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學習活動。我們參觀林峰故居革命基地教育基地。仰望革命紀念碑,重溫革命先烈的偉大成就,全身心地融入紅色文化,學習了很多,收穫了很多。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談談我這次學習的一些經驗和感受。
第一,要學會革命先輩堅定理想信念,忠於黨的事業。社會主義江山來之不易,無數革命先烈堅定共產主文理想信念,無數革命先烈忠於黨的事業,飛無數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犧牲,敢於奪取勝利。我們要像林楓等革命先輩輩那樣忠於黨的事業,在實踐中把這種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中,落實到我們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確保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建設的社會主義江山千秋萬代永遠不會變色。
第二,要學習革命先輩不怕困難,頑強奮鬥的革命精神。中國革命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開展。然而,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畏艱難,團結一致,以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我們要學會革命先輩們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畏艱難,勇於開拓,善於創新,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面、協調、健康發展。這樣才能體現我們黨組織的先進性。
第三,要學會革命先輩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我們黨辛苦奮鬥創業,辛苦奮鬥成長,成就偉業。沒有艱苦的奮鬥,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是艱苦奮鬥的歷史。歷史和現實多次表明,沒有艱苦奮鬥精神支持的民族,沒有難以自立的艱苦奮鬥精神支持的國家,沒有難以發展進步的艱苦奮鬥精神支持的政黨,很難繁榮。
今天,面對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面對幸福的生活,我們必須記住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交換的幸福生活,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我們必須懷念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發揚艱苦奮鬥、追求現實的精神,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政府幹部,作為黨員,我們遇到了今天的好時代,我們必須以充滿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積極投身政府的日常工作,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學習。
身體力行,在平凡的崗位上認真履行本職,埋頭苦幹,奮發進取。切實做好人民的好公僕,始終保持在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驅模範作用。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心得體會[朗讀]
20xx年7月4日-7月11日,本人參加了我院組織的赴井岡山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回顧黨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井岡山,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親手開創了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因此我院開展的「紅色之旅」思想教育活動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對此次井岡之行也有著深刻的體會。
井岡山是我黨創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見證中國歷史偉大轉折的一座不朽豐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闢了新的道路,在這裡,中國共產黨員擎起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第一面旗幟,開創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井岡山開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
當汽車在井岡山下蜿蜒的行駛時,《十送紅軍》、《請茶歌》、《三灣來了毛委員》……這些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紅歌就在車廂里蕩漾,我凝視窗外不語,任由充溢著激情、柔情和深情的優美旋律,鈎沉起曾經青春和激揚,也最為英雄主義和和秋風細雨般纏綿的浪漫遐想。
以前都是從書本上了解一些井岡山鬥爭的歷史,這次上山才具體地知道了井岡山根據地是在許多山峰中的五塊大小不等的平地上建立的,與山下通過五個哨口的小路相連,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部隊的七百人上井岡山開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道路,井岡山根據地人數最多時達萬人,由於戰鬥頻繁,敵人封鎖,衣食住行極為困難,紅軍醫院傷員最多時達八百多人,而醫生僅有2人,另外有幾個懂中醫草藥的,許多器械用毛竹製成,手術刀用梭鏢代替,個別領導負傷,只發一包鹽來洗傷口,算是特別照顧,困難之大,鬥爭艱苦,今天想起來真有些難以置信,然而先輩們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使中國革命沿著井岡山開闢的道路,取得最後的勝利。我非常感慨,心中的紅色井岡,是燎原星火、紅旗漫捲、杜鵑花開;是紅五星、紅土地、紅纓槍;是打土豪、分田地,歡聲一片;是「我自巋然不動」、「風展紅旗如畫」和「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英雄氣概、理想追求、信念和信仰。
井岡山之行雖然短暫,但井岡山給我們的震撼是井岡山之前無法想像和無法感覺到的,特別是對江澤民同志概括的井岡山精神內涵:「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勇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我們體會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是許多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加倍珍惜。
