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好了「三堂課」
回顧這次學習培訓,可以用「三堂課」來簡要概括:
第一堂課:千里赴延安。
1938年,瑞士記者瓦爾特.博斯哈德來到延安,他吃驚地寫道:「我們越接近紅色首都,就越能看到大量年輕中國人的身影,個個背著簡單的行李徒步走到這裡,希望能加入夢寐以求的八路軍。這條路就是一條朝聖之路,延安就是下一代心目中的麥加聖城。這一代人被戰火從學校里趕出來,背井離鄉,期望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歸宿」。8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又一次千里赴延安,追尋共產黨人的初心,早上9點多從學校出發,晚上11點多到達,歷經14個多小時,一路上儘管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不便,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心馳神往、精神抖擻,原因何在?只因我們想穿過歷史長河,再一次親身感受那信仰堅定、樂觀進取、熱血沸騰的革命歲月,再一次追尋那永存的紅色基因。這未嘗不是一堂課,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堂思想政治課。
第二堂課:五天的集中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說,「作為一個人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梁家河村黨總支部書記,以親身經歷為我們上了一堂現場教學課,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延川梁家河帶領父老鄉親艱苦創業、修田打壩、鋪砌公路、籌建沼氣、興建鐵藝社、經商便民、勇過「五關」等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習總書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和擔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懷。舊址無聲,基因永存。那一孔孔窯洞、一坐坐庭院、一件件文物讓我們感受到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同甘共苦的歷史記憶。學習節奏緊湊、紀律嚴明。激情課堂、教學研討、課後健步走、路上歌聲飛揚,遵規守紀,可以說,我們這幾天的課程就是身體力行地踐行了毛主席為抗大確定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第三堂課:把所學所悟所獲化作自身擔當負責的力量。
學習教育的目的在於實踐應用。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要深入思考黨中央毛主席到延安後為什麼能帶領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直到取得全國的勝利?習總書記為什麼能從延安七年的知情到大國領袖,帶領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作為xx的高校怎麼正視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們學校怎麼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保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等等。這是一堂大課,需要我們每位黨員幹部積極思考、認真備課,盡最大努力考出一個好成績?
二、收穫了「四個一」
我們這次培訓達到了預期效果,不虛此行。
(一)突出了一條黨性錘鍊的主線。
「中國的命運完全寄托在中國共產黨」。這次學習培訓讓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代表中國正確的政治方向;
進一步增強了黨性修養,提升了政治素養、堅定了革命信仰;
進一步夯實了信仰之基、從政之基、廉政之基;
也更加堅定了自覺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感。我們積極探索了新形勢下學校如何加強黨性教育的內在規律和有效路徑,推動全校黨員幹部擦亮了「黨性底色」。
(二)見證了一個科學真理的光輝。
「窯洞裡有馬列主義」。雖然我們離開了延安,但總會感覺難以割捨。為什麼?我想除了我們跋涉寶塔山,徜徉楊家嶺,漫步棗園、王家坪,徘徊梁家河,感受到烽火連天、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感受到七年的知情歲月外,更重要的就是緣於延安的窯洞裡存活著中國革命的真理,始終閃耀著歷久彌新的理論光輝。這裡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集大成」之地,《毛澤東選集》1-4卷,延安時期寫作量占到總量的70%;
這裡還是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奠基」之地,梁家河的初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時刻在感染著我們。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的檢驗。立足於毛澤東思想,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也是我們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和最大亮點。
(三)汲取了一種偉大精神的力量。
「延安精神是幹部教育培訓的永久教材」。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構成了延安精神的「內核」,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途中依然放射出奪目的時代光芒;
在當前,我們學校落實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實現新「三步走」目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延安精神、梁家河初心,在其展現精神魅力的同時,也必將為我們學校的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為我們追求xx的夢想奮力前行,增添不可或缺的精神能量。
(四)喚起了一股接續奮鬥的激情。
「還是自己動手吧」!這是延安時期共產黨人面對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作出的響亮回答。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邊區高級別幹部會議上談及財政經濟問題時說:「最大的一次困難是1940年及1941年,兩次反共摩擦,都在這一時期。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子」。即使是這樣的艱難困苦,但人們精神飽滿,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埋怨,歌聲伴隨笑聲始終迴蕩在延安河谷,這片土地變得朝氣蓬勃、熱烈歡騰。就像當時在陝北公學學習的陳辛火同志的回憶,「紙張困難,就用淡藍色的馬蘭草造的紙寫字,有時還用樺樹皮寫詩。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張張樺樹皮,本身就是串串詩句啊!」。信念堅定、堅強自信、樂觀向上、以苦為樂的精神狀態始終充盈著共產黨人的精神生活。正如埃德加.斯諾所稱頌的那樣:「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無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英雄氣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激情豪邁?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但我們學校還要發展、還要繼續前進,我們是否始終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奮鬥的激情呢?我想,我們必須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為我們一代代的xx民師人的夢想而努力奮鬥!我相信,「最終的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三、要聚焦「四個重點」
傳承延安精神,為學校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要聚焦以下「四個重點」。
