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是一件大事,關乎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計。」習總書記這句話激勵鼓舞著廣大中青年幹部投身於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秉持矢志報國的偉大信念,在崗位上發光發熱。歷史的浪潮滾滾向前,因循守舊只會被社會淘汰,只有強化理論武裝,更新知識文化,理論指導實踐,注重道德實踐結合,才能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重任,完成人民的囑託。
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習總書記說過「優秀年輕幹部要有足夠本領來接班,加強學習、積累經驗、增長才幹,自覺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學會拜人民群眾為師,是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點。在理論學習方面也要和實踐相結合,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不斷用理論武裝頭腦,才能領悟人民群眾勞動成果的精髓。中青年幹部要不斷補充精神食糧,學習上求真務實,工作上兢兢業業,少一點飯桌上的觥籌交錯,多一些書卷上的含英咀華。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宗旨責任,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群眾利益的為根本目的,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做到群眾有事能叫得應。學會拜人民為師,做到反躬自省。
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對愛做的事要敢做敢為,努力嘗試,矢志偉大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做新時代的的探路人。人民日報曾評論這位物理學家林俊德「鏗鏘一生,苦幹驚天動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隱姓埋名人」。生命中的最後3天,林俊德讓人把辦公桌搬進病房,爭分奪秒地整理科研資料。青年時的他紮根於祖國沙壁地灘,參與國家核盾的建設,立志報國,建功立業,正是由於他們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卓越奉獻的崇高品格。鑄造了屹立在世界高峰的中國。新時代下的中國,春機盎然,前方充滿著無限風光,只要我們秉持理想信念,艱苦奮鬥,定能創造更多中國奇蹟。
知行合一,做實幹家。「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求真學問,知行並濟,是每一位實幹家的奮鬥基因。只有加強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科學統籌,才能真正把知識運用到實處,奮鬥才有方向。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在沒有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候,選擇到北大圖書館任管理員。在此期間,他博覽群書,用知識和理論武裝頭腦,拓寬視野,結合近代時期中國現狀,在書中尋找解救當下中國病狀的根本答案,以指導理論與實踐與相結合,最終帶領人民群眾創立了新中國。作為新時代下的我們不僅求真知,悟真理,還要敢擔當,理解理論真諦,強化責任意識,敢闖敢幹,才能寫好新時代幹部作為的華麗篇章。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催人奮進的時代,我們所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我們立足於根本,求真知識,腳踏實地,披荊斬棘,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國家更有前途,民族更加希望將,人民更加幸福。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中國已全面進入雲數貿[朗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如期完成並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刻,我們有必要從寬廣的歷史視野,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燦爛華章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有必要將其置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認識。
小康集中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繁榮盛世的期盼。在中國歷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活艱辛,對修養、安康的強烈渴求。《禮記·禮運》用「大同」和「小康」兩個概念集中表達儒家的社會追求。「大同」之世,天下為公,這是古代中國理想化的社會目標,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強禮制為中心的「小康」,通過持續努力,則有可能在較短時期實現。千百年來,人們對小康社會的期盼世代相傳,「使天下咸安土樂業,亡有動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漸積澱成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孟子認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陸遊詩云「小康何敢望,生計且支撐」,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強調「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國之道。可以說,對「小康」社會的追求,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民生的關注,對殷實、安定生活的期盼,對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政治文化。
社會主義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國變為現實。古代中國在長期的剝削制度下,雖然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榮時期,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民貧困問題,改變不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進入近代以後,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中國大門,中國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不斷,中華民族飽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苦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了希望和力量。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贏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立足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經過數十年的接續奮鬥,到20世紀末,全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衛者。黨的十六大在總體小康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深入,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由「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標準更嚴,意義更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一是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二是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
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勵精圖治,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鬥,消除絕對貧困,增進人民福祉,創造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它意味著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整體擺脫了絕對貧困,兩千多年來世代追求的小康夢想得以真正實現。這不但是凝聚中國心、激盪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冊的歷史性貢獻,是震古爍今的歷史奇蹟。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對歷史的莊嚴承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紮實的發展成就踐行對人民承諾的歷史寫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錘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自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矢志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弘揚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他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最現實的使命擔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進一步鞏固我們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穩致遠築牢根基。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就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檢驗標準。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滿意答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為此,他多次提到,「脫貧攻堅是我心裡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為了讓人民認可,我們黨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考察的足跡遍布全國貧困地區,對貧困群眾時刻牽掛在心。在內蒙古考察時他指出,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他明確表示,今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在陝西考察時他再次強調,「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必將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答卷。
