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年度專業發展目標
1、通過集體培訓、個人研修,使自己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崗敬業,鑄就良好的師德師風;
2、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掌握現代教育思想,提升實施新課程的能力,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層次,進一步優化知識和能力結構;進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論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
二、研修主要措施
1、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記好聽課筆記,完成各類作業。
2、結合集體培訓,強化個人學習,並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反思,提高。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校本研修活動記錄[朗讀]
按照我自己的工作特點,秉著努力提高我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目的,我對自己嚴格要求,積極主動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學習有利於教學的知識,下面對我在這一學期的研修情況做一下彙報:
一、研讀小學數學新課標(2014年4月)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1、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
3、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4、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聽其他優秀教師的課(2014年5月)
在這學期我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現談一談自己在本學期聽課的收穫:
1、注重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氣氛,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與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2、積極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的、豐富的、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情境創設真正成為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激情的興奮劑和催化劑。情境的創設生動、有趣、真實可信,無雕琢之痕。讓人聽了心服口服,並由衷讚美教學設計者的匠心獨運。
3、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學中,我們要適時地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空去體驗和探究,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本次活動的展示課,老師們做得尤為突出。
三、撰寫教學論文(2014年6月)
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繫的探索。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進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麼?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麼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於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藉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鬆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繫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於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於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我帶著學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籤,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著學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並組織學生利用步測方法來計算操場面識。
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一學期的研修記錄。
一、研讀小學數學新課標(2014年4月)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1、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
3、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4、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聽其他優秀教師的課(2014年5月)
在這學期我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現談一談自己在本學期聽課的收穫:
1、注重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氣氛,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與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2、積極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的、豐富的、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情境創設真正成為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激情的興奮劑和催化劑。情境的創設生動、有趣、真實可信,無雕琢之痕。讓人聽了心服口服,並由衷讚美教學設計者的匠心獨運。
3、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學中,我們要適時地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空去體驗和探究,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本次活動的展示課,老師們做得尤為突出。
三、撰寫教學論文(2014年6月)