(一)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學風。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學風的問題?學風就是作風、就是黨風,就是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體現。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麼學的問題?從歷史角度講,延安時期,毛澤東講話指出:「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還做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著名論著。從政治角度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把學習型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學習是前提,學習好才能服務好,學習好才可能進行創新。從具體工作講,我們存在「本領恐慌」,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形勢的不斷發展,我們適應教育現代化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適應的一面正在提升,要增強辦學治校本領、適應工作,必須不斷學習。從個人和全局角度講,領導幹部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是關乎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大事情。再次,我們要清楚學什麼?第一位的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
第二要學習黨史、國史、校史,這是我們的根和魂;
還要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這是我們成為行家裡手、內行領導的基本功。比如,我們的領導幹部要學習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等;
我們的專業老師要根據所教課程,學習開設課程的背景、課程的歷史和由來、課程能夠帶給學生什麼,只有這樣我們教的才有底氣、學生學得才有興趣。最後,我們要清楚怎麼學?我們要系統學習、而不是零碎的;
我們要抓住重點學習、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我們要向群眾學,而不是「坐而論道」;
我們要聯繫實際學,而不是「虛談廢務」。總之,只有通過學習,黨性才會鞏固、事業才能發展,只有依靠學習才能走向未來。
(二)練好辦學治校的基本功。
我們學習過程中再一次深刻理解了「黨的建設是革命勝利的法寶」。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指出,高校黨組織要把抓好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何為基本功?我想應包含以下幾層意思:基礎、質量、功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質量就是生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三句話應該是對基本功的形象描述。一要抓好黨的建設的基本功。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要在「舉旗定向、管住大局、作好決策、正風肅紀」上下功夫;
要突出抓好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領導幹部「一崗雙責」;
要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二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要在「三全」育人體系上下功夫;
要在突出針對性、實效性上做功課,做到思想上保障、工作上紮實、手段上靈活、質量上可靠、效果上管用;
要摒棄單純的教學觀點、單純的管理觀點等個別認識,增強全局意識、形成整體合力,確保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三)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一是全面深化。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創新精神。面對我校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進一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增強辦學活力,進一步提高辦學效能,進一步提高管黨治黨能力,尤其是落實好第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目標,必須進一步創新。校統攬全局,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深改組要從學校全局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主動,著力破解我校存在的深層次的問題,不斷增強改革的信心與勇氣;
我們的黨員幹部要一門心思謀發展,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守土有責、履職盡責,在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勇於擔當、敢於負責。延安時期,無數仁人志士正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齊聚寶塔山下艱苦奮鬥;
今天,我們全體民師黨員幹部和教職員工更應該傳承好延安精神,在xx民師這片天地里為xx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二是抓好主題。從延安時期「只見公僕不見官」,到楊家嶺七大會址旗座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八個大字,再到今天全國黨員大力踐行的「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無不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勇氣和擔當精神。培訓為我們即將開展主題做了思想上的準備、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心裡走、往實里走;
要與學習貫徹我校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幹部大會精神、從嚴治黨大會精神結合起來,把學習成效體現到增強黨性、提高能力、改進作風、推動工作上來,確保不走過場、取得實效,切實推動為謀發展,為人民辦好滿意的教育。
(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
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這次學習培訓後,我想大家對這句話應該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想要突出兩個方面:一是要守紀律講規矩。延安初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嚴重受挫的低谷時期,根據地也岌岌可危,黨處於極大的困境中,我們如何打破的困境呢?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加強黨的紀律建設,通過嚴明的紀律建設,我們黨和軍隊樹立了形象、凝聚了力量、統一了意志、取得了勝利。今天,在我們全黨全國人民奮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還存在著「四個危險」和「四大考驗」;
我們在實現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征途中,還存在著「四個有待」,還存在幹部作風不實、作為不大和撞鐘問題,怎麼辦?我想最重要的也是用鐵的紀律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黨員幹部隊伍,要講政治、講大局、講紀律、講正氣,讓守紀律講規矩成為我校管黨治黨的強大精神。二是講團結。我在6月份全校幹部大會上講過,我們要堅持一個根本原則,那就是團結。正如毛主席在黨的七大預備會上所要求的那樣,我們要「團結得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因為團結就是力量。我希望我們各基層班子、我們的每位同志都能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要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珍惜團結,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心一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任何困難都會被我們戰勝?
