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實踐證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引領農業向著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有利於農產品的深度開發,豐富農產品內容,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開拓農產品市場,擴大內需;有利於拓展農產品產業鏈,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購買力;有利於增強農業的綜合素質,增強農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有利於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培育主導產業,形成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一、大理州農產品加工的現狀
近年來,大理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效顯著,總量高速增長,圍繞特色食品加工,形成了一批規模不同、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了覆蓋全州、多樣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產業群,農產品已成為該州主要出口產品。
(一)大宗農產品加工初具規模,帶活了種植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漾濞彝族自治縣利用核桃資源豐富的優勢,開發出琥珀核桃、核桃飲料、"核桃花王"酒等產品。洱源縣則大做"梅子文章",近幾年來發展了12戶梅子加工企業,共有600多戶個體工商戶從事梅胚加工,年加工梅胚達400多萬公斤,並已建成年產3000噸青梅酒生產線。全州已有大蒜加工、貯藏企業20餘戶。賓川縣與台商合資開辦的4個小蔥加工廠和6個下屬分廠,帶動當地農民種植小蔥4萬多畝,產量達6萬多噸,農民從中獲得了3000多萬元收入。全州野生食品加工企業現有12戶,已經開發出有一定規模的18個系列產品,年銷售額達2851萬元,利潤總額72萬元。賓川縣引進年產魔芋乾片2500噸和精粉加工600噸的生產線,種植山嵛菜810畝,目前已經有400畝產生經濟效益,收入達320萬元。彌渡四方公司建成大理州首條山嵛菜加工生產線,生產能力為年產500噸青芥辣。巍山、雲龍新增一戶從事菜子油精加工的企業,解決了該州不能大規模加工菜子油的難題。
(二)加工企業實力不斷壯大,規模企業快速增長。
全州經認定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共96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達4戶,省級達27戶,州級達65戶;今年上半年年產值超億元企業新增4戶,年產值超億元的達17戶,千萬元以上的有50戶。中型以上企業達51戶,同比增12.2%,利稅總額23.3億元,同比增18.57%。中型以上企業從業人數3.6萬人,同比增28.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同比增20%。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彌渡兩個腌菜廠產值接近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目前,蔬菜加工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種植基地擴張潛力巨大,特別是統一方便麵集團與彌渡老土罐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後,市場需求巨增,不僅帶動了彌渡農業農村發展,還輻射到周邊地區。通過企業和政府的有效運作,僅彌渡縣蔬菜加工產值就有可望達到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領跑者,不論是加工領域的龍頭企業或者是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他們是聯結千家萬戶的紐帶,在現行土地所有制下,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帶動農業農村發展,也只有龍頭企業才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真正市場主體。
(三)實現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就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長,就業量大。加工、種養殖、運輸等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祥雲縣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的農戶和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將流轉來的土地作為"生產第一車間",按照綠色食品的發展要求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範,實行規範化種植,採用了多種農業機具、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農業技術,促進了全縣農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和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益。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不付種地成本、不擔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穩定獲取土地出讓金收入,而且能到公司基地從事生產勞動,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從務工中獲取勞務收入,並實現了"四有一無"(農民有土地流轉金、部分農民到企業打工有工資收入、企業無償提供吃住農民有生活保障、各級政府的惠農政策農民有權享受、農民無須承擔任何自然和市場風險)。流轉入土地的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程度不斷提高,集中連片,穩步推進,快速發展。
(四)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部分地區的縣域工業經濟突破口。
全州有53戶企業107個產品通過無公害、有機及綠色產品認證,認證基地面積127.2萬畝,出口基地備案22.98萬畝,祥雲縣、洱源縣、彌渡縣農產品加工已成為富民強縣主業。賓川縣針對縣情,結合地區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發展思路,把生物資源開發作為骨幹產業進行培植,重點發展小蔥、水果等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州核桃、梅果、野生菌、大蒜、乳業、茶葉、蠶桑、蔬菜加工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和規模效應突顯,競爭力不斷增強。到目前為止,全州已有20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列入省級重點企業,有4戶國家級龍頭企業,13戶省級龍頭企業,49戶州級龍頭企業。全州有2戶企業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稱號,大理州被農業部認命為全國乳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祥雲縣劉廠鎮被農業部任命為全國野生菌加工示範基地,祥雲縣被農業部任命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大理州146個"十二五"工業發展項目中,生物資源加工項目有35個,而且大部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
(五)龍頭企業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品牌農業建設初見成效。
不斷完善、稅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扶持,鼓勵龍頭企業大規模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並向集團化和產業園區集聚方向發展。全州龍頭企業達128戶,其中國家級4戶,省級62戶,州級62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達17戶,千萬元以上的有60戶;全州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60億元,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48.5億元。大理州加快品牌農業建設,品牌農業建設初見成效。全州已有65家企業、233個農產品通過了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證基地面積達454萬畝,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備案75.38萬畝,創中國名牌2個、雲南名牌10個、雲南省著名商標23個、雲南名牌農產品19個。一批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價值不斷提升。2戶企業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稱號。2戶企業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範企業。4戶企業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現代農業效益顯現,其中僅是祥雲縣龍雲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番茄、香蔥等特色蔬菜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品產量質量大幅提升,大棚番茄平均畝產達12噸,香蔥平均畝產達8噸,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明顯增強。
2013年,全州配發配齊了12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檢測車。大理市、賓川縣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項目建設進入資質能力建設工作。祥雲、彌渡、南澗3縣建設項目基本完成。巍山、洱源、永平、劍川、鶴慶5縣質檢站正啟動項目建設。州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漾濞、雲龍2縣質檢站建設項目通過省發改委、省農業廳可研批覆。深入推進農資打假、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告知和動物疫病防控工作。2013年檢測農產品4.9萬個,占計劃的205.8%,合格率97.86%。
二、大理州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總結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效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加工規模和整體水平還比較低。
