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100年,是開創歷史、奠定基業、開闢未來的100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很好學習了解黨史、新中國史,守住黨領導人民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
學習黨的百年歷史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
學習黨的百年歷史,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是我們樹立正確歷史觀的根本指南。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黨的歷史的總結運用。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就把學習黨史、國史提高到了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大黨史事件和重要黨史人物的紀念會議上,在考察革命紀念地的重要活動中,在其他許多重要場合,多次引述歷史、評價歷史、總結歷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對諸如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樣事關全局的重大歷史問題表明了態度、進行了闡發,為全黨認真總結黨的歷史、科學對待黨的歷史、重視學習黨的歷史、善於運用黨的歷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宏闊的世界眼光和深遠的歷史視野,對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對歷史規律進行深刻揭示,對現實問題進行透徹分析,對未來發展進行深入思考,為我們學習黨的百年歷史提供了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就要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有機統一,堅持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認識和對待黨的歷史;就要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辯證唯物的觀點,正確看待黨走過的道路;就要正確處理政治與學術、歷史與現實、研究與的關係,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真正學習好、研究好、好、捍衛好黨的百年歷史。
學習黨的百年歷史要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漢書·藝文志》曰「秉要執本」,意思是說,總結歷史,要抓住主要的、根本的東西。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壯闊宏偉、氣象萬千。在這麼多的內容中,怎樣才能把握其最主要、最根本的東西?十分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其主題和主線是什麼、其主流和本質是什麼?
關於黨的歷史的主題和主線,習近平同志2010年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鬥,這就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
為了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為了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認真學習黨的百年歷史,就要牢牢把握這些內容,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的主題和主線。
關於黨的歷史的主流和本質,可以從黨的不懈奮鬥史、黨的理論探索史和黨的自身建設史來把握。
關於黨的不懈奮鬥史,我們要記住黨團結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作出的三個方面的偉大歷史貢獻、一個方面的根本成就和三個方面的重大意義。三個方面的偉大歷史貢獻,分別和革命、建設、改革三個歷史時期相對應,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這一根本成就,就是探索、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方面的重大意義,就是習近平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在講完「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之後,分別從5000多年、500年和60多年的歷史跨度論述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對於中華文明的意義、對於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
關於黨的理論探索史,我們要記住兩次飛躍、兩大理論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第一次飛躍取得的理論成果,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的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取得的理論成果,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的科學發展觀、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關於黨的自身建設史,我們要記住兩個工程,一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提出的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一個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提出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也是黨不斷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歷史。
學習黨的百年歷史要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華民族戰勝無數艱難險阻,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因為黨的事業代表著歷史前進的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建設把黨鍛造得堅強而有力量。
進一步說,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管處於順境還是逆境,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建黨的開天闢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初心使黨永葆政治本色,使命使黨永具前進動力。這一初心和使命一直體現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中,體現在黨勇於犧牲、前赴後繼的不懈奮鬥之中,體現在黨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堅強意志之中,體現在全黨上下主動請纓、萬死不辭的擔當精神之中,體現在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和魚水深情之中,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堅持的黨性修養之中。
無論是黨的事業,還是黨的建設,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無論是不忘初心,還是牢記使命,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因此,再進一步說,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百年輝煌,根本的根本、關鍵的關鍵,就是因為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始終具有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性質的政黨,是始終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具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和明確目標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受到人民衷心愛戴和擁護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定不移沿著正確路線和道路不斷前進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敢於善於堅持黨的領導,具有卓越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富有鬥爭精神、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不怕犧牲、奮鬥不息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始終堅定不移推進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具有強大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始終保持堅強嚴密的組織體系,既保證全黨的團結統一,又充分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寬廣胸懷,善於團結一切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既具有世界眼光、注重互學互鑒,又堅持獨立自主,走中國特色革命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黨。
