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看了些創新的書,聽了些創新的課,但總感覺我們很缺少能夠指導現階段中小企業的創新實踐的方法論。
我不是什麼大師,提不出什麼系統和理念。只是對這個問題很有些興趣:在當前的國際形式格局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創新?在這裡瞎談一點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創新的起點。
一切創新皆有源點,我們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的原點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這有二個層次:一是,如何滿足需求;二是,如何引領需求。企業的運營是圍繞著如何解決用戶問題來實現自我價值的。
從滿足需求來說,現在我們是供大於求的市場結構,消費者的各類需求都有著無數公司、無數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假設我們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是確定的,那麼我們創新的起點應該是:對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升級創新,以期實現更好的功能、更低的成本、更好的體驗。
比如我們的家庭計算機,從最初的386到486到586,一直到現在各種功能不同的筆記本和超級本。誰能在功能、成本、體驗的不同維度創新出來,誰就能在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
比如apple(輕薄+時尚)、ibm(質量穩定)、dell(可定製+性價比)、hp(高配置)、東芝(新技術)等,都在不同的維度都各有所長。
而引領需求的創新,在這方面做出成就的,我們都會對其頂禮膜拜,因為他們改變了世界。比如發明錄音機和隨身聽的盛田昭夫、發明大哥大手機的馬丁庫帕、發明電冰箱的布萊頓和孟德斯。
在1584年至1889年的三百年里,英國人約翰•哈林頓、亞歷山大•卡明斯、約瑟夫•布拉梅以三代人的持續創新和改進,最終搞出了號稱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抽水馬桶。
抽水馬桶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於-1大眾化2高頻3體驗突破4複雜功能簡單實現(用一個按鈕解決)。喬布斯的極簡主義思想或許來源於此。
創新的條件。
a當我們觀察到世界趨勢發生變化的時候,且當這些變化可以引發某一個行業要素或市場要素十倍速變化時,那是最好的時機。
我們知道,小米手機的爆發是抓住了時代的機遇(4g普及),當蘋果三星的智能機從小眾用戶推向中高端用戶時,高性價比的小米手機的出現正好能滿足被蘋果三星吊起胃口的中低端用戶的需求。彼時,市場到位,性價比到位,替代性到位,一切剛剛正好。
b當社會風氣和社會觀念多元化的時候,當人們對創新事物包容度較高的時候。
唐代是我們最璀璨的時代,詩詞產品的創新達到歷史最高峰: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王之煥等創新者橫空出世,冠絕一時。這得益於唐代的思想解放和觀念融合。
李唐大力倡儒為其統治服務,又把老子作為自己的先祖,印度佛教又正好傳入中土。所以唐代名士,有儒家的立志事功、兼濟天下的一面,有道家恬淡優遊、鍾情藝術的一面,還有佛宗空明自在,隨緣任運的一面。
而唐代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君王土民們對新奇事物的包容兼蓄的觀念是唐代詩詞產品不斷創新的土壤。
c當技術積累成熟、生產研發和供應鏈相關的要素齊備的時候。
福特t型車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爆款,最高年銷售1500萬輛。它是採用流水線規模化來生產,它採用一個型號和顏色來滿足大眾物美價廉的剛需。它最終將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從728個小時降至12.5小時,將車價從850美元降至290美元,最終引爆了全球市場。
福特能做到這些,除了他本人英明神武、天縱英才外,還得益於:麥克斯韋發明電磁理論,從而誕生了發動機和電磁點火技術,以及流水線工序和標準化作業的管理理念的成熟。
d當企業體制和組織鼓勵創新的時候。
吉姆•柯林斯說:「偉大的要想生存,必須擁有一個持久的觀念,這個觀念屬於整個。不是圍繞著一個人或一個產品,而是圍繞著一個決定公司發展目標的思想體系而建立起來的」。所以只有當企業擁有了持續創新的基因時,創新才能在企業中發生。
建立於1902年的3m公司以善於創新知名。在其百年歷史中已開發出六萬多種高品質產品。他們公司有明確規定,每年銷售額的30%要來自前4年研製的新產品,銷售額的10%要來自1年內上市的新產品,從而使企業和員工形成一種強烈的創新緊迫感。
3m公司五位創始人剛開始的項目是開礦採掘金剛砂,但採掘出來的卻是沒有什麼價值的礦砂,後來發現,礦砂可以製造砂紙,從此產品創新和行業拓展之路一發而不可收,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文化也就此奠基?
