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政治生態是一個地區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郡縣治,天下安。」加強縣域政治生態建設,凈化優化政治生態,促進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對於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保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影響縣域政治生態的主要因素
政治生態類同於自然生態,是一個複雜而又脆弱的系統,易受外在因素干擾,遭受侵蝕破壞,影響生態質量。如,在自然生態中,土壤污染、氣候環境惡劣、病蟲害侵蝕、人工撫育管理不當等等,都會改變穩定的生態系統。同樣,在政治生態中,政治土壤的優劣、社會風氣的好壞、腐敗個體的多寡、教育監督管理是否到位等等,也會影響政治生態建設的成效和質量。就縣域政治生態而言,這些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政治土壤。政治土壤是政治生態涵養的根基,是當地人與人之間關係、人與社會之間關係以及官場行為長期積累和演變的結果,主要取決於當地的地緣狀況、人文風俗和政治文化。有的地方經濟落後,發展速度不快,幹部闖勁不足,容易滋生不作為、慢作為等庸政懶政怠政現象;有的地方地理環境特殊,對外交流交往少,幹部思想僵化,創新意識不強,容易滋生夜郎自大、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思想;有的地方人情味重,人際關係複雜,容易滋生「酒桌文化」「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善於搞「關係學」,等等。
(二)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政治生態涵養的重要因子,良好的社會風氣會促成良好的黨風政風,不良的社會風氣會敗壞黨風政風,它與當地人們生活狀態、幹群關係、官場習氣息息相關。比如,一個地方盛行「吃喝風」,就會助長「酒桌辦公」,搞人情關係;一個地方盛行「賭博風」,就會敗壞當地民風,滋生黨員幹部「賭博斂財」現象;一個地方盛行「好人主義」「保護主義」,就會造成管黨治黨「寬鬆軟」,主體責任、監督責任「空轉虛化」現象;一個地方出現選人用人不正之風,就會催生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現象,滋生用人「潛規則」,挫傷幹部積極性,等等。
(三)個體腐敗。個體腐敗看似是少數黨員幹部自身腐化墮落行為,但其危害性遠不及個體本身,特別是一些關鍵少數或是重要個體的腐敗,會衍生系統性腐敗、塌方式腐敗,造成拉攏式腐敗、裙帶式腐敗。比如,「爛樹」直接污染政治生態土壤,且污染面大、危害程度深,不及時拔除,會腐蝕周邊人,危及一個系統、一個群體;「病樹」直接影響政治生態質量,不及時醫治,可能會發展成「爛樹」;「歪樹」直接影響政治生態環境,不及時扶正,放任成長,會積聚負能量,影響一個單位工作環境和氛圍,甚至演變成「病樹」「爛樹」
(四)教育管理。一個黨組織、一個單位,對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至關重要,是凈化優化政治生態的外部力量。就黨內而言,中共中央專門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把黨員教育管理作為黨的建設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一個地方廉政文化濃厚,且重視和加強黨員幹部教育管理,履行好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就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格局和「能幹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圍;相反,一個地方廉政文化缺失,從嚴治黨力度不夠、氛圍不濃,黨員幹部教育管理不到位,就會造成不正之風久治不絕,腐敗問題易發多發,政治生態也就難以向善向好。
以祁門縣為例,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在全縣政治生態影響因素中,傳統陋習形成的慣性思維、社會不良風氣、政治監督不嚴格、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四個方面問題位列前四位,占比分別為38.19%、26.9%、12.51%、8.37%。
二、當前縣域政治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
縣域政治生態根基於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現在三級黨組織的建設與管理,反映在每名黨員幹部的言行之中。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縣域政治生態日益向好。以祁門縣為例,2016年以來,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信訪舉報790件,立案418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02人,移送司法機關11人,腐敗存量大幅消減,「污染源」不斷清理,政治生態持續好轉,社會認可度顯著提升,問卷調查顯示,黨員幹部對全縣政治生態滿意度為93.2%。縱觀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成效顯著,成績可喜,但全面客觀分析和研判,當前,秀水清山的縣域政治生態尚未構建,一些危害政治生態的病灶難以根治,反覆發生或更迭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黨治黨責任履行不力。一些地方黨組織職能弱化、責任虛化,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意識不強,一味強調經濟工作是「硬指標」,把管黨治黨責任當成「軟任務」,對黨風廉政建設抓而不實、抓而不嚴,存在重部署輕落實、重業務輕黨建、重機關輕基層的傾向。一些紀檢監察部門履行監督職責發散跑偏,或多或少存在「不願監督、不敢監督」現象,造成一些腐敗和「四風」問題整而未治、治而未果,特別是政治監督開展不夠有力,各級黨組織的政治責任扛得不牢。