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那將意味著比現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人口還要多的人口進入現代化行列,其影響必然是世界性的。到那時,中國成為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建成的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偉大的歷史意義,黨的自我革命也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偉大的歷史作用。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未來仍需風雨兼程。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忠誠和實幹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學習黨的光輝歷史:黨史知識專題黨課講稿集合5篇[朗讀]
日前,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為全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明確了旨向。認真學習貫徹這一通知精神,重溫黨的奮鬥歷程、新中國的發展歷史,有助於我們時刻保持牢記初心使命的高度自覺。
一、學好黨史、國史這門必修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存史、學史、治史的傳統。中國共產黨堅定繼承了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倡導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尤其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有助於我們深刻認識黨具有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
深刻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
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
發揚革命精神和鬥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
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空前嚴重。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但都失敗了。在民族蒙受苦難、探求光明的逆境中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以來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也是一部矢志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
我們黨在創建之初就把「為公」「為民」寫在了旗幟上,許下建設一個新社會、為人民謀幸福的錚錚誓言。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明確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黨的二大確立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奮鬥目標更加清晰。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幹革命為了什麼?毛澤東同志1925年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給予響亮回答:「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以來,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鬥,團結帶領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徹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開闢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開啟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歷史和實踐清楚地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提供寶貴精神滋養、強大精神動力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更加深深地懂得,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更加深深地懂得,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要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黨員幹部必須自覺同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作鬥爭。更加深深地懂得,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更加深深地懂得,我們堅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加深深地懂得,踐行好黨的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決反對「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史、新中國史是黨員幹部的寶貴精神滋養、強大精神動力,其重要作用和重要意義需要我們用一生學習體會。
重視學習歷史,重視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從歷史高度分析把握問題,能幫助我們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我們要深化對黨史、新中國史的學習,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做好現實工作,更好地走向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艱巨、艱苦的努力,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要求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紮實實開展主題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於改革創新、迎難而上、擔當盡責、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一、學好黨史、國史這門必修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存史、學史、治史的傳統。中國共產黨堅定繼承了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倡導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尤其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有助於我們深刻認識黨具有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
深刻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
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
發揚革命精神和鬥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
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空前嚴重。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但都失敗了。在民族蒙受苦難、探求光明的逆境中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以來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也是一部矢志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
我們黨在創建之初就把「為公」「為民」寫在了旗幟上,許下建設一個新社會、為人民謀幸福的錚錚誓言。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明確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黨的二大確立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奮鬥目標更加清晰。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幹革命為了什麼?毛澤東同志1925年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給予響亮回答:「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以來,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鬥,團結帶領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徹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開闢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開啟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歷史和實踐清楚地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提供寶貴精神滋養、強大精神動力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更加深深地懂得,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更加深深地懂得,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要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黨員幹部必須自覺同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作鬥爭。更加深深地懂得,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更加深深地懂得,我們堅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加深深地懂得,踐行好黨的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決反對「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史、新中國史是黨員幹部的寶貴精神滋養、強大精神動力,其重要作用和重要意義需要我們用一生學習體會。
