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峰地處在湖南婁底市,仙女山列湘潭四大名山(仙女山、昭山、金霞山、隱山)之首,位於湘潭市西北約20公里處,一條花崗岩石級盤山而上,通峰接頂。
從漣源市乘汽車往東北向行30餘公里至栗山橋(今湄江鎮所在地),再轉乘鄉間公交車到仙峰村,便到了名山仙女峰的山腳,在這裡改步行,沿一條道光年間捐修的石板路過南沖,經半山腰的仙麓亭往右行一里許,有清嘉慶二十四年立的保護風景和庵屬財產的禁碑,過碑沿一條陡峭的羊腸砂石路而上,拐三十六道急彎,即到達海拔980米高的仙女峰頂。
湖南漣源市仙女峰的名字有什麼來歷?
仙女山原名龍安山,唐代陝西高僧海禪師來此結茅而居,隨即,善男信女便動手蓋了一座寺院,取名「龍安寺」(據柳宗元《龍安海禪師碑》)。至於人們都稱該山為「仙女山」,龍安山反而被淡忘了,是緣於一個傳說:大約在宋代,山下住著一對婆媳,婆婆為人忠厚,積善好施;媳婦勤勞儉樸,採藥耕織。一天,婆婆突然暈倒過去,醒來時眼前一片漆黑,雙目失明。
為了治好婆婆的眼睛,媳婦天天上山採藥。一次她累極了,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剛閉上眼,便恍恍惚惚看見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手捧著一隻鮮紅的大蜜桃笑盈盈地向她走來說:「你把這桃子帶回去給婆婆吃了吧,她的眼睛就會好的。」媳婦驚喜交加,忙睜眼一看,姑娘已無影無蹤。說也奇怪,婆婆剛吃完桃子,只覺得渾身發熱,眼睛發脹。不一會工夫,雙目重現光明,而且比先前更清亮。大家都說這是婆婆心好,媳婦孝順,感動了救苦救難的仙女。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仙女的崇敬,就把這座山改稱「仙女山」,「龍安寺」也被人們稱為「仙女廟」
仙女廟分三重殿閣。各有門坊,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青磚牆,琉璃瓦,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廟門上書「龍安寺」3字,門聯「四朝靈跡;三楚大觀」,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所書。山門後為武王廟,門前有石獅一對,廟中供祀關雲長塑像。中殿為娘娘殿,殿堂左右,有東西兩廳。東廳正面懸掛《仙女山碑記》;四壁有歷代官員及遊客的題字題詩;西廳有僧人住房和遊客休息室,壁上有八仙浮雕,工藝精巧。西廳外有兩池,一為放生池,池中有隻斗大活龜,背上刻「千年不老」4字。一為天鵝池,四壁石隙浸水,久旱不竭。傳說這天鵝池也能自動出產油鹽五穀。後殿為祖師殿。山上還有坡地叫騎馬嶺,北伐將領唐生智,曾來此騎馬觀山。
從漣源市乘汽車往東北向行30餘公里至栗山橋(今湄江鎮所在地),再轉乘鄉間公交車到仙峰村,便到了名山仙女峰的山腳,在這裡改步行,沿一條道光年間捐修的石板路過南沖,經半山腰的仙麓亭往右行一里許,有清嘉慶二十四年立的保護風景和庵屬財產的禁碑,過碑沿一條陡峭的羊腸砂石路而上,拐三十六道急彎,即到達海拔980米高的仙女峰頂。
湖南漣源市仙女峰的名字有什麼來歷?
仙女山原名龍安山,唐代陝西高僧海禪師來此結茅而居,隨即,善男信女便動手蓋了一座寺院,取名「龍安寺」(據柳宗元《龍安海禪師碑》)。至於人們都稱該山為「仙女山」,龍安山反而被淡忘了,是緣於一個傳說:大約在宋代,山下住著一對婆媳,婆婆為人忠厚,積善好施;媳婦勤勞儉樸,採藥耕織。一天,婆婆突然暈倒過去,醒來時眼前一片漆黑,雙目失明。
為了治好婆婆的眼睛,媳婦天天上山採藥。一次她累極了,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剛閉上眼,便恍恍惚惚看見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手捧著一隻鮮紅的大蜜桃笑盈盈地向她走來說:「你把這桃子帶回去給婆婆吃了吧,她的眼睛就會好的。」媳婦驚喜交加,忙睜眼一看,姑娘已無影無蹤。說也奇怪,婆婆剛吃完桃子,只覺得渾身發熱,眼睛發脹。不一會工夫,雙目重現光明,而且比先前更清亮。大家都說這是婆婆心好,媳婦孝順,感動了救苦救難的仙女。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仙女的崇敬,就把這座山改稱「仙女山」,「龍安寺」也被人們稱為「仙女廟」
仙女廟分三重殿閣。各有門坊,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青磚牆,琉璃瓦,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廟門上書「龍安寺」3字,門聯「四朝靈跡;三楚大觀」,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所書。山門後為武王廟,門前有石獅一對,廟中供祀關雲長塑像。中殿為娘娘殿,殿堂左右,有東西兩廳。東廳正面懸掛《仙女山碑記》;四壁有歷代官員及遊客的題字題詩;西廳有僧人住房和遊客休息室,壁上有八仙浮雕,工藝精巧。西廳外有兩池,一為放生池,池中有隻斗大活龜,背上刻「千年不老」4字。一為天鵝池,四壁石隙浸水,久旱不竭。傳說這天鵝池也能自動出產油鹽五穀。後殿為祖師殿。山上還有坡地叫騎馬嶺,北伐將領唐生智,曾來此騎馬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