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繫的探索。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進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麼?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麼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於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藉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鬆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繫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於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於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我帶著學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籤,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著學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並組織學生利用步測方法來計算操場面識。
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一學期的研修記錄。
活動時間:2009.10.10日。
活動地點:多媒體教室。
參加人員:1——3年級語文教師,韓。
主持:田普傑。
記錄:寫自我姓名。
活動過程:
一、課堂教學。
1、第一節課:田普傑執教《aieiui》,低年級語文和校長都進行了了解性聽課。
二、說課、反思、評課。
第二節課,全體語文教師匯聚多媒體教室,進行了探討評課和反思總結。
(一)韓校長作指示。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教研務實與創新。
(二)上課教師進行了說課,並對自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簡單地反思。
教學過程最重要的是遵循身心發展規律和知識內在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對於語文教學而言,生理、心理以及語言本事的發展都具有階段性特徵,不一樣資料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在教學《aieiui》第一課時時,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不一樣的教學資料,採取了不一樣的教學策略。
一、遊戲引領全課。
在複習導入環節,我以「猜口形」的小遊戲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使學生有樂於往下學習的願望。同時,單韻母朗讀時口形標準與否又為新授課——讀准複韻母的音做了很好的輔墊。
在教學帶聲調讀複韻母時,我又以小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我先讓四名學生任意抽āi、ái、ái、ài四張卡片,頂在頭上,充當帶調複韻母,然後每人讀一個,下頭的學生當小教師,給予對錯確定;用同樣的方法讀完ei和ui;最終,打亂ai、ei、ui帶調複韻母的順序,任意抽取一張來讀。這個遊戲不在讓學生乾巴巴地讀韻母的四聲,使枯燥無味的學習變成每個學生都想參與的活動。
二、不一樣教學方法貫穿其中。
在新授課教學環節,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讀准複韻母ai、ei、ui的音。針對此目標,我選擇了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學習ai的時候,用兩個小朋友挨在一齊的圖來引出ai的讀音,再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ai是怎樣發音的。於是,學生自然而然的說出先讀a,再讀i,a讀得要長一點,i讀得要短一點,由a滑向i,一口氣讀成一個音。然後運用學習方法的遷移,自我試讀eiui,學生都能把音讀準確。這樣教學,學生不僅僅會讀aieiui的讀音,並且還掌握了方法,如果忘記或者與iu等韻母混淆,也能夠利用發音方法來回憶、來區分,這就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結合。
學習完本課的三個複韻母,我立刻利用所學複韻母來拼讀音節,學習了兒歌中「白」、「在」兩個漢字,使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覺得學習拼音有用,拼音和漢字之間是有聯繫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些許的不足,有待改善:
1、在複習導入環節,能夠打亂單韻母的順序猜口形。說到標調兒歌時,能夠讓一名學生說完後,全班學生一齊動手比劃比劃,動口說一說。
2、在做帶調讀複韻母小遊戲時,教師要把要求提清楚,要求要提在學生遊戲之前。
3、本節課應注意把aieiui的書寫落在筆上,讓學生掌握得更牢固。
(三)、王淑艷:就如何使拼音課更加有效?每一環節的落實,怎樣一步一步實施才更加合理……等問題,對田普傑的拼音課進行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使在座的各位教師收穫頗豐。
(四)、許艷娜:首先肯定了田教師的自身素質十分優秀,教態自然從容,拼音課的教學設計也花了很多心思。還對其具體操作中兒歌的運用、過渡語和對學生的評價語的使用,提出了幾點提議。激起大家的共鳴。
(五)、信玉清:一年級:練習題的設計應當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比如我們一年級的拼音教學完成以後,能夠布置這樣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們用拼音寫一句話。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自我做卡片,上頭寫上自我的姓名,和同學交流,既認識了很多的字,又記住了同學的名字,一舉兩得。
(六)、李榮芝:4、在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應當更加重視學生起立站好,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養成。
……。
三、活動反思。
研究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應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有效教學。在新課改形勢下強調有效教學,是針對在新課改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只注重形式、不太注重實效的現狀和弊端提出來的。這就需要我們對過去的教學要有新的認識,以利於真正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本次語文教研活動,一切進行順利,只是一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太過匆忙,好多教師都還沒有發言,時間就到了。所以在交流環節的安排,還得進行整改。
活動地點:多媒體教室。
參加人員:1——3年級語文教師,韓。
主持:田普傑。
記錄:寫自我姓名。
活動過程:
一、課堂教學。
1、第一節課:田普傑執教《aieiui》,低年級語文和校長都進行了了解性聽課。
二、說課、反思、評課。
第二節課,全體語文教師匯聚多媒體教室,進行了探討評課和反思總結。
(一)韓校長作指示。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教研務實與創新。
(二)上課教師進行了說課,並對自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簡單地反思。
