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中的精神瑰寶。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結合高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要求,將「四史」融入課程研究,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歷史思維,拓展歷史視野,從歷史中感悟初心,在百年奮鬥中牢記使命,不斷增強為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關鍵詞]「四史」;教學;研究。
[課題項目]2019年度昆明醫科大學校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作者簡介]鄭海濤(1980—),女,山東煙台人,碩士研究生,昆明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王繼才(通信作者)(1975—),山東棗莊人,博士研究生,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醫學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46-00-02[收稿日期]2020-10-01。
一、「四史」融入的重要意義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探索、奮鬥與發展中形成的政治財富。今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同時,通過「四史」融入課程,使大學生能夠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了解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融入路徑
(一)運用課堂教學,講好「四史」紅色故事。
1.從「四史」中傳承紅色基因,明確時代使命和責任。結合「四史」回顧歷史、感悟初心,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信仰力量,激發新時代大學生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增強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的行動力,奮力擔當新時代新使命。同時結合「四史」講清楚新時代對時代新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本領才幹和擔當精神的要求,使大學生能夠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並且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成為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和有奉獻的時代新人。
2.從「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好正確的人生規劃。通過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教育大學生們要樹立信仰、堅守初心,做好正確的人生規劃,在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中彰顯個人的人生價值。
3.從「四史」中感悟高尚與純粹,堅定崇高理想信念。感悟中國共產黨人高尚純粹的理想人格,從理想信念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理順「四史」的歷史邏輯。回顧歷史,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先進分子堅持信仰、秉持初心,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這些都是「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為培育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艱苦奮鬥提供充沛的精神養料,也是思政課教學的最好教材,需要進一步挖掘和宣傳,這些事例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與堅定初心。
4.從「四史」中追憶先輩的革命初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角度,以革命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以後發生的典型故事為依託,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體悟真理,堅定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四史」教育是培植愛國奮鬥精神的智慧之源。愛國奮鬥精神是貫穿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歷程的一條主線,是愛國主義和奮鬥精神內在印證和統一的整體,是新時代一種重要的精神標識,是以黨史教育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精神指向,是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堅定「四個自信」提供現實的動力。
5.從「四史」中探尋規律,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機活力。只有透過歷史的表象,探尋歷史長河中的規律性認識,才能真正揭示中華民族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根本原因,才能使價值觀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四史」融入,使大學生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不同發展階段的時代特點和思想指引,凝結著黨和人民的智慧。正確看待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刻汲取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有益啟示,讓大學生從價值觀層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追求,從而生動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機活力。
6.從「四史」中吸收借鑑優秀道德成果,錘鍊品德修為。以不同歷史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感人的故事為主線,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將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優良道德品質,立體生動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詮釋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與道德風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道德,從中吸收借鑑優秀道德成果,使其遵守公民道德準則,對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領域中的理論和知識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道德規範以及個人品德提升的路徑有精準的把握。
7.從「四史」中見證共和國的法治印跡,培養法治思維。汲取法治的智慧,通過講授堅定執行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歷史制度,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徵和運行機制,以史鑑今、資政育人,充分發掘在黨史、國史和改革開放以來誕生的諸多第一次、偉大創舉和標誌性首創案例,使大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治體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養法治思維,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促使大學生以實際行動帶動社會其他成員崇德向善。(二)利用社會實踐,把握「四史」價值意蘊。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讓思政課活起來。高校通過寒假、暑期社會實踐,由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到實踐教學過程的深化提升,使「四史」教育立體起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社會實踐,利用假期參觀傳統教育館、革命活動舊址等,走進紅色基地、聆聽歷史故事,通過觀看一張張反映當年戰鬥場景的圖片、一件件戰士們使用過的武器和生活用具,傾聽一個個英雄的事跡,重溫革命先烈大無畏的氣概,接受深刻而生動的紅色教育。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深刻感悟紅色資源的核心和精髓,銘記那段革命歷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建設和改革發展的今天,與時俱進,錘鍊升華,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三)運用網絡手段,拓展「四史」教育廣度。
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實現隨時隨地拓展「四史」教育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利用微信、qq等網絡平台做好「四史」知識拓展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網絡平台,開展「紅色育人課堂」;利用線上線下多種載體,提升「四史」學習的有效性,例如推送ppt,推薦「四史」相關影片,分享紅色經典。高校也可以打造「四史」教育講堂,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潛移默化融入紅色故事元素,用有血有肉的內容吸引學生,開展入腦入心、有聲有色的網絡直播教育,在思想和情感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歷史情境中體悟真理,夯實「四史」學習力度,以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與感染力,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
三、結語
回望來時路、堅定前行路。「四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中國夢,在長期的探索、奮鬥、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彌足珍貴的精神瑰寶。在百年黨史中感悟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是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應有之義。通過積極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通過歷史與現實的連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理順「四史」的歷史邏輯,從「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氣,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引導青年學子把握當代中國實情和自身實際,明確定位和方向,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奮鬥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忻平,陶雪松.讓「四史」學習融入思政課堂[n].解放日報,2020-08-20。
