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溫暖衣物給長輩。
過了中秋,天氣就慢慢地變冷了,進入較為寒冷的秋冬季。所以,這個時候,給父母送一些溫暖回家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送羊毛衫,或者是保暖內衣,甚至也可以買冬天的羽絨服等。這樣,父母在寒流來之時,就可以及時地換上新衣服了。
2、送一份健康給長輩。
家裡長輩們的身體健康也是做小輩們最牽腸掛肚的事,不如在這個時候給他們補一份健康送給他們。比如可以幫家裡人購買醫療保險、帶它們去做個全身身體檢查等。這樣,父母就能在無後顧之下,去安心地檢查身體,有一個錢財的保障。
3、送高檔茶葉給長輩。
吃月餅同時配著香氣飄逸的茶飲是再好不過了,所以中秋過節的時候,不妨送父母及長輩一些較為高檔的茶飲品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配備茶具再好不過了。老年人喝一些茶,養成喝茶的習慣是好的,不僅對身體好,而且也利於補充一天的水分。但是,記得,如果父母有便秘,神經衰弱的不能喝茶。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2021年中秋節起源及習俗[朗讀]
中秋節習俗
1、月餅
每到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徵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託。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也是社會關係的聯絡。
在節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分子,象徵著團員。
2、設香案
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於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3、賞月
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有什麼含義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句貼切地反映了中秋佳節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祈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掛。
1、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幹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夫妻之間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在兵荒馬亂、饑饉連年的歲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拋家離鄉,天各一方。在淒涼的月夜,詩人舉首望月,聯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們此時此刻也會像自己一樣望月垂淚,共生鄉愁,於是寫下這情真意切的思親名句。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髮於夏商周之時,並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禮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三王順應時令,於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徵。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1、月餅
每到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徵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託。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也是社會關係的聯絡。
在節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分子,象徵著團員。
2、設香案
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於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3、賞月
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有什麼含義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句貼切地反映了中秋佳節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祈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掛。
1、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幹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夫妻之間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團圓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在兵荒馬亂、饑饉連年的歲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拋家離鄉,天各一方。在淒涼的月夜,詩人舉首望月,聯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們此時此刻也會像自己一樣望月垂淚,共生鄉愁,於是寫下這情真意切的思親名句。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髮於夏商周之時,並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禮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三王順應時令,於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徵。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其來源被賦予上了神秘的色彩,那麼透過層層傳說的幻化,我們為什麼要慶祝中秋節呢?
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曹文軒說:「人類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還依然在無家的感覺中。」我們身處現在的時間節點,暮然回首,發現過去的人生,就像是電影里配樂的敘事片段,我們的心在向前推進的每一幀畫面里尋找著皈依的地方,漸漸脫離最初的那個被親情圍繞的溫暖的豆莢。我們需要一個契機,或許時間短暫,卻可以讓我們重溫情感的羈絆,去填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團圓情結。每逢佳節倍思親,若是分隔兩地,縱有良辰美景也淪為虛設,有親在旁,圍桌暢談,不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淒涼,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和睦,中秋佳節之意義得到了體現,屆時容身在溫馨氛圍中的我們大可嘆曰:「絕景良辰難再並。」。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在我們熟悉西方節日的具體日期比親人生日更加銘記的今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概念里只是調養生息的機會抑或是成為熱愛文學之人附庸風雅的話題,佳節的來歷,前人賦予的神奇色彩再不為人們津津樂道,文人墨客的詩意文字大多盡散在歷史的遺風中,而不為我們推崇的腹中底蘊。如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再是日曆表上生硬的數字,不再是平凡普通與往常一般無二的分秒,那麼是否可稱得上是無愧於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主席說:「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當中國夢這三個字成為眾多報刊,雜誌的醒目標題,當中國夢這一精神成為先進工作者內心的正能量,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夢並非異想天開,而是從對中國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所以為了踐行這一精神,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地認識它們。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之夜。
大家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其來源被賦予上了神秘的色彩,那麼透過層層傳說的幻化,我們為什麼要慶祝中秋節呢?
