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如何實現大學生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對接,以及實現對接形式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如何發揮教育和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做好社會角色定位,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促進大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本文從當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深入分析了其產生的各種根源,並據此提出了解決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根源;對策。
中圖分類號:c45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3-0173-03。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扮演社會角色,即依照社會的要求和標準學會承擔特定的社會角色,實現角色期待與現實角色的整合。大學生能否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實踐,為將來的社會角色準確定位並獲得相應技能,關係到他們自身能否順利成長成才,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能否得到優良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仍存在著諸多不同層面的突出問題,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1]。
社會化主要存在問題體現在:(1)身心發展失衡,自我意識膨脹(從大學生所處的發育階段狀況分析,一則他們生理機能上已經成熟,可是心理上則沒有實現與生理髮育的同步,身心發展不均衡。二則,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優越感十足,自我期望值較高。(2)沉溺虛擬空間,現實人格缺失(大學生群體最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因而大學生群體也是現代網際網路生活人群中的龐大隊伍之一,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可是部分大學生沉溺於虛擬化的網絡遊戲時空,在缺少家長有效監督的大學生活中不能自拔,投入了本應用於學習的寶貴時間而荒廢學業,同時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信息缺乏應有的警惕和判別能力,往往表現為對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的照單全收,有的同學對電腦的過分依賴,造成了傳統基本技能的退化,有的同學整體生活在網絡時空,與周圍現實人群的交往隔離,出現了種種人際關係的障礙,甚至出現虛擬世界和客觀現實世界的混同,引發一定的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生活虛擬化,造成人格社會化的缺失。(3)群體生活淡漠,感情過分張揚(部分大學生對宿舍群體生活淡漠,我行我素。學生寢室傳統的「人―人」的溝通模式演變為「人―機―人」的溝通模式。部分大學生對戀愛的本質、責任和發展結果認識不足,感情過於張揚,過分親昵行為在校園隨處可見,認為戀愛是自由的、我的戀愛我做主、我的戀愛我享受,享樂主義盛行,實行快餐式的戀愛,戀愛過程隨心所欲,缺少嚴肅的責任感,錯誤的戀愛觀引發多角戀、婚外戀,甚至由此引發惡性刑事案件)(4)知識技能薄弱,擇業趨向功利(有些大學生進入大學生生活時沒有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仍存在大學學習玩樂即可的錯誤觀念,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激情,沒有高中的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沒有規律的自學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知識結構單一,重視死知識的記憶,輕視知識的靈活運用,且紀律意識淡薄,逃課逃學現象嚴重。不少大學生學習目的功利化傾向愈發明顯,更專注於對現實物質利益的追逐,在選擇職業方面更加強調個性、自由和權利,單純追求少付出,多回報,喪失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奉獻精神。)。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的多維度分析
1.家庭維度。
家庭是每個人接觸社會第一課題,是社會化的起始點。(1)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家長的素質和精力與家庭教育能力成正比,可是部分家長尤其是我國廣大農村孩子的家長,由於家長個體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經歷,教育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缺乏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加上個人性格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語言庸俗、行為粗暴魯莽,學生在成長發育的各個階段受到錯誤指引,甚至是嚴重傷害,導致其性格偏執、處事方式單一僵化,做事缺少主動性,缺乏人格平等、彼此尊重意識。(2)家庭經濟貧困。突遭變故導致的單親、父母離異或死亡、外出打工等,子女把家庭的貧困簡單歸咎於社會的負面影響。父母外出打工,對子女的教育和監督失控,使這部分大學生在高中及以前的社會化失敗。(3)家庭教育世俗化。父母把成人的功利和世俗灌輸給孩子,再披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合理外衣教育子女,淡化了對子女的真善美教育,更缺少理想觀教育,這種世俗化教育扭曲了孩子對現實社會的認識,甚至讓孩子得到的是錯誤的社會信息。
2.學校維度。
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的最後一站,也是培養其進入社會應具備社會生存能力的主要場所,大學生如何在大學學到這些技能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目的。高校在教育內容、運行過程中的缺位是造成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進程中諸多問題的深層次原因。(1)過專的課程設置。高校課程的設置往往突出專業性,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而不夠全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利。在國家強制規定的為數不多的公共基礎課也未受到學校或學生足夠的重視,乃至遭到部分理解有偏差同學的質疑,對於公共選修課也受到公共基礎課的同等待遇,再加上選修課程少以及學生選修時由於一些技術上的限制使公選課設置的初衷難以實現,造成學生知識種類單一,跨學科知識知之甚少,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綜合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2)形式化社會實踐。高校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方面不夠深入,特別是實踐活動貫穿到教學活動的全程化不足,高校僅在畢業生的最後一年學習中加入實踐,頂崗實習、創業實踐教育的機會也不夠多,融入社會的能力教育和大學生實踐活動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部分學生進入用人單位後,在工作崗位上工作能力低下,不能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用人單位仍需要重新對其進行培訓,影響用人單位的整體工作效率和抬升其運營成本,也影響學生本人的發展。(3)缺少和諧的校園文化。雖然大學校園名目繁多的校園活動此起彼伏,但在校園文化建設觀念和理解上有誤區,校園文化建設往往被簡單理解為組織各種活動即可,而活動的主體不明確、不典型,對大學生文明行為的引導、積極素養和健康情趣的培養,對於學習、生活、實踐和諧發展的推動作用沒有很好地得到體現。