重視學習歷史,重視借鑑和運用歷史經驗,從歷史高度分析把握問題,能幫助我們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我們要深化對黨史、新中國史的學習,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做好現實工作,更好地走向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艱巨、艱苦的努力,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要求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紮實實開展主題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於改革創新、迎難而上、擔當盡責、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九周年,再過1年,將迎來黨的百年xxx。回顧百年歷史,風風雨雨,不勝感慨。一句話,黨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榮辱與共,息息相關,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xxx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xxx。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xxx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xxx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xxx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xxx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xxx」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xxx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xxx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xxx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xxx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xxx,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xxx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xxx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xxx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xxx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xxx、xxx、xxx、廣西等省,日軍占領xxx重鎮獨山,xxx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xxx事變」。xxx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xxx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xxx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xxx,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xxx,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xxx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xxx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xxx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勞動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教師給學生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xxx,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後,中華民族正處在深重的災難之中。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貪得無厭,你爭我奪,竟然在中國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中國政府竟宣稱嚴守「中立」。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憂心忡忡,為民族的生存尋找出路。有人主張實業救國,有人主張教育救國,有人引進西方種種時髦思潮,包括法西斯主義。但是,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幼小的民族工業,經不住洋貨、洋資本的衝擊。在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下,教育也難有所為。至於西方思潮,更是不著邊際。
中國向何處去?正在中國人民感到迷茫的時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穩住了陣腳,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事件給中國人民帶來很大的震撼和啟示,各地人士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下旬,各地代表集合在xxx一家不起眼的房子裡,召開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
這件事震動全國,它給災難和迷惑中的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好比漫漫長夜,看到東方呈現出一線曙光。早期的共產黨人不一定明白共產主義究竟有什麼含義,但他們認識到當前最重要任務是把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拯救過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大山。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拯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還有一個人對十月革命抱有好感,那就是孫xxx。由於兩次革命失敗,他正尋找新的出路。他認為,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可以成為同盟者;而1923年中共三大也作出決定,與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屆黨代會,通過了聯共、聯俄的方針,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會議通過了共產黨員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看起來中國共產黨有一個不錯的開端。
但是好景不常。1925年孫xxx因病去世,留下一句帶有遺憾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拋棄了孫xxx的主張,在列強和江南財閥的支持下,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對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無數共產黨人倒在血泊之中。生存下來的共產黨人擦乾身上的血跡,從資產階級手中接過反帝、反封建,後來又加上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大旗,繼續前進。自稱是孫xxx忠實學生的蔣介石,至死也不敢放棄「革命」兩個字,但誰都清楚他要革誰的命。
歷史證明,復興中華民族的任務已經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二、抗戰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