3m公司規定,絕不隨便扼殺任何新的構想。公司管理者都懂得「把嘴巴閉起來,把手放在口袋裡」,充分授權相信員工,千方百計鼓勵和支持員工的創新行動,寬容的對待創新中的挫折和失敗,最終成就了3m公司。
e當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出現的時候。
創新條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你」。當你站在時代的拐點上,用敏銳的洞察力發現變革機會的時候,如果敢於放手一博,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都將事業有成。如果你還具有超過常人的堅強心志、對於某方面某領域的極致追求、還善於聚擾人心和統領夢想,那麼大事可期。
我個人最佩服的創新者當屬「比爾蓋茨」。他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將產品輸出到全球每個家庭中。在微機初發時代,他用dos系統創新了機器語言,讓微機應用開始普及;在網絡時代,他用windows系統創新了人機互動介面和機器之間的互聯互通,開創了局域互聯的先河;再之後他用office系統和sql資料庫,讓計算機成為每個公司和家庭不可缺少之物。
熊彼特說:「只有創新者才能稱之為企業家,如果不創新,只能稱之為管理者」。我深以為然。但重要的補充是,如果一個企業家能夠營造出一個創新的環境,讓公司的員工都能持續創新,那麼他可以稱為創新管理者。
當前中國,我們太需要這類創新管理者了。阿里項目制、騰訊賽馬制、頭條小團隊制都在做類似的自組織創新,但還是有太濃的kpi導向味道,創新不應該是一個任務,而應該是一種自動自發的價值觀。
創新的切入方法。
李善友教授有自己的創新之道。他從哲科思維出發,來找到創新的切入點。用還原論來做組合創新,用進化論來做分形創新,用湧現論來做自組織創新,用理念論來做破界創新。
核心體系是通過對企業發展的深度認知,找到企業的第一性原理,用以上四種方式來跨域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的創新。
我認可李善友教授的創新理論有一定的高度,對深度思考者會有啟迪。但我也認為很多企業管理者是領悟和應用不了的,原因在於缺少對中小企業的具體實踐指導。
那創新應該如何具體的切入?我整理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1)組織結構方向:這是企業創新的第一步,一個新生事物要存活下來,要建立不同的文化、體制、機制來確保。
最好方式是為創業務設立獨立部門並構建獨立的流程。如果是特別重大的項目創新,更好的方式是設立獨立公司,脫離總部母體,在地理和文化上形成隔離,在體系外創新。
同時可設立二元kpi(千萬不能用老業務的要求和標準來管理新業務)。企業發展的最終呈現,必然是當前業務與創新業務的二元驅動的方式,來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戰略創新方向:戰略是為確立企業根本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而採取必需的行動序列和資源配置。戰略如何創新?主要靠「想」。我們用時間、空間、人間的三個維度來設想,找到市場和競爭格局下的新戰略和新路徑。
時間維度:三年五年十年之後,市場還有多大?競爭格局如何?;空間維度:技術發展、行業融合、品類發展對我們的影響,如何進行上下游或跨行業的合縱聯橫來打開突破口?;人間維度:用戶需求和偏好將如何發生變化?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對90後、00後應該如何提供?當每個用戶成為個體/媒體表達者後,我們應該如何營銷。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戰略創新。它在使命引領下(興復漢室),對行業競爭格局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創新的戰略方向(聯孫抗曹)。
最關鍵的是進行了戰略路徑設計:一先取地利(建立荊州益州根據地)、二再修人和(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三待天時而動(從荊州益州兵分兩路以取中原)。相比較其它諸侯的只想擴充地盤(呂布)、只想早當天子(袁術)、只想安穩日子(劉表),高下立判。
(3)商業模式方向:商業模式這個詞比較大,很多人的理解也不一致,我認為比較科學的定義是:如何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為企業實現收入的方式。沃爾瑪直營連鎖、麥當勞加盟連鎖、安利多層直銷、dell定製直銷都是優秀的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一般包括價值創造、價值交付、價值獲得三個環節,創新可以從這三個環節來考慮。360的三級火箭模型,價值創造是免費的安全衛士,價值交付是360瀏覽器的流量入口(捆綁安全衛士來安裝),價值獲得是瀏覽器的導航廣告(幫助企業付費導流)。
