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美貌的宮女不用,非要用太監來伺候自己,難道古代的皇帝傻?其實並不是,而是只用宮女的話,皇帝扛不住。
在古代的皇宮裡,除了皇帝以及其家眷之外,數量最多的,就是太監和宮女了,這些人各司其職,共同服務著皇室成員。
而這其中,不管是哪個朝代,在選拔宮女時都有十分嚴格的標準,比如面容姣好、體態勻稱等,說白了,想要當宮女,最起碼的一個要求,就是長相要說得過去。
而相比之下,選拔太監就簡單得多,一刀下去,一個合格的太監就產生了,至於長相,只要不嚇人就成。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皇帝為什麼不全用宮女來伺候自己,而非要增設太監這個角色呢?畢竟美貌的宮女看著都賞心悅目,用起來豈不是比太監更舒心?
事實上,倒不是古代的皇帝非要用太監,而是如果單純只用宮女的話,就會帶來不小的麻煩,這些麻煩會讓皇帝扛不住,並且,很多工作只依靠宮女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歷代歷代的皇宮中,才會有宮女和太監的同時存在。
太監泛指古代皇室所役使得男僕,歷史上第一個太監姓甚名誰已經無從考證,但在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中,太監就一直存在。
之所以古代的皇宮裡有太監,是因為有他們存在的必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古代的皇宮裡並沒有太多工作,無非是一些伺候人的事情,只要把皇帝一家子伺候好了,就沒什麼其他事情了?
如果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拋開那些繁瑣的侍奉工作之外,古代的皇宮裡,還有不少其他工作,並且,在這些工作中,有不少只能是太監才能完成的。
比如搬個重物,抬個東西,這種純粹依靠體力的工作,必須由男性來做,這個時候,太監就派上用場了。
雖說太監不完整,但他好歹是個男人,力氣自然就會大一些,這種髒活累活,還真得只能是他們才會幹。
當然,這種基礎性的體力工作,找幾個壯實的宮女也可能會完成,但若是遇到更複雜的工作,宮女就不一定能勝任了。
拿明朝來舉例子,明朝的太監,已經不僅僅是單純地干一些粗活累活的人了,反而成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朝廷的決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為了防止文官集團權勢過大,因此就廢除了宰相制度,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但他有這個能力和精力不假,不代表他的後輩兒孫也有。
到了建文帝時期,他首先就扛不住了,加上他對於朝廷上下了解程度不如朱元璋,因此,他就需要有一個顧問機構,來幫助他出謀劃策。
於是,內閣就這麼形成了,當然,包括建文帝以及明成祖朱棣在內,都對內閣進行了權力限制,比如規定內閣大學士品階最高只能到五品,只能充當顧問,最終決策還得由皇帝來定等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還是逐漸成為了明朝文官集團中,最大的權力機構。
而內閣的權力過大,顯然是皇帝不希望看到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如何壓制內閣。
想壓制內閣,那自然得用皇帝最信任的人,那麼皇宮裡,誰才是皇帝最信任的呢?自然是照顧皇帝衣食起居、陪伴皇帝長大成人的太監了。
於是,從單純傳遞皇帝旨意開始,到執行皇帝意志,明朝的太監逐步演變成了集各種權力於一身的司禮監。
最初的時候,司禮監只是忠實地執行皇帝意志,但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的懶政,司禮監的權力越來越大,基本上能與文官集團分庭抗禮。
比如明英宗時期的王振以及萬曆皇帝時期的馮保,還有正德皇帝時期的劉瑾,這些都是有名的大太監,曾經的他們權傾朝野,牢牢壓制著文官集團。
也就是說,古代的皇帝利用太監來壓制文官集團,達到朝堂上的平衡,讓太監成為了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皇帝為了控制朝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些工作,宮女們做不到嗎?我們不排除有那種集美貌和智慧於一身的宮女,但太監有個宮女無法替代的優勢,就是太監不會生孩子。
眾所周知,只有進行過凈身手術後,才能入宮當太監,因此就保證了太監不可能會有子嗣。
沒有子嗣,自然就不會對皇帝的權力造成威脅,即便是權傾朝野,但也只能是一時,但假如太監有子嗣的話,那麼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劉瑾,在他得勢時,大到政策決定,小到官員任命,都是他說了算,說他是二號的皇帝都不為過,但如果他能有兒子的話,他肯定會想方設法把權力傳下去。
但正因為他無法傳宗接代,因此,正德皇帝才任由他胡來,到了最後,正德皇帝看不下去了,一道旨意,就能將劉瑾凌遲,若是劉瑾有後人,正德皇帝怎麼能安心看他一步步做大?
