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於17至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篇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黨參與或領導了四大戰爭,即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順應全國各民族的心愿,高高樹起反帝反封建、打倒官僚資本主義、推翻三座大山的旗幟,把全國人民緊密地聚集在這一旗幟之下。黨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提出者,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和捍衛者。黨積極地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之中,經受了深刻的鍛鍊和嚴峻的考驗,並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根據地人民進行偉大的土地革命鬥爭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在總結千百萬群眾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黨的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在革命根據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風暴。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黨領導全國人民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為民族爭獨立求解放的大旗下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之後,經過延安整風洗禮的黨領導全國人民,歷經4年奮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了全中國,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起了新中國。至此,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最終勝利。
黨積極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19世紀20年代初期,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在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的要求下,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領導了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提出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
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之後,黨集中力量組織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1923年12月7日京漢鐵路罷工遭到血腥鎮壓,中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黨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雖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經過綜合分析後,黨決定首先應爭取同國民党進行合作。
1923年6月中旬在廣州召開的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關於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党進行合作的指示,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並且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以此實現國共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對國民党進行了改組。1924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一大,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隨後,在1925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席捲中國大地,史稱「大革命」或「國民革命」。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北伐戰爭取得勝利。
1925年1月,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此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此後,全國的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工人運動風起雲湧,農民運動轟轟烈烈,大革命的高潮到來了。
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國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國範圍內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廣泛傳播著。然而,伴隨著革命運動迅速發展,國民黨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長。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此次反革命政變使中國大革命受到嚴重摧殘,標誌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同時也宣告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
在革命的緊要關頭,黨的五大於1927年4月5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這次大會雖然批評了陳獨秀的錯誤,卻沒有對武漢國民政府各派作出正確分析,導致了對汪精衛一派的右傾遷就政策,未能在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為全黨指明方向。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宣布同共產黨決裂,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大革命遂告失敗。即便如此,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中國大地依然閃耀著星星之火,無數共產黨員前赴後繼,奮不顧身地為革命而鬥爭。「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乾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
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這場大革命,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成為廣大人民的共同呼聲,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迅速擴大,千百萬工農群眾開始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通過革命勝利和失敗的反覆,黨經受了深刻的鍛鍊和嚴峻的考驗,這為黨領導人民把革命鬥爭推向新的階段準備了條件。
黨在革命根據地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
大革命失敗後,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為了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清黨」大屠殺,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下,黨走上了大規模武裝起義之路,建立並發展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根據地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認清了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就會明白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並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為徹底清算並糾正黨在過去工作中的嚴重錯誤,黨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同志在會上著重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後來總結這段歷史時,他說:「我們懂得,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毛澤東同志正是基於血的教訓和對中國革命的正確認識,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和八七會議確定的方針,中國共產黨人在黑暗中高舉革命的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黨派出許多幹部分赴各地,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發動和領導武裝起義。南昌起義與之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作為這段時期百餘次大小起義中最為重要的三次起義,極大地增強了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掀起了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革命浪潮。與此同時,在秋收起義進軍長沙失利後,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引兵井岡。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井岡山軍民開展游擊戰爭,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嶄新局面,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召開的黨的六大,決定繼續把城市工作的復興視為革命高潮到來的決定條件,同時也肯定了農村根據地和紅軍是決定革命新高潮更大的發展基礎和重要力量。此次大會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革命運動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勝出,11月便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圍剿」與反「圍剿」成為國共雙方軍隊的主要鬥爭形式。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黨領導建立的中央蘇區先後取得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是在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下,黨內的「左」傾錯誤又逐漸發展起來。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重兵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臨時中央領導人堅持「左」傾錯誤,拒不接受毛澤東同志的正確建議,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的指揮下,勝利地結束了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毛澤東同志曾評價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由於日本侵略者加緊侵略中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遊行,並迅速擴大到全國。黨之所以能夠號召大量群眾參與到抗日遊行之中,是因為黨不僅積累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把握住了當前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黨是以國家大局、民族大義作為出發點的。
在此局勢下,國民黨內部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確定了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自此以後,內戰大體停止下來,國共兩黨關係開始改善。黨終於擺脫了內戰的阻礙,開始全力投入一致對外的抗日戰爭上。
