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步步提高,於今年六月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晤也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中美關係發展的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是中美兩個國家,還影響著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作為中美關係談話中,台灣問題一直是其中的焦點問題,從建國以來,台灣問題的起起伏伏不斷影響著兩國關係,本篇文章將以講述這幾次起伏的過程和分析這幾次起伏的原因切入點分析新中國時期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關鍵詞:中美關係台灣問題中美三次聯合公報《共同防禦條約》《與台灣關係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逃至台灣,為大陸與台灣的分裂埋下伏筆。對於想要「重返亞洲」和迫切希望制約蘇聯的美國來說,台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當蔣介石敗退,美國國務遠東會議上得出中共的軍隊將攻占台灣的結論,使美國對台灣的態度發生的轉變。在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聲稱「美國對台灣沒有承當義務」、「美國不會捲入台灣[1]」,1950年1月,杜魯門發表《關於台灣的聲明》聲稱:「美國及其他盟國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之心。」這表明了美國是「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亦無意使用武裝部隊干預現在的局勢,亦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爭中的途徑」[2]台灣被美國列為了「不管區」。對於這此美國放棄台灣,有著諸多的原因:第一,代價的考慮,在蔣介石政府即將被打敗時,美國其實主要面臨就是出不出兵的問題。出兵,就免不了與中共的軍隊進行正面的衝突和對抗,且長期捲入到中國的內戰中,而如果要保證勝利的機率,就要投入大量的軍援並且要動用到美國的軍隊,而這樣大量的投資是美國不願意的,在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會見軍方代表時表示:「還沒有人會認為台灣在戰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喪失,真的會打斷美國隊的防線。所以美國不值得為台灣這麼高的代價。」[3]第二,配合新亞洲政策。該政策的核心在於,爭取與除中國外的亞洲國家,特別是要加強日本和菲律賓為首的國家防務,用來抵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地區的蔓延。美國為了保證想要局勢,首先,就不能過多的染指台灣問題,這種行為會造成亞太地區小國對於美國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國成立,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被逐出大陸後,國民黨政府的形象大為下跌,如果這是的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話,於美國來說不利。第三,蘇聯問題,中蘇交好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這對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有著重大的威脅。艾奇遜也提出國關於分離中蘇的看法:「美國應該利用蘇聯在滿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國人民的「領土首付主義」情緒,在這種時候,美國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從蘇聯引向美國,美國應該在台灣問題上作出一點高姿態。」這些都促使美國「棄台」。
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打破了美國幻想,加之台灣海峽的氣候使中共軍隊不能及時的對台灣進行軍事行動。韓戰爆發後,美國的第七艦隊進駐了台灣海峽,粗暴干涉中國的內政,隨後「放蔣出籠」、《共同防禦條約》,都顯示美國對於台灣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韓戰爆發後,迫使了美國美國重新對遠東戰略進行考慮,加之社會主義「鐵幕」的出現,促使美國制定了以蘇聯為主要對手、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全球戰略。[4]第二點,「不沉的航空母艦」論指出:只要台灣落入中共之手,那麼台灣一定會成為蘇聯海軍和空軍基地,這顯然對美國極為不利。第三點,在韓戰的拖延,使美國進退兩難,這促使「放蔣出籠」政策的出台。但實際上這種「放蔣出籠」政策位的不是要蔣介石反攻,而是「以攻為守」,確保台灣。第四點,《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是美國不得不重新規劃對於蘇聯的牽制方式,美國希望台灣與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國家一道,成為西太平洋上的防線,《共同防禦條約》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兩極格局的逐漸打破和多極格局的發展;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孤立的失敗;中蘇分裂;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美國經濟的發展出現衰疲。