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的這個「白」,並不是說這兒的人長得比俄羅斯人白,而是「純正」的意思。
通常中文翻譯外國國家名字的時候,都採取音譯,不過白俄羅斯比較例外,混合了音譯與意譯所以有點特別,從晚清時期,這個地方就被翻譯成「白俄羅斯」
因為這個名字的原因,很多人都以為白俄羅斯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甚至想當然地覺得,這樣的名字就是因為這兒的人,長得更白一些。
白俄羅斯在幾年前曾申請更改自己的中文譯名,不過是單方面的。
可以說,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從國家方面來說是兩家,但從民族文化等方面來說同出一源,甚至於白俄羅斯保留了更多的俄式文化傳統,因此被稱作白俄羅斯。
東歐平原是歐洲最大的平原,其面積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而且當地土地非常肥沃,不過很可惜的是,東歐平原氣候寒冷環境艱苦,在古代並不適合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的地方,成為了斯拉夫人的家園。
不過東歐平原實在是太艱難了,在古代的時候,斯拉夫人實力弱小不成氣候,因此經常受到外來族群的欺負,無奈之下斯拉夫人只好到處流散。
漸漸地,斯拉夫人分成了東斯拉夫、南斯拉夫與西斯拉夫三大分支。
其中的東斯拉夫成為了東歐大平原之上的主體,可很長時間內,東斯拉夫也很弱小,分成大小三百多個部族,直到公元九世紀才逐漸強盛起來。
早期東斯拉夫文明有兩大中心,即北方的諾夫哥羅德與南方的基輔,由於諾夫哥羅德之後被維京人的分支瓦良格人攻占,建立起了留里克王朝,這個國家被稱作「羅斯」
公元882年的時候,基輔被留里克王朝拿下,建立起了著名的基輔羅斯大公國,將大多數的東斯拉夫部族都納入自己的統治,這也是東斯拉夫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相較於東斯拉夫,斯拉夫人當中的西斯拉夫則流散到維斯瓦河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波蘭,這個地方的條件要相對好很多,古代的西斯拉夫也曾十分強悍。
基輔羅斯興盛了三百多年,但在十三世紀被蒙古鐵騎橫掃,蒙古人的到來使得基輔羅斯成為了金帳汗國的臣子,羅斯大公們紛紛向蒙古稱臣。
當然,東斯拉夫的範圍實在太大,並沒有完全被蒙古占據,比如西邊的波洛茨克公國。
波洛茨克公國有很多斯拉夫分支部族,這裡沒有受到蒙古占據,因此在蒙古占據東歐的幾百年歲月當中,這裡的斯拉夫人逐漸與東斯拉夫主體之間分化。
久而久之,在語言、文化、服裝等等方面,當地的斯拉夫人開始成為單獨的族群。
說白了,當年沒有受到蒙古占領影響地區的東斯拉夫人,被視作如今白俄羅斯的前身,因為他們保留著更加純粹的東斯拉夫文化傳統,所以稱作是白俄羅斯。
立陶宛大公國崛起後,將波洛茨克公國兼并,而且不斷襲擾基輔公國,而那時候的蒙古因為戰線拉得實在太長,加上長期戰爭,早就疲於應對。
十五世紀時代,立陶宛與波蘭組建的聯邦王國,曾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存在。
也因為立陶宛波蘭聯邦的強大,使得其境內的斯拉夫人與金帳汗國境內的斯拉夫人之間,產生的分化差異越來越大,也就讓白俄羅斯人的祖先與俄羅斯人的祖先分家。
受到波蘭與立陶宛的影響,波洛茨克公國境內的斯拉夫人接受大量西歐文化,形成了與信奉東正教不同的白俄羅斯部族。經歷兩百多年融合最終形成。
而金帳汗國境內的羅斯人,後來雖然自由了,但是血統與文化上,受到了大量蒙古影響。
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統一羅斯諸部,直到1547年沙俄誕生,隨即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進程,而在沙俄擴張的過程中,三次瓜分波蘭,拿下了現在的白俄地區。
其實從當年波洛茨克公國被兼并,歷經長達五百年時光,白俄羅斯與立陶宛、波蘭人等融合多年以後,早就形成了區別於蒙古化羅斯人的單獨部族。
即便沙俄重新奪回了這個地方,但是白俄羅斯已經不再是跟他們完全一樣的族群。
當時的白俄羅斯,已經有了完全自己的語言、文字,還有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都跟沙俄境內的俄羅斯人有很大的差異。
沙俄與蘇聯時代,白俄羅斯都與俄羅斯同在一家,直到1991年單獨立國。
按照白俄羅斯人自己的說法,「白」表示的是他們具有獨立而且自由的個性,不接受當年蒙古人帶來的桎梏枷鎖的束縛,而且他們的斯拉夫文化更加純粹。
另外,白俄羅斯名字中的「俄」是因為翻譯的差錯問題,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簡單來說,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之間的差別,就是歷史造成的,兩者同源但因為歷史緣故形成了兩家人,現在的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雖是兩個國家,但仍舊非常親厚,也是難得。