1931年,一心要侵吞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蔣介石不抵抗,日軍迅速奪取東北,向華北滲透。東北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戰。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演變成以奪取全國為目的的全面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揚言要在三個月內取得勝利。但是日本打錯了算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結局表明,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收回了或取消了列強奪取的大部分領土或特權,百年恥辱為之一洗。這一勝利終止了民族的繼續衰落,走上了復興的道路。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抗戰勝利是如何取得的?xx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這一作用。
第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戰的戰略方針,統一了全國思想,並且付諸了實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35年,在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後中共多次題注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倡議,得到了廣泛響應。在發生xxx事變時,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建議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合作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基礎,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各地方軍隊也停止了相互爭鬥,在抗戰中有良好表現。當時地方軍隊有100萬,超過中央軍的80萬,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指揮、桂軍、川軍、西北軍、魯軍等地方軍隊參加下取得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土地,國內人心浮動。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也意見分歧,有人說抗戰必敗,中國必亡;也有人說打幾個台兒莊戰役就可以把日軍逐出國門。蔣介石高喊「保衛大xxx」的口號,集中尚存的百萬軍隊,要與日本做最後決戰。xxx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誰都知道難以取勝。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於1938年寫出《論持久戰》一文,在xxx出版,迅速傳遍全國。黨中央指示周恩來在xxx會見蔣介石,說明共產黨關於打持久戰的主張。蔣介石接受了這一主張,在xxx外圍進行一定的阻擊後,有序地把軍隊撤出,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xxx,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
全面抗戰開始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兩個戰場。毛澤東為八路軍、新四軍制定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放手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戰。軍隊所到之處首先實行「二五減租」,解除了農民群眾生存之憂,抗戰積極性高漲,形成了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民兵隊伍協同,廣大人民支援的抗戰隊伍,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只有三、四萬人,在民眾支持下迅速發展,民兵隊伍最多時達二百萬。日軍陷在人民戰爭的泥潭中難以自拔。xxx失守後蔣介石曾說今後要以游擊戰為主,在xxx設立游擊戰訓練班,還聘請葉劍英為教官。但國民黨軍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遭到失敗,蔣介石只好把軍隊撤回。
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持久戰、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戰的戰略方針,是克敵制勝的三件法寶。與中國不同,日本沒有從戰略高度對戰爭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它妄言三個月結束戰爭完全脫離實際。日本軍國主義過分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非理性思維的傾向,這一特點現在還可以在日本右翼勢力中看到。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不止一次發生嚴重的戰略錯誤。日本所以失敗,戰爭的非正義性是根本原因,而戰略上的失誤是直接原因之一。
第二,在全面抗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日軍占領xxx後感到兵力嚴重不足,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進。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是掠奪煤炭、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重要地方,卻受到八路軍、新四軍的騷擾。1938年10月,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做出決定,日軍不再占領更多的地方,對華戰爭以軍事手段為主,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兵力調到華北,清剿共產黨軍隊。日軍的調整,標誌著中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結束,轉為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達到誘降的目的,日本近衛首相連續三次發表聲明,呼籲蔣介石和談,和平解決爭端。日本還邀請英美駐華大使為說客,勸說蔣介石接受和談。日本保證,不會傷害英美的在華利益。所謂和談,實際上是要中國投降,遭到蔣介石拒絕。但日本還是爭取到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在日本用「聯合反共」為誘餌,對蔣介石進行誘降的同時,日軍把作戰兵力的60%左右調到華北,加上幾乎全部偽軍,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殘酷的掃蕩。這樣的兵力部署一直維持到戰爭結束。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擔負起抗戰的主要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消滅敵人。1940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出動兵力40萬,歷時四個月,以破壞交通線為主要目標,對敵人發起攻擊。這次戰役斃傷日軍xx0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0餘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這是相持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在整個相持階段五年多的時間裡,正面戰場發生大小戰役約15次。這些戰役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一般都是日軍首先進攻,中國軍隊回擊,日軍退回原地。除xxx等個別地方,日軍沒有占領更多的土地,中國軍隊也沒有收回失去的領土,國民黨軍隊很少主動出擊。日軍進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震懾蔣介石,迫使他投降。正面戰場戰線呈穩定狀態。蔣介石感到對日戰場壓力減輕,也調整軍事部署,從主要對付日軍,改為主要對付共產黨,除停發軍餉武器外,指使軍隊在各地製造摩擦,使八路軍新四軍兩面受敵。
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敵人的殘酷掃蕩,不斷壯大自己,兵力已從抗戰初期的3至4萬人發展到1943年末的50萬。到1943年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出來。這時日本國內物資奇缺,沒有力量在中國戰場增加投入。1943年12月,日軍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大規模掃蕩,意味著戰爭已經從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從1944年1月開始共產黨軍委發出局部反攻的通知,到1945年戰爭結束解放中小城市約一百座。
為了解決國內物資奇缺的問題,1944年春日本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稱為「一號戰役」,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線和越南進入廣西的公路線。日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連克xxx、xxx、xxx、廣西等省,日軍占領xxx重鎮獨山,xxx震動。對於這次國民黨軍隊大潰敗國內同聲譴責,蔣介石也說是從未有過的恥辱。不過日軍已是強弩之末,1945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反攻,進入8月,廣西全境收復,15日,日本投降。
國際上曾有人否定中國抗戰的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如果沒有中國吸引著大量日軍,太平洋戰爭將是另一種情況。從上面簡單描述的過程看,不難看出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