這些都促使著美國不得不放棄之前的政策,於是就有了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報》、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在上海公報中強調,只有一個中國,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他國不得干預,要求美國撤走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在《中美建國公報》中,中方要求美國停止出售武器給台灣,美方則希望保持同台灣的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報》中再次強調了「一個中國」的問題,也就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的問題進行相關規定。而在這一時期,台灣就被美國「冷落」了不少,「毀約」、「斷交」、「撤軍」、在聯合國被驅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華制蘇」[5]可以說這些公報,特別《八一七公報》就是冷戰的產物。但在三個月後的《與台灣關係法》中,台灣再次被美國拾起,台灣問題逐漸尖銳,接下來的柯林頓總統的對台調整政策、李登輝訪美和布希總統的「中國威脅論」,美台的關係都一直加強。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戰略的考慮。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國當心中國會迅速的占據亞洲市場,另一方面,美國則是霸權主義的施行者,而中國以反霸權主義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慮,中國的快速發展使美國感到了恐慌,於是想利用台灣和中國周圍對中國進行限制:用日本牽制中國,用台灣牽制中國大陸,用東協牽制中國南海。三、美國長期的對台投資,使台灣成為了資本主義經濟該體系中得重要組成部分,台灣作為一個很好的市場和亞洲的立足點,使美國愛不釋手。
如今的中美關係友好促進的雙方的發展,台灣問題的懸而未決一支是所有中華民族的心頭的一個坎兒。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今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國際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灣問題也會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步步的到解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始終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作為的「一中一台」不順應歷史潮流,定會被扼殺,統一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楊福昌,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國青年出版社,74。
[2]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駿,主編.當代台灣[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4]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106。
[5]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台灣問題如何看待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500字[朗讀]
今年的春節,受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疫情的影響,上至封城、下至封村,大家都被迫宅在家裡。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影響,諸如疫情嚴重的地區醫療資源、生活物資匱乏;經濟受挫,特別是服務業、旅遊業受損巨大;許多人有家不能回,或者宅在家裡出不來……疫情的背後,引發了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首先,我們應當呵護自然。
我看過一幅漫畫,一塊木板置於一座山峰的峰頭上,木板的兩端分別是一隻熊和一個帶槍的獵人,左邊的熊露出了鋒利的牙齒,舉起了熊爪,想要攻擊獵人。而右邊的獵人正拿著獵槍瞄準了熊,看似勝券在握。
實際上,我們發現,其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他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無論誰受傷害,另一方都將失去平衡從而掉入萬丈深淵,雙方只有都相安無事,才是最好的結局。這種平衡,也是人與自然應該追求的平衡。
作為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可以吃的,能吃的何止千萬?像極了漫畫中的獵人,完全是勝券在握,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但是,請記住一句話: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存在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尋找的是一種共生的環境,是一種平衡,而不是對它們痛下殺手!「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中國文化中凝聚著很多平衡的智慧,就連《孫子兵法》這樣專門論述戰爭的經典,最高境界也是一句追求平衡、和諧的話——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什麼意思?就是說即便勝券在握,每一場戰爭都是勝利的也不是最好的結果,能夠做到不戰就給對方威脅,兩者相安無事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也應該成為人類在面對野生動物時的信條,成為人與自然,或者說人與野生動物共同生活的智慧?
