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晉時代,每到立春這一天,人們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明代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
春餅的來歷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東北、華北等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製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
此外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菜。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春餅的來歷[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