第三,在重要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力挽狂瀾,保證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驚濤駭浪。在戰爭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嚴重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抗戰失敗。遇到這些事件,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沉著應對,有理、有利、有節,保證抗戰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6年12月12日年末,正當日本侵華形勢十分緊張之際,發生「xxx事變」。xxx政府中的親日派組織大軍準備向xxx進攻,新的內戰一觸即發。如果發生內戰,就為日本擴大侵略戰爭提供最好的時機。東北軍內部思想混亂,有人主張放蔣,有人主張殺蔣。1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領導人名義致電xxx政府,建議和平解決事端。16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談判代表團趕到xxx,向張學良、楊虎城表達中共中央的態度。為了統一思想,周恩來在東北軍中做了大量工作。22日,宋子文、宋美齡到達xxx,作為蔣介石一方的談判代表參加了三方談判。談判取得了聯合抗戰等多項共識。要做到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關鍵是要蔣介石同意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陪同下與蔣介石見面,提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周恩來耐心說服,終於得到蔣介石首肯。事出突然的「xxx事變」得到了妥善解決。事後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1939年初,汪精衛投敵。汪精衛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在國民黨內部有一定迷惑力。他投敵後,有20名國民黨中央委員;65名高級文官;58名旅長、參謀長以上高級將領投降日本。有些軍隊成建制投降,偽軍最多時達到一百萬。這些高級軍政人員大都成為偽政府、偽軍的骨幹,使日軍控制區的政權得以大大加強。為了遏制這股投降風,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在汪精衛投敵前中央就致信蔣介石提出警告,沒有得到蔣重視。汪等投降後毛澤東著文,批駁漢奸理論,一針見血指出,投降派理論是「和則存,戰則亡」,而我們的理論是「戰則存,和則亡」。毛澤東還指出:,所有投降派都打著反共旗號,反共的實質就是向日本投降。由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努力,這股投降逆流得以制止。
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末,共五年多時間,是抗戰的相持階段,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得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成敗。在這階段,蔣介石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最嚴重一次是皖南事變。新四軍主力約9000人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途中遭到蔣軍近十萬人伏擊。新四軍奮力抵抗,有xx餘人突圍,其餘全部犧牲或被俘,政委項英犧牲,軍長葉挺出面交涉被扣。蔣介石做了一件日本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共中央發出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葉挺,調查事件真相,嚴懲兇手,蔣介石不理,封鎖消息,禁止中共報紙《新華日報》發行。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揭露蔣介石破壞抗戰的行為,爭取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蔣介石召開參政會,共產黨代表拒絕參加。在中央努力下,蘇聯政府向蔣介石提出嚴正抗議;美國表示,如果參政會上沒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美國將停止提供財政援助。無奈下蔣介石只得在參政會上保證今後再也不會發生像皖南事變這樣的事情。出於大局考慮,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共產黨沒有過多糾纏,一場威脅到統一戰線存亡的嚴重危機得以妥善解決。當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委迅速做出決定,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賴傳珠為參謀長,重振新四軍。經過努力,新四軍重新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戰第一線。
在共產黨努力下,抗戰得以克服一個個艱險與危機,順利到達勝利的彼岸。
以上簡要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抗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國民黨始終承擔並領導正面戰場的戰鬥,消滅的敵人數量比敵後戰場多,犧牲的人數也多。在相持階段,蔣介石拒絕了日本的誘降,堅持抗戰。在反攻階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有出色表現,等等。同時,國民黨在戰爭中也有重大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錯誤方針指導下,對日軍侵略不抵抗,步步退讓,導致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錯誤估計形勢,於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相持階段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幾乎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他的軍隊抗戰意識下降,導致1944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總反攻的大好形勢下出現大潰退的怪事。蔣介石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汪精衛叛國,也沒有阻止大批黨政高官投敵,對此蔣介石負有領導責任。總之,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有功也有過,既不能否定它的功績,也不能過分誇大其作用。
抗戰勝利標誌著中華民族由衰到興的偉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由低潮轉向新的高潮的重要轉折。全面抗戰發生的時候,黨領導的軍隊只有四、五萬人,到抗戰結束,已經發展到百萬。儘管軍隊數量和裝備上與國民黨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經過抗日戰爭血與火洗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不可能被蔣介石戰勝,中國革命必將走向高潮。抗日戰爭的歷史,無論在國史上還是黨史上,都是重重的一頁。雖然時間已經越過七十多年,但重溫這段歷史,吸取經驗教訓,仍有重要意義。
三、復興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抗戰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上復興道路,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強大的國家。儘管當時被稱為四強之一,其實當時仍舊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沒有過去。
在此以後發生了復興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們是: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成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在不長的時間裡,解放了除xxx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部國土,實現了國家的真正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後不久,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古老的民族,日新月異。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新中國,而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民族復興。為什麼呢?這是所處的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本來,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它的任務是清除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影響,發展經濟,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步伐。但是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十分幼小,歷史證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因具軟弱性,無法實現民主革命的任務。孫xxx奮鬥終生,最後發現革命尚未成功,他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沒有能夠實現。