(4)產品創新方向:產品創新的三個維度,分別是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情感創新。
形式創新包括:外觀、包裝和風格,新瓶裝舊酒是很多企業屢試不爽的手段。
內容創新包括:設計、功能、構造和使用方式,索尼的walkman是相對於上一代的錄音機在設計、功能、構造和使用方式上全面的創新升級。
情感創新包括:身份、形象、和情感表達,roseonly用每個用戶終身綁定只能為一位異性朋友送花的方式,將情感表達用到極致。
(5)服務創新方向:也有三類不同的情況。
1是在現有的服務框架下創新,本質是上在某個環節上做到超預期。比如麥當勞的用戶叫餐後的標準等待時間、春秋航空的低價格的全經濟艙航班。
2是打破現有服務格局的創新,比如海灣戰爭時期,cnn用創新的24小時全新聞滾動播報的方式成為四大巨頭之一。
3是實現服務與產品的互相轉換與融合。也就是我經常講的-產品服務化,服務產品化。
讓買車變成租車,把握用戶的需求是要實現從a點到b點的移動,再發展到共享打車,從全產品演化到全服務,再把服務用標準化產品的模式來提供,這是神州公司的創新。
(6)用戶體驗方向:用戶體驗是用戶對其需求滿足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覺或價值判斷。
用大家最為熟悉的網上購物為例,現在我們對配送時間的要求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快,企業和用戶其實為此支持了大量的成本,為何?就因為這樣能夠讓我們快速獲得貨品到手的驚喜體驗感。而在國外,配送時間一周以上是很平常的事。
用戶體驗的創新可以從娛樂化(360,你的開機速度打敗了99%的人)、互動化(小米的參與感)、人性化(前進公司的現場將支票給投保人)、精神化(簽名版、紀念版、限量版)四個方面來考慮。
最後我想講的幾點:
1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最重要的創新因素。
2創新的方法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運用,不然失敗是高機率的事。
3創新不僅僅是以上這些大的層面,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也可以進行各種微創新。比如,有效學習和應用excel和erp這樣的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製造型企業可以學習和應用豐田tps來優化改造流程,減少浪費。這都是創新。
所以,我們在工作過程有不斷精益不斷優化的理念,大創新和微創新都會以一定的機率出現。這樣的工作理念才是我們創新的基因。
我不是什麼大師,提不出什麼系統和理念。只是對這個問題很有些興趣:在當前的國際形式格局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創新?在這裡瞎談一點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創新的起點。
一切創新皆有源點,我們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的原點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這有二個層次:一是,如何滿足需求;二是,如何引領需求。企業的運營是圍繞著如何解決用戶問題來實現自我價值的。
從滿足需求來說,現在我們是供大於求的市場結構,消費者的各類需求都有著無數公司、無數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假設我們現有的產品和服務是確定的,那麼我們創新的起點應該是:對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升級創新,以期實現更好的功能、更低的成本、更好的體驗。
比如我們的家庭計算機,從最初的386到486到586,一直到現在各種功能不同的筆記本和超級本。誰能在功能、成本、體驗的不同維度創新出來,誰就能在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
比如apple(輕薄+時尚)、ibm(質量穩定)、dell(可定製+性價比)、hp(高配置)、東芝(新技術)等,都在不同的維度都各有所長。
而引領需求的創新,在這方面做出成就的,我們都會對其頂禮膜拜,因為他們改變了世界。比如發明錄音機和隨身聽的盛田昭夫、發明大哥大手機的馬丁庫帕、發明電冰箱的布萊頓和孟德斯。
在1584年至1889年的三百年里,英國人約翰•哈林頓、亞歷山大•卡明斯、約瑟夫•布拉梅以三代人的持續創新和改進,最終搞出了號稱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抽水馬桶。
抽水馬桶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於-1大眾化2高頻3體驗突破4複雜功能簡單實現(用一個按鈕解決)。喬布斯的極簡主義思想或許來源於此。
創新的條件。
a當我們觀察到世界趨勢發生變化的時候,且當這些變化可以引發某一個行業要素或市場要素十倍速變化時,那是最好的時機。
