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夜,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台北的士林官邸不幸病逝,享年88歲。第二天,蔣介石逝世的消息就傳遍了全世界,而一場浩浩蕩蕩的治喪活動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存的盟國領導人,蔣介石的一生飽受爭議。一方面,他曾親自領導中國的抗戰事業,而另一方面,他在台灣長達二十年的威權統治確實具有威懾力,不僅杜絕了台灣民主生存的土壤,甚至還將這種個人崇拜制度化,使台灣地區一度處於民主匱乏期。
實際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也難以維繫,而其「反攻大陸」的迷夢也早已幻滅。因此,為維持蔣家王朝的體面,蔣介石的喪事就成了威權統治中最重要的一環。
蔣介石病逝後,其遺體便被送往榮民總醫院保存。按照蔣經國的意思,蔣介石的遺體在榮民總醫院進行了簡單的防腐措施,隨後正式移往國父紀念堂的靈堂保存。由於蔣介石長達二十年的威權統治,台灣民眾對蔣介石的逝世難掩悲傷,紛紛從各地趕來台北瞻仰遺容。
在國父紀念堂停靈期間,一時之間人頭攢動,場面空前浩大。據資料記載,單日進入國父紀念堂的人次最多時達50萬人,由此可見蔣介石對台灣民眾的影響之深。
不過,對於這種情況,蔣經國自然是樂見其成的。瞻仰蔣介石靈柩的民眾越多,自然也就證明蔣氏王朝的統治根基依然牢固,所以不必擔心靈柩的破壞情況,蔣介石的治喪活動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強烈的政治符號。
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來,中國大陸與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而與此相對的是,台灣當局卻遭遇了外交滑鐵盧。儘管蔣介石作為二戰盟國領袖中的最後一位逝世者,其擁有的威望遠超台灣地區領導人,但不合法終究是不合法的,一人獨舞只是徒增笑話罷了。
正如上文所說,蔣介石的治喪活動儘管聲勢浩大,但這也挽救不了蔣家王朝風雨飄搖的統治。有意思的是,為營造哀傷肅穆的氣氛,蔣經國等國民黨高官甚至還在移靈路上動員軍人和學生「跪拜迎靈」,其喪心病狂可見一斑。
蔣經國為蔣介石辦完盛大的葬禮之後,其棺槨並未下葬,而是遵照蔣介石遺願轉移到台灣桃園縣的慈湖行館安置。之所以不下葬,實際上是因為蔣介石未了的一樁心愿。
1973年3月29日,蔣介石自知病重,於是便囑託身邊的親屬和高級官員說:「我死後,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言語間流露出遊子對家鄉的懷念。
是得,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來,蔣介石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回過老家了。不管蔣介石生前有多麼顯赫的地位,在病榻前他也只是一個思鄉的遊子。
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根據奉化一帶的風俗,人死在異鄉是有特殊處理方式的。即死在異鄉而又暫時不能回鄉安葬的話,就先用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採用這樣的殯葬方式,是為了讓子孫能在不破土刨墳的情況下,輕易地遷葬先人。
蔣介石病逝後,仍不忘反攻大陸的黃粱美夢。他盼望有朝一日光復大陸,自己的靈柩可以葬入中山陵附近,以證明自己完成了孫中山先生的遺願。不過,向來以總理信徒自居的蔣介石,卻忘了自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犯下的種種罪孽,當他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時,就早已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遺願。
值得注意的是,蔣經國逝世後,也預先交代好親屬,自己死後也希望回家鄉安葬,以此來彌補自己未能在母親床前盡孝的遺憾。但隨著國際形勢的日益複雜化,蔣氏父子的遺願可能註定要落空了。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蔣介石的墳墓在哪裡[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