教學過程最重要的是遵循身心發展規律和知識內在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對於語文教學而言,生理、心理以及語言本事的發展都具有階段性特徵,不一樣資料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在教學《aieiui》第一課時時,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不一樣的教學資料,採取了不一樣的教學策略。
一、遊戲引領全課。
在複習導入環節,我以「猜口形」的小遊戲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使學生有樂於往下學習的願望。同時,單韻母朗讀時口形標準與否又為新授課——讀准複韻母的音做了很好的輔墊。
在教學帶聲調讀複韻母時,我又以小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我先讓四名學生任意抽āi、ái、ái、ài四張卡片,頂在頭上,充當帶調複韻母,然後每人讀一個,下頭的學生當小教師,給予對錯確定;用同樣的方法讀完ei和ui;最終,打亂ai、ei、ui帶調複韻母的順序,任意抽取一張來讀。這個遊戲不在讓學生乾巴巴地讀韻母的四聲,使枯燥無味的學習變成每個學生都想參與的活動。
二、不一樣教學方法貫穿其中。
在新授課教學環節,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讀准複韻母ai、ei、ui的音。針對此目標,我選擇了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學習ai的時候,用兩個小朋友挨在一齊的圖來引出ai的讀音,再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ai是怎樣發音的。於是,學生自然而然的說出先讀a,再讀i,a讀得要長一點,i讀得要短一點,由a滑向i,一口氣讀成一個音。然後運用學習方法的遷移,自我試讀eiui,學生都能把音讀準確。這樣教學,學生不僅僅會讀aieiui的讀音,並且還掌握了方法,如果忘記或者與iu等韻母混淆,也能夠利用發音方法來回憶、來區分,這就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結合。
學習完本課的三個複韻母,我立刻利用所學複韻母來拼讀音節,學習了兒歌中「白」、「在」兩個漢字,使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覺得學習拼音有用,拼音和漢字之間是有聯繫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些許的不足,有待改善:
1、在複習導入環節,能夠打亂單韻母的順序猜口形。說到標調兒歌時,能夠讓一名學生說完後,全班學生一齊動手比劃比劃,動口說一說。
2、在做帶調讀複韻母小遊戲時,教師要把要求提清楚,要求要提在學生遊戲之前。
3、本節課應注意把aieiui的書寫落在筆上,讓學生掌握得更牢固。
(三)、王淑艷:就如何使拼音課更加有效?每一環節的落實,怎樣一步一步實施才更加合理……等問題,對田普傑的拼音課進行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使在座的各位教師收穫頗豐。
(四)、許艷娜:首先肯定了田教師的自身素質十分優秀,教態自然從容,拼音課的教學設計也花了很多心思。還對其具體操作中兒歌的運用、過渡語和對學生的評價語的使用,提出了幾點提議。激起大家的共鳴。
(五)、信玉清:一年級:練習題的設計應當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比如我們一年級的拼音教學完成以後,能夠布置這樣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們用拼音寫一句話。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自我做卡片,上頭寫上自我的姓名,和同學交流,既認識了很多的字,又記住了同學的名字,一舉兩得。
(六)、李榮芝:4、在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應當更加重視學生起立站好,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養成。
……。
三、活動反思。
研究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應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有效教學。在新課改形勢下強調有效教學,是針對在新課改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只注重形式、不太注重實效的現狀和弊端提出來的。這就需要我們對過去的教學要有新的認識,以利於真正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本次語文教研活動,一切進行順利,只是一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太過匆忙,好多教師都還沒有發言,時間就到了。所以在交流環節的安排,還得進行整改。
時間:2009年10月23日。
地點:學校會議室。
參加人:低年級語文組全體教師。
活動資料: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大家談活動。
活動過程:
1.教師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
「今日上課真沒勁,提的問題都沒有人舉手回答。」。
「回家大概也沒好好預習,問題提出來,都不明白到哪裡去找。」。
「是的,上課的時候就那麼幾個好學生能配合,其他人叫起來,一句話也沒的。」。
「僅有學生字的時候熱鬧一點,拼拼讀讀,分析字形,找朋友組詞,他們喜歡的。」。
「我們班也是,尤其是課文學完以後的說話訓練,要麼沒人說,要麼一個人說了什麼,後面的人再把他的話重複幾遍。」?
……。
在,常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交流」。近幾年來,我一向任教於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自我的課堂上也經常出現這種時而熱鬧,時而冷清的現象:學生字時異常熱鬧,「教師,我!我!」有幾個所謂的後進生一旦遇到學生字的環節,就異常激動,邊舉手邊叫著,仿佛錯過了這次機會,就再也沒機會站起來回答問題了似的。可是在學習課文環節中,遇到「怎樣樣」、「為什麼」的問題時,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即使我微笑著鼓勵那些所謂的好學生,他們也會為難地皺皺眉,搖搖頭。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是學生預習沒做好嗎是他們上課時沒有進取動腦筋嗎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出現了問題在校內外聽課時,我一向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得到了一些啟發。我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很重要。就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要注意這樣幾點:
一、問題要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
形象思維本事較強,抽象思維本事較弱,這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那麼設計的問題就不能太抽象,如「同樣是桃花,為什麼山裡的桃花開得遲」這樣的問題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操作起來就更難了,尤其是對於中等偏下的學生,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不明白應當如何思考,課堂表現必然不進取,課堂就會顯得冷清。如果把問題具體化,分成一個個能夠從文本中找到的小問題,經過小問題的解決,幫忙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思考「為什麼」「怎樣樣」,就容易多了。這也是一個抽象思維本事培養的過程?