3.社會維度。
(1)internet是一把雙刃劍。網際網路是當下大學生了解信息的主演渠道之一。同時也耗費了大學生很多寶貴的生活和學習時間;更有一些將網絡里的虛擬世界當成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甚至走上了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之路,也有一些大學生將部分背離社會價值取向和基本道德準則的網絡流行詞彙運用於日常生活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等不良社會現象的出現。(2)社會競爭激烈。社會競爭,實質是實力的競爭和地位的競爭,有競爭就會產生先進和落後,所以一部分人就會退出這個競爭。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等自身缺陷就當然成為落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就業時就面臨生存問題和發展問題。所以這也導致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更加努力學習,很多同學不能很好地處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差異,重點放在社會競爭的現實性上,一味投機取巧。(3)消極現實效應。變革發展期間,社會和思想都在變化,尤其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思想多樣,讓現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價值觀多樣化,導致對原有價值觀的巨大衝擊,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部分大學生盲目從眾,模仿社會某些典型人物或形象,超前消費,利用飯桌盤活人際關係。
三、應對策略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問題產生的各種根源分析,以期有的放矢,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促進大學生社會化水平的提高。
1.培養優勢個性。
在培養智商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情商、性格、個性等。大學應該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教學體系,從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使其在具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具備應有的社會實踐經驗,比如人格健全、經驗豐富、道德良好等。使其在走入社會之前就具備走入社會的能力。讓當代大學生在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是高校教育改革需要關注的方向之一。
2.加強角色教育。
個體要實現角色扮演的成功就需要一定的訓練。高校在學生開始大學生活之前就進行一定的社會化教育,一直貫穿到正式走入社會。其一,入學前教育。通過培訓要使他們懂得自身角色的轉變和興趣愛好所在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其二,通過勤工助學、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等不斷深入了解自我,並加強就業指導培訓,使其將現在與未來相聯繫。其三,通過組織畢業實習、就業指導等活動,要求大學生學以致用,滿足社會角色期待,從而實現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的轉換。
3.加強教師。
所謂「言傳身教」,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不容小視,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也是促進提升的關鍵所在,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促使自我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結合,促使大學生全面社會化。
4.完善校內氛圍。
教師教育教學與校內氛圍具有同樣的作用,校內氛圍是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校內氛圍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益的交流平台和環境。校園文化的薰陶能夠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社會化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氛圍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要揚是抑非、弘善祛惡,保證大學生活具有正確的社會化方向與健康向上的社會化內容。
5.密切溝通。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家庭內部教育在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是無可替代的,在學生脫離家庭走入社會之前的大學階段恰處於大學生社會化的敏感和關鍵時期,高校應密切聯繫家長,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使學生父母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6.引導社會。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全面引導是其他教育方式所無可替代的,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培養多方面的能力並積累大量的經驗,這些都是在校園內所無法學習到但對以後工作卻又是必需的。
7.加強輿論引導。
信息的傳播是多種多樣的,有很多新興的傳播媒介是大學生所熱衷但是缺乏正確價值觀引導的媒體。恰恰大學生中的很多人會收到一些負面消息的誘導。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和導向引導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傳播。同時加強網絡等媒體信息的引導和監控,阻止各類不良信息進入校園,正確引導其健康成長。
促進大學生更好地與社會接軌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同時是高校在人才中應該探索的方向,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攜手並進,達到「多位一體」,共同服務於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走入社會,幫助在校大學生在社會中立足,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以及和諧社會的創建提供強的後備力量。