其次,我們應該敬畏自然。
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從動物身上的病毒逐步演變成人類的災難的真實案例。
愛滋病:愛滋病病原可能源於非洲靈長類,最近美國科學雜誌指出,黑猩猩通過捕食紅冠白臉猴和大疣鼻猴而分別感染了兩種猴免疫缺陷病毒(簡稱siv)。這兩種病毒再在黑猩猩體內發生重組,產生新的siv,人類在獵食黑猩猩的過程中感染了siv病毒,而造成現在全球流行的 hiv-i病毒,即愛滋病毒。在馬來西亞流行的「尼巴」病毒,就是人們為了多養豬而亂砍濫伐森林,結果由攜帶尼巴病毒的果蝠糞便污染豬飼料,而使豬患病,然後再由病豬傳染給人。
漢卓病毒:澳大利亞出現的漢卓病毒,同樣是由於人們在這裡伐木建養馬場,由果蝠糞便污染馬飼料,馬發病後傳染給人。
伊波拉出血熱:在剛果和蘇丹南部交界處伊波拉河流域流行的伊波拉出血熱與當地人喜歡生吃大猩猩、猴子等靈長類的肉有關。
猴痘病毒:2003年6月,當我國的sars病情剛剛緩解時,美國傳來了由猴痘病毒引起猴痘暴發流行的消息。猴痘又稱猴天花,是一種人獸共患病,可通過病人、疫畜的體液傳播。
黑格爾曾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吸取歷史教訓。」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最近同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近五個月,5200萬哺乳動物,6200萬鳥類,3.89億爬行動物,在這場大火中喪生。東非蝗災爆發,飢腸轆轆的沙漠蝗蟲入侵了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里,規模和破壞力史無前例,整個東非恐深陷蝗蟲危機。西班牙暴雪突襲,汽車只能在「雪牆」之間通行,社會只能停課停工。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已有6600人死亡……。
這些案例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人應當對自然保持敬畏,敬畏自然,實際上也是在敬畏人類自己。
最後,我們應該感恩自然。
我們知道,人類的衣食住行與自然密切相關,如穿的羽絨服、皮大衣,吃的豬肉、牛肉,用的木質家具,坐的木船等,都是自然給予我們的。外出旅遊,所面對的歷史悠久的大足石刻、風景優美的西湖,都是自然的傑作。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給予人類無限的美好。人類並沒有感恩自然,反而在不斷破壞自然。在《大自然在說話》中,自然母親說:「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我隨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人類天真地以為自己是食物鏈的頂端。但是,沒有底端的資源提供,什麼都不是?
幸運的是,人類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彌補,例如:支付寶上的螞蟻森林,目前已經在荒漠化地區種植樹木超過1億棵;長江從今年開始禁漁10年;許多國家開始禁止使用某些塑料產品和一次性產品等。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人類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本就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或許這些舉措相比於人類已經破壞的大自然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補償,但「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蝴蝶扇動一次翅膀,可能遠處會引發一起海嘯。做出一件節約資源的小事,可能會降低一種動物滅絕的可能性。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點滴努力不斷的累計,終將匯流成河,一齊流向人與自然和諧的大海。
「起初,沒有人在意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次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呵護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我們每個人當為此儘自己綿薄之力。
首先,我們應當呵護自然。
我看過一幅漫畫,一塊木板置於一座山峰的峰頭上,木板的兩端分別是一隻熊和一個帶槍的獵人,左邊的熊露出了鋒利的牙齒,舉起了熊爪,想要攻擊獵人。而右邊的獵人正拿著獵槍瞄準了熊,看似勝券在握。
實際上,我們發現,其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他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無論誰受傷害,另一方都將失去平衡從而掉入萬丈深淵,雙方只有都相安無事,才是最好的結局。這種平衡,也是人與自然應該追求的平衡。
作為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可以吃的,能吃的何止千萬?像極了漫畫中的獵人,完全是勝券在握,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但是,請記住一句話: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存在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尋找的是一種共生的環境,是一種平衡,而不是對它們痛下殺手!「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中國文化中凝聚著很多平衡的智慧,就連《孫子兵法》這樣專門論述戰爭的經典,最高境界也是一句追求平衡、和諧的話——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什麼意思?就是說即便勝券在握,每一場戰爭都是勝利的也不是最好的結果,能夠做到不戰就給對方威脅,兩者相安無事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也應該成為人類在面對野生動物時的信條,成為人與自然,或者說人與野生動物共同生活的智慧?