蔣介石掌握政權後,既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也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沒有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完成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國際人士在評論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往往將它與印度相比。這兩個國家國情相近,中國在1949年10月建國,印度在1948年取得獨立,1950年1月建國。建國時兩國經濟總量相近,但按人均計算印度高於中國,印度工業化水平也高於中國。印度建立了英國式的政治體制,被學者們譽為發展中國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典範;中國則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把這兩個國家當做兩種發展道路的競賽,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兩國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原先印度人均gdp高於中國,1980年兩國人均gdp基本相等,xx年中國人均gdp約超出印度近一倍,xx年以後差距繼續擴大。建國前兩國人均預期壽命都是35歲,現在印度是64歲,中國是73歲,每一個中國人要比印度人多活九年。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國,xx年印度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沒有超過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都承受著人口的巨大壓力。人口問題往往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國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但是公認為中國取得了成功,而印度則失敗了。為什麼呢?國外有些人歸之於印度實行民主制度,如果印度官員實行中國這樣的剛性的人口政策,他就會落選。中國所以成功,是與共產黨對人口問題的理念有關。建國初期有人提出,中國的人口極限是8億,超過此數社會就不能發展。但是人口增長快,一是因為生的多,二是因為死的少。人們可以限制生育,卻不可以限制壽命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都有一個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中國建國後農民有了土地,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即使一個不生,8億的指標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共產黨對人口問題有自己的理念,不把人多看成是消極因素。毛澤東說,人是寶貴財富,人多好辦事;同時說人口也要計劃,不能增長過快。中國是最善於利用人口資源的國家,所以發展快,至今還是利用勞動力優勢。生產發展了,人民收入提高,人們自然會接受強硬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政策得不到多數群眾擁護也是不行的。印度不發展工業,不利用人口優勢,貧困的問題解決不了,怎能對生育實行嚴格的控制呢?
此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制定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維護了團結,為民族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這也是優於印度的因素。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1950年6月,朝鮮爆發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要不要出兵,是個嚴重的挑戰。政治局擴大會議長時間討論,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毛澤東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出兵!我不知道毛澤東當時有多少勝算,但戰爭的結果出於全世界很多人的意外。證明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
美國說,雙方打了個平局,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取得勝利。從現象上看,中國人把美國趕回三八線,從深層次的影響看,戰爭的結局對新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中國的勝利,終結了百年多來不間斷的戰亂,保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內和平。抗美援朝勝利後,除了少數邊界衝突以外,中國人民免受國際國內戰爭之苦。這就為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韓戰的勝利成為一種強大威懾,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對我挑釁,也迫使美國改變策略,放棄用軍事手段推翻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目標,改為用政治手段,依靠中國內部反對勢力促使和平演變。這就使中國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的勝利,也給國內各種敵對勢力構成重大震懾,對穩定全國形勢十分有利。
其次,韓戰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趨向。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高漲,美國後院到處著火。戰爭的結局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戰爭的結局大大提高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威信,很多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使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改善。
第三,戰爭使解放軍向著現代化方向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戰爭的第二年中國空軍就出現在戰場上。通常,訓練一個空軍駕駛員到參加戰鬥一般需要三年時間,戰爭中的中國飛行員只需要一年,而且取得不錯的戰果。中國使用的米格15型戰機是蘇聯最新型飛機,性能不比美國差,中國擊落的敵機不比美國少。美國人驚呼共產黨中國一夜之間變成空軍強國。用蘇制喀秋莎火箭武裝的火箭部隊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戰爭是軍隊成長最迅速的時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不僅於此。韓戰以及以後的越南戰爭的失敗,大大打擊了美國好戰分子的囂張氣焰,軍隊士氣低落,民眾反戰情緒強烈,加上財政困難,美國再也沒有力量同時與中蘇兩個國家對抗。美國做出了二戰後第一次戰略收縮的決策,主要目標是謀求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1972年尼克森訪華,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西歐國家迅速跟進,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事態發展之快使人眼花繚亂。八十年代被人認為是中美兩國的蜜月時期。正是由於寬鬆的國際環境,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改革開放,大量壓縮軍費開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1990年蘇聯解體,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重要,五角大樓、中央情報局、民間諮詢機構紛紛制定進攻中國的計劃,但是終因韓戰的餘威還在,美國沒有敢動手。
抗美援朝的影響至少維持了四十年,至今美國要發動第二次韓戰不得不考慮中國的因素。
第三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八十年代初成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的原因是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當今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徵是全球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經濟全球化就是全世界實行統一的市場經濟,各國經濟都要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各國的目標不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在世界經濟中正確定位,建設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經濟全球化也是給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機遇,有些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以資源型產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有些國家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以信息產業、軟體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源豐富,選擇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發展戰略。製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很大,吸收勞動力很多,這一選擇符合國情。中國改革開放,正值已開發國家加速將現代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中國由於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發展製造業條件較好,自然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國。中國成為除美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國外資本和技術的進入又促進中國資本和技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很快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有些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一度很快,但因忽略了工業化,因而後勁不足。