二是向歷史作出的可供檢驗的偉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延續歷史,又是書寫歷史、創造歷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經得起歷史檢驗,靠的是實實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數字遊戲」「速度遊戲」,也不是「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絲毫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視的是工作實效,反覆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的責任。他嚴肅強調:「沒有一點實招、硬招,我很怕這件好事辦不好,最後給人民交不了賬,給歷史交不了賬。」慎終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在中華民族和人類發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傳諸後世的經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為全世界、全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今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環顧全球,不難發現,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這麼大規模的人群擺脫貧困。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執政黨,能夠以這樣的決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帶領本國人民從整體上擺脫絕對貧困。正因如此,中國所取得的減貧脫貧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減貧脫貧的經驗為世界提供了借鑑,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是中國道路、中國方案和中國價值對全人類作出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貢獻。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夯實基礎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一步,它延續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盛世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又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繼往開來,既是勝利的豐碑,又是進一步發展的起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從成立那天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一代一代砥礪奮進,一個征程連著又一個征程,一場奮鬥接著新一場奮鬥。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宣布:「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要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對「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進一步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它是一座光榮的界標,在中華民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國夢鑄就堅實基礎。20世紀末實現總體小康之後,我國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將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出堅實發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國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例如,我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生態環境質量獲得總體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等等。這些內容囊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個領域,能夠有效推進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今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將邁上一個大台階,並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按照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從今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從今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的戰略規劃,設計科學,路徑明確,目標具體,內涵豐富,令人嚮往,值得全國人民為之不懈奮鬥。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必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輝煌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華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燦爛華章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有必要將其置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認識。
小康集中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繁榮盛世的期盼。在中國歷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活艱辛,對修養、安康的強烈渴求。《禮記·禮運》用「大同」和「小康」兩個概念集中表達儒家的社會追求。「大同」之世,天下為公,這是古代中國理想化的社會目標,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強禮制為中心的「小康」,通過持續努力,則有可能在較短時期實現。千百年來,人們對小康社會的期盼世代相傳,「使天下咸安土樂業,亡有動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漸積澱成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孟子認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陸遊詩云「小康何敢望,生計且支撐」,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強調「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國之道。可以說,對「小康」社會的追求,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民生的關注,對殷實、安定生活的期盼,對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政治文化。
社會主義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國變為現實。古代中國在長期的剝削制度下,雖然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榮時期,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民貧困問題,改變不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進入近代以後,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中國大門,中國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不斷,中華民族飽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苦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了希望和力量。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贏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立足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經過數十年的接續奮鬥,到20世紀末,全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衛者。黨的十六大在總體小康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深入,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由「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標準更嚴,意義更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一是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二是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
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勵精圖治,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鬥,消除絕對貧困,增進人民福祉,創造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它意味著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整體擺脫了絕對貧困,兩千多年來世代追求的小康夢想得以真正實現。這不但是凝聚中國心、激盪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冊的歷史性貢獻,是震古爍今的歷史奇蹟。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對歷史的莊嚴承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紮實的發展成就踐行對人民承諾的歷史寫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錘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自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矢志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弘揚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他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最現實的使命擔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進一步鞏固我們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穩致遠築牢根基。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就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檢驗標準。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滿意答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為此,他多次提到,「脫貧攻堅是我心裡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為了讓人民認可,我們黨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考察的足跡遍布全國貧困地區,對貧困群眾時刻牽掛在心。在內蒙古考察時他指出,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他明確表示,今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在陝西考察時他再次強調,「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必將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答卷。