但換成會生育的宮女,皇帝的權力就危險了。
如果一個宮女也能一步步地走到劉瑾的位置,那她不管是和誰生孩子,這個孩子就會成為直接受益者,來繼承她的權力,但這又是皇帝不可能會允許的。
哪怕是自己的妃子,皇帝也不希望這個妃子的兒子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何況是宮女呢?
這就是皇宮裡太監存在的原因,除了能幹體力活,來彌補皇宮裡勞動力缺失之外,太監還充當著執行皇帝意志的角色,這一點是宮女們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古代女人地位低下的特殊背景下,讓一個女人在朝堂上耀武揚威,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接受,哪怕是武則天在位時,照樣還是有不少人反對。
另外,如果皇宮裡全部用宮女的 話,會有不少的麻煩。
古代的皇宮裡,還有不少具體的事務性工作,比如到宮外去宣旨,或者是代表皇帝皇帝去督查戰況等,這些工作如果讓宮女來做,那麼麻煩就大了。
首先,古代的社會風氣,決定了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樣才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要求,而讓一個宮女去拋頭露面,這在當時是無法想像的,如果皇帝堅持這樣安排,那他的皇位就不穩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封建社會時期,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皇權又是不容褻瀆的,讓一個女人拋頭露面,或者是代表皇帝外出,是不會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
如果皇帝非要這樣做,那麼「無道昏君」的帽子就沒跑了,皇帝也不傻,犯不著冒天下之大不韙。
其次,如果讓宮女出宮辦差,指不定會遭遇什麼,畢竟女性從來都是弱勢群體,萬一遇到歹人給侮辱了,這豈不是有損皇家臉面?
再者說,一般宮女在入宮時,年齡都在十幾歲,古代的人成熟得也早,保不准這個宮女有個青梅竹馬什麼的,假如她趁著出宮辦差的機會,與自己的情郎舊情復燃,做出點什麼事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一來,這個宮女辦完差回到宮裡,又剛好被皇帝看上,這豈不是讓皇帝蒙羞。
再假如,皇帝不知道這個宮女在宮外乾了什麼事,臨幸並成功讓這個宮女懷孕,那麼,生下來的孩子,算誰的?
總之這都是各種各樣的麻煩,為什麼古代的皇宮會規定宮女一輩子不能出宮,這就是原因之一,無他,規避風險?
古代的宮女們一旦入宮後,基本上就終老在皇宮內,即便是到了清朝順治年間之後,允許放宮女出宮,但也是讓那些到了年紀的宮女「自動離職」,給予一定補償後打發走,絕不可能會讓這些宮女再回到皇宮。
不僅僅是宮女,包括嬪妃也是如此,清朝時,規定嬪妃可以數月或者一年可以與父母見上一面,但也是在好幾個太監的見證下,根本不會出現嬪妃單獨見家人的情況。
但如果是太監出宮辦差,那就沒有這麼多麻煩了。
太監出宮,最多也就是仗著權勢耀武揚威,可能會欺壓官員和百姓,但他絕對尋不了快活,既然尋不了快活,也就不會節外生枝,惹出什麼么蛾子出來?