我們知道,小米手機的爆發是抓住了時代的機遇(4g普及),當蘋果三星的智能機從小眾用戶推向中高端用戶時,高性價比的小米手機的出現正好能滿足被蘋果三星吊起胃口的中低端用戶的需求。彼時,市場到位,性價比到位,替代性到位,一切剛剛正好。
b當社會風氣和社會觀念多元化的時候,當人們對創新事物包容度較高的時候。
唐代是我們最璀璨的時代,詩詞產品的創新達到歷史最高峰: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王之煥等創新者橫空出世,冠絕一時。這得益於唐代的思想解放和觀念融合。
李唐大力倡儒為其統治服務,又把老子作為自己的先祖,印度佛教又正好傳入中土。所以唐代名士,有儒家的立志事功、兼濟天下的一面,有道家恬淡優遊、鍾情藝術的一面,還有佛宗空明自在,隨緣任運的一面。
而唐代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君王土民們對新奇事物的包容兼蓄的觀念是唐代詩詞產品不斷創新的土壤。
c當技術積累成熟、生產研發和供應鏈相關的要素齊備的時候。
福特t型車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爆款,最高年銷售1500萬輛。它是採用流水線規模化來生產,它採用一個型號和顏色來滿足大眾物美價廉的剛需。它最終將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從728個小時降至12.5小時,將車價從850美元降至290美元,最終引爆了全球市場。
福特能做到這些,除了他本人英明神武、天縱英才外,還得益於:麥克斯韋發明電磁理論,從而誕生了發動機和電磁點火技術,以及流水線工序和標準化作業的管理理念的成熟。
d當企業體制和組織鼓勵創新的時候。
吉姆•柯林斯說:「偉大的要想生存,必須擁有一個持久的觀念,這個觀念屬於整個。不是圍繞著一個人或一個產品,而是圍繞著一個決定公司發展目標的思想體系而建立起來的」。所以只有當企業擁有了持續創新的基因時,創新才能在企業中發生。
建立於1902年的3m公司以善於創新知名。在其百年歷史中已開發出六萬多種高品質產品。他們公司有明確規定,每年銷售額的30%要來自前4年研製的新產品,銷售額的10%要來自1年內上市的新產品,從而使企業和員工形成一種強烈的創新緊迫感。
3m公司五位創始人剛開始的項目是開礦採掘金剛砂,但採掘出來的卻是沒有什麼價值的礦砂,後來發現,礦砂可以製造砂紙,從此產品創新和行業拓展之路一發而不可收,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文化也就此奠基?
3m公司規定,絕不隨便扼殺任何新的構想。公司管理者都懂得「把嘴巴閉起來,把手放在口袋裡」,充分授權相信員工,千方百計鼓勵和支持員工的創新行動,寬容的對待創新中的挫折和失敗,最終成就了3m公司。
e當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出現的時候。
創新條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你」。當你站在時代的拐點上,用敏銳的洞察力發現變革機會的時候,如果敢於放手一博,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都將事業有成。如果你還具有超過常人的堅強心志、對於某方面某領域的極致追求、還善於聚擾人心和統領夢想,那麼大事可期。
我個人最佩服的創新者當屬「比爾蓋茨」。他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將產品輸出到全球每個家庭中。在微機初發時代,他用dos系統創新了機器語言,讓微機應用開始普及;在網絡時代,他用windows系統創新了人機互動介面和機器之間的互聯互通,開創了局域互聯的先河;再之後他用office系統和sql資料庫,讓計算機成為每個公司和家庭不可缺少之物。
熊彼特說:「只有創新者才能稱之為企業家,如果不創新,只能稱之為管理者」。我深以為然。但重要的補充是,如果一個企業家能夠營造出一個創新的環境,讓公司的員工都能持續創新,那麼他可以稱為創新管理者。
當前中國,我們太需要這類創新管理者了。阿里項目制、騰訊賽馬制、頭條小團隊制都在做類似的自組織創新,但還是有太濃的kpi導向味道,創新不應該是一個任務,而應該是一種自動自發的價值觀。
創新的切入方法。
李善友教授有自己的創新之道。他從哲科思維出發,來找到創新的切入點。用還原論來做組合創新,用進化論來做分形創新,用湧現論來做自組織創新,用理念論來做破界創新。
核心體系是通過對企業發展的深度認知,找到企業的第一性原理,用以上四種方式來跨域非連續性,實現第二曲線的創新。
我認可李善友教授的創新理論有一定的高度,對深度思考者會有啟迪。但我也認為很多企業管理者是領悟和應用不了的,原因在於缺少對中小企業的具體實踐指導。
那創新應該如何具體的切入?我整理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1)組織結構方向:這是企業創新的第一步,一個新生事物要存活下來,要建立不同的文化、體制、機制來確保。
最好方式是為創業務設立獨立部門並構建獨立的流程。如果是特別重大的項目創新,更好的方式是設立獨立公司,脫離總部母體,在地理和文化上形成隔離,在體系外創新。