二是向歷史作出的可供檢驗的偉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延續歷史,又是書寫歷史、創造歷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經得起歷史檢驗,靠的是實實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數字遊戲」「速度遊戲」,也不是「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絲毫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視的是工作實效,反覆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的責任。他嚴肅強調:「沒有一點實招、硬招,我很怕這件好事辦不好,最後給人民交不了賬,給歷史交不了賬。」慎終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在中華民族和人類發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傳諸後世的經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為全世界、全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今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環顧全球,不難發現,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這麼大規模的人群擺脫貧困。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執政黨,能夠以這樣的決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帶領本國人民從整體上擺脫絕對貧困。正因如此,中國所取得的減貧脫貧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減貧脫貧的經驗為世界提供了借鑑,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是中國道路、中國方案和中國價值對全人類作出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貢獻。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夯實基礎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一步,它延續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盛世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又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繼往開來,既是勝利的豐碑,又是進一步發展的起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從成立那天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一代一代砥礪奮進,一個征程連著又一個征程,一場奮鬥接著新一場奮鬥。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宣布:「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要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對「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進一步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它是一座光榮的界標,在中華民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國夢鑄就堅實基礎。20世紀末實現總體小康之後,我國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將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出堅實發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國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例如,我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生態環境質量獲得總體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等等。這些內容囊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個領域,能夠有效推進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今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將邁上一個大台階,並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按照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從今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從今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的戰略規劃,設計科學,路徑明確,目標具體,內涵豐富,令人嚮往,值得全國人民為之不懈奮鬥。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必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輝煌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華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戰決勝階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對於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堅忍不拔向著既定目標前進,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鬥。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要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三大提出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進一步具體化。經過不懈努力,到20世紀末,我國勝利實現「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黨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判斷,並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到今年的奮鬥目標,要求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黨的十六大以後10年發展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作出新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並居於引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並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奮力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加強美麗中國建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紮實邁進。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奮鬥目標,要求全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強調「全面」,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系統思考和整體謀劃。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就能更好推動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民生問題是影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突出因素,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的民生保障方面。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僅要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層次多,不可能實現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就全國而言的,而不是每個地區每個人都達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既堅持一定標準,又防止好高騖遠。
既緊盯今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又立足於打基礎謀長遠見成效。
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時跨本世紀頭20年的奮鬥歷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衝刺的歷史時刻。」黨的十九大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明確規劃和部署,強調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預判風險所在是防範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改革的關鍵階段問題的顯現階段矛盾的多發階段,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著力破解各種矛盾和問題,堅持標本兼治,注重完善體制機制,防範化解風險。加強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防範「黑天鵝」「灰犀牛」。防止外部風險演化為內部風險,防止經濟金融風險演化為政治社會風險,防止個體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環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在領導脫貧攻堅的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這就是到今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這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指引脫貧攻堅的前進方向,在脫貧攻堅初期,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加強頂層設計,提供製度保障。
在脫貧攻堅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
