳赤,卻半天說不出一個字。
王陽明於是笑著說:「看來你還有最後的羞恥心,這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現?其實,你也有良知。」
明善惡,知羞恥,有惻隱心,知恩圖報正是良知的主要內容。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人人生而有良知,萬物變化在心中。
2、知行合一方長久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良知與行為是統一的。有良知,首先就要言行一致,要有誠信。誠信是一個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在世,唯獨誠信,絕不可無。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兒子哭鬧,她就哄兒子:「你先回去,晚上殺豬給你吃。」晚上,曾子抓豬來殺。她妻子阻止他說:「我只是跟兒子開個玩笑。」曾子卻說:「現在欺騙他,是在教他欺騙人。」於是殺了豬給兒子吃。
生活中,總有人隨意地開空頭支票,但卻很少有人信守詞條。承諾,固然給人值得信賴的感覺,但是,沒有履行的承諾,卻沒有意義。講出的話,既是對他人的許諾,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東漢名臣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令王密是他的舊交,為答謝知遇之恩,王密懷揣十金相贈楊震,楊震拒而不收。王密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回道:「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無人知?」楊震的「四知」,不只是對外公正廉明的承諾,更是對自己清正的堅守。
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自欺欺人只能是一時之歡,言行一致才是長久之樂。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修心的過程。心之所向,良知之所在。在緊張忙碌的日子裡,不妨抽些空閒時間為自己修心。即便身處泥濘,也能笑看滿山花開。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王陽明致良知的原文[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