二、問題設置要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根據課文資料,設置的問題由簡入難,層層推進。問題的難易程度有層次性,能夠兼顧到理解本事和理解本事不一樣的學生,《44.山裡的桃花開得遲》教學中,從一個「遲」字的提問到四個具體問題的解答再到「為什麼山里桃花開得遲」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走近文本,讀懂了課題,由課題質疑,由文字而文本,由文本而思考,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興致盎然地緊跟著教師的教學步驟,這樣的課堂還怕不熱鬧嗎課文學完後,教師與學生分主角對話:「孩子,你走到山上看到什麼啦」「山上感覺怎樣樣媽媽給你帶的小棉襖用上了嗎」這些看似隨機的小問題幫忙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提問的語言要清晰、準確。
教師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有著明確的意圖,都是為理解文本服務的,所以問題本身應當表述清晰、準確。如在教學《19.熊貓媽媽聽電話》(一年級下)一課時,教師問「熊貓媽媽是怎樣聽電話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模糊,因為文本中沒有諸如「高興地聽電話」這樣的詞句,學生不知教師所云;這個問題也沒有準確地表達教師的設計意圖,即找出文中「熊貓媽媽去聽電話」,「熊貓媽媽又去聽電話」,「熊貓媽媽再一次去聽電話」這三句話,並體會「去」、「再去」、「又一次去」這三個詞語表達的含義。所以,學生在回答時多找了熊貓媽媽與三個孩子的對話部分,而不是教師所預設的三句話。
四、問題的設置與說話訓練巧妙結合。
課堂教學中既然教師的提問,就會有學生的回答。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規範性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如果能夠將問題的設置與說話訓練巧妙地結合起來,豈不是能夠一舉兩得最常見的結合如:教師用「為什麼」提問時,給學生的回答設計好模板--「因為--,所以--。」或者是「之所以--,是因為--。」趙教師用師生分主角對話的形式結合,提高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有時一些抽象的問題也能夠經過與說話訓練相結合,降低難度,如《31.掌聲》(二年級下)中,殘疾女孩范小君經歷了兩次掌聲,這兩次掌聲的含義是什麼怎樣讓孩子理解兩次掌聲蘊含的不一樣意義呢這種情感用語言難以名狀,即使找到了「鼓勵」與「讚賞」這樣的詞彙,依然難辨彼此。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想像說話訓練:
[教學片段]。
當兩次掌聲響起,師適時引導:
師:那掌聲熱烈、持久,好像在說:
生1:范小君,你大膽地走上去吧,我們不會嘲笑你的。
生2:小君,你真勇敢,我們支持你。
師引讀第四小節。
師:當演講結束的時候,班裡又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掌聲好像在說:
生3:小君,你真棒。
生4:小君,你真了不起!沒想到你的普通話這麼好。
這樣,學生在練習想像說話的同時,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真可謂一箭三雕。
課堂教學中,一個個問題的設置串起來,猶如一條線,它牽引著孩子們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入文本,走進作者。
2、教師談精選適合低段學生學習的學習方式。
(一)根據無意注意規律,寓教學於遊戲中。
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十九世紀法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過:「小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低年級學生只要聽說讓他們玩遊戲,心理就會立即處於興奮狀態。心理實驗證實:低年級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學生年齡越小,有意注意的時間越短。如一年級6歲孩子,一般有意注意時間只能持續15分鐘左右,二年級也只能到達20分鐘左右。因而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無意注意規律,採用遊戲手段,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資料上,是貼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的。
(二)根據兒童記憶特點,加強直觀教學。
根據識記有無明確目的,可將小學生的識記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兩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無意識記占優勢,他們以形象記憶為主,對具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記憶。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記住抽象的漢語拼音字母,能夠把字母形象化,以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教學聲母「m」時,如果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再啟發學生利用兩扇門的形狀記「m」的形,利用向前摸的動作記「m」的音,這樣,學生就能根據教師的講解,發揮自我的想像力,很快就記住了。再如教學單韻母a、o、e、i、u、ü時,教師可編順口溜幫忙兒童識記:張大嘴巴aaa,嘴巴攏圓ooo,小嘴一咧eee,牙齒對齊iii,嘴巴空出uuu,撮個小圓üüü。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學必須要加強直觀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三)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特點,藉助感知來理解概念。
