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激勵各級幹部在新時代紮根邊疆、奉獻邊疆。胡楊,人們讚美它為「沙漠脊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啟示著我們不管面對如何惡劣的環境,都要敢於挑戰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有挑戰精神、有戰鬥精神,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作為當代支邊青年,我們應該爭做胡楊樹,要像胡楊一樣不怕困難,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自己,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忠」與「誠」像胡楊一樣深深扎牢在新疆大地、祖國大地。
爭做胡楊樹,學會吃苦,甘於奮鬥。胡楊本身生在沙漠之中,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落地、生根、發芽、結果,讓人在絕境之中看到生命的希望,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俗話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我們從小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吃過苦、很少吃苦,但是我們要學會吃苦。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因為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溫室里養不出萬年松,庭院裡跑不出千里馬。只有學會吃苦才能奏響青春之歌;只有甘於奮鬥,才能擦亮青春的底色,讓青春更加絢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現在,青春是用奮鬥的;將,青春是用回憶的。」只有甘於奮鬥,才能讓夢想有澎湃之力,才能把握機遇、奮發有為,不辜負偉大的時代,不辜負黨對我們的期望,不辜負人民對我們的信任。為此,我們要學會吃苦,甘於奮鬥。
爭做胡楊樹,不忘初心,牢「忠」與「誠」。胡楊作為沙漠之「奇木」,一心扎在沙漠之中,站在「陽光大道」兩側,不僅增添生命與希塑,而且還阻擋風沙,守護生命之道。作為當代「支邊青年」,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記得為人民服務,始終記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此,要牢記「忠」與「誠」。「忠」是對黨忠誠、對國忠誠、對人民忠誠,心中時刻有黨、心中時刻有人民,這就是「忠」;「誠」是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因為誠是君子之行,是我們傳統美德之要、做人之需。正如司馬遷所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如果沒有誠,一個人無法前行、無法立人,因而,我們需要做個誠實的人,不僅僅在個人言行中,還需在服務過程中,要時刻為人民謀實事、出實招、說實話、做實事、當老實人。所以,要牢記初心和使命,在心中、頭腦中、行動中,扎牢「忠」與「誠」。
爭做胡楊樹,扣好扣子,樹好三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對青年講話時說,當代青年要抓好價值觀養成,要一開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第一粒扣子扣好,下面的扣子才不會扣歪。青年作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青年時樹立好三觀,才能成為有用之人、黨與國家需要之人。現在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就需要我們這一代青年,發揚奮鬥精神,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好三觀,不負歷史的使命、不負人民的重託;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做到位卑未敢忘憂國。
爭做胡楊樹,善於學習,知行合一。要想爭做胡楊樹,就要善於學習,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因為學習才能進步成長,才能不在時代浪潮中被擊落。孔子在教育學生時常說:「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則日進,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任何時代、任何年代,都要時刻學習、善於學習。況且,當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更應該善於學習,把學習作為日常生活之需,像吃飯一樣每日不棄、每日不離。另一方面,在學習中要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常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靠行動、實踐去檢驗認識,是不能真正學到知識的。為此,我們在學習時要隨時想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實踐中學習,在理論中學習;從理論中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去檢驗真理,從實踐中豐富真理,做到知行合一。
宋張載在《橫渠語錄》中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要弘揚老一代支邊青年的優良傳統,把愛國愛疆作為一生的信仰,像胡楊一樣紮根祖國西部邊陲,爭做胡楊樹,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扎牢忠與誠,成為一支熱愛邊疆、守護邊疆、奉獻邊疆的生力軍。
爭做胡楊樹,學會吃苦,甘於奮鬥。胡楊本身生在沙漠之中,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落地、生根、發芽、結果,讓人在絕境之中看到生命的希望,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俗話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我們從小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吃過苦、很少吃苦,但是我們要學會吃苦。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因為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溫室里養不出萬年松,庭院裡跑不出千里馬。只有學會吃苦才能奏響青春之歌;只有甘於奮鬥,才能擦亮青春的底色,讓青春更加絢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現在,青春是用奮鬥的;將,青春是用回憶的。」只有甘於奮鬥,才能讓夢想有澎湃之力,才能把握機遇、奮發有為,不辜負偉大的時代,不辜負黨對我們的期望,不辜負人民對我們的信任。為此,我們要學會吃苦,甘於奮鬥。
爭做胡楊樹,不忘初心,牢「忠」與「誠」。胡楊作為沙漠之「奇木」,一心扎在沙漠之中,站在「陽光大道」兩側,不僅增添生命與希塑,而且還阻擋風沙,守護生命之道。作為當代「支邊青年」,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記得為人民服務,始終記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此,要牢記「忠」與「誠」。「忠」是對黨忠誠、對國忠誠、對人民忠誠,心中時刻有黨、心中時刻有人民,這就是「忠」;「誠」是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因為誠是君子之行,是我們傳統美德之要、做人之需。正如司馬遷所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如果沒有誠,一個人無法前行、無法立人,因而,我們需要做個誠實的人,不僅僅在個人言行中,還需在服務過程中,要時刻為人民謀實事、出實招、說實話、做實事、當老實人。所以,要牢記初心和使命,在心中、頭腦中、行動中,扎牢「忠」與「誠」。
爭做胡楊樹,扣好扣子,樹好三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對青年講話時說,當代青年要抓好價值觀養成,要一開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第一粒扣子扣好,下面的扣子才不會扣歪。青年作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青年時樹立好三觀,才能成為有用之人、黨與國家需要之人。現在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就需要我們這一代青年,發揚奮鬥精神,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好三觀,不負歷史的使命、不負人民的重託;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做到位卑未敢忘憂國。
爭做胡楊樹,善於學習,知行合一。要想爭做胡楊樹,就要善於學習,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因為學習才能進步成長,才能不在時代浪潮中被擊落。孔子在教育學生時常說:「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則日進,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任何時代、任何年代,都要時刻學習、善於學習。況且,當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更應該善於學習,把學習作為日常生活之需,像吃飯一樣每日不棄、每日不離。另一方面,在學習中要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常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靠行動、實踐去檢驗認識,是不能真正學到知識的。為此,我們在學習時要隨時想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實踐中學習,在理論中學習;從理論中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去檢驗真理,從實踐中豐富真理,做到知行合一。
宋張載在《橫渠語錄》中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要弘揚老一代支邊青年的優良傳統,把愛國愛疆作為一生的信仰,像胡楊一樣紮根祖國西部邊陲,爭做胡楊樹,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扎牢忠與誠,成為一支熱愛邊疆、守護邊疆、奉獻邊疆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