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而清正廉潔,則是百姓對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華夏文化中已成經典。
01廉潔小故事一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並囑咐家人不准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後,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願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僕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後蘇東坡雖賦閒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02廉潔小故事二
公儀休是戰國初期魯國宰相,他堅持奉職循理,以德治國,始終不變,使朝廷大小官員自守清正,既不與百姓爭利,也不妄取小惠。公儀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宰相愛吃魚,自然就有人主動給他送魚。一天,有一送魚者帶著一筐上等新鮮魚,給公儀休送來。但他堅辭不受。送魚者大為不解地問:「聽說宰相喜歡吃魚,特意給您送來,不知為什麼您又不收呢?」公儀休笑了笑,對送魚者說:「正是因為我特別愛吃魚,所以我才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人饋送的魚。道理很簡單,我身為宰相,而宰相的俸祿足夠我自己買魚的開銷,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別人的魚而被罷免官職,那誰還給我送魚呢?這就是我不受魚的原由啊!」
03廉潔小故事三
東漢時,羊續長期擔任南陽太守,但是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因為官清正廉潔,倍受當時人們的尊敬,都稱他是「清廉太守」。有個下屬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幾條鮮魚送給羊續,請他嘗嘗。羊續雖然把魚收下了,但卻沒有吃,而是懸掛在庭堂上。過了些日子那個下屬又送魚給羊續,羊續指著庭堂上懸掛的乾魚說:「你原先送給我的魚,如今還掛著哪,不用再送啦!」來人本來想趁著送魚的機會請太守辦點私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以後,也再不敢給太守送東西了。羊續不僅對下屬們如此,就是對自己的至親也是這樣。他在州衙辦公,妻兒希望能和羊續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個照應。羊續領著妻子、兒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兒見到屋裡全部財產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舊短衣,幾斗麥子和一點鹽。羊續對兒子說:「我就是這樣過日子,你們要到這來住,叫我拿什麼供養你們母子呢?還是回鄉下家中住吧。」兒子不解地說:「人家父親當官,三親六故都受惠,可我們借不上一點光。」還是妻子了解羊續,對兒子說:「你還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讀了些書,對清官十分敬仰。現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麼迷惑了呢?」兒子羞愧地低下了頭。於是欣然和母親一起回到鄉下去了。
04廉潔小故事四
清康熙初年,原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全省唯一「卓異」,升任合州知州。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僅有一隻還捨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讓兒子帶回老家的禮品,因此人稱「半鴨知縣」。離開羅城時,堂堂一位縣令,竟然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當地百姓聽到于成龍離去的消息,一片哭號,依依不捨,相送數十里。後來他出任堂堂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館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稱之「於青菜」。當他逝世後,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稱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05廉潔小故事五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必須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我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我出錢買的亮嗎之後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景,他認為這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提倡廉潔的歷史故事[朗讀]
今天是「5.10思廉日」,為大家講述十位先賢的廉潔故事:
一、子罕辭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二、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三、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四、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係,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六、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王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七、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裡,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八、懸魚拒禮
東漢時,有一個叫羊續的人,他長期擔任南陽太守,但是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因為官清正廉潔,倍受當時人們的尊敬,都稱他是「清廉太守」
有個下屬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幾條鮮魚送給羊續,請他嘗嘗。羊續雖然把魚收下了,但卻沒有吃,而是懸掛在庭堂上。過了些日子那個下屬又送魚給羊續,羊續指著庭堂上懸掛的乾魚說:「你原先送給我的魚,如今還掛著哪,不用再送啦!」來人本來想趁著送魚的機會請太守辦點私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以後,也再不敢給太守送東西了。
九、三離三留
1430年7月,況鐘被宣宗朱瞻基派往蘇州任知府。況鍾在蘇州府任職13年,留下了一段中國吏治史上「三離三留」的佳話。第一次離任,是因其母親去世,需要守孝而離職。他一走,蘇州府又腐敗泛濫,3萬多百姓上書朝廷召回況鍾;第二次離任,是他任期三年屆滿,回京述職,百姓擔心他去而不回,經強烈要求,來年春天況鍾返回;第三次離任,是況鍾在蘇州任職滿九年,照例應該位升一等,到別的地方任職。當時又有18000人聯名挽留,皇帝只好先升他為三品官,讓他繼續留任蘇州府。
十、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官名)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一、子罕辭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二、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三、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四、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係,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六、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王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七、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裡,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八、懸魚拒禮
東漢時,有一個叫羊續的人,他長期擔任南陽太守,但是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因為官清正廉潔,倍受當時人們的尊敬,都稱他是「清廉太守」