封建社會發展了數千年,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朝代,皇宮裡的各項制度都是在無數經驗和教訓中確定並沿襲下來的,為什麼非要用太監而不只用宮女,這也是皇宮規矩的制定者參考了無數事例得出的最終結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和減少很多沒必要的麻煩?
綜上所述,古代的皇帝非要用太監伺候自己,而不全部用美貌的宮女,主要原因是太監不僅能幹一些粗重的體力活,還能幫助皇帝來平衡朝堂勢力,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同時,單純用宮女的話,辦差不方便,另外宮女會生育,這就不能保證皇家血脈的純正,最重要的是,如果皇帝身邊全部是美貌的宮女,身體也扛不住。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非要用太監伺候自己,而不用美貌的宮女呢[朗讀]
皇帝並非不想擁有美貌的宮女,而且相對於宮女來說,太監的優勢對皇帝來說有著致命的誘惑!可以解決皇帝的難言之隱。
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太監叫做豎貂,戰國時期的齊國人,為了表示自己對齊桓公的忠心,在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以後,揮刀自宮,也因此得到了齊桓公的賞識,風頭甚至蓋過了名相管仲。
後來,齊桓公病重,豎貂趁機夥同易牙作亂,囚禁齊桓公,不給他飯吃,齊桓公知道以後後悔不聽管仲的遺言,用袖袍蓋住了自己的臉,活活餓死了。
正應了管仲的話:「不愛惜自己身體的人,更不可能從內心尊崇他的君主。」由此看來,所有太監都是以傷害自己身體為代價入宮的,為什麼皇帝還要任用他們呢?
我認為,相對於宮女來說,太監有幾項功能是皇帝無法拒絕的。
從源頭上杜絕外戚干政
所謂「外戚」,通俗地來說,就是皇帝老婆們的娘家人,這一直是皇家的難言之隱,一般都發生的皇帝的幼崽期。
漢朝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嚴重,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竇氏干政」,也就是說,東漢的章和二年,章帝去世,皇位落到了年僅十歲的和帝身上。
竇太后欺負兒子年幼,所以臨朝聽政,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提拔重用自己的大哥竇憲,竇憲趁機操縱朝政,任用親族,幾乎要把劉家的天下換成竇家的了。
《後漢書·竇憲傳》記載,說他「威權震朝廷」,這是對皇權的赤裸裸的蔑視,所以和帝長大後,一心想著要拔出這些毒瘤。
但是和帝勢單力薄,怎麼辦呢?這時候就凸現出來宦官的重要性了,宦官鄭眾為和帝出謀劃策,幫他逼迫竇氏兄弟自殺,把竇家的勢力連根拔除,讓和帝坐穩了皇帝的位子?
而鄭眾也因此封侯,開啟了宦官直接參政的先河,歷史上兩大集團:「外戚」和「宦官」從此上演了跨越千年的恩怨糾葛。
這樣的重任,宮女肯定承擔不起。難言之隱,交給宦官解決,這是皇帝喜歡用太監而不是宮女的重要原因。
相對於宮女來說,太監更「乾淨」
太監沒有生育能力,在權利的交割上沒有合法的繼承人,他們最大的依靠就是皇權,所以他們對皇帝最為忠心,跟皇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皇帝喜歡用他們的重要原因。
但是宮女就不一樣了,宮女伺候皇帝,難免會出現乾柴烈火一相逢,便開始卿卿我我的情況,要是一不小心搞出來個兒子,那麻煩可就大了。
首先,如果宮女懷上了龍種,那麼生下來的孩子是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清朝鼎鼎大名的孝恭仁皇后烏雅·瑪琭,就是一個宮女逆襲成皇后的成功案例。
烏雅·瑪琭生於包衣世家,也就是天生的皇家奴才,十四歲的時候被選入皇宮做宮女,隨後被康熙看中,十九歲的時候生下四皇子胤禛,二十歲的時候被冊封為德嬪,二十一歲生六皇子胤祚,二十二歲晉升為德妃。
此後,德妃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先後生下了兩位公主和,十四皇子胤禎,好傢夥,她一個人就為九子奪嫡貢獻了兩位人選,而且最終四皇子繼任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德妃也被尊為皇太后。
這是庶民的勝利,是對資本的嘲諷,是翻身奴隸把歌唱的典型案例,讓那些家世顯赫,背後有強大的娘家外援的妃嬪無地自容,惱羞成怒。