學生對教學資料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這種抽象思維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根據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學中,要把課文所敘述、描述的一切作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進入到具體的事件、場面中去,就必須藉助感知,利用原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中的概念。充分喚起學生的感性經驗,經過聯想來理解課文資料,是貼合低年級兒童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的,這對於優化低年級語文教學,提高兒童的整體認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僅有懂得小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特徵,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在愉悅的情境中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才能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學生的全面素質才能得到發展。
3教師談教師專業發展。
認真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驛站,休整再出發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確。進取撰寫反思型教學案例,不斷地記錄和積累教學工作中的體會、經驗和資料,有利於教學工作的深入進行,有利於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本事。每教完一節課後,我都記下本課的創新「亮點」;找不足之處,寫出改善之法;想應做之法,留下瞬間感悟,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
4.講話。
作為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我們要進取參加校本培訓,理論和業務。在業務上,主要學習中小學語文的有關知識和美術方面的有關知識。
學習別人的教學方法,多聽課,做好筆記。多總結,寫好教後記。認真備課上課,輔導學生學習。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內驅力,堅持激勵和正面教育,努力構建"平等、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係,努力培養學生的素質。
地點:學校會議室。
參加人:低年級語文組全體教師。
活動資料: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大家談活動。
活動過程:
1.教師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
「今日上課真沒勁,提的問題都沒有人舉手回答。」。
「回家大概也沒好好預習,問題提出來,都不明白到哪裡去找。」。
「是的,上課的時候就那麼幾個好學生能配合,其他人叫起來,一句話也沒的。」。
「僅有學生字的時候熱鬧一點,拼拼讀讀,分析字形,找朋友組詞,他們喜歡的。」。
「我們班也是,尤其是課文學完以後的說話訓練,要麼沒人說,要麼一個人說了什麼,後面的人再把他的話重複幾遍。」?
……。
在,常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交流」。近幾年來,我一向任教於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自我的課堂上也經常出現這種時而熱鬧,時而冷清的現象:學生字時異常熱鬧,「教師,我!我!」有幾個所謂的後進生一旦遇到學生字的環節,就異常激動,邊舉手邊叫著,仿佛錯過了這次機會,就再也沒機會站起來回答問題了似的。可是在學習課文環節中,遇到「怎樣樣」、「為什麼」的問題時,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即使我微笑著鼓勵那些所謂的好學生,他們也會為難地皺皺眉,搖搖頭。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是學生預習沒做好嗎是他們上課時沒有進取動腦筋嗎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出現了問題在校內外聽課時,我一向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得到了一些啟發。我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很重要。就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要注意這樣幾點:
一、問題要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
形象思維本事較強,抽象思維本事較弱,這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那麼設計的問題就不能太抽象,如「同樣是桃花,為什麼山裡的桃花開得遲」這樣的問題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操作起來就更難了,尤其是對於中等偏下的學生,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不明白應當如何思考,課堂表現必然不進取,課堂就會顯得冷清。如果把問題具體化,分成一個個能夠從文本中找到的小問題,經過小問題的解決,幫忙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思考「為什麼」「怎樣樣」,就容易多了。這也是一個抽象思維本事培養的過程?