總體上看,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較多,產業集中度不高,處於低水平循環。目前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國只有45%左右(粗加工以上);已開發國家農產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國只有30%左右;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2~4:1,我國僅為1.1:1。
(二)加工技術裝備差距還比較大。
農產品加工的技術裝備水平80%還處於20世紀80-9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於21世紀初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服務體系建設滯後。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滯後,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平台尚未形成。
(四)管理體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別是企業貸款比較困難,市場封鎖現象依然存在。
(五)部分領域的貯藏加工尚處於空白水平。
這些與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央關於支持"三農"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三、大理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策
農產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實踐證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引領農業向著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有利於農產品的深度開發,豐富農產品內容,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開拓農產品市場,擴大內需;有利於拓展農產品產業鏈,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購買力;有利於增強農業的綜合素質,增強農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有利於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培育主導產業,形成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要拓寬發展思路,創新發展理念,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又快又好的發展。
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建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基地,形成加工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聯接機制,使農民分享到加工環節利益。要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益。要堅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從"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嚴格執行農產品(食品)標準和產品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確保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要堅持科技創新,整合科技資源,加強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加大技術集成和原始創新,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發揮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依託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將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產品加工業;重視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要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
一是產業帶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帶動優勢,幫助一個村或幾個村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培植不同類型的專業村、特色村。二是村企聯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組織優勢,採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的形式,建立"以企興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新機制。三是投資推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資本優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採取多種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四是科技驅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科技創新優勢,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變技術優勢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五是服務拉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信息優勢,建立農村經濟信息網站,提供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帶領農民開拓市場、增收致富。六是外向牽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優勢,利用國際營銷網絡,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三)按照城鄉統籌發展方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根本上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有利於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體制和機制保障;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有利於吸引各類投資主體投資農產品加工,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資金環境;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組織服務功能,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組織保障;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有利於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撐;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城鎮化,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聚集,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環境;加快培訓新型農民,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有利於提高農村力整體素質,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各類人才。
(四)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加工發展質量 增長方式粗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由此導致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和環境壓力明顯加大。必須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要發展綠色經濟,把基地建設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建設符合現代農業要求的農產品加工基地;發展集約經濟,提高農業的有機構成,集約利用資源和土地;發展生物質經濟,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後的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實現增值增效;發展循環經濟,引導龍頭企業努力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
(五)發展農產品加工,必須面向市場,實施以質取勝、多元化發展戰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從國際市場看,進口農產品關稅水平進一步降低,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壓力加大;農產品出口"門檻"提高,貿易摩擦增多,出口難度增加;外資進入和併購我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勢頭加快。從國內市場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大宗農產品和初級農產品的需求增長將逐步減緩,但對加工農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既要立足於國內市場,又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既要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和主導產品,又要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既要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密集型產業,又要採用先進技術裝備,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四、小結
農產品加工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困難,農產品只要走出科學貯藏、精深加工一體化的發展路子,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這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但做強、做大、做優農產品加工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農產品加工,專業戶2013年第二期。
[2]農產品加工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農業工程學報2013。
[3]劉自強,高科技與中國食品工業發展,食品科技2012。
[4]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礎科學發展戰略,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2。