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曹文軒說:「人類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還依然在無家的感覺中。」我們身處現在的時間節點,暮然回首,發現過去的人生,就像是電影里配樂的敘事片段,我們的心在向前推進的每一幀畫面里尋找著皈依的地方,漸漸脫離最初的那個被親情圍繞的溫暖的豆莢。我們需要一個契機,或許時間短暫,卻可以讓我們重溫情感的羈絆,去填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團圓情結。每逢佳節倍思親,若是分隔兩地,縱有良辰美景也淪為虛設,有親在旁,圍桌暢談,不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淒涼,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和睦,中秋佳節之意義得到了體現,屆時容身在溫馨氛圍中的我們大可嘆曰:「絕景良辰難再並。」。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在我們熟悉西方節日的具體日期比親人生日更加銘記的今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概念里只是調養生息的機會抑或是成為熱愛文學之人附庸風雅的話題,佳節的來歷,前人賦予的神奇色彩再不為人們津津樂道,文人墨客的詩意文字大多盡散在歷史的遺風中,而不為我們推崇的腹中底蘊。如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再是日曆表上生硬的數字,不再是平凡普通與往常一般無二的分秒,那麼是否可稱得上是無愧於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主席說:「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當中國夢這三個字成為眾多報刊,雜誌的醒目標題,當中國夢這一精神成為先進工作者內心的正能量,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夢並非異想天開,而是從對中國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所以為了踐行這一精神,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地認識它們。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之夜。
1.水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物,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給父母買水果,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讓父母更加年輕有活力。
2.衣服鞋子,了解父母的愛好和習慣,不防給父母送些貼心的衣物和鞋子,讓父母看起來的更加年輕有精神。
3.月餅是每年中秋不可少的美食。月餅是圓的,和月亮一樣,寓意著闔家團圓的意思。
4.出門旅遊,在我們經濟條件達到的情況下,不防帶著勞碌一年的父母,去外面走一走看看,拉進父子間的關係,增進感情。
5.根據父母需求選用實用的物品,像手機類的物品,能夠貼近父母生活,方便和父母通話,這也符合中秋節送的禮物。
6.陪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們忙於工作,父母們最希望的就是我們的陪伴。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陪伴就是給父母們最大的禮物。
2.衣服鞋子,了解父母的愛好和習慣,不防給父母送些貼心的衣物和鞋子,讓父母看起來的更加年輕有精神。
3.月餅是每年中秋不可少的美食。月餅是圓的,和月亮一樣,寓意著闔家團圓的意思。
4.出門旅遊,在我們經濟條件達到的情況下,不防帶著勞碌一年的父母,去外面走一走看看,拉進父子間的關係,增進感情。
5.根據父母需求選用實用的物品,像手機類的物品,能夠貼近父母生活,方便和父母通話,這也符合中秋節送的禮物。
6.陪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們忙於工作,父母們最希望的就是我們的陪伴。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陪伴就是給父母們最大的禮物。
為慶祝中秋節的到來,xx幼兒園將舉辦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活動,這一直是各位教師和學生們期待的活動,本年度的活動將會更加精彩。
一、主題目標
1、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有關活動,樂意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節日的感受。
3、在活動中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二、活動準備
1、各色彩紙若干,作畫工具。
2、收集各種月餅盒子布置活動室。
三、活動安排
1、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3、了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問:你喜歡過中秋節嗎?你們知道中秋節要吃什麼嗎?
(一)導入活動。
師:為了迎接中秋節我們做一些燈籠來裝扮教室吧。
(二)講解示範。
1、提問:你看到過什麼樣的燈籠?
2、告訴幼兒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正方形和圓形的彩紙。
3、請個別幼兒在紙上大膽作畫。畫前先請他說說準備畫什麼樣的燈籠,老師提醒幼兒要把圖案畫大,以便讓人清楚地知道這是什麼燈籠?
4、老師示範剪流蘇。先將一個小正方形紙折一個細長條,打開後,用剪刀從下往上剪流蘇。直至剪到剛才的折線處。
5、將剪下的流蘇和幼兒討論後,貼在剛才畫好的燈籠的下方中間處。
(三)幼兒操作。
重點:老師提醒幼兒要將圖案畫在紙的中間,並且畫大。
難點:流蘇儘量剪細。
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
幼兒將自己做的燈籠懸掛在事先準備好的線上。然後相互介紹和欣賞。
一、主題目標
1、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有關活動,樂意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節日的感受。
3、在活動中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二、活動準備
1、各色彩紙若干,作畫工具。
2、收集各種月餅盒子布置活動室。
三、活動安排
1、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3、了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問:你喜歡過中秋節嗎?你們知道中秋節要吃什麼嗎?
(一)導入活動。
師:為了迎接中秋節我們做一些燈籠來裝扮教室吧。
(二)講解示範。
1、提問:你看到過什麼樣的燈籠?
2、告訴幼兒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正方形和圓形的彩紙。
3、請個別幼兒在紙上大膽作畫。畫前先請他說說準備畫什麼樣的燈籠,老師提醒幼兒要把圖案畫大,以便讓人清楚地知道這是什麼燈籠?
4、老師示範剪流蘇。先將一個小正方形紙折一個細長條,打開後,用剪刀從下往上剪流蘇。直至剪到剛才的折線處。
5、將剪下的流蘇和幼兒討論後,貼在剛才畫好的燈籠的下方中間處。
(三)幼兒操作。
重點:老師提醒幼兒要將圖案畫在紙的中間,並且畫大。
難點:流蘇儘量剪細。
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
幼兒將自己做的燈籠懸掛在事先準備好的線上。然後相互介紹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