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行動指南——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行動指南——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新華社記者。
11月3日,新華社受權播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15個部分、60條、約2萬字,這份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制定的規劃《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這份新時代新征程的逐夢藍圖不僅關乎14億中國人民的未來福祉,更將為全世界發展帶來更多「中國機遇」。
一個新奮鬥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十四五」將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作為這一戰略安排的具體落實,規劃《建議》通過9個方面的具體描繪,勾勒出一幅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好畫卷——。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十四五』規划具有很強的未來導向性,需要面向更加長遠的未來,而不僅僅是未來五年。」路透社如此評價。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說,規劃《建議》把「十四五」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這有利於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協調統一起來,增強戰略一致性。
統籌兩件大事:發展和安全。
站在歷史關口,一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邊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
貫穿規劃《建議》的一條重要思想線索給出回答: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規劃《建議》大篇幅部署發展重大任務的同時,圍繞「安全」作出系統部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把難點和複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注意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三個「新」貫穿全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仔細研讀規劃《建議》,一條主線貫通全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韓文秀強調,這三個「新」體現了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2日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通讀規劃《建議》,「十四五」開啟的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
適應新發展階段,離不開新發展理念來指引,需要構建適應新階段的新發展格局。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規劃《建議》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強調。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規劃《建議》還亮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施工圖」。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說,以「十三五」行之有效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將引領中國新發展階段走深走實走穩,也將助力全球經濟復甦,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四個全面」新布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翻開規劃《建議》,「十四五」戰略布局有了新表述——。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說,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宣告中國即將開啟嶄新的發展征程,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不斷深入。
新發展階段,正是改革新關頭。規劃《建議》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部署: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王軍說,「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製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更多解決深層次機制體制問題,更好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規劃《建議》圍繞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列部署。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重要的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五大新發展理念:指引「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規劃《建議》的核心,用12個部分展現「十四五」發展的重大任務,背後貫穿著一條清晰的邏輯線——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12個方面的重大任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被放在了第一位。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規劃《建議》把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說。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和生力軍,也是創新成果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下一步要力爭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更好助力建設科技強國。」伊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剛說。
綜觀規劃《建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規劃《建議》充分彰顯新發展理念貫穿未來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指明未來藍圖變為現實的路徑,指引中國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堅定前行,讓發展成果惠及億萬人民。」王軍說。
六個發展目標:勾畫「十四五」發展新圖景。
「十四五」時期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
規劃《建議》從六個「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中央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提出主要目標,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搭建宏觀框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找准突破口和著力點。」辛鳴說。
圍繞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規劃《建議》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等。
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說,規劃《建議》不僅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還用專門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提出今後五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重點任務,顯示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規劃《建議》在收入分配領域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包括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等,向著「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邁出有力步伐。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做好制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工作,根據規劃《建議》確定的大方向、大戰略,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和具體指標,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行動指南——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新華社記者。
11月3日,新華社受權播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15個部分、60條、約2萬字,這份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制定的規劃《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這份新時代新征程的逐夢藍圖不僅關乎14億中國人民的未來福祉,更將為全世界發展帶來更多「中國機遇」。
一個新奮鬥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十四五」將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作為這一戰略安排的具體落實,規劃《建議》通過9個方面的具體描繪,勾勒出一幅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好畫卷——。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十四五』規划具有很強的未來導向性,需要面向更加長遠的未來,而不僅僅是未來五年。」路透社如此評價。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說,規劃《建議》把「十四五」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這有利於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協調統一起來,增強戰略一致性。
統籌兩件大事:發展和安全。
站在歷史關口,一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邊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
貫穿規劃《建議》的一條重要思想線索給出回答: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規劃《建議》大篇幅部署發展重大任務的同時,圍繞「安全」作出系統部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把難點和複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注意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三個「新」貫穿全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仔細研讀規劃《建議》,一條主線貫通全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韓文秀強調,這三個「新」體現了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2日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通讀規劃《建議》,「十四五」開啟的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
適應新發展階段,離不開新發展理念來指引,需要構建適應新階段的新發展格局。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規劃《建議》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強調。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規劃《建議》還亮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施工圖」。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說,以「十三五」行之有效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將引領中國新發展階段走深走實走穩,也將助力全球經濟復甦,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四個全面」新布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翻開規劃《建議》,「十四五」戰略布局有了新表述——。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說,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宣告中國即將開啟嶄新的發展征程,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不斷深入。
新發展階段,正是改革新關頭。規劃《建議》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部署: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王軍說,「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製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更多解決深層次機制體制問題,更好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規劃《建議》圍繞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列部署。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最重要的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五大新發展理念:指引「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規劃《建議》的核心,用12個部分展現「十四五」發展的重大任務,背後貫穿著一條清晰的邏輯線——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12個方面的重大任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被放在了第一位。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規劃《建議》把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說。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和生力軍,也是創新成果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下一步要力爭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更好助力建設科技強國。」伊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剛說。
綜觀規劃《建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規劃《建議》充分彰顯新發展理念貫穿未來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指明未來藍圖變為現實的路徑,指引中國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堅定前行,讓發展成果惠及億萬人民。」王軍說。
六個發展目標:勾畫「十四五」發展新圖景。
「十四五」時期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
規劃《建議》從六個「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中央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提出主要目標,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搭建宏觀框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找准突破口和著力點。」辛鳴說。
圍繞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規劃《建議》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等。
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說,規劃《建議》不僅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還用專門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提出今後五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重點任務,顯示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規劃《建議》在收入分配領域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包括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等,向著「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邁出有力步伐。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做好制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工作,根據規劃《建議》確定的大方向、大戰略,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和具體指標,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