同時可設立二元kpi(千萬不能用老業務的要求和標準來管理新業務)。企業發展的最終呈現,必然是當前業務與創新業務的二元驅動的方式,來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戰略創新方向:戰略是為確立企業根本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而採取必需的行動序列和資源配置。戰略如何創新?主要靠「想」。我們用時間、空間、人間的三個維度來設想,找到市場和競爭格局下的新戰略和新路徑。
時間維度:三年五年十年之後,市場還有多大?競爭格局如何?;空間維度:技術發展、行業融合、品類發展對我們的影響,如何進行上下游或跨行業的合縱聯橫來打開突破口?;人間維度:用戶需求和偏好將如何發生變化?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對90後、00後應該如何提供?當每個用戶成為個體/媒體表達者後,我們應該如何營銷。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戰略創新。它在使命引領下(興復漢室),對行業競爭格局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創新的戰略方向(聯孫抗曹)。
最關鍵的是進行了戰略路徑設計:一先取地利(建立荊州益州根據地)、二再修人和(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三待天時而動(從荊州益州兵分兩路以取中原)。相比較其它諸侯的只想擴充地盤(呂布)、只想早當天子(袁術)、只想安穩日子(劉表),高下立判。
(3)商業模式方向:商業模式這個詞比較大,很多人的理解也不一致,我認為比較科學的定義是:如何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為企業實現收入的方式。沃爾瑪直營連鎖、麥當勞加盟連鎖、安利多層直銷、dell定製直銷都是優秀的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一般包括價值創造、價值交付、價值獲得三個環節,創新可以從這三個環節來考慮。360的三級火箭模型,價值創造是免費的安全衛士,價值交付是360瀏覽器的流量入口(捆綁安全衛士來安裝),價值獲得是瀏覽器的導航廣告(幫助企業付費導流)。
(4)產品創新方向:產品創新的三個維度,分別是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情感創新。
形式創新包括:外觀、包裝和風格,新瓶裝舊酒是很多企業屢試不爽的手段。
內容創新包括:設計、功能、構造和使用方式,索尼的walkman是相對於上一代的錄音機在設計、功能、構造和使用方式上全面的創新升級。
情感創新包括:身份、形象、和情感表達,roseonly用每個用戶終身綁定只能為一位異性朋友送花的方式,將情感表達用到極致。
(5)服務創新方向:也有三類不同的情況。
1是在現有的服務框架下創新,本質是上在某個環節上做到超預期。比如麥當勞的用戶叫餐後的標準等待時間、春秋航空的低價格的全經濟艙航班。
2是打破現有服務格局的創新,比如海灣戰爭時期,cnn用創新的24小時全新聞滾動播報的方式成為四大巨頭之一。
3是實現服務與產品的互相轉換與融合。也就是我經常講的-產品服務化,服務產品化。
讓買車變成租車,把握用戶的需求是要實現從a點到b點的移動,再發展到共享打車,從全產品演化到全服務,再把服務用標準化產品的模式來提供,這是神州公司的創新。
(6)用戶體驗方向:用戶體驗是用戶對其需求滿足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覺或價值判斷。
用大家最為熟悉的網上購物為例,現在我們對配送時間的要求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快,企業和用戶其實為此支持了大量的成本,為何?就因為這樣能夠讓我們快速獲得貨品到手的驚喜體驗感。而在國外,配送時間一周以上是很平常的事。
用戶體驗的創新可以從娛樂化(360,你的開機速度打敗了99%的人)、互動化(小米的參與感)、人性化(前進公司的現場將支票給投保人)、精神化(簽名版、紀念版、限量版)四個方面來考慮。
最後我想講的幾點:
1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最重要的創新因素。
2創新的方法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運用,不然失敗是高機率的事。
3創新不僅僅是以上這些大的層面,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也可以進行各種微創新。比如,有效學習和應用excel和erp這樣的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製造型企業可以學習和應用豐田tps來優化改造流程,減少浪費。這都是創新。
所以,我們在工作過程有不斷精益不斷優化的理念,大創新和微創新都會以一定的機率出現。這樣的工作理念才是我們創新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