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墓不出五服,碑不過三代」。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給長輩立碑,基本上都在三代以內。而絕大多數人清明掃墓,也只限於五服之內,再遠了就沒人記得了。
這也就是古代的平民墳墓,保留不下來的原因。就因為沒有人去掃墓、管理,墳墓就漸漸在風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原來的模樣,從而被歷史遺忘。
土葬只要不大修地面建築,其實是非常環保的,大部分人過上一二百年墳頭都長草了,最終都是成為了大地的養分。
而搞公墓一類,水泥一上,看似一個個小單元節省土地,實際上卻是對大地造成了永久的破壞。
中國自古大部分是窮人,窮人土葬別說經歷上百年了,幾年都混不過去,草蓆子屍體一包亂葬崗草草一埋,不用三天屍體就給野生動物給刨出來啃了。即使埋的深,一席草蓆子或者一副差的棺材,沒幾年就爛光了。
稍微有點錢的,買一副好棺槨,弄一塊好墳地,樹一塊墓碑,再來個墳包。這種墳一般能保存的時間相對長一點,前提是一直有人過去維護。田間的野草是見縫就鑽,別說以前的土地了,我外公外婆的墳,墳前是拿水泥鋪的,時間一長野草都能鑽出來。現如今清明節去掃墓,無非就是墓碑擦一擦意思意思,管理好的墓區管理員就給收拾的乾乾淨淨,過去擺上祭品,磕幾個頭,念叨念叨化點錫箔也就結束了。以前上墳不是這樣的,要帶著鐮刀鐵鍬去的,過去先除草就要大半天,然後把風化後的墳包再修理修理,蓋點新土上去。一個城市要發展要建設,一定會挖出以前的墓,面對這種事現在的做法是有考古價值的保留,沒考古價值的就填了,畢竟不能因為一座墳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這樣的話,開封,西安,北京這種古城就別建設了。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歷史上中國死了那麼多人都土葬,為什麼沒感覺有那麼多墳墓[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