中國以製造業為重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利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製造業本身規模巨大,是使用高新技術最多的產業。例如,大約95%的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中使用。製造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重要基礎,高鐵、核電、航天、軍事裝備等產業無不需要製造業的支持。製造業也促進了軟體業的發展。中國的登月工程已經顯示出很強的軟體能力。美國認為軍事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國,但承認軟體能力不及中國,對中國的飛彈感到憂心忡忡。有人說笑話,說美國需要引進中國教師給學生上數學課。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今後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奠定了可靠基礎、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它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民族復興需要黨的領導,而共產黨只有在民族發展中才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前進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也曾經遇到很多困難,也犯過很多錯誤,有些錯誤很嚴重。但共產黨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難,也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這是因為共產黨把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很高興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廣大海外華人共同目標,並且取得很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的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復興。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任務還沒有完成。好比萬里長征,現在已經到了xxx,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已經清晰,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前方的道路仍很遙遠,存在很多艱難險阻。中國面臨著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國內經濟承受著下行的嚴重壓力;還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艱巨任務。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任重而道遠,今後的重任將落在今天的青年們身上。
近日,中央「不忘、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重要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底里學、往深里悟、往實里用,切實培養歷史思維,樹立歷史眼光,增強歷史擔當。
往底里學,培養歷史思維。毛澤東同志說過,「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所以他把讀書學習叫做「攻」書。要「攻」,就要持之以恆、深入探究,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底里學,培養歷史思維,要懷著「攻」書之心去學《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黨史、新中國史著作,了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等,用歷史思維照亮過去現在未來的航標燈?
往深里悟,樹立歷史眼光。思考差之毫厘,行動失之千里,思考要聯繫實踐,才能把准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正確方向,不僅學不到有益的知識,還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亂墜、脫離實際甚至荒唐可笑、極其錯誤的東西所迷惑、所俘虜。」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深里悟,樹立歷史眼光,把准思考方向,以史為鑑、知古鑒今,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和自身建設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養分和力量,指導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往實里用,增強歷史擔當。「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也正面臨「四大風險」和「四大考驗」,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困難和風險不少,當我們困惑迷茫時,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廓清認知迷霧,堅定使命擔當。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要有新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實里用,增強歷史擔當,善於從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社會發展實踐需要出發,立足實際,對黨史、新中國史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發揮,提煉新方法新思路,解決新問題,指導新實踐,切實把知識轉化為認識,把認識轉化為智慧,把智慧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推動事業發展的能力。
往底里學,培養歷史思維。毛澤東同志說過,「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所以他把讀書學習叫做「攻」書。要「攻」,就要持之以恆、深入探究,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底里學,培養歷史思維,要懷著「攻」書之心去學《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黨史、新中國史著作,了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等,用歷史思維照亮過去現在未來的航標燈?
往深里悟,樹立歷史眼光。思考差之毫厘,行動失之千里,思考要聯繫實踐,才能把准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正確方向,不僅學不到有益的知識,還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亂墜、脫離實際甚至荒唐可笑、極其錯誤的東西所迷惑、所俘虜。」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深里悟,樹立歷史眼光,把准思考方向,以史為鑑、知古鑒今,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和自身建設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養分和力量,指導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往實里用,增強歷史擔當。「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也正面臨「四大風險」和「四大考驗」,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困難和風險不少,當我們困惑迷茫時,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廓清認知迷霧,堅定使命擔當。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要有新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往實里用,增強歷史擔當,善於從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社會發展實踐需要出發,立足實際,對黨史、新中國史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發揮,提煉新方法新思路,解決新問題,指導新實踐,切實把知識轉化為認識,把認識轉化為智慧,把智慧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推動事業發展的能力。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