所以說,於理來講,皇帝用太監是因為他們不會有為情人、為子嗣爭權奪利的想法,而且還不會生個孩子哭哭啼啼地跟自己要名分。於理來說,後宮的妃子們也不願意宮女與皇帝有過多的接觸,以免原本自己看不起的下人,一躍而上,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這是鞏固父權家長制的需要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作為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女子,最忌諱拋頭露面,出行要戴上面紗,出嫁前連名字也不能告訴別人。
如果一個女人攤上了官司,進了公堂,不管是不是她的錯,都會被千夫所指,認為是傷風敗俗的事情,如果這個女人還沒出嫁,那事情就更嚴重了。
伺候皇上的日常起居,只是太監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在早朝前,司職太監要「鳴鞭」,就是把用黃絲編織而成的鞭子,打在地上,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將駕到,重要典禮就要開始,大家要立即安靜。
早朝時,總管太監要主持會議,這時候如果換成宮女,於禮法不合,平常皇帝要傳個聖旨,讓宮女去宣讀,就不能維護封建父權的嚴肅,對大臣來講也是侮辱。
即便是皇帝的女人,也不能違背不能拋頭露面的封建倫理,所以必須用太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維護封建父權的權威。
皇帝也有「賢者時間」
男人總會有審美疲勞的時候,他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想著男女之情,況且他身邊不缺女人,如果想要,可以說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沒必要非要在自己身邊伺候著。
而且宮女的「保鮮」時間比較短,太監是越老越有威嚴,宮女是越老越不討人喜歡,可能沒有皇上喜歡在自己身邊放一個「容嬤嬤」
如果身邊的人更換得頻繁,摸不准皇帝的脾氣,把握不住皇帝的習慣,用起來很不方便,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培養貼身的太監做心腹。
再說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個陰陽調和,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皇帝身邊都是女人,就容易養成陰柔的性格,太監雖然算不上男人,但勉強還有些陽剛之氣,所以從道的角度來說,用太監是必然選擇。
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太監叫做豎貂,戰國時期的齊國人,為了表示自己對齊桓公的忠心,在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以後,揮刀自宮,也因此得到了齊桓公的賞識,風頭甚至蓋過了名相管仲。
後來,齊桓公病重,豎貂趁機夥同易牙作亂,囚禁齊桓公,不給他飯吃,齊桓公知道以後後悔不聽管仲的遺言,用袖袍蓋住了自己的臉,活活餓死了。
正應了管仲的話:「不愛惜自己身體的人,更不可能從內心尊崇他的君主。」由此看來,所有太監都是以傷害自己身體為代價入宮的,為什麼皇帝還要任用他們呢?
我認為,相對於宮女來說,太監有幾項功能是皇帝無法拒絕的。
從源頭上杜絕外戚干政
所謂「外戚」,通俗地來說,就是皇帝老婆們的娘家人,這一直是皇家的難言之隱,一般都發生的皇帝的幼崽期。
漢朝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嚴重,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竇氏干政」,也就是說,東漢的章和二年,章帝去世,皇位落到了年僅十歲的和帝身上。
竇太后欺負兒子年幼,所以臨朝聽政,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提拔重用自己的大哥竇憲,竇憲趁機操縱朝政,任用親族,幾乎要把劉家的天下換成竇家的了。
《後漢書·竇憲傳》記載,說他「威權震朝廷」,這是對皇權的赤裸裸的蔑視,所以和帝長大後,一心想著要拔出這些毒瘤。
但是和帝勢單力薄,怎麼辦呢?這時候就凸現出來宦官的重要性了,宦官鄭眾為和帝出謀劃策,幫他逼迫竇氏兄弟自殺,把竇家的勢力連根拔除,讓和帝坐穩了皇帝的位子?