同志們,習近平總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中國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奮勇前進。我相信,當一座座高樓在我們校園拔地而起地時候,我們的民師精神也一定會拔節生長、巍然聳立。
回顧這次學習培訓,可以用「三堂課」來簡要概括:
第一堂課:千里赴延安。
1938年,瑞士記者瓦爾特.博斯哈德來到延安,他吃驚地寫道:「我們越接近紅色首都,就越能看到大量年輕中國人的身影,個個背著簡單的行李徒步走到這裡,希望能加入夢寐以求的八路軍。這條路就是一條朝聖之路,延安就是下一代心目中的麥加聖城。這一代人被戰火從學校里趕出來,背井離鄉,期望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歸宿」。8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又一次千里赴延安,追尋共產黨人的初心,早上9點多從學校出發,晚上11點多到達,歷經14個多小時,一路上儘管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不便,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心馳神往、精神抖擻,原因何在?只因我們想穿過歷史長河,再一次親身感受那信仰堅定、樂觀進取、熱血沸騰的革命歲月,再一次追尋那永存的紅色基因。這未嘗不是一堂課,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堂思想政治課。
第二堂課:五天的集中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說,「作為一個人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梁家河村黨總支部書記,以親身經歷為我們上了一堂現場教學課,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延川梁家河帶領父老鄉親艱苦創業、修田打壩、鋪砌公路、籌建沼氣、興建鐵藝社、經商便民、勇過「五關」等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習總書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和擔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懷。舊址無聲,基因永存。那一孔孔窯洞、一坐坐庭院、一件件文物讓我們感受到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同甘共苦的歷史記憶。學習節奏緊湊、紀律嚴明。激情課堂、教學研討、課後健步走、路上歌聲飛揚,遵規守紀,可以說,我們這幾天的課程就是身體力行地踐行了毛主席為抗大確定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第三堂課:把所學所悟所獲化作自身擔當負責的力量。
學習教育的目的在於實踐應用。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要深入思考黨中央毛主席到延安後為什麼能帶領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直到取得全國的勝利?習總書記為什麼能從延安七年的知情到大國領袖,帶領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作為xx的高校怎麼正視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們學校怎麼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保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等等。這是一堂大課,需要我們每位黨員幹部積極思考、認真備課,盡最大努力考出一個好成績?
二、收穫了「四個一」
我們這次培訓達到了預期效果,不虛此行。
(一)突出了一條黨性錘鍊的主線。
「中國的命運完全寄托在中國共產黨」。這次學習培訓讓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代表中國正確的政治方向;
進一步增強了黨性修養,提升了政治素養、堅定了革命信仰;
進一步夯實了信仰之基、從政之基、廉政之基;
也更加堅定了自覺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感。我們積極探索了新形勢下學校如何加強黨性教育的內在規律和有效路徑,推動全校黨員幹部擦亮了「黨性底色」。
(二)見證了一個科學真理的光輝。
「窯洞裡有馬列主義」。雖然我們離開了延安,但總會感覺難以割捨。為什麼?我想除了我們跋涉寶塔山,徜徉楊家嶺,漫步棗園、王家坪,徘徊梁家河,感受到烽火連天、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感受到七年的知情歲月外,更重要的就是緣於延安的窯洞裡存活著中國革命的真理,始終閃耀著歷久彌新的理論光輝。這裡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集大成」之地,《毛澤東選集》1-4卷,延安時期寫作量占到總量的70%;
這裡還是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奠基」之地,梁家河的初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時刻在感染著我們。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的檢驗。立足於毛澤東思想,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也是我們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和最大亮點。
(三)汲取了一種偉大精神的力量。
「延安精神是幹部教育培訓的永久教材」。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構成了延安精神的「內核」,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途中依然放射出奪目的時代光芒;
在當前,我們學校落實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實現新「三步走」目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延安精神、梁家河初心,在其展現精神魅力的同時,也必將為我們學校的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為我們追求xx的夢想奮力前行,增添不可或缺的精神能量。
(四)喚起了一股接續奮鬥的激情。
「還是自己動手吧」!這是延安時期共產黨人面對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作出的響亮回答。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邊區高級別幹部會議上談及財政經濟問題時說:「最大的一次困難是1940年及1941年,兩次反共摩擦,都在這一時期。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子」。即使是這樣的艱難困苦,但人們精神飽滿,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埋怨,歌聲伴隨笑聲始終迴蕩在延安河谷,這片土地變得朝氣蓬勃、熱烈歡騰。就像當時在陝北公學學習的陳辛火同志的回憶,「紙張困難,就用淡藍色的馬蘭草造的紙寫字,有時還用樺樹皮寫詩。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張張樺樹皮,本身就是串串詩句啊!」。信念堅定、堅強自信、樂觀向上、以苦為樂的精神狀態始終充盈著共產黨人的精神生活。正如埃德加.斯諾所稱頌的那樣:「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無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英雄氣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激情豪邁?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但我們學校還要發展、還要繼續前進,我們是否始終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奮鬥的激情呢?我想,我們必須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為我們一代代的xx民師人的夢想而努力奮鬥!我相信,「最終的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三、要聚焦「四個重點」
傳承延安精神,為學校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要聚焦以下「四個重點」。