二、問題設置要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根據課文資料,設置的問題由簡入難,層層推進。問題的難易程度有層次性,能夠兼顧到理解本事和理解本事不一樣的學生,《44.山裡的桃花開得遲》教學中,從一個「遲」字的提問到四個具體問題的解答再到「為什麼山里桃花開得遲」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走近文本,讀懂了課題,由課題質疑,由文字而文本,由文本而思考,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興致盎然地緊跟著教師的教學步驟,這樣的課堂還怕不熱鬧嗎課文學完後,教師與學生分主角對話:「孩子,你走到山上看到什麼啦」「山上感覺怎樣樣媽媽給你帶的小棉襖用上了嗎」這些看似隨機的小問題幫忙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提問的語言要清晰、準確。
教師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有著明確的意圖,都是為理解文本服務的,所以問題本身應當表述清晰、準確。如在教學《19.熊貓媽媽聽電話》(一年級下)一課時,教師問「熊貓媽媽是怎樣聽電話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模糊,因為文本中沒有諸如「高興地聽電話」這樣的詞句,學生不知教師所云;這個問題也沒有準確地表達教師的設計意圖,即找出文中「熊貓媽媽去聽電話」,「熊貓媽媽又去聽電話」,「熊貓媽媽再一次去聽電話」這三句話,並體會「去」、「再去」、「又一次去」這三個詞語表達的含義。所以,學生在回答時多找了熊貓媽媽與三個孩子的對話部分,而不是教師所預設的三句話。
四、問題的設置與說話訓練巧妙結合。
課堂教學中既然教師的提問,就會有學生的回答。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規範性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如果能夠將問題的設置與說話訓練巧妙地結合起來,豈不是能夠一舉兩得最常見的結合如:教師用「為什麼」提問時,給學生的回答設計好模板--「因為--,所以--。」或者是「之所以--,是因為--。」趙教師用師生分主角對話的形式結合,提高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有時一些抽象的問題也能夠經過與說話訓練相結合,降低難度,如《31.掌聲》(二年級下)中,殘疾女孩范小君經歷了兩次掌聲,這兩次掌聲的含義是什麼怎樣讓孩子理解兩次掌聲蘊含的不一樣意義呢這種情感用語言難以名狀,即使找到了「鼓勵」與「讚賞」這樣的詞彙,依然難辨彼此。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想像說話訓練:
[教學片段]。
當兩次掌聲響起,師適時引導:
師:那掌聲熱烈、持久,好像在說:
生1:范小君,你大膽地走上去吧,我們不會嘲笑你的。
生2:小君,你真勇敢,我們支持你。
師引讀第四小節。
師:當演講結束的時候,班裡又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掌聲好像在說:
生3:小君,你真棒。
生4:小君,你真了不起!沒想到你的普通話這麼好。
這樣,學生在練習想像說話的同時,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真可謂一箭三雕。
課堂教學中,一個個問題的設置串起來,猶如一條線,它牽引著孩子們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入文本,走進作者。
2、教師談精選適合低段學生學習的學習方式。
(一)根據無意注意規律,寓教學於遊戲中。
遊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十九世紀法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過:「小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低年級學生只要聽說讓他們玩遊戲,心理就會立即處於興奮狀態。心理實驗證實:低年級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學生年齡越小,有意注意的時間越短。如一年級6歲孩子,一般有意注意時間只能持續15分鐘左右,二年級也只能到達20分鐘左右。因而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無意注意規律,採用遊戲手段,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資料上,是貼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的。
(二)根據兒童記憶特點,加強直觀教學。
根據識記有無明確目的,可將小學生的識記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兩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無意識記占優勢,他們以形象記憶為主,對具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記憶。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記住抽象的漢語拼音字母,能夠把字母形象化,以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教學聲母「m」時,如果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再啟發學生利用兩扇門的形狀記「m」的形,利用向前摸的動作記「m」的音,這樣,學生就能根據教師的講解,發揮自我的想像力,很快就記住了。再如教學單韻母a、o、e、i、u、ü時,教師可編順口溜幫忙兒童識記:張大嘴巴aaa,嘴巴攏圓ooo,小嘴一咧eee,牙齒對齊iii,嘴巴空出uuu,撮個小圓üüü。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學必須要加強直觀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三)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特點,藉助感知來理解概念。
學生對教學資料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這種抽象思維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根據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學中,要把課文所敘述、描述的一切作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進入到具體的事件、場面中去,就必須藉助感知,利用原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中的概念。充分喚起學生的感性經驗,經過聯想來理解課文資料,是貼合低年級兒童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的,這對於優化低年級語文教學,提高兒童的整體認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僅有懂得小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特徵,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在愉悅的情境中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才能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學生的全面素質才能得到發展。