其次,我們應該敬畏自然。
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從動物身上的病毒逐步演變成人類的災難的真實案例。
愛滋病:愛滋病病原可能源於非洲靈長類,最近美國科學雜誌指出,黑猩猩通過捕食紅冠白臉猴和大疣鼻猴而分別感染了兩種猴免疫缺陷病毒(簡稱siv)。這兩種病毒再在黑猩猩體內發生重組,產生新的siv,人類在獵食黑猩猩的過程中感染了siv病毒,而造成現在全球流行的 hiv-i病毒,即愛滋病毒。在馬來西亞流行的「尼巴」病毒,就是人們為了多養豬而亂砍濫伐森林,結果由攜帶尼巴病毒的果蝠糞便污染豬飼料,而使豬患病,然後再由病豬傳染給人。
漢卓病毒:澳大利亞出現的漢卓病毒,同樣是由於人們在這裡伐木建養馬場,由果蝠糞便污染馬飼料,馬發病後傳染給人。
伊波拉出血熱:在剛果和蘇丹南部交界處伊波拉河流域流行的伊波拉出血熱與當地人喜歡生吃大猩猩、猴子等靈長類的肉有關。
猴痘病毒:2003年6月,當我國的sars病情剛剛緩解時,美國傳來了由猴痘病毒引起猴痘暴發流行的消息。猴痘又稱猴天花,是一種人獸共患病,可通過病人、疫畜的體液傳播。
黑格爾曾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吸取歷史教訓。」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最近同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近五個月,5200萬哺乳動物,6200萬鳥類,3.89億爬行動物,在這場大火中喪生。東非蝗災爆發,飢腸轆轆的沙漠蝗蟲入侵了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里,規模和破壞力史無前例,整個東非恐深陷蝗蟲危機。西班牙暴雪突襲,汽車只能在「雪牆」之間通行,社會只能停課停工。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已有6600人死亡……。
這些案例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人應當對自然保持敬畏,敬畏自然,實際上也是在敬畏人類自己。
最後,我們應該感恩自然。
我們知道,人類的衣食住行與自然密切相關,如穿的羽絨服、皮大衣,吃的豬肉、牛肉,用的木質家具,坐的木船等,都是自然給予我們的。外出旅遊,所面對的歷史悠久的大足石刻、風景優美的西湖,都是自然的傑作。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給予人類無限的美好。人類並沒有感恩自然,反而在不斷破壞自然。在《大自然在說話》中,自然母親說:「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我隨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人類天真地以為自己是食物鏈的頂端。但是,沒有底端的資源提供,什麼都不是?
幸運的是,人類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彌補,例如:支付寶上的螞蟻森林,目前已經在荒漠化地區種植樹木超過1億棵;長江從今年開始禁漁10年;許多國家開始禁止使用某些塑料產品和一次性產品等。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人類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本就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或許這些舉措相比於人類已經破壞的大自然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補償,但「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蝴蝶扇動一次翅膀,可能遠處會引發一起海嘯。做出一件節約資源的小事,可能會降低一種動物滅絕的可能性。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點滴努力不斷的累計,終將匯流成河,一齊流向人與自然和諧的大海。
「起初,沒有人在意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次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呵護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我們每個人當為此儘自己綿薄之力。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鑑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教學;形勢與政策。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個獨特的政治理論概念,內涵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觀、認識論、方法論等諸多內容,既包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也包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還包括一些政治哲學基本問題,諸如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群之間的關係、黨處理與民眾關係的基本原則等等。理解群眾路線先要從「群眾」一詞入手。《現代漢語詞典》從三方面來界定「群眾」的含義:「一是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與『人民』一詞同義;二是指『未加入黨團的人』,表示『黨員』與『群眾』的區別;三是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是『幹部』與『群眾』的區別。」本文中的「群眾」意指人民大眾、平民。「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言下之意就是「形勢與政策」課要與「群眾」結合,與「人民大眾」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所關注的問題結合。由於「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特定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有雙重身份,一是「學生」,二是「人民」、「群眾」,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意指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必須走「學生路線」,與學生結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專業及思想實際相結合。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走群眾路線。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策性、時效性、針對性、思想性極強,其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提升學生把握形勢和執行政策的素養和能力,其目的在於增長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明確時代責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實踐探索豐富教育教學理論,要在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生認知需求之間搭建橋樑紐帶。該門課程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教育教學基準,因為沒有群眾路線的形勢政策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堅持群眾路線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章程明確規定:「黨在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豐富、完善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這不僅是黨一貫堅持的工作路線,也是「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作為動態過程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法、場所等要素構成,尤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只有教師沒有學生,教學活動不可能正常進行,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教學就難以持續和深入下去,所以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基於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一切為了學生」。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又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指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更是創造的主體,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有獨立的思維和個性,有無窮的智慧和首創精神,他們是創造世界的力量源泉,是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力量源泉。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出發點和歸宿,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切實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要「一切依靠學生」。再者,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發揮教學媒介作用,尤其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用更優化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參與教學活動,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獲得自我主體性發展,這又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可行性途徑
(一)「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應端正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群眾觀。