(二)黨內政治生活不實。一些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缺乏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三會一課」不正常,「主題黨日」走過場、娛樂化,缺乏實效性、教育性。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落實雙重組織生活制度不夠自覺,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黨支部組織生活不到位。一些黨組織的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質量不高,自我批評「輕描淡寫」,相互批評「不痛不癢」,未真正觸動思想、觸及靈魂,未能紅臉出汗、咬耳扯袖。一些單位執行民主集中制不嚴格不規範,搞「家長制」「一言堂」,落實一把手「末位表態」不到位。
(三)選人用人把關不嚴。一些地方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導向認識上有偏差,把握好乾部「20字」標準不夠到位,忽視選人用人政治條件,從政治標準上考核考察幹部仍有不足,存在重能力、輕政德傾向,從政治上分析識別幹部不夠全面深入,對少數「兩面人」不能甄別出來,導致個別人「帶病提拔」、「帶病上崗」甚至「邊腐邊升」,造成「能人腐敗」現象,影響一方政治生態。
(四)「四風」問題禁而不絕。一些地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缺乏一抓到底的韌勁,反彈回潮、隱形變異現象時有發生,少數黨員幹部盲目僥倖,不知止、不收斂,「酒桌辦公」等享樂奢靡問題「樹倒根在」。一些地方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用官僚主義反對官僚主義,查糾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假作為問題力度不大,「慵懶散」「等靠要」「推拖繞」等機關詬病治而不絕。一些地方追責問責簡單粗暴、「一刀切」,容錯糾錯跟不上,導致一些幹部怕犯錯擔責,產生「洗碗效應」,不敢擔當、不願作為的現象潛滋暗長。從祁門縣案件查處和問卷調查情況看,「四風」問題中,違規吃喝、履責擔當、服務群眾等方面的問題占比較高。
(五)權力運行制約監督不夠。一些地方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夠健全,貫通紀律、監察、派駐、巡察「四個監督」存在短板,不能做到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特別是對重點崗位、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監督缺乏剛性措施。一些地方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嚴格,「牛欄關貓」「稻草人」現象普遍存在,基層「小微權力」制約監督薄弱,「微腐敗」占比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同級監督和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乏力,造成領導幹部腐敗易發高發,成為政治生態主要「污染源」。從祁門縣案件查處和問卷調查情況看,城鄉建設、醫療衛生、教育、交通、扶貧等領域腐敗問題易發多發,優親厚友、「三資」管理混亂、辦事不公、截留挪用、貪污侵占為基層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和作風主要問題。
(六)黨內政治文化涵養不深。一些地方不注重廉政文化建設,政德教育、紀法教育缺失,黨員幹部「不想腐」的自覺難以形成。一些地方好人主義盛行,缺乏較真碰硬的鬥爭精神,不敢抵制身邊不正之風,甚至被拉攏腐蝕,讓圈子文化、碼頭文化、熟人關係有了生存土壤。一些地方幹部熱衷搞團團伙伙,通過吃喝玩樂拉關係、搭天線,把黨內關係庸俗化、利益化,不能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係。一些地方「亦官亦商」現象仍然存在,「拜金主義」仍有市場,政商關係親清不分,官商利益勾結問題禁而不絕。
三、凈化優化縣域政治生態的主要對策
維護好、發揚好、涵養好縣域政治生態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一環,凈化優化縣域政治生態必須要瞅准整個「生態鏈」全過程,源頭把控、精準施策、系統治理。
(一)強化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把好縣域生態「精準脈」。把加強政治生態分析研判作為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的重要抓手,建立縣域政治生態評判指標體系,逐級推行黨內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機制,構建黨委(黨組)牽頭,紀委監委主抓的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格局,通過分片研判、定期會商、集中會診,對縣域政治生態整體層面、重點領域、高危風險定期「把脈會診」,動態掌握「樹木」與「森林」情況。同時做好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後半篇文章」,發揮好紀律檢查建議書、監察建議書「兩書」作用,推動分析研判和整改落實有效銜接,針對性開展問題查擺,一對一及時反饋整改,開出局部政治生態「精準藥方」,持續推動政治生態向善向好。
(二)創新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立好選人用人「風向標」。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機制,出台人才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專業化、高素質人才進入縣域幹部隊伍,同時搭建本土人才外出學習交流平台,釋放注重人才、舉賢用能的用人導向,提高基層治理、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發揮好選人用人導向作用,注重用政治標準、群眾標準、實績標準考核評價幹部,把那些甘心紮根基層、擅於做群眾工作、工作業績突出、踏實苦幹的幹部識別出來,讓他們提拔、進城、晉升,釋放吃苦的吃香、優秀的優先、能幹的能上、有為的有位的用人導向,激發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的積極性,努力提振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三)加強黨員幹部教育監督,管好「一把手」「關鍵人」。