[5]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的發展及前景,2013。
[6]《大理州祥雲縣2013年政府工作報》。
[7]《大理州農產品加工發展現狀與對策》,2013年。
[8]《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築新農村的產業支撐》。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一、大理州農產品加工的現狀
近年來,大理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效顯著,總量高速增長,圍繞特色食品加工,形成了一批規模不同、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了覆蓋全州、多樣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產業群,農產品已成為該州主要出口產品。
(一)大宗農產品加工初具規模,帶活了種植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漾濞彝族自治縣利用核桃資源豐富的優勢,開發出琥珀核桃、核桃飲料、"核桃花王"酒等產品。洱源縣則大做"梅子文章",近幾年來發展了12戶梅子加工企業,共有600多戶個體工商戶從事梅胚加工,年加工梅胚達400多萬公斤,並已建成年產3000噸青梅酒生產線。全州已有大蒜加工、貯藏企業20餘戶。賓川縣與台商合資開辦的4個小蔥加工廠和6個下屬分廠,帶動當地農民種植小蔥4萬多畝,產量達6萬多噸,農民從中獲得了3000多萬元收入。全州野生食品加工企業現有12戶,已經開發出有一定規模的18個系列產品,年銷售額達2851萬元,利潤總額72萬元。賓川縣引進年產魔芋乾片2500噸和精粉加工600噸的生產線,種植山嵛菜810畝,目前已經有400畝產生經濟效益,收入達320萬元。彌渡四方公司建成大理州首條山嵛菜加工生產線,生產能力為年產500噸青芥辣。巍山、雲龍新增一戶從事菜子油精加工的企業,解決了該州不能大規模加工菜子油的難題。
(二)加工企業實力不斷壯大,規模企業快速增長。
全州經認定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共96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達4戶,省級達27戶,州級達65戶;今年上半年年產值超億元企業新增4戶,年產值超億元的達17戶,千萬元以上的有50戶。中型以上企業達51戶,同比增12.2%,利稅總額23.3億元,同比增18.57%。中型以上企業從業人數3.6萬人,同比增28.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同比增20%。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彌渡兩個腌菜廠產值接近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目前,蔬菜加工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種植基地擴張潛力巨大,特別是統一方便麵集團與彌渡老土罐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後,市場需求巨增,不僅帶動了彌渡農業農村發展,還輻射到周邊地區。通過企業和政府的有效運作,僅彌渡縣蔬菜加工產值就有可望達到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領跑者,不論是加工領域的龍頭企業或者是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他們是聯結千家萬戶的紐帶,在現行土地所有制下,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帶動農業農村發展,也只有龍頭企業才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真正市場主體。
(三)實現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就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長,就業量大。加工、種養殖、運輸等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祥雲縣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的農戶和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將流轉來的土地作為"生產第一車間",按照綠色食品的發展要求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範,實行規範化種植,採用了多種農業機具、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農業技術,促進了全縣農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和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益。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不付種地成本、不擔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穩定獲取土地出讓金收入,而且能到公司基地從事生產勞動,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從務工中獲取勞務收入,並實現了"四有一無"(農民有土地流轉金、部分農民到企業打工有工資收入、企業無償提供吃住農民有生活保障、各級政府的惠農政策農民有權享受、農民無須承擔任何自然和市場風險)。流轉入土地的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程度不斷提高,集中連片,穩步推進,快速發展。
(四)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部分地區的縣域工業經濟突破口。
全州有53戶企業107個產品通過無公害、有機及綠色產品認證,認證基地面積127.2萬畝,出口基地備案22.98萬畝,祥雲縣、洱源縣、彌渡縣農產品加工已成為富民強縣主業。賓川縣針對縣情,結合地區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發展思路,把生物資源開發作為骨幹產業進行培植,重點發展小蔥、水果等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州核桃、梅果、野生菌、大蒜、乳業、茶葉、蠶桑、蔬菜加工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和規模效應突顯,競爭力不斷增強。到目前為止,全州已有20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列入省級重點企業,有4戶國家級龍頭企業,13戶省級龍頭企業,49戶州級龍頭企業。全州有2戶企業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稱號,大理州被農業部認命為全國乳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祥雲縣劉廠鎮被農業部任命為全國野生菌加工示範基地,祥雲縣被農業部任命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大理州146個"十二五"工業發展項目中,生物資源加工項目有35個,而且大部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
(五)龍頭企業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品牌農業建設初見成效。
不斷完善、稅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扶持,鼓勵龍頭企業大規模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並向集團化和產業園區集聚方向發展。全州龍頭企業達128戶,其中國家級4戶,省級62戶,州級62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達17戶,千萬元以上的有60戶;全州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60億元,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48.5億元。大理州加快品牌農業建設,品牌農業建設初見成效。全州已有65家企業、233個農產品通過了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證基地面積達454萬畝,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備案75.38萬畝,創中國名牌2個、雲南名牌10個、雲南省著名商標23個、雲南名牌農產品19個。一批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價值不斷提升。2戶企業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稱號。2戶企業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範企業。4戶企業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現代農業效益顯現,其中僅是祥雲縣龍雲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番茄、香蔥等特色蔬菜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品產量質量大幅提升,大棚番茄平均畝產達12噸,香蔥平均畝產達8噸,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明顯增強。
2013年,全州配發配齊了12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檢測車。大理市、賓川縣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項目建設進入資質能力建設工作。祥雲、彌渡、南澗3縣建設項目基本完成。巍山、洱源、永平、劍川、鶴慶5縣質檢站正啟動項目建設。州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漾濞、雲龍2縣質檢站建設項目通過省發改委、省農業廳可研批覆。深入推進農資打假、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告知和動物疫病防控工作。2013年檢測農產品4.9萬個,占計劃的205.8%,合格率97.86%。
二、大理州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總結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效和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加工規模和整體水平還比較低。
總體上看,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較多,產業集中度不高,處於低水平循環。目前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國只有45%左右(粗加工以上);已開發國家農產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國只有30%左右;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2~4:1,我國僅為1.1:1。
(二)加工技術裝備差距還比較大。