「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的革命道路雖是坎坷曲折的,但中國共產黨人表現出了堅定的革命立場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努力探索和開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所進行的理論探索,從思想上武裝了共產黨人,使他們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即將到來的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篇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黨參與或領導了四大戰爭,即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順應全國各民族的心愿,高高樹起反帝反封建、打倒官僚資本主義、推翻三座大山的旗幟,把全國人民緊密地聚集在這一旗幟之下。黨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提出者,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和捍衛者。黨積極地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之中,經受了深刻的鍛鍊和嚴峻的考驗,並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根據地人民進行偉大的土地革命鬥爭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在總結千百萬群眾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黨的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在革命根據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風暴。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黨領導全國人民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為民族爭獨立求解放的大旗下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之後,經過延安整風洗禮的黨領導全國人民,歷經4年奮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了全中國,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起了新中國。至此,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最終勝利。
黨積極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19世紀20年代初期,在西方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在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的要求下,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領導了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提出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
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之後,黨集中力量組織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1923年12月7日京漢鐵路罷工遭到血腥鎮壓,中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黨認識到,中國無產階級雖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經過綜合分析後,黨決定首先應爭取同國民党進行合作。
1923年6月中旬在廣州召開的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關於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党進行合作的指示,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並且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以此實現國共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對國民党進行了改組。1924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一大,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隨後,在1925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席捲中國大地,史稱「大革命」或「國民革命」。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北伐戰爭取得勝利。
1925年1月,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此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此後,全國的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工人運動風起雲湧,農民運動轟轟烈烈,大革命的高潮到來了。
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國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國範圍內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廣泛傳播著。然而,伴隨著革命運動迅速發展,國民黨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長。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此次反革命政變使中國大革命受到嚴重摧殘,標誌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同時也宣告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
在革命的緊要關頭,黨的五大於1927年4月5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這次大會雖然批評了陳獨秀的錯誤,卻沒有對武漢國民政府各派作出正確分析,導致了對汪精衛一派的右傾遷就政策,未能在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為全黨指明方向。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宣布同共產黨決裂,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大革命遂告失敗。即便如此,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中國大地依然閃耀著星星之火,無數共產黨員前赴後繼,奮不顧身地為革命而鬥爭。「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乾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
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這場大革命,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成為廣大人民的共同呼聲,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迅速擴大,千百萬工農群眾開始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通過革命勝利和失敗的反覆,黨經受了深刻的鍛鍊和嚴峻的考驗,這為黨領導人民把革命鬥爭推向新的階段準備了條件。
黨在革命根據地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
大革命失敗後,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為了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清黨」大屠殺,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下,黨走上了大規模武裝起義之路,建立並發展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根據地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認清了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就會明白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並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為徹底清算並糾正黨在過去工作中的嚴重錯誤,黨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同志在會上著重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後來總結這段歷史時,他說:「我們懂得,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毛澤東同志正是基於血的教訓和對中國革命的正確認識,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和八七會議確定的方針,中國共產黨人在黑暗中高舉革命的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黨派出許多幹部分赴各地,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發動和領導武裝起義。南昌起義與之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作為這段時期百餘次大小起義中最為重要的三次起義,極大地增強了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掀起了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革命浪潮。與此同時,在秋收起義進軍長沙失利後,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引兵井岡。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井岡山軍民開展游擊戰爭,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嶄新局面,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召開的黨的六大,決定繼續把城市工作的復興視為革命高潮到來的決定條件,同時也肯定了農村根據地和紅軍是決定革命新高潮更大的發展基礎和重要力量。此次大會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革命運動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勝出,11月便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圍剿」與反「圍剿」成為國共雙方軍隊的主要鬥爭形式。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黨領導建立的中央蘇區先後取得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但是在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下,黨內的「左」傾錯誤又逐漸發展起來。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重兵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臨時中央領導人堅持「左」傾錯誤,拒不接受毛澤東同志的正確建議,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的指揮下,勝利地結束了長征。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毛澤東同志曾評價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由於日本侵略者加緊侵略中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遊行,並迅速擴大到全國。黨之所以能夠號召大量群眾參與到抗日遊行之中,是因為黨不僅積累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把握住了當前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黨是以國家大局、民族大義作為出發點的。
在此局勢下,國民黨內部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確定了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自此以後,內戰大體停止下來,國共兩黨關係開始改善。黨終於擺脫了內戰的阻礙,開始全力投入一致對外的抗日戰爭上。
「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的革命道路雖是坎坷曲折的,但中國共產黨人表現出了堅定的革命立場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努力探索和開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所進行的理論探索,從思想上武裝了共產黨人,使他們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即將到來的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