貫徹落實好《加強「關鍵少數」幹部教育管理監督若干規定(試行)》精神,加強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教育與監督,進一步嚴格黨內生活鍛鍊,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倡導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充分發揮紀檢、監察、巡察、派駐四項監督職能,建立健全、動態更新「關鍵少數」幹部廉政檔案,作為「關鍵少數」幹部風險防控、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防止「帶病提拔」「帶病上崗」。同時常態化開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問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違紀違規問題,從嚴從重查處到位,典型案例及時通報曝光,形成警示震懾,推動監督常在形成常態。
(四)持續常態高壓正風反腐,打好「護林培土」「持久戰」。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行賄受賄一起查,重點查處在黨的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在黨的十九大後仍不敬畏、不知止的腐敗分子,持續釋放正風反腐的決心和高壓反腐的信號,強力拔「爛樹」、治「病樹」,護「森林」。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集中整治群眾身邊的「蠅貪」「蛀蟲」,提升群眾最直接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鞏固和發展反腐敗壓倒性勝利。一體推進「三不」機制,做好巡視巡察、案件查辦「後半篇文章」,建立「一案一警」等以案促改、以案促教工作機制,推動建章立制和警示教育,構建不能腐的制度體系,築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最終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五)推動廉政文化陣地建設,傳播好廉政勤政 「正能量」。狠糾公款吃喝、酒桌辦公等不良習氣,適時開展針對性專項整治,從嚴從重查處違紀違規問題,剷除不良文化適宜的土壤。同時,發揮好黨員幹部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剎住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等歪風陋習,進一步提高幹部群眾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力推動廉政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廉政文化創建活動,充挖掘本地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家風文化、孝廉文化等積極因素,打造形式多樣、元素多元的廉政文化教育陣地,以優秀典型正面人物為教材,講好勤、廉、孝、德等正面故事,傳播好「正能量」。(作者:余盛明 祁門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一、影響縣域政治生態的主要因素
政治生態類同於自然生態,是一個複雜而又脆弱的系統,易受外在因素干擾,遭受侵蝕破壞,影響生態質量。如,在自然生態中,土壤污染、氣候環境惡劣、病蟲害侵蝕、人工撫育管理不當等等,都會改變穩定的生態系統。同樣,在政治生態中,政治土壤的優劣、社會風氣的好壞、腐敗個體的多寡、教育監督管理是否到位等等,也會影響政治生態建設的成效和質量。就縣域政治生態而言,這些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政治土壤。政治土壤是政治生態涵養的根基,是當地人與人之間關係、人與社會之間關係以及官場行為長期積累和演變的結果,主要取決於當地的地緣狀況、人文風俗和政治文化。有的地方經濟落後,發展速度不快,幹部闖勁不足,容易滋生不作為、慢作為等庸政懶政怠政現象;有的地方地理環境特殊,對外交流交往少,幹部思想僵化,創新意識不強,容易滋生夜郎自大、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思想;有的地方人情味重,人際關係複雜,容易滋生「酒桌文化」「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善於搞「關係學」,等等。
(二)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政治生態涵養的重要因子,良好的社會風氣會促成良好的黨風政風,不良的社會風氣會敗壞黨風政風,它與當地人們生活狀態、幹群關係、官場習氣息息相關。比如,一個地方盛行「吃喝風」,就會助長「酒桌辦公」,搞人情關係;一個地方盛行「賭博風」,就會敗壞當地民風,滋生黨員幹部「賭博斂財」現象;一個地方盛行「好人主義」「保護主義」,就會造成管黨治黨「寬鬆軟」,主體責任、監督責任「空轉虛化」現象;一個地方出現選人用人不正之風,就會催生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現象,滋生用人「潛規則」,挫傷幹部積極性,等等。
(三)個體腐敗。個體腐敗看似是少數黨員幹部自身腐化墮落行為,但其危害性遠不及個體本身,特別是一些關鍵少數或是重要個體的腐敗,會衍生系統性腐敗、塌方式腐敗,造成拉攏式腐敗、裙帶式腐敗。比如,「爛樹」直接污染政治生態土壤,且污染面大、危害程度深,不及時拔除,會腐蝕周邊人,危及一個系統、一個群體;「病樹」直接影響政治生態質量,不及時醫治,可能會發展成「爛樹」;「歪樹」直接影響政治生態環境,不及時扶正,放任成長,會積聚負能量,影響一個單位工作環境和氛圍,甚至演變成「病樹」「爛樹」