在群眾路線內涵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居於首要位置,是群眾路線的指導思想,構成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也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要對教師職業懷有深度的認同感,還要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要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和衝動,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誘因。在開展各項工作前,教師要先弄清三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領悟自己的工作宗旨,才會自覺、自願地為學生服務;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不竭動力,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吸取學生的智慧,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準確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工作立場進而擺正與學生的關係。鑒於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教學基本原理相結合,堅持群眾觀點,並把它貫徹落實於教育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樹立學生情懷,「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在教學過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要求和意願作為教學工作的起點和歸依。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階級政黨實行正確領導的基本方法,也是形勢政策課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就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了解並理解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群眾的意見及需求,對群眾的意見進行加工、提煉和深化,在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群眾中來」就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真理的過程。那麼,「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從群眾中來」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90」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他們不再是人們心目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群體,他們思想前衛,思維敏捷,個性張揚,敢於創新,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對國際國內大事、社會新聞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倍加關注,對現實中諸多問題有極高的熱情和求知慾,對社會中的眾多現象有鮮明的感受,有自己的看法,但與周圍紛繁複雜的環境相比,他們相對單純,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困惑與不解,且科學思辨能力不強,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蠱惑。其次,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包括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還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態度需求以及價值觀念需求等等,學生的認知需求應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和歸宿。今天,在社會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學生的認知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勤溝通,多交流,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需求,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關注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動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能力和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學生對認知的需求。第三,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必修課,是高校各個層次各個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的差異、知識背景的不同導致各專業學生相應的能力、興趣愛好、關注焦點也不一樣,「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應對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有大致的了解,還要把握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承認差異特性的基礎上將這種差異性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到群眾中去」。
「到群眾中去」就是把既定的方針政策拿到群眾中去宣傳,去運用,在群眾的實踐中得以檢驗、豐富和發展。「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構建及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符合課程教育的特點,還要體現以人為本,在「從群眾中來」的基礎上做到「到群眾中去」。
首先,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個性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今世界形勢變幻莫測,多種文化思潮跌宕起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在全球傳播,甚至在某些國家與地區的年輕人中大行其道。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衝擊,要在這紛繁複雜的環境中準確把握世界形勢,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對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負有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的重任,除了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準確把握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之外,還要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引導,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教會學生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政治方向,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基於現實中學生思想狀況,於知識的點滴傳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通過課程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專題的形勢政策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分析生態環境污染的前因後果,還要向學生傳達黨和政府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更要引導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從而樹立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力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第二,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可適當地依據學生的需求設定教學內容或者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實證調查,了解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內容,再經過討論、比較、篩選,把學生關注的焦點引進課堂,只有這樣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尊重並滿足他們的需求,真正解決學生的疑問,讓「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充滿人性化,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人才,才能把「形勢與政策」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但在尊重學生認知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時,授課教師必須把握一定的底線。首先,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國際國內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在教育部及中宣部規定的「教育教學要點」範圍內實施,二是絕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好惡而背棄教學基本原則。
第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可適當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對增強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重要意義。例如:對於歷史專業的學生,由於他們對歷史知識有紮實的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時可對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有所側重,以此為平台,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升空間;對於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理論色彩太濃、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狹窄,思想深度不夠,所以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降低理論難度,選擇一些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通過歷史故事、典型案例、視頻、討論、演講、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斷增強課程生動性,提升課程說服力和導向性。
