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孫吳大軍登陸台灣,他們吃驚地發現,當地土著還處在原始母系社會,基本不穿衣服,喜歡吃生魚,交媾時互不避諱,更沒有君臣觀念。部落之間打仗喜歡割下對方首級,並分食對方屍體。
這是歷史上大陸第一次大規模對台灣動武,出征時孫吳大軍戰艦綿延百里,一萬名威武之師,浩浩蕩蕩向台灣進發,結果一年之後,只剩下兩千衣衫襤褸形同乞丐的士兵。
東漢末年,孫權占據東南,與劉備、曹操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彼時的江南遠不如後來富庶,在戰略上孫權可聯劉抗曹,也可聯曹抗劉,只是與曹魏相比,孫吳人口和土地遠處於下風。
為了擴大地盤,增加兵源,孫吳決定在海上用兵,北與遼東作戰,南征海南,一時間所向披靡,勢頭強勁。孫權聽說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將其征服,孫吳的版圖會繼續擴大,兵源和糧草會得到補充,就更有實力與曹操、劉備爭奪霸權了。
當孫權說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文臣以文琮為首、武將以陸遜為首,堅決反對孫權的做法,理由是台灣距離太遠,情況不明,貿然出兵可能會得不償失。三國時台灣叫夷州,對大陸來說還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有反對意見也正常。
朝中也有大臣支持孫權,因為當時孫吳感受到來自曹操和劉備的壓力,急需糧草、兵源和土地來擴大實力。最後孫權大手一揮,下定決心出征台灣,派遣大將衛溫、諸葛直統帥水軍一萬餘名,向台灣進發。
衛溫、諸葛直兩員大將都是多年的水兵將領,熟悉水軍,配合默契,深得孫權賞識。這次被委以重任,兩位將軍自然感恩戴德,立志要干出一番事業回報孫權。吳軍出征時,正好趕上西風,所以水軍很順利地到達台灣,並找了一處地勢平緩的地方登陸,一路上基本沒有抵抗。
不過,隨著吳軍深入島內,他們發現情況不妙。島上居民仍然處於原始母系社會,沒有君臣觀念和人倫觀念。語言不通、生活落後、風俗迥異,這種人如何為孫吳所用?島上除了大量的木材,並沒有傳說中的各種財富,即便是木材,從台灣運回大陸成本也太高了,不划算。衛溫和諸葛直開始頭疼了。
更糟糕的是,孫吳士兵不習慣當地氣候,島上有毒蛇蚊蟲,尤其是要命的瘴氣。士兵大批患病,死亡率驟增。這些士兵沒有死在戰場上,倒先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眼看著手下成批病倒病死,剩下的也都衣衫襤褸,形同乞丐,快要和當地土著人一樣了。
衛溫和諸葛直現在是進退兩難,回去吧,沒有完成建功立業的使命,也沒有接到孫權撤退的命令。繼續留在這,只能無奈看著士兵去世。眼看士兵有譁變跡象,兩位將軍只得狠下心來,帶著一千餘名土著人和剩下不足兩千士兵,趁著刮東風的時候返航。
衛溫和諸葛直見到孫權的時候,滿腹心酸,大倒苦水。孫權看到兩個人狼狽不堪,一年時間耗資巨大,卻損失八千餘人,一怒之下把兩個人打入監獄,以「違詔無功」殺了兩人。
與衛溫和諸葛直相比,隋煬帝時期的陳棱和張鎮州要幸運得多,基本徵服了台灣。隋煬帝雖然好大喜功,被稱為暴君,不過也算個有作為的皇帝,有人稱他被黑得太多,這些姑且不論,只說隋煬帝聽別人講台灣美不勝收,很感興趣,於是派遣使臣朱寬和海師何蠻出使台灣。在隋朝時,台灣被稱為流求。
朱寬軍人出身,勇氣有餘而智謀不足,何蠻是海師,也就是熟悉海上航道的人,但他對台灣的了解僅限於民間傳聞和書籍記載,並沒有真正了解。兩個人貌合神離,誰也不服誰。等到了島上,由於語言不通,二人只是干著急,胡亂溜了一圈便回去復命。
兩個人沒有成果,卻把台灣吹捧一番,隋煬帝聽說有珍奇異物還有美女,興趣大增,他也想趁機開疆拓土,於是讓朱寬再次出使台灣,讓台灣歸順大隋。
朱寬頻著隋朝賞賜的物品,見到土著首領,比劃了好久,土著首領才明白什麼意思,堅決表示不同意歸順。朱寬無奈,只能回去告訴隋煬帝。隋煬帝一怒之下,派遣陳棱和張鎮州統領大軍殺奔台灣?
陳棱是隋朝名將,足智多謀,他和張鎮州先是找了一批懂當地語言的南方崑崙人當嚮導,帶著大量禮品,先禮後兵。陳棱還做足功課,了解到台灣有一個鬆散的聯盟,聯盟首領叫渴刺兜,自稱流求國王。渴刺兜拒不歸順,陳棱只好指揮大軍登陸作戰。
渴刺兜下令讓幾千名當地土著手拿作戰工具,迎戰隋兵,只是這群人在訓練有素的隋兵面前實在是不堪一擊。陳棱先是指揮部隊消滅了一批小部落的首領,隨後指揮大軍三面圍攻,一番激戰,渴刺兜帶著剩下的人撤回王城。
渴刺兜修建的王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隋兵攻打時費了一些力氣,不過強大的隋兵最後還是成功占領王城,俘虜了流求國王渴刺兜,可是渴刺兜拒不投降。陳棱只好將其斬首示眾,其他部落見狀紛紛表示臣服。
陳棱發現島內環境並不適合隋兵,於是帶著包括渴刺兜兒子在內的數千島民返回大陸,聽候隋煬帝發落。此時的隋朝早已經危機四伏,隋煬帝自顧不暇,把這些島民草草安置在福建龍田。到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正式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誰第一次登陸台灣[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