3教師談教師專業發展。
認真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驛站,休整再出發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確。進取撰寫反思型教學案例,不斷地記錄和積累教學工作中的體會、經驗和資料,有利於教學工作的深入進行,有利於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本事。每教完一節課後,我都記下本課的創新「亮點」;找不足之處,寫出改善之法;想應做之法,留下瞬間感悟,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
4.講話。
作為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我們要進取參加校本培訓,理論和業務。在業務上,主要學習中小學語文的有關知識和美術方面的有關知識。
學習別人的教學方法,多聽課,做好筆記。多總結,寫好教後記。認真備課上課,輔導學生學習。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內驅力,堅持激勵和正面教育,努力構建"平等、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係,努力培養學生的素質。
校本研修是一個學校的的活力和發展前景所在。通過校本研修,可以隨時解決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教育教學問題,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學期,我校將根據上級部門的校本研修,努力推進本校的校本研修,展現我校的教研特色。
一、指導思想
根據縣教育教研部門和鄉中心校的工作部署,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繼續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著眼於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校本研修,提高校本培訓的實效性,聚焦課堂,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質量,努力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二、校本研修目標:
1、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提高質量,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學校。
2、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徑、建立校本研修機制。
3、結合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通過、研討等活動方式,提高研修的質量,促進教學發展。
4、建立一支師德高尚,素質良好、能適應現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隊伍。
三、校本研修原則
1、全員參與的原則。
要求每位在崗教師都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規定的研修活動,教師還應根據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反思、改進。
2、教研研討和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從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及個人在教育教學中所面對的困惑出發,以實踐——研討——實踐的方式進行1教育教學探究,全面推進新課程在我校的實施。
四、校本研修制度及措施
一研修人員
本學期繼續在學校領導和教導處的指導下,以教研組為基礎,以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作為教研的主要形式,通過教研活動,進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各組人員分配如下:
二研修制度
1、制定校本學習制度,學校安排每周三第七節進行課改理論的學習,除此之外,每位教師課下還要採用自學的方式,總之每周要保證3至4小時的學習,要留有學習筆記,對此學校要進行檢查落實。
2、校領導既是各學科教研的倡導者,又是參與者指導者。校長每周聽課至少2節,主管領導每周聽課2節,教導主任每周聽課至少4節,教師每周聽課2節,聽課記錄要詳細,並提出改進性意見。
3、每個教研組在本學期每周進行一次教研活動,留有聽課記錄和教研活動記錄,以備存檔。
三校本研修內容及措施
本學期,校本研修內容是繼續加強師德建設,進行新課程實踐,利用新技術,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發展。
1、學習法律法規,增強師德修養,做優秀教師。
學習內容: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教師法》、《「三平」精神》。
學習方式:採用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時間定於單周周五第六節。每位教師要留有學習筆記,寫出學習心得。學習之後由學校規定時間進行交流和討論。
2、學習新課程,加強理論修養。
組織教師在雙周周五第六節學習《課程與教學論》和《新課程與教學評價》,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好教育評價。每位2教師都要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的有關內容,廣泛閱讀,與時俱進。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寫好讀書筆記,教學案例,教學隨筆與反思,期末統一收錄存檔。
3、學習新技術,改進教學手段。
我校要求教師並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和遠程教育資源備課、授課,開展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研活動。本學期仍然要求年齡低於50歲的教師,每周至少利用多媒體上1節課,到學期末每人交八個優秀教學設計並配有相應課件,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培養青年教師的教研能力。