第四,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當今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的大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巨大,它為學生髮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但也制約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學生必須認清目前形勢,理解當前政策,聯繫自身實際,規劃未來發展方向。「形勢與政策」課要遵循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展,堅持把思想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要幫助人,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搭建廣闊的平台。教學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學生成長成才及職業規劃密切相關的內容,比如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業話題,通過教學讓他們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現狀,了解眼下就業困難的原因,弄清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把握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科學地規劃職業生涯,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將就業、將學生未來發展規劃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之中效果非常明顯,不僅會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與歡迎,學生還會感受到「形勢與政策」課是真正有用的課程。總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鑑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教學;形勢與政策。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個獨特的政治理論概念,內涵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觀、認識論、方法論等諸多內容,既包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也包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還包括一些政治哲學基本問題,諸如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群之間的關係、黨處理與民眾關係的基本原則等等。理解群眾路線先要從「群眾」一詞入手。《現代漢語詞典》從三方面來界定「群眾」的含義:「一是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與『人民』一詞同義;二是指『未加入黨團的人』,表示『黨員』與『群眾』的區別;三是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是『幹部』與『群眾』的區別。」本文中的「群眾」意指人民大眾、平民。「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言下之意就是「形勢與政策」課要與「群眾」結合,與「人民大眾」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所關注的問題結合。由於「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特定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有雙重身份,一是「學生」,二是「人民」、「群眾」,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意指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必須走「學生路線」,與學生結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專業及思想實際相結合。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走群眾路線。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策性、時效性、針對性、思想性極強,其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提升學生把握形勢和執行政策的素養和能力,其目的在於增長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明確時代責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實踐探索豐富教育教學理論,要在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生認知需求之間搭建橋樑紐帶。該門課程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教育教學基準,因為沒有群眾路線的形勢政策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堅持群眾路線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章程明確規定:「黨在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豐富、完善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這不僅是黨一貫堅持的工作路線,也是「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作為動態過程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法、場所等要素構成,尤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只有教師沒有學生,教學活動不可能正常進行,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教學就難以持續和深入下去,所以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基於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一切為了學生」。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又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指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更是創造的主體,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有獨立的思維和個性,有無窮的智慧和首創精神,他們是創造世界的力量源泉,是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力量源泉。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出發點和歸宿,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切實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要「一切依靠學生」。再者,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發揮教學媒介作用,尤其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用更優化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參與教學活動,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獲得自我主體性發展,這又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可行性途徑
(一)「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應端正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群眾觀。
在群眾路線內涵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居於首要位置,是群眾路線的指導思想,構成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也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要對教師職業懷有深度的認同感,還要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要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和衝動,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誘因。在開展各項工作前,教師要先弄清三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領悟自己的工作宗旨,才會自覺、自願地為學生服務;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不竭動力,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吸取學生的智慧,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準確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工作立場進而擺正與學生的關係。鑒於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教學基本原理相結合,堅持群眾觀點,並把它貫徹落實於教育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樹立學生情懷,「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在教學過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要求和意願作為教學工作的起點和歸依。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階級政黨實行正確領導的基本方法,也是形勢政策課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就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了解並理解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群眾的意見及需求,對群眾的意見進行加工、提煉和深化,在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群眾中來」就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真理的過程。那麼,「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從群眾中來」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90」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他們不再是人們心目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群體,他們思想前衛,思維敏捷,個性張揚,敢於創新,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對國際國內大事、社會新聞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倍加關注,對現實中諸多問題有極高的熱情和求知慾,對社會中的眾多現象有鮮明的感受,有自己的看法,但與周圍紛繁複雜的環境相比,他們相對單純,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困惑與不解,且科學思辨能力不強,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蠱惑。其次,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包括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還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態度需求以及價值觀念需求等等,學生的認知需求應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和歸宿。今天,在社會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學生的認知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勤溝通,多交流,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需求,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關注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動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能力和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學生對認知的需求。第三,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必修課,是高校各個層次各個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的差異、知識背景的不同導致各專業學生相應的能力、興趣愛好、關注焦點也不一樣,「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應對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有大致的了解,還要把握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承認差異特性的基礎上將這種差異性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到群眾中去」。