[參考文獻]。
[1]霍宏.當代大學生社會化的特點[j].前沿,2008,(7)。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
[3]遲明珠.高校生社會化影響因素與對策[j].大慶社會科學,2010,(6)。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根源;對策。
中圖分類號:c45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3-0173-03。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扮演社會角色,即依照社會的要求和標準學會承擔特定的社會角色,實現角色期待與現實角色的整合。大學生能否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實踐,為將來的社會角色準確定位並獲得相應技能,關係到他們自身能否順利成長成才,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能否得到優良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仍存在著諸多不同層面的突出問題,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1]。
社會化主要存在問題體現在:(1)身心發展失衡,自我意識膨脹(從大學生所處的發育階段狀況分析,一則他們生理機能上已經成熟,可是心理上則沒有實現與生理髮育的同步,身心發展不均衡。二則,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優越感十足,自我期望值較高。(2)沉溺虛擬空間,現實人格缺失(大學生群體最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因而大學生群體也是現代網際網路生活人群中的龐大隊伍之一,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可是部分大學生沉溺於虛擬化的網絡遊戲時空,在缺少家長有效監督的大學生活中不能自拔,投入了本應用於學習的寶貴時間而荒廢學業,同時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信息缺乏應有的警惕和判別能力,往往表現為對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的照單全收,有的同學對電腦的過分依賴,造成了傳統基本技能的退化,有的同學整體生活在網絡時空,與周圍現實人群的交往隔離,出現了種種人際關係的障礙,甚至出現虛擬世界和客觀現實世界的混同,引發一定的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生活虛擬化,造成人格社會化的缺失。(3)群體生活淡漠,感情過分張揚(部分大學生對宿舍群體生活淡漠,我行我素。學生寢室傳統的「人―人」的溝通模式演變為「人―機―人」的溝通模式。部分大學生對戀愛的本質、責任和發展結果認識不足,感情過於張揚,過分親昵行為在校園隨處可見,認為戀愛是自由的、我的戀愛我做主、我的戀愛我享受,享樂主義盛行,實行快餐式的戀愛,戀愛過程隨心所欲,缺少嚴肅的責任感,錯誤的戀愛觀引發多角戀、婚外戀,甚至由此引發惡性刑事案件)(4)知識技能薄弱,擇業趨向功利(有些大學生進入大學生生活時沒有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仍存在大學學習玩樂即可的錯誤觀念,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激情,沒有高中的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沒有規律的自學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知識結構單一,重視死知識的記憶,輕視知識的靈活運用,且紀律意識淡薄,逃課逃學現象嚴重。不少大學生學習目的功利化傾向愈發明顯,更專注於對現實物質利益的追逐,在選擇職業方面更加強調個性、自由和權利,單純追求少付出,多回報,喪失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奉獻精神。)。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的多維度分析
1.家庭維度。
家庭是每個人接觸社會第一課題,是社會化的起始點。(1)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家長的素質和精力與家庭教育能力成正比,可是部分家長尤其是我國廣大農村孩子的家長,由於家長個體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經歷,教育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缺乏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加上個人性格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語言庸俗、行為粗暴魯莽,學生在成長發育的各個階段受到錯誤指引,甚至是嚴重傷害,導致其性格偏執、處事方式單一僵化,做事缺少主動性,缺乏人格平等、彼此尊重意識。(2)家庭經濟貧困。突遭變故導致的單親、父母離異或死亡、外出打工等,子女把家庭的貧困簡單歸咎於社會的負面影響。父母外出打工,對子女的教育和監督失控,使這部分大學生在高中及以前的社會化失敗。(3)家庭教育世俗化。父母把成人的功利和世俗灌輸給孩子,再披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合理外衣教育子女,淡化了對子女的真善美教育,更缺少理想觀教育,這種世俗化教育扭曲了孩子對現實社會的認識,甚至讓孩子得到的是錯誤的社會信息。
2.學校維度。
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的最後一站,也是培養其進入社會應具備社會生存能力的主要場所,大學生如何在大學學到這些技能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目的。高校在教育內容、運行過程中的缺位是造成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進程中諸多問題的深層次原因。(1)過專的課程設置。高校課程的設置往往突出專業性,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而不夠全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利。在國家強制規定的為數不多的公共基礎課也未受到學校或學生足夠的重視,乃至遭到部分理解有偏差同學的質疑,對於公共選修課也受到公共基礎課的同等待遇,再加上選修課程少以及學生選修時由於一些技術上的限制使公選課設置的初衷難以實現,造成學生知識種類單一,跨學科知識知之甚少,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綜合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2)形式化社會實踐。高校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方面不夠深入,特別是實踐活動貫穿到教學活動的全程化不足,高校僅在畢業生的最後一年學習中加入實踐,頂崗實習、創業實踐教育的機會也不夠多,融入社會的能力教育和大學生實踐活動流於形式,從而造成了部分學生進入用人單位後,在工作崗位上工作能力低下,不能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用人單位仍需要重新對其進行培訓,影響用人單位的整體工作效率和抬升其運營成本,也影響學生本人的發展。(3)缺少和諧的校園文化。雖然大學校園名目繁多的校園活動此起彼伏,但在校園文化建設觀念和理解上有誤區,校園文化建設往往被簡單理解為組織各種活動即可,而活動的主體不明確、不典型,對大學生文明行為的引導、積極素養和健康情趣的培養,對於學習、生活、實踐和諧發展的推動作用沒有很好地得到體現。