(一)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學風。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學風的問題?學風就是作風、就是黨風,就是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體現。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麼學的問題?從歷史角度講,延安時期,毛澤東講話指出:「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還做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著名論著。從政治角度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把學習型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學習是前提,學習好才能服務好,學習好才可能進行創新。從具體工作講,我們存在「本領恐慌」,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形勢的不斷發展,我們適應教育現代化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適應的一面正在提升,要增強辦學治校本領、適應工作,必須不斷學習。從個人和全局角度講,領導幹部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是關乎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大事情。再次,我們要清楚學什麼?第一位的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
第二要學習黨史、國史、校史,這是我們的根和魂;
還要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這是我們成為行家裡手、內行領導的基本功。比如,我們的領導幹部要學習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等;
我們的專業老師要根據所教課程,學習開設課程的背景、課程的歷史和由來、課程能夠帶給學生什麼,只有這樣我們教的才有底氣、學生學得才有興趣。最後,我們要清楚怎麼學?我們要系統學習、而不是零碎的;
我們要抓住重點學習、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我們要向群眾學,而不是「坐而論道」;
我們要聯繫實際學,而不是「虛談廢務」。總之,只有通過學習,黨性才會鞏固、事業才能發展,只有依靠學習才能走向未來。
(二)練好辦學治校的基本功。
我們學習過程中再一次深刻理解了「黨的建設是革命勝利的法寶」。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指出,高校黨組織要把抓好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何為基本功?我想應包含以下幾層意思:基礎、質量、功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質量就是生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三句話應該是對基本功的形象描述。一要抓好黨的建設的基本功。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要在「舉旗定向、管住大局、作好決策、正風肅紀」上下功夫;
要突出抓好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領導幹部「一崗雙責」;
要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二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要在「三全」育人體系上下功夫;
要在突出針對性、實效性上做功課,做到思想上保障、工作上紮實、手段上靈活、質量上可靠、效果上管用;
要摒棄單純的教學觀點、單純的管理觀點等個別認識,增強全局意識、形成整體合力,確保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的高質量完成。
(三)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一是全面深化。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創新精神。面對我校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進一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增強辦學活力,進一步提高辦學效能,進一步提高管黨治黨能力,尤其是落實好第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目標,必須進一步創新。校統攬全局,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深改組要從學校全局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主動,著力破解我校存在的深層次的問題,不斷增強改革的信心與勇氣;
我們的黨員幹部要一門心思謀發展,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守土有責、履職盡責,在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勇於擔當、敢於負責。延安時期,無數仁人志士正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齊聚寶塔山下艱苦奮鬥;
今天,我們全體民師黨員幹部和教職員工更應該傳承好延安精神,在xx民師這片天地里為xx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二是抓好主題。從延安時期「只見公僕不見官」,到楊家嶺七大會址旗座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八個大字,再到今天全國黨員大力踐行的「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無不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勇氣和擔當精神。培訓為我們即將開展主題做了思想上的準備、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心裡走、往實里走;
要與學習貫徹我校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幹部大會精神、從嚴治黨大會精神結合起來,把學習成效體現到增強黨性、提高能力、改進作風、推動工作上來,確保不走過場、取得實效,切實推動為謀發展,為人民辦好滿意的教育。
(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
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這次學習培訓後,我想大家對這句話應該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想要突出兩個方面:一是要守紀律講規矩。延安初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嚴重受挫的低谷時期,根據地也岌岌可危,黨處於極大的困境中,我們如何打破的困境呢?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加強黨的紀律建設,通過嚴明的紀律建設,我們黨和軍隊樹立了形象、凝聚了力量、統一了意志、取得了勝利。今天,在我們全黨全國人民奮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還存在著「四個危險」和「四大考驗」;
我們在實現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征途中,還存在著「四個有待」,還存在幹部作風不實、作為不大和撞鐘問題,怎麼辦?我想最重要的也是用鐵的紀律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黨員幹部隊伍,要講政治、講大局、講紀律、講正氣,讓守紀律講規矩成為我校管黨治黨的強大精神。二是講團結。我在6月份全校幹部大會上講過,我們要堅持一個根本原則,那就是團結。正如毛主席在黨的七大預備會上所要求的那樣,我們要「團結得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因為團結就是力量。我希望我們各基層班子、我們的每位同志都能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要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珍惜團結,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心一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任何困難都會被我們戰勝?
同志們,習近平總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中國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奮勇前進。我相信,當一座座高樓在我們校園拔地而起地時候,我們的民師精神也一定會拔節生長、巍然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