「到群眾中去」就是把既定的方針政策拿到群眾中去宣傳,去運用,在群眾的實踐中得以檢驗、豐富和發展。「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構建及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符合課程教育的特點,還要體現以人為本,在「從群眾中來」的基礎上做到「到群眾中去」。
首先,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個性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今世界形勢變幻莫測,多種文化思潮跌宕起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在全球傳播,甚至在某些國家與地區的年輕人中大行其道。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衝擊,要在這紛繁複雜的環境中準確把握世界形勢,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對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負有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的重任,除了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準確把握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之外,還要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引導,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教會學生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政治方向,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基於現實中學生思想狀況,於知識的點滴傳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通過課程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專題的形勢政策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分析生態環境污染的前因後果,還要向學生傳達黨和政府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更要引導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從而樹立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力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第二,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可適當地依據學生的需求設定教學內容或者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實證調查,了解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內容,再經過討論、比較、篩選,把學生關注的焦點引進課堂,只有這樣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尊重並滿足他們的需求,真正解決學生的疑問,讓「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充滿人性化,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人才,才能把「形勢與政策」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但在尊重學生認知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時,授課教師必須把握一定的底線。首先,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國際國內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在教育部及中宣部規定的「教育教學要點」範圍內實施,二是絕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好惡而背棄教學基本原則。
第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可適當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對增強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重要意義。例如:對於歷史專業的學生,由於他們對歷史知識有紮實的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時可對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有所側重,以此為平台,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升空間;對於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理論色彩太濃、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狹窄,思想深度不夠,所以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降低理論難度,選擇一些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通過歷史故事、典型案例、視頻、討論、演講、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斷增強課程生動性,提升課程說服力和導向性。
第四,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當今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的大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巨大,它為學生髮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但也制約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學生必須認清目前形勢,理解當前政策,聯繫自身實際,規劃未來發展方向。「形勢與政策」課要遵循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展,堅持把思想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要幫助人,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搭建廣闊的平台。教學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學生成長成才及職業規劃密切相關的內容,比如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業話題,通過教學讓他們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現狀,了解眼下就業困難的原因,弄清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把握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科學地規劃職業生涯,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將就業、將學生未來發展規劃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之中效果非常明顯,不僅會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與歡迎,學生還會感受到「形勢與政策」課是真正有用的課程。總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鑑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摘要:本文從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出發,通過分析當前民生財政建設的不足,從如何構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民生財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發,進行關於民生財政建設的若干思考,並提出了能夠提升民生財政建設水平的若干建議,以便為相關財政工作者提供參考,力爭全面促進財政事業向前發展。
關鍵詞:民生財政建設若干思考。
民生財政,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財政體系,伴隨著我國對民生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財政建設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大關注,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生活保障領域、就業領域等重點領域,民生項目的投資更是呈直線增加態勢。無容置疑,民生財政建設已成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重點項目,在當今社會經濟體系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我們如何從「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發,對關於民生財政建設做出詳細思考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分析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伴隨著經濟的良好發展,社會事務需求也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也引發出來越來越多的人民利益訴述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設的難度,民生建設改善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要知道,民生財政是「庶政之母」,加強民生財政建設能有效緩解社會經濟壓力,消除社會經濟矛盾,確保社會經濟得以長久穩定發展。以下就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展開分析。
1.1、是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改善民生財政建設,宏觀角度上是要求財政建設從社會經濟體系架構改革出發,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實際,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而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領域、教育領域、住房保障領域、公共衛生領域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消耗,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種不同的社會需求,進而達到「中國夢」與「人民夢」的相互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礎。