[3]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關鍵詞]「四史」;教學;研究。
[課題項目]2019年度昆明醫科大學校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作者簡介]鄭海濤(1980—),女,山東煙台人,碩士研究生,昆明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王繼才(通信作者)(1975—),山東棗莊人,博士研究生,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醫學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46-00-02[收稿日期]2020-10-01。
一、「四史」融入的重要意義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探索、奮鬥與發展中形成的政治財富。今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同時,通過「四史」融入課程,使大學生能夠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了解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融入路徑
(一)運用課堂教學,講好「四史」紅色故事。
1.從「四史」中傳承紅色基因,明確時代使命和責任。結合「四史」回顧歷史、感悟初心,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信仰力量,激發新時代大學生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增強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的行動力,奮力擔當新時代新使命。同時結合「四史」講清楚新時代對時代新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本領才幹和擔當精神的要求,使大學生能夠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並且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成為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和有奉獻的時代新人。
2.從「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好正確的人生規劃。通過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教育大學生們要樹立信仰、堅守初心,做好正確的人生規劃,在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中彰顯個人的人生價值。
3.從「四史」中感悟高尚與純粹,堅定崇高理想信念。感悟中國共產黨人高尚純粹的理想人格,從理想信念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理順「四史」的歷史邏輯。回顧歷史,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先進分子堅持信仰、秉持初心,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這些都是「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為培育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艱苦奮鬥提供充沛的精神養料,也是思政課教學的最好教材,需要進一步挖掘和宣傳,這些事例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與堅定初心。
4.從「四史」中追憶先輩的革命初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角度,以革命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以後發生的典型故事為依託,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體悟真理,堅定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四史」教育是培植愛國奮鬥精神的智慧之源。愛國奮鬥精神是貫穿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歷程的一條主線,是愛國主義和奮鬥精神內在印證和統一的整體,是新時代一種重要的精神標識,是以黨史教育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精神指向,是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堅定「四個自信」提供現實的動力。
5.從「四史」中探尋規律,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機活力。只有透過歷史的表象,探尋歷史長河中的規律性認識,才能真正揭示中華民族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根本原因,才能使價值觀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四史」融入,使大學生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不同發展階段的時代特點和思想指引,凝結著黨和人民的智慧。正確看待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刻汲取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有益啟示,讓大學生從價值觀層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追求,從而生動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機活力。
6.從「四史」中吸收借鑑優秀道德成果,錘鍊品德修為。以不同歷史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感人的故事為主線,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將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優良道德品質,立體生動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詮釋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與道德風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道德,從中吸收借鑑優秀道德成果,使其遵守公民道德準則,對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領域中的理論和知識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道德規範以及個人品德提升的路徑有精準的把握。
7.從「四史」中見證共和國的法治印跡,培養法治思維。汲取法治的智慧,通過講授堅定執行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歷史制度,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徵和運行機制,以史鑑今、資政育人,充分發掘在黨史、國史和改革開放以來誕生的諸多第一次、偉大創舉和標誌性首創案例,使大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治體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養法治思維,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促使大學生以實際行動帶動社會其他成員崇德向善。(二)利用社會實踐,把握「四史」價值意蘊。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讓思政課活起來。高校通過寒假、暑期社會實踐,由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到實踐教學過程的深化提升,使「四史」教育立體起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社會實踐,利用假期參觀傳統教育館、革命活動舊址等,走進紅色基地、聆聽歷史故事,通過觀看一張張反映當年戰鬥場景的圖片、一件件戰士們使用過的武器和生活用具,傾聽一個個英雄的事跡,重溫革命先烈大無畏的氣概,接受深刻而生動的紅色教育。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深刻感悟紅色資源的核心和精髓,銘記那段革命歷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建設和改革發展的今天,與時俱進,錘鍊升華,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三)運用網絡手段,拓展「四史」教育廣度。
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實現隨時隨地拓展「四史」教育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利用微信、qq等網絡平台做好「四史」知識拓展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網絡平台,開展「紅色育人課堂」;利用線上線下多種載體,提升「四史」學習的有效性,例如推送ppt,推薦「四史」相關影片,分享紅色經典。高校也可以打造「四史」教育講堂,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潛移默化融入紅色故事元素,用有血有肉的內容吸引學生,開展入腦入心、有聲有色的網絡直播教育,在思想和情感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歷史情境中體悟真理,夯實「四史」學習力度,以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與感染力,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
三、結語
回望來時路、堅定前行路。「四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中國夢,在長期的探索、奮鬥、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彌足珍貴的精神瑰寶。在百年黨史中感悟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是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應有之義。通過積極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通過歷史與現實的連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理順「四史」的歷史邏輯,從「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氣,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引導青年學子把握當代中國實情和自身實際,明確定位和方向,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奮鬥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忻平,陶雪松.讓「四史」學習融入思政課堂[n].解放日報,2020-08-20。
[3]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