農產品加工的技術裝備水平80%還處於20世紀80-9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於21世紀初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服務體系建設滯後。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滯後,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平台尚未形成。
(四)管理體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別是企業貸款比較困難,市場封鎖現象依然存在。
(五)部分領域的貯藏加工尚處於空白水平。
這些與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央關於支持"三農"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三、大理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策
農產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實踐證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引領農業向著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有利於農產品的深度開發,豐富農產品內容,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開拓農產品市場,擴大內需;有利於拓展農產品產業鏈,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購買力;有利於增強農業的綜合素質,增強農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有利於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培育主導產業,形成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要拓寬發展思路,創新發展理念,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又快又好的發展。
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建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基地,形成加工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聯接機制,使農民分享到加工環節利益。要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益。要堅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從"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嚴格執行農產品(食品)標準和產品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確保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要堅持科技創新,整合科技資源,加強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加大技術集成和原始創新,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發揮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依託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將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產品加工業;重視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要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
一是產業帶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帶動優勢,幫助一個村或幾個村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培植不同類型的專業村、特色村。二是村企聯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組織優勢,採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的形式,建立"以企興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新機制。三是投資推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資本優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採取多種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四是科技驅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科技創新優勢,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變技術優勢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五是服務拉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信息優勢,建立農村經濟信息網站,提供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帶領農民開拓市場、增收致富。六是外向牽動。要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優勢,利用國際營銷網絡,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三)按照城鄉統籌發展方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根本上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有利於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體制和機制保障;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有利於吸引各類投資主體投資農產品加工,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資金環境;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組織服務功能,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組織保障;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有利於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撐;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城鎮化,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聚集,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環境;加快培訓新型農民,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有利於提高農村力整體素質,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各類人才。
(四)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加工發展質量 增長方式粗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由此導致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和環境壓力明顯加大。必須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要發展綠色經濟,把基地建設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建設符合現代農業要求的農產品加工基地;發展集約經濟,提高農業的有機構成,集約利用資源和土地;發展生物質經濟,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後的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實現增值增效;發展循環經濟,引導龍頭企業努力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
(五)發展農產品加工,必須面向市場,實施以質取勝、多元化發展戰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從國際市場看,進口農產品關稅水平進一步降低,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壓力加大;農產品出口"門檻"提高,貿易摩擦增多,出口難度增加;外資進入和併購我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勢頭加快。從國內市場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大宗農產品和初級農產品的需求增長將逐步減緩,但對加工農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既要立足於國內市場,又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既要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和主導產品,又要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既要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密集型產業,又要採用先進技術裝備,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四、小結
農產品加工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困難,農產品只要走出科學貯藏、精深加工一體化的發展路子,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這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但做強、做大、做優農產品加工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農產品加工,專業戶2013年第二期。
[2]農產品加工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農業工程學報2013。
[3]劉自強,高科技與中國食品工業發展,食品科技2012。
[4]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礎科學發展戰略,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2。
[5]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的發展及前景,2013。
[6]《大理州祥雲縣2013年政府工作報》。
[7]《大理州農產品加工發展現狀與對策》,2013年。
[8]《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築新農村的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