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新的技術推動力,解放並發展了勞動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革。但基於其高度智能化的特點,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給人類傳統的勞動形態帶來了巨大衝擊,不僅造成了低端勞動力被取代,失業率增加以及勞動就業結構轉變的社會問題,而且也在顛覆傳統意義的勞動法理論,使整個勞動法體系都需要重新被檢視。勞動法作為調整勞動關係的法律制度,有必要對人工智慧帶來的相關勞動問題加以回應,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所產生的新要求,從而促進勞動法的完善,使勞動法的功能價值得到發揮。其實在勞動司法實踐中,已存在因人工智慧技術取代人工而產生的勞動爭議。在2017年上海首例因智能換人引發的勞動爭議被上海市勞動仲裁院受理。在該案件中,林某自2004年作為勞動者入職公司,工作內容主要為有關數據的搜集與分析,在工作滿十年之後,根據《勞動合同法》中勞動合同的相關規定,林某與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2016年年初,公司上線了一款智能管理系統。該管理系統的功能之一便是能夠實現對數據的智能化收集。此種情況下,林某的大部分工作被該智能系統取代。2017年1月,公司基於工作效率以及節約公司經濟成本的考量將林某所在的崗位取消。同年5月,公司以雙方調崗協商不一致為由解除了同林某的勞動合同。林某因不滿意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賠償問題而提起勞動仲裁。雖然該案僅是個案,但足以體現人工智慧技術給就業市場以及勞動司法實踐帶來的衝擊。而且這種挑戰絕不是短期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慧對人類勞動社會的衝擊都將是勞動法長期需要面對的課題。
談人工智慧技術[朗讀]
@kaka917
頂0
加入收藏
相關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