4、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場所。在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進行理論實踐,檢驗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教學方法。課堂,為我們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供了平台。
本學期,在教研活動中,要求各個教研組確立活動主題,按計劃行事,教研活動的開展要切實有效,不要流於形式。教研組的備課、聽課、議課等活動的組織,要立足於向課堂要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的展示教育的魅力。
在這一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市級、縣級骨幹教師的能力,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出成果見實效,形成文字資料,期末存檔。
一、指導思想
根據縣教育教研部門和鄉中心校的工作部署,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繼續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著眼於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校本研修,提高校本培訓的實效性,聚焦課堂,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質量,努力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二、校本研修目標:
1、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提高質量,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學校。
2、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徑、建立校本研修機制。
3、結合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通過、研討等活動方式,提高研修的質量,促進教學發展。
4、建立一支師德高尚,素質良好、能適應現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隊伍。
三、校本研修原則
1、全員參與的原則。
要求每位在崗教師都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規定的研修活動,教師還應根據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反思、改進。
2、教研研討和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從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及個人在教育教學中所面對的困惑出發,以實踐——研討——實踐的方式進行1教育教學探究,全面推進新課程在我校的實施。
四、校本研修制度及措施
一研修人員
本學期繼續在學校領導和教導處的指導下,以教研組為基礎,以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作為教研的主要形式,通過教研活動,進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各組人員分配如下:
二研修制度
1、制定校本學習制度,學校安排每周三第七節進行課改理論的學習,除此之外,每位教師課下還要採用自學的方式,總之每周要保證3至4小時的學習,要留有學習筆記,對此學校要進行檢查落實。
2、校領導既是各學科教研的倡導者,又是參與者指導者。校長每周聽課至少2節,主管領導每周聽課2節,教導主任每周聽課至少4節,教師每周聽課2節,聽課記錄要詳細,並提出改進性意見。
3、每個教研組在本學期每周進行一次教研活動,留有聽課記錄和教研活動記錄,以備存檔。
三校本研修內容及措施
本學期,校本研修內容是繼續加強師德建設,進行新課程實踐,利用新技術,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發展。
1、學習法律法規,增強師德修養,做優秀教師。
學習內容: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教師法》、《「三平」精神》。
學習方式:採用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時間定於單周周五第六節。每位教師要留有學習筆記,寫出學習心得。學習之後由學校規定時間進行交流和討論。
2、學習新課程,加強理論修養。
組織教師在雙周周五第六節學習《課程與教學論》和《新課程與教學評價》,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好教育評價。每位2教師都要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的有關內容,廣泛閱讀,與時俱進。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寫好讀書筆記,教學案例,教學隨筆與反思,期末統一收錄存檔。
3、學習新技術,改進教學手段。
我校要求教師並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和遠程教育資源備課、授課,開展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研活動。本學期仍然要求年齡低於50歲的教師,每周至少利用多媒體上1節課,到學期末每人交八個優秀教學設計並配有相應課件,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培養青年教師的教研能力。
4、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場所。在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進行理論實踐,檢驗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教學方法。課堂,為我們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供了平台。
本學期,在教研活動中,要求各個教研組確立活動主題,按計劃行事,教研活動的開展要切實有效,不要流於形式。教研組的備課、聽課、議課等活動的組織,要立足於向課堂要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的展示教育的魅力。
在這一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市級、縣級骨幹教師的能力,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出成果見實效,形成文字資料,期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