通常中文翻譯外國國家名字的時候,都採取音譯,不過白俄羅斯比較例外,混合了音譯與意譯所以有點特別,從晚清時期,這個地方就被翻譯成「白俄羅斯」
因為這個名字的原因,很多人都以為白俄羅斯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甚至想當然地覺得,這樣的名字就是因為這兒的人,長得更白一些。
白俄羅斯在幾年前曾申請更改自己的中文譯名,不過是單方面的。
可以說,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從國家方面來說是兩家,但從民族文化等方面來說同出一源,甚至於白俄羅斯保留了更多的俄式文化傳統,因此被稱作白俄羅斯。
東歐平原是歐洲最大的平原,其面積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而且當地土地非常肥沃,不過很可惜的是,東歐平原氣候寒冷環境艱苦,在古代並不適合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的地方,成為了斯拉夫人的家園。
不過東歐平原實在是太艱難了,在古代的時候,斯拉夫人實力弱小不成氣候,因此經常受到外來族群的欺負,無奈之下斯拉夫人只好到處流散。
漸漸地,斯拉夫人分成了東斯拉夫、南斯拉夫與西斯拉夫三大分支。
其中的東斯拉夫成為了東歐大平原之上的主體,可很長時間內,東斯拉夫也很弱小,分成大小三百多個部族,直到公元九世紀才逐漸強盛起來。
早期東斯拉夫文明有兩大中心,即北方的諾夫哥羅德與南方的基輔,由於諾夫哥羅德之後被維京人的分支瓦良格人攻占,建立起了留里克王朝,這個國家被稱作「羅斯」
公元882年的時候,基輔被留里克王朝拿下,建立起了著名的基輔羅斯大公國,將大多數的東斯拉夫部族都納入自己的統治,這也是東斯拉夫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相較於東斯拉夫,斯拉夫人當中的西斯拉夫則流散到維斯瓦河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波蘭,這個地方的條件要相對好很多,古代的西斯拉夫也曾十分強悍。
基輔羅斯興盛了三百多年,但在十三世紀被蒙古鐵騎橫掃,蒙古人的到來使得基輔羅斯成為了金帳汗國的臣子,羅斯大公們紛紛向蒙古稱臣。
當然,東斯拉夫的範圍實在太大,並沒有完全被蒙古占據,比如西邊的波洛茨克公國。
波洛茨克公國有很多斯拉夫分支部族,這裡沒有受到蒙古占據,因此在蒙古占據東歐的幾百年歲月當中,這裡的斯拉夫人逐漸與東斯拉夫主體之間分化。
久而久之,在語言、文化、服裝等等方面,當地的斯拉夫人開始成為單獨的族群。
說白了,當年沒有受到蒙古占領影響地區的東斯拉夫人,被視作如今白俄羅斯的前身,因為他們保留著更加純粹的東斯拉夫文化傳統,所以稱作是白俄羅斯。
立陶宛大公國崛起後,將波洛茨克公國兼并,而且不斷襲擾基輔公國,而那時候的蒙古因為戰線拉得實在太長,加上長期戰爭,早就疲於應對。
十五世紀時代,立陶宛與波蘭組建的聯邦王國,曾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存在。
也因為立陶宛波蘭聯邦的強大,使得其境內的斯拉夫人與金帳汗國境內的斯拉夫人之間,產生的分化差異越來越大,也就讓白俄羅斯人的祖先與俄羅斯人的祖先分家。
受到波蘭與立陶宛的影響,波洛茨克公國境內的斯拉夫人接受大量西歐文化,形成了與信奉東正教不同的白俄羅斯部族。經歷兩百多年融合最終形成。
而金帳汗國境內的羅斯人,後來雖然自由了,但是血統與文化上,受到了大量蒙古影響。
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統一羅斯諸部,直到1547年沙俄誕生,隨即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進程,而在沙俄擴張的過程中,三次瓜分波蘭,拿下了現在的白俄地區。
其實從當年波洛茨克公國被兼并,歷經長達五百年時光,白俄羅斯與立陶宛、波蘭人等融合多年以後,早就形成了區別於蒙古化羅斯人的單獨部族。
即便沙俄重新奪回了這個地方,但是白俄羅斯已經不再是跟他們完全一樣的族群。
當時的白俄羅斯,已經有了完全自己的語言、文字,還有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都跟沙俄境內的俄羅斯人有很大的差異。
沙俄與蘇聯時代,白俄羅斯都與俄羅斯同在一家,直到1991年單獨立國。
按照白俄羅斯人自己的說法,「白」表示的是他們具有獨立而且自由的個性,不接受當年蒙古人帶來的桎梏枷鎖的束縛,而且他們的斯拉夫文化更加純粹。
另外,白俄羅斯名字中的「俄」是因為翻譯的差錯問題,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簡單來說,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之間的差別,就是歷史造成的,兩者同源但因為歷史緣故形成了兩家人,現在的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雖是兩個國家,但仍舊非常親厚,也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