3.社會維度。
(1)internet是一把雙刃劍。網際網路是當下大學生了解信息的主演渠道之一。同時也耗費了大學生很多寶貴的生活和學習時間;更有一些將網絡里的虛擬世界當成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甚至走上了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之路,也有一些大學生將部分背離社會價值取向和基本道德準則的網絡流行詞彙運用於日常生活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等不良社會現象的出現。(2)社會競爭激烈。社會競爭,實質是實力的競爭和地位的競爭,有競爭就會產生先進和落後,所以一部分人就會退出這個競爭。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等自身缺陷就當然成為落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就業時就面臨生存問題和發展問題。所以這也導致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更加努力學習,很多同學不能很好地處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差異,重點放在社會競爭的現實性上,一味投機取巧。(3)消極現實效應。變革發展期間,社會和思想都在變化,尤其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思想多樣,讓現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價值觀多樣化,導致對原有價值觀的巨大衝擊,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部分大學生盲目從眾,模仿社會某些典型人物或形象,超前消費,利用飯桌盤活人際關係。
三、應對策略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問題產生的各種根源分析,以期有的放矢,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促進大學生社會化水平的提高。
1.培養優勢個性。
在培養智商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情商、性格、個性等。大學應該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教學體系,從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使其在具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具備應有的社會實踐經驗,比如人格健全、經驗豐富、道德良好等。使其在走入社會之前就具備走入社會的能力。讓當代大學生在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是高校教育改革需要關注的方向之一。
2.加強角色教育。
個體要實現角色扮演的成功就需要一定的訓練。高校在學生開始大學生活之前就進行一定的社會化教育,一直貫穿到正式走入社會。其一,入學前教育。通過培訓要使他們懂得自身角色的轉變和興趣愛好所在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其二,通過勤工助學、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等不斷深入了解自我,並加強就業指導培訓,使其將現在與未來相聯繫。其三,通過組織畢業實習、就業指導等活動,要求大學生學以致用,滿足社會角色期待,從而實現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的轉換。
3.加強教師。
所謂「言傳身教」,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不容小視,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也是促進提升的關鍵所在,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促使自我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結合,促使大學生全面社會化。
4.完善校內氛圍。
教師教育教學與校內氛圍具有同樣的作用,校內氛圍是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校內氛圍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益的交流平台和環境。校園文化的薰陶能夠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社會化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氛圍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要揚是抑非、弘善祛惡,保證大學生活具有正確的社會化方向與健康向上的社會化內容。
5.密切溝通。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家庭內部教育在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是無可替代的,在學生脫離家庭走入社會之前的大學階段恰處於大學生社會化的敏感和關鍵時期,高校應密切聯繫家長,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使學生父母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6.引導社會。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全面引導是其他教育方式所無可替代的,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培養多方面的能力並積累大量的經驗,這些都是在校園內所無法學習到但對以後工作卻又是必需的。
7.加強輿論引導。
信息的傳播是多種多樣的,有很多新興的傳播媒介是大學生所熱衷但是缺乏正確價值觀引導的媒體。恰恰大學生中的很多人會收到一些負面消息的誘導。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和導向引導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傳播。同時加強網絡等媒體信息的引導和監控,阻止各類不良信息進入校園,正確引導其健康成長。
促進大學生更好地與社會接軌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同時是高校在人才中應該探索的方向,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攜手並進,達到「多位一體」,共同服務於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走入社會,幫助在校大學生在社會中立足,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以及和諧社會的創建提供強的後備力量。
[參考文獻]。
[1]霍宏.當代大學生社會化的特點[j].前沿,2008,(7)。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
[3]遲明珠.高校生社會化影響因素與對策[j].大慶社會科學,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