(四)教育管理。一個黨組織、一個單位,對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至關重要,是凈化優化政治生態的外部力量。就黨內而言,中共中央專門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把黨員教育管理作為黨的建設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一個地方廉政文化濃厚,且重視和加強黨員幹部教育管理,履行好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就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格局和「能幹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圍;相反,一個地方廉政文化缺失,從嚴治黨力度不夠、氛圍不濃,黨員幹部教育管理不到位,就會造成不正之風久治不絕,腐敗問題易發多發,政治生態也就難以向善向好。
以祁門縣為例,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在全縣政治生態影響因素中,傳統陋習形成的慣性思維、社會不良風氣、政治監督不嚴格、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四個方面問題位列前四位,占比分別為38.19%、26.9%、12.51%、8.37%。
二、當前縣域政治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
縣域政治生態根基於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現在三級黨組織的建設與管理,反映在每名黨員幹部的言行之中。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縣域政治生態日益向好。以祁門縣為例,2016年以來,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信訪舉報790件,立案418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02人,移送司法機關11人,腐敗存量大幅消減,「污染源」不斷清理,政治生態持續好轉,社會認可度顯著提升,問卷調查顯示,黨員幹部對全縣政治生態滿意度為93.2%。縱觀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成效顯著,成績可喜,但全面客觀分析和研判,當前,秀水清山的縣域政治生態尚未構建,一些危害政治生態的病灶難以根治,反覆發生或更迭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黨治黨責任履行不力。一些地方黨組織職能弱化、責任虛化,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意識不強,一味強調經濟工作是「硬指標」,把管黨治黨責任當成「軟任務」,對黨風廉政建設抓而不實、抓而不嚴,存在重部署輕落實、重業務輕黨建、重機關輕基層的傾向。一些紀檢監察部門履行監督職責發散跑偏,或多或少存在「不願監督、不敢監督」現象,造成一些腐敗和「四風」問題整而未治、治而未果,特別是政治監督開展不夠有力,各級黨組織的政治責任扛得不牢。
(二)黨內政治生活不實。一些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缺乏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三會一課」不正常,「主題黨日」走過場、娛樂化,缺乏實效性、教育性。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落實雙重組織生活制度不夠自覺,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黨支部組織生活不到位。一些黨組織的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質量不高,自我批評「輕描淡寫」,相互批評「不痛不癢」,未真正觸動思想、觸及靈魂,未能紅臉出汗、咬耳扯袖。一些單位執行民主集中制不嚴格不規範,搞「家長制」「一言堂」,落實一把手「末位表態」不到位。
(三)選人用人把關不嚴。一些地方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導向認識上有偏差,把握好乾部「20字」標準不夠到位,忽視選人用人政治條件,從政治標準上考核考察幹部仍有不足,存在重能力、輕政德傾向,從政治上分析識別幹部不夠全面深入,對少數「兩面人」不能甄別出來,導致個別人「帶病提拔」、「帶病上崗」甚至「邊腐邊升」,造成「能人腐敗」現象,影響一方政治生態。
(四)「四風」問題禁而不絕。一些地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缺乏一抓到底的韌勁,反彈回潮、隱形變異現象時有發生,少數黨員幹部盲目僥倖,不知止、不收斂,「酒桌辦公」等享樂奢靡問題「樹倒根在」。一些地方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用官僚主義反對官僚主義,查糾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假作為問題力度不大,「慵懶散」「等靠要」「推拖繞」等機關詬病治而不絕。一些地方追責問責簡單粗暴、「一刀切」,容錯糾錯跟不上,導致一些幹部怕犯錯擔責,產生「洗碗效應」,不敢擔當、不願作為的現象潛滋暗長。從祁門縣案件查處和問卷調查情況看,「四風」問題中,違規吃喝、履責擔當、服務群眾等方面的問題占比較高。
(五)權力運行制約監督不夠。一些地方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夠健全,貫通紀律、監察、派駐、巡察「四個監督」存在短板,不能做到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特別是對重點崗位、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監督缺乏剛性措施。一些地方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嚴格,「牛欄關貓」「稻草人」現象普遍存在,基層「小微權力」制約監督薄弱,「微腐敗」占比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同級監督和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乏力,造成領導幹部腐敗易發高發,成為政治生態主要「污染源」。從祁門縣案件查處和問卷調查情況看,城鄉建設、醫療衛生、教育、交通、扶貧等領域腐敗問題易發多發,優親厚友、「三資」管理混亂、辦事不公、截留挪用、貪污侵占為基層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和作風主要問題。
