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廉潔奉公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至今仍然激勵著人們保持清廉的品德。以下是一些提倡廉潔的歷史故事:
羊續懸魚
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羊續為人清廉,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有一次,他的下屬焦儉為了表示敬意,送給他一條活鯉魚。羊續雖然收下了魚,但並未食用,而是將其懸掛在庭檐下,以此作為拒絕禮饋的標誌。此事傳開後,人們都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再也不敢向他行賄了。
于謙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于謙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進京接受考察,手下的人勸他帶點禮物去送禮,但于謙卻笑著提起兩隻袍袖說:「這就是我要帶的東西。」他以此表明自己兩袖清風、不貪不占的立場。于謙的清廉事跡和《入京》一詩中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成為了千古佳話。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有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陶母湛氏收到後,卻原封不動地退回給陶侃,並寫信責備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陶母的清廉自守和教子有方為後人所稱頌。
晏嬰一裘
晏嬰是春秋後期齊國的宰相,他一生過著儉樸的生活,一件裘袍穿了30多年都捨不得扔掉。齊景公知道後,打算賞賜他豪宅、馬車等,但晏嬰卻堅決不接受。晏嬰廉潔奉公的精神流傳於後世,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子罕以廉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國相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了一塊寶玉,想獻給子罕。但子罕卻拒絕接受,他說:「你把玉作為珍寶,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們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寶。」子罕的廉潔作風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深受大家的愛戴。
楊震拒金
東漢時期,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帶著十斤黃金去拜訪他並想賄賂他。但楊震卻嚴詞拒絕,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羞愧地離開了。楊震的清廉事跡成為了後世官員的楷模。
劉寵一錢太守
東漢會稽郡太守劉寵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在他離任時,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為他送行。但劉寵卻堅決不收,實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他只象徵性地收下了一枚銅錢。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稱讚他為「一錢太守」
海瑞鐵面無私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懲治貪官污吏、打擊豪強惡霸。他在戶部供職時,敢於直言進諫迷信道教的嘉靖帝,為此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愛戴,被後人稱為「海青天」
這些歷史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潔奉公、清正廉明的品德和精神。他們的故事和事跡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清廉、正直和公正的人生目標。
羊續懸魚
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羊續為人清廉,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有一次,他的下屬焦儉為了表示敬意,送給他一條活鯉魚。羊續雖然收下了魚,但並未食用,而是將其懸掛在庭檐下,以此作為拒絕禮饋的標誌。此事傳開後,人們都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再也不敢向他行賄了。
于謙兩袖清風
明朝名臣于謙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進京接受考察,手下的人勸他帶點禮物去送禮,但于謙卻笑著提起兩隻袍袖說:「這就是我要帶的東西。」他以此表明自己兩袖清風、不貪不占的立場。于謙的清廉事跡和《入京》一詩中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成為了千古佳話。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有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陶母湛氏收到後,卻原封不動地退回給陶侃,並寫信責備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陶母的清廉自守和教子有方為後人所稱頌。
晏嬰一裘
晏嬰是春秋後期齊國的宰相,他一生過著儉樸的生活,一件裘袍穿了30多年都捨不得扔掉。齊景公知道後,打算賞賜他豪宅、馬車等,但晏嬰卻堅決不接受。晏嬰廉潔奉公的精神流傳於後世,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子罕以廉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國相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了一塊寶玉,想獻給子罕。但子罕卻拒絕接受,他說:「你把玉作為珍寶,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們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寶。」子罕的廉潔作風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深受大家的愛戴。
楊震拒金
東漢時期,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帶著十斤黃金去拜訪他並想賄賂他。但楊震卻嚴詞拒絕,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羞愧地離開了。楊震的清廉事跡成為了後世官員的楷模。
劉寵一錢太守
東漢會稽郡太守劉寵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在他離任時,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為他送行。但劉寵卻堅決不收,實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他只象徵性地收下了一枚銅錢。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稱讚他為「一錢太守」
海瑞鐵面無私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懲治貪官污吏、打擊豪強惡霸。他在戶部供職時,敢於直言進諫迷信道教的嘉靖帝,為此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愛戴,被後人稱為「海青天」
這些歷史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潔奉公、清正廉明的品德和精神。他們的故事和事跡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激勵著人們不斷追求清廉、正直和公正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