井岡山是我黨創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見證中國歷史偉大轉折的一座不朽豐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闢了新的道路,在這裡,中國共產黨員擎起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第一面旗幟,開創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井岡山開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
當汽車在井岡山下蜿蜒的行駛時,《十送紅軍》、《請茶歌》、《三灣來了毛委員》……這些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紅歌就在車廂里蕩漾,我凝視窗外不語,任由充溢著激情、柔情和深情的優美旋律,鈎沉起曾經青春和激揚,也最為英雄主義和和秋風細雨般纏綿的浪漫遐想。
以前都是從書本上了解一些井岡山鬥爭的歷史,這次上山才具體地知道了井岡山根據地是在許多山峰中的五塊大小不等的平地上建立的,與山下通過五個哨口的小路相連,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部隊的七百人上井岡山開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道路,井岡山根據地人數最多時達萬人,由於戰鬥頻繁,敵人封鎖,衣食住行極為困難,紅軍醫院傷員最多時達八百多人,而醫生僅有2人,另外有幾個懂中醫草藥的,許多器械用毛竹製成,手術刀用梭鏢代替,個別領導負傷,只發一包鹽來洗傷口,算是特別照顧,困難之大,鬥爭艱苦,今天想起來真有些難以置信,然而先輩們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使中國革命沿著井岡山開闢的道路,取得最後的勝利。我非常感慨,心中的紅色井岡,是燎原星火、紅旗漫捲、杜鵑花開;是紅五星、紅土地、紅纓槍;是打土豪、分田地,歡聲一片;是「我自巋然不動」、「風展紅旗如畫」和「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英雄氣概、理想追求、信念和信仰。
井岡山之行雖然短暫,但井岡山給我們的震撼是井岡山之前無法想像和無法感覺到的,特別是對江澤民同志概括的井岡山精神內涵:「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勇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我們體會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是許多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加倍珍惜。
6月20日,單位組織參觀劉少奇故居,踏上紅色旅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感受紅色文化,重溫了崢嶸的歷史,看到了眾多的文物,聽見了動人的故事,收穫甚多。
劉少奇故居是澠池兵站的一部分,整體布局以紅色為基調,突出紅色基調修養為主題,接受黨性教育,從而使劉少奇舊居成為「講修養、學修養、用修養」並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的基地。在這裡,我們共同追憶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回顧革命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深刻體會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通過本次教育活動,全體黨員幹部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禮,同時進一步強化了全體黨員的黨性意識,大家紛紛表示要時刻「講黨性、講原則」,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提升業務水平,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推進我院向高水平梯隊邁進。
紅色旅程儘管只有短短的一天,卻使我們深受一次豐富而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來之不易,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加不易。新中國的建立,有無數的熱血兒女倒下,在這裡,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當時貧困的生活和嚴峻的軍事環境,忍受嚴寒酷暑,保衛紅色政權,但更多的人前赴後繼,在挫折、失敗、流血面前,從不畏懼。革命前輩對勝利始終堅信,充滿信息,相信星星之火,必定燎原。
作為革命的後繼者,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奮勇爭先、努力。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些人物,讓他代代相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劉少奇故居是澠池兵站的一部分,整體布局以紅色為基調,突出紅色基調修養為主題,接受黨性教育,從而使劉少奇舊居成為「講修養、學修養、用修養」並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的基地。在這裡,我們共同追憶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回顧革命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深刻體會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通過本次教育活動,全體黨員幹部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禮,同時進一步強化了全體黨員的黨性意識,大家紛紛表示要時刻「講黨性、講原則」,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提升業務水平,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推進我院向高水平梯隊邁進。
紅色旅程儘管只有短短的一天,卻使我們深受一次豐富而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來之不易,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加不易。新中國的建立,有無數的熱血兒女倒下,在這裡,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當時貧困的生活和嚴峻的軍事環境,忍受嚴寒酷暑,保衛紅色政權,但更多的人前赴後繼,在挫折、失敗、流血面前,從不畏懼。革命前輩對勝利始終堅信,充滿信息,相信星星之火,必定燎原。
作為革命的後繼者,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奮勇爭先、努力。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些人物,讓他代代相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