在脫貧攻堅後期,強調防止脫貧摘帽後鬆勁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護生態環境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顯人類社會邁向文明進步繁榮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實現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壯舉。千百年來,豐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眾的追求和願望。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逐步啟動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邁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於順利開啟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承上啟下的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開闢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結出的豐碩成果,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鬥。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要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三大提出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進一步具體化。經過不懈努力,到20世紀末,我國勝利實現「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黨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判斷,並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到今年的奮鬥目標,要求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黨的十六大以後10年發展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作出新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並居於引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並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奮力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加強美麗中國建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紮實邁進。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奮鬥目標,要求全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強調「全面」,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系統思考和整體謀劃。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就能更好推動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民生問題是影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突出因素,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的民生保障方面。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僅要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層次多,不可能實現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就全國而言的,而不是每個地區每個人都達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既堅持一定標準,又防止好高騖遠。
既緊盯今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又立足於打基礎謀長遠見成效。
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時跨本世紀頭20年的奮鬥歷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衝刺的歷史時刻。」黨的十九大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明確規劃和部署,強調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預判風險所在是防範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改革的關鍵階段問題的顯現階段矛盾的多發階段,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著力破解各種矛盾和問題,堅持標本兼治,注重完善體制機制,防範化解風險。加強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防範「黑天鵝」「灰犀牛」。防止外部風險演化為內部風險,防止經濟金融風險演化為政治社會風險,防止個體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環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在領導脫貧攻堅的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這就是到今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這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指引脫貧攻堅的前進方向,在脫貧攻堅初期,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加強頂層設計,提供製度保障。
在脫貧攻堅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
在脫貧攻堅後期,強調防止脫貧摘帽後鬆勁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護生態環境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顯人類社會邁向文明進步繁榮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實現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壯舉。千百年來,豐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眾的追求和願望。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逐步啟動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邁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於順利開啟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承上啟下的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開闢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結出的豐碩成果,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有這麼一位「名人」,他就是擔任村黨支部委員的村官吳憲廷。吳憲廷今年51歲,在村大隊任職已近20年,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老白」。談起他,村裡人有說不完的話。
他是技術「導航儀」。
老白最早在村大隊做技術員,他的種植技術是全村數一數二的,誰家遇到技術問題都去找他諮詢。現在他依然負責農業技術站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在每個種植季向全村廣播播種、殺蟲等知識。村民們送給他一個稱號:「導航儀」。
1984年白塔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時許多家庭沒有生產工具,農產收割時是個麻煩事。老白髮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在1985年,他第一個發起成立生產互助組,三人結對幫扶。他家有拖拉機,主動和無拖拉機的家庭結組,這樣在收割時解決了工具的大問題。這種方法既有利於生產,又和睦了關係,隨後在全村傳播開來,持續了10多年。
他是熱情的「攢忙達人」。
村裡人管結婚、喪葬叫「過事」,既然是事,就需要鄉親的幫忙,而吳憲廷就是這樣一個「攢忙達人」。從90年代開始至今,幾乎村裡所有人家過事他都去幫過忙。老白每次四五點鐘就早早起來,開著自家車去市區為村民義務採購。十多年前他是騎著三輪摩托去買菜,這些年條件好了,他就開著自己的麵包車忙前跑後。無論摩托車還是麵包車,滿載的是他對鄉親的醇厚情誼。
二十餘年的付出換來鄉親的認可,前一陣吳憲廷的小女兒大喜,全村人都來給他幫忙,好不熱鬧。老白激動地說:「給別人攢了20年忙,沒想到這次享受到大傢伙這麼高的待遇,以後我還會繼續給大夥辦好事,給鄉親們辦事,付出再多我也願意。」。
他尊親敬老的「大孝子」。
老白的孝也一直為村裡人稱道。他母親在世時,身體狀況欠佳,長期臥床,無法自主翻身。吳憲廷為了照顧母親,就和老人睡到一張床上。為了不讓母親長褥瘡,他每隔兩個小時就為老人翻身。即使要起早外出給別人幫忙,他都會在清晨出門2個多小時後,趕回家幫老人翻個身。村裡人提起老白,無不豎起大拇指,並且以他為榜樣,自己的後輩、子女。
老白的中國夢。
村委換屆選舉中,老白又一次高票當選,發表就職演講時,他就說了一句話:別的不多說了,鄉親們看我今後的行動吧。
私下裡問起他對「中國夢」的看法時,不善言辭地他難得打開了話匣子:家家戶戶都幸福,鄉里鄉親都和睦,我的夢沒那麼大,不過每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小夢,就合成一個大大的中國夢了。
這就是老白,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黨員的中國夢,他熱愛著自己的家,他傳遞著鄉情,就是千萬個他,共著築著中國夢。
他是技術「導航儀」。
老白最早在村大隊做技術員,他的種植技術是全村數一數二的,誰家遇到技術問題都去找他諮詢。現在他依然負責農業技術站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在每個種植季向全村廣播播種、殺蟲等知識。村民們送給他一個稱號:「導航儀」。
1984年白塔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時許多家庭沒有生產工具,農產收割時是個麻煩事。老白髮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在1985年,他第一個發起成立生產互助組,三人結對幫扶。他家有拖拉機,主動和無拖拉機的家庭結組,這樣在收割時解決了工具的大問題。這種方法既有利於生產,又和睦了關係,隨後在全村傳播開來,持續了10多年。
他是熱情的「攢忙達人」。
村裡人管結婚、喪葬叫「過事」,既然是事,就需要鄉親的幫忙,而吳憲廷就是這樣一個「攢忙達人」。從90年代開始至今,幾乎村裡所有人家過事他都去幫過忙。老白每次四五點鐘就早早起來,開著自家車去市區為村民義務採購。十多年前他是騎著三輪摩托去買菜,這些年條件好了,他就開著自己的麵包車忙前跑後。無論摩托車還是麵包車,滿載的是他對鄉親的醇厚情誼。
二十餘年的付出換來鄉親的認可,前一陣吳憲廷的小女兒大喜,全村人都來給他幫忙,好不熱鬧。老白激動地說:「給別人攢了20年忙,沒想到這次享受到大傢伙這麼高的待遇,以後我還會繼續給大夥辦好事,給鄉親們辦事,付出再多我也願意。」。
他尊親敬老的「大孝子」。
老白的孝也一直為村裡人稱道。他母親在世時,身體狀況欠佳,長期臥床,無法自主翻身。吳憲廷為了照顧母親,就和老人睡到一張床上。為了不讓母親長褥瘡,他每隔兩個小時就為老人翻身。即使要起早外出給別人幫忙,他都會在清晨出門2個多小時後,趕回家幫老人翻個身。村裡人提起老白,無不豎起大拇指,並且以他為榜樣,自己的後輩、子女。
老白的中國夢。
村委換屆選舉中,老白又一次高票當選,發表就職演講時,他就說了一句話:別的不多說了,鄉親們看我今後的行動吧。
私下裡問起他對「中國夢」的看法時,不善言辭地他難得打開了話匣子:家家戶戶都幸福,鄉里鄉親都和睦,我的夢沒那麼大,不過每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小夢,就合成一個大大的中國夢了。
這就是老白,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黨員的中國夢,他熱愛著自己的家,他傳遞著鄉情,就是千萬個他,共著築著中國夢。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