有個下屬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幾條鮮魚送給羊續,請他嘗嘗。羊續雖然把魚收下了,但卻沒有吃,而是懸掛在庭堂上。過了些日子那個下屬又送魚給羊續,羊續指著庭堂上懸掛的乾魚說:「你原先送給我的魚,如今還掛著哪,不用再送啦!」來人本來想趁著送魚的機會請太守辦點私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以後,也再不敢給太守送東西了。
九、三離三留
1430年7月,況鐘被宣宗朱瞻基派往蘇州任知府。況鍾在蘇州府任職13年,留下了一段中國吏治史上「三離三留」的佳話。第一次離任,是因其母親去世,需要守孝而離職。他一走,蘇州府又腐敗泛濫,3萬多百姓上書朝廷召回況鍾;第二次離任,是他任期三年屆滿,回京述職,百姓擔心他去而不回,經強烈要求,來年春天況鍾返回;第三次離任,是況鍾在蘇州任職滿九年,照例應該位升一等,到別的地方任職。當時又有18000人聯名挽留,皇帝只好先升他為三品官,讓他繼續留任蘇州府。
十、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官名)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廉潔奉公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至今仍然激勵著人們保持清廉的品德。以下是一些提倡廉潔的歷史故事:
羊續懸魚
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羊續為人清廉,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有一次,他的下屬焦儉為了表示敬意,送給他一條活鯉魚。羊續雖然收下了魚,但並未食用,而是將其懸掛在庭檐下,以此作為拒絕禮饋的標誌。此事傳開後,人們都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再也不敢向他行賄了。
于謙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于謙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進京接受考察,手下的人勸他帶點禮物去送禮,但于謙卻笑著提起兩隻袍袖說:「這就是我要帶的東西。」他以此表明自己兩袖清風、不貪不占的立場。于謙的清廉事跡和《入京》一詩中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成為了千古佳話。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有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陶母湛氏收到後,卻原封不動地退回給陶侃,並寫信責備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陶母的清廉自守和教子有方為後人所稱頌。
晏嬰一裘
晏嬰是春秋後期齊國的宰相,他一生過著儉樸的生活,一件裘袍穿了30多年都捨不得扔掉。齊景公知道後,打算賞賜他豪宅、馬車等,但晏嬰卻堅決不接受。晏嬰廉潔奉公的精神流傳於後世,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子罕以廉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國相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了一塊寶玉,想獻給子罕。但子罕卻拒絕接受,他說:「你把玉作為珍寶,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們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寶。」子罕的廉潔作風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深受大家的愛戴。
楊震拒金
東漢時期,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帶著十斤黃金去拜訪他並想賄賂他。但楊震卻嚴詞拒絕,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羞愧地離開了。楊震的清廉事跡成為了後世官員的楷模。
劉寵一錢太守
東漢會稽郡太守劉寵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在他離任時,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為他送行。但劉寵卻堅決不收,實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他只象徵性地收下了一枚銅錢。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稱讚他為「一錢太守」
海瑞鐵面無私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懲治貪官污吏、打擊豪強惡霸。他在戶部供職時,敢於直言進諫迷信道教的嘉靖帝,為此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愛戴,被後人稱為「海青天」
這些歷史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潔奉公、清正廉明的品德和精神。他們的故事和事跡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清廉、正直和公正的人生目標。
羊續懸魚
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羊續為人清廉,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有一次,他的下屬焦儉為了表示敬意,送給他一條活鯉魚。羊續雖然收下了魚,但並未食用,而是將其懸掛在庭檐下,以此作為拒絕禮饋的標誌。此事傳開後,人們都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再也不敢向他行賄了。
于謙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于謙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進京接受考察,手下的人勸他帶點禮物去送禮,但于謙卻笑著提起兩隻袍袖說:「這就是我要帶的東西。」他以此表明自己兩袖清風、不貪不占的立場。于謙的清廉事跡和《入京》一詩中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成為了千古佳話。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有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陶母湛氏收到後,卻原封不動地退回給陶侃,並寫信責備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陶母的清廉自守和教子有方為後人所稱頌。
晏嬰一裘
晏嬰是春秋後期齊國的宰相,他一生過著儉樸的生活,一件裘袍穿了30多年都捨不得扔掉。齊景公知道後,打算賞賜他豪宅、馬車等,但晏嬰卻堅決不接受。晏嬰廉潔奉公的精神流傳於後世,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子罕以廉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國相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了一塊寶玉,想獻給子罕。但子罕卻拒絕接受,他說:「你把玉作為珍寶,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們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寶。」子罕的廉潔作風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深受大家的愛戴。
楊震拒金
東漢時期,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帶著十斤黃金去拜訪他並想賄賂他。但楊震卻嚴詞拒絕,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羞愧地離開了。楊震的清廉事跡成為了後世官員的楷模。
劉寵一錢太守
東漢會稽郡太守劉寵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在他離任時,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為他送行。但劉寵卻堅決不收,實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他只象徵性地收下了一枚銅錢。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稱讚他為「一錢太守」
海瑞鐵面無私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懲治貪官污吏、打擊豪強惡霸。他在戶部供職時,敢於直言進諫迷信道教的嘉靖帝,為此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愛戴,被後人稱為「海青天」
這些歷史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潔奉公、清正廉明的品德和精神。他們的故事和事跡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清廉、正直和公正的人生目標。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