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傷最易發生於手、足、指、趾、耳等處。低溫寒冷是造成凍傷的主要因素,但是否發生凍傷還與其它因素有關:①氣候因素:包括空氣的濕度、流速和天氣驟變等。潮濕和風速大都加快身體的散熱;②局部因素:任何使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熱量減少的因素均可導致凍傷,如長時間站立或浸泡水中等;③全身因素:凍傷與否與身體素質和當時的身體狀況有關,如疲勞、虛弱、緊張、飢餓,創傷等均可減弱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調節和適應能力,使局部熱量減少。
凍傷發生後,尤其是全身凍傷,是否進行現場搶救直接關係到傷病員的預後。
首先必須迅速脫離受凍現場,防止繼續冷凍,搬入溫暖的室內,因為即刻cpr(心肺復甦)若不能使心臟溫度上升則自主循環難以恢復。嚴重凍傷的急救:
(1)合理的溫水復溫 迅速脫掉傷者的衣襪,將凍傷部位(包括脫不掉的衣服)放於40~42℃溫水中快速融化復溫,15~30分鐘使凍區恢復感覺,皮膚恢復至深紅或紫紅,組織變軟。
(2)繼續保溫及保護受凍部位 復溫後的部位用毛毯等柔軟保暖物繼續保溫,切忌擠壓並防止意外外傷發生。
(3)對症治療 復溫中劇烈疼痛可止痛,治療併發症如休克等。
(4)度過休剋期,可用熱飲料促進血循環,及利用食物熱動力效應。
(5)嚴重凍傷者復溫後,可每日兩次將凍肢置於40℃洗必泰或呋喃西林溶液中20分鐘,連續6天,處理創面並外用消炎藥,可靜脈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下肢微循環。
凍僵的急救:快速融化復溫,在數小時內使中心體溫迅速回升度過凍僵狀態。有自主脈搏時應柔和地做人工呼吸並緩慢加溫,不要做胸外心臟按壓以免引起室顫。注意復溫後防止休克、代謝性酸中毒及室顫,可早期輸液(低滲或等滲),糾正脫水及血氣、ph,並控制感染。
(1)全身浸泡法 將受凍者置於34~35℃溫水中,5分鐘後將水溫提高至42℃以防止劇烈疼痛及突然體溫升高引起室顫,當受凍者呼吸、心跳、知覺恢復,出現寒戰、肢體發軟、皮膚紅潤有熱感後,停止復溫,用藥物防止寒戰以減少氧耗。
(2)其他復溫方法如熱飲,溫溶液靜脈注射,吸入濕熱空氣,腹膜透析復溫等。
凍傷發生後,尤其是全身凍傷,是否進行現場搶救直接關係到傷病員的預後。
首先必須迅速脫離受凍現場,防止繼續冷凍,搬入溫暖的室內,因為即刻cpr(心肺復甦)若不能使心臟溫度上升則自主循環難以恢復。嚴重凍傷的急救:
(1)合理的溫水復溫 迅速脫掉傷者的衣襪,將凍傷部位(包括脫不掉的衣服)放於40~42℃溫水中快速融化復溫,15~30分鐘使凍區恢復感覺,皮膚恢復至深紅或紫紅,組織變軟。
(2)繼續保溫及保護受凍部位 復溫後的部位用毛毯等柔軟保暖物繼續保溫,切忌擠壓並防止意外外傷發生。
(3)對症治療 復溫中劇烈疼痛可止痛,治療併發症如休克等。
(4)度過休剋期,可用熱飲料促進血循環,及利用食物熱動力效應。
(5)嚴重凍傷者復溫後,可每日兩次將凍肢置於40℃洗必泰或呋喃西林溶液中20分鐘,連續6天,處理創面並外用消炎藥,可靜脈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下肢微循環。
凍僵的急救:快速融化復溫,在數小時內使中心體溫迅速回升度過凍僵狀態。有自主脈搏時應柔和地做人工呼吸並緩慢加溫,不要做胸外心臟按壓以免引起室顫。注意復溫後防止休克、代謝性酸中毒及室顫,可早期輸液(低滲或等滲),糾正脫水及血氣、ph,並控制感染。
(1)全身浸泡法 將受凍者置於34~35℃溫水中,5分鐘後將水溫提高至42℃以防止劇烈疼痛及突然體溫升高引起室顫,當受凍者呼吸、心跳、知覺恢復,出現寒戰、肢體發軟、皮膚紅潤有熱感後,停止復溫,用藥物防止寒戰以減少氧耗。
(2)其他復溫方法如熱飲,溫溶液靜脈注射,吸入濕熱空氣,腹膜透析復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