而鄭眾也因此封侯,開啟了宦官直接參政的先河,歷史上兩大集團:「外戚」和「宦官」從此上演了跨越千年的恩怨糾葛。
這樣的重任,宮女肯定承擔不起。難言之隱,交給宦官解決,這是皇帝喜歡用太監而不是宮女的重要原因。
相對於宮女來說,太監更「乾淨」
太監沒有生育能力,在權利的交割上沒有合法的繼承人,他們最大的依靠就是皇權,所以他們對皇帝最為忠心,跟皇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皇帝喜歡用他們的重要原因。
但是宮女就不一樣了,宮女伺候皇帝,難免會出現乾柴烈火一相逢,便開始卿卿我我的情況,要是一不小心搞出來個兒子,那麻煩可就大了。
首先,如果宮女懷上了龍種,那麼生下來的孩子是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清朝鼎鼎大名的孝恭仁皇后烏雅·瑪琭,就是一個宮女逆襲成皇后的成功案例。
烏雅·瑪琭生於包衣世家,也就是天生的皇家奴才,十四歲的時候被選入皇宮做宮女,隨後被康熙看中,十九歲的時候生下四皇子胤禛,二十歲的時候被冊封為德嬪,二十一歲生六皇子胤祚,二十二歲晉升為德妃。
此後,德妃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先後生下了兩位公主和,十四皇子胤禎,好傢夥,她一個人就為九子奪嫡貢獻了兩位人選,而且最終四皇子繼任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德妃也被尊為皇太后。
這是庶民的勝利,是對資本的嘲諷,是翻身奴隸把歌唱的典型案例,讓那些家世顯赫,背後有強大的娘家外援的妃嬪無地自容,惱羞成怒。
所以說,於理來講,皇帝用太監是因為他們不會有為情人、為子嗣爭權奪利的想法,而且還不會生個孩子哭哭啼啼地跟自己要名分。於理來說,後宮的妃子們也不願意宮女與皇帝有過多的接觸,以免原本自己看不起的下人,一躍而上,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這是鞏固父權家長制的需要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作為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女子,最忌諱拋頭露面,出行要戴上面紗,出嫁前連名字也不能告訴別人。
如果一個女人攤上了官司,進了公堂,不管是不是她的錯,都會被千夫所指,認為是傷風敗俗的事情,如果這個女人還沒出嫁,那事情就更嚴重了。
伺候皇上的日常起居,只是太監工作的一部分,此外在早朝前,司職太監要「鳴鞭」,就是把用黃絲編織而成的鞭子,打在地上,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將駕到,重要典禮就要開始,大家要立即安靜。
早朝時,總管太監要主持會議,這時候如果換成宮女,於禮法不合,平常皇帝要傳個聖旨,讓宮女去宣讀,就不能維護封建父權的嚴肅,對大臣來講也是侮辱。
即便是皇帝的女人,也不能違背不能拋頭露面的封建倫理,所以必須用太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維護封建父權的權威。
皇帝也有「賢者時間」
男人總會有審美疲勞的時候,他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想著男女之情,況且他身邊不缺女人,如果想要,可以說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沒必要非要在自己身邊伺候著。
而且宮女的「保鮮」時間比較短,太監是越老越有威嚴,宮女是越老越不討人喜歡,可能沒有皇上喜歡在自己身邊放一個「容嬤嬤」
如果身邊的人更換得頻繁,摸不准皇帝的脾氣,把握不住皇帝的習慣,用起來很不方便,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培養貼身的太監做心腹。
再說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個陰陽調和,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皇帝身邊都是女人,就容易養成陰柔的性格,太監雖然算不上男人,但勉強還有些陽剛之氣,所以從道的角度來說,用太監是必然選擇。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