(六)黨內政治文化涵養不深。一些地方不注重廉政文化建設,政德教育、紀法教育缺失,黨員幹部「不想腐」的自覺難以形成。一些地方好人主義盛行,缺乏較真碰硬的鬥爭精神,不敢抵制身邊不正之風,甚至被拉攏腐蝕,讓圈子文化、碼頭文化、熟人關係有了生存土壤。一些地方幹部熱衷搞團團伙伙,通過吃喝玩樂拉關係、搭天線,把黨內關係庸俗化、利益化,不能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係。一些地方「亦官亦商」現象仍然存在,「拜金主義」仍有市場,政商關係親清不分,官商利益勾結問題禁而不絕。
三、凈化優化縣域政治生態的主要對策
維護好、發揚好、涵養好縣域政治生態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一環,凈化優化縣域政治生態必須要瞅准整個「生態鏈」全過程,源頭把控、精準施策、系統治理。
(一)強化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把好縣域生態「精準脈」。把加強政治生態分析研判作為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的重要抓手,建立縣域政治生態評判指標體系,逐級推行黨內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機制,構建黨委(黨組)牽頭,紀委監委主抓的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格局,通過分片研判、定期會商、集中會診,對縣域政治生態整體層面、重點領域、高危風險定期「把脈會診」,動態掌握「樹木」與「森林」情況。同時做好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後半篇文章」,發揮好紀律檢查建議書、監察建議書「兩書」作用,推動分析研判和整改落實有效銜接,針對性開展問題查擺,一對一及時反饋整改,開出局部政治生態「精準藥方」,持續推動政治生態向善向好。
(二)創新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立好選人用人「風向標」。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機制,出台人才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專業化、高素質人才進入縣域幹部隊伍,同時搭建本土人才外出學習交流平台,釋放注重人才、舉賢用能的用人導向,提高基層治理、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發揮好選人用人導向作用,注重用政治標準、群眾標準、實績標準考核評價幹部,把那些甘心紮根基層、擅於做群眾工作、工作業績突出、踏實苦幹的幹部識別出來,讓他們提拔、進城、晉升,釋放吃苦的吃香、優秀的優先、能幹的能上、有為的有位的用人導向,激發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的積極性,努力提振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三)加強黨員幹部教育監督,管好「一把手」「關鍵人」。貫徹落實好《加強「關鍵少數」幹部教育管理監督若干規定(試行)》精神,加強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教育與監督,進一步嚴格黨內生活鍛鍊,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倡導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充分發揮紀檢、監察、巡察、派駐四項監督職能,建立健全、動態更新「關鍵少數」幹部廉政檔案,作為「關鍵少數」幹部風險防控、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防止「帶病提拔」「帶病上崗」。同時常態化開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問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違紀違規問題,從嚴從重查處到位,典型案例及時通報曝光,形成警示震懾,推動監督常在形成常態。
(四)持續常態高壓正風反腐,打好「護林培土」「持久戰」。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行賄受賄一起查,重點查處在黨的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在黨的十九大後仍不敬畏、不知止的腐敗分子,持續釋放正風反腐的決心和高壓反腐的信號,強力拔「爛樹」、治「病樹」,護「森林」。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集中整治群眾身邊的「蠅貪」「蛀蟲」,提升群眾最直接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鞏固和發展反腐敗壓倒性勝利。一體推進「三不」機制,做好巡視巡察、案件查辦「後半篇文章」,建立「一案一警」等以案促改、以案促教工作機制,推動建章立制和警示教育,構建不能腐的制度體系,築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最終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五)推動廉政文化陣地建設,傳播好廉政勤政 「正能量」。狠糾公款吃喝、酒桌辦公等不良習氣,適時開展針對性專項整治,從嚴從重查處違紀違規問題,剷除不良文化適宜的土壤。同時,發揮好黨員幹部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剎住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等歪風陋習,進一步提高幹部群眾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力推動廉政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廉政文化創建活動,充挖掘本地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家風文化、孝廉文化等積極因素,打造形式多樣、元素多元的廉政文化教育陣地,以優秀典型正面人物為教材,講好勤、廉、孝、德等正面故事,傳播好「正能量」。(作者:余盛明 祁門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