1.2、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觀角度上要求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財政分配功能作用與地位,著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財政支出向人民群眾保障領域轉移,重點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包括公共衛生醫療設備、教育、社會住房等社會服務問題,進一步緩解社會民生矛盾。
1.3、是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具體體現。
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財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長,且多數地方占到了當地公共財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為例,據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億元,增加553.8億元,增長21.2%,占全省財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數據說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斷優化。可見,加強民生財政建設,必須把財政支出重點向人民群眾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務轉移,解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局面,進一步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2、民生財政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管理體制問題。
隨著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撥款的形式也向複雜化、多樣化趨勢發展,政府投資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財政管理體制中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決策權都在上級領導手上,下級領導空有管理頭銜,卻無法實施正確的管理權限。這種不平衡的決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壓力加大,導致很多民生政策無法落到實處。除外,由於財政局財政管理的組織建設不完善、財政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職能分配不明確。財政局在進行財政管理工作時,缺乏健全的財政管理監督與控制體系,甚至出現私自挪用單位內部資金、私設賬外賬,避開財政監督把單位預算外的收入據為私有,進行公款玩樂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財政局的經濟利益,民生財政建設受到影響。
2.2、財政約束問題。
從現階段我國政府的財政決算預算看來,財政管理模式單一,無法精確、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債務、資金等情況。從財政局發布的財政預算信息來看,財政報告不夠全面,對資金使用細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極容易滋生腐敗行為。由於財政資金管理缺乏足夠的公開透明度,這種模式下的財政報告也缺乏足夠的約束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設工作開展的難度。
2.3、資金管理問題。
首先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相關的一些民生領域尚未完全向社會資金開放,再加上社會公益、慈善等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資金流入民生建設領域的渠道單一,民生建設支出仍然需要附屬財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資金使用存在「越位」與「缺位」現象。民生建設項目雖然遍布社會各大民生領域,然而發達地區卻相比於經濟欠發達或者偏遠地區更為深入。
在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經濟水平較高,在這種經濟條件較好的大環境背景下,出現「越位」的情況就比較多;而在經濟落後地區,由於受到經濟限制,一些應用政府承擔的民生領域得不到相應的建設,多會出現「缺位或不到位」的狀況。顯而易見,民生建設現階段還存在明顯的資金管理難題,出現地區建設不平衡現象。
3、完善民生建設的'幾點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設工程意義重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針對當前民生建設工程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加以改變,才能提高民生建設水平,以更好地發揮民生財政對擴內需、調結構,促和諧的多重效應。
3.1、在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的過快增長。通過把財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設施等方面轉型,凸顯社會公共保障在國民經濟總值當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設備與產品的供給,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互統一,讓民生建設項目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得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3.2、要以財政改革為先導,強化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實踐證明,行政改革與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會引發行政建設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財政制度改革可以作為先導,現行一步進行改革,引導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過將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整合到統一的平台,加強對單位基層和管理層的內部控制,確保財政管理記錄、財政報告信息和其他財務管理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在企業崗位設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制定比較合理的,操作性強,有激勵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勵、相互制約為主體的運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3.3、繼續改革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照顧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政府。民生建設工作不僅聯繫著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與處室,與千家萬戶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在當前的分稅制財政體制下,一些欠發達地區及基層政府事權、財權不匹配,財政財力不足。民生建設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建設。對於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應重點建設,而一些地處偏遠,遠離中心城區的地區應充分放權,給予優惠政策,大力鼓勵其快速發展。
4、結語
民生財政建設工作的進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目的不單是為了優化民生管理,同時也是為了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財政建設發揮最大的功能效應,從而改變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發展。對關於民生財政建設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設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對於實現民生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其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光榮.解決民生問題的路徑研究綜述[j].東方論壇,2012(03)。
[2]胡建國.對安徽省構建重大民生資金監管工作機制的思考[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5)。
[3]楊志安,閆婷.關於民生財政本質的探討[j].商業時代,2012(17)。
關鍵詞:民生財政建設若干思考。
民生財政,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財政體系,伴隨著我國對民生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民生財政建設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大關注,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生活保障領域、就業領域等重點領域,民生項目的投資更是呈直線增加態勢。無容置疑,民生財政建設已成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重點項目,在當今社會經濟體系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我們如何從「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出發,對關於民生財政建設做出詳細思考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分析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伴隨著經濟的良好發展,社會事務需求也不斷增多,與此同時也引發出來越來越多的人民利益訴述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設的難度,民生建設改善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要知道,民生財政是「庶政之母」,加強民生財政建設能有效緩解社會經濟壓力,消除社會經濟矛盾,確保社會經濟得以長久穩定發展。以下就民生財政建設的現實意義展開分析。
1.1、是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改善民生財政建設,宏觀角度上是要求財政建設從社會經濟體系架構改革出發,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實際,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而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特別是在社會保障領域、教育領域、住房保障領域、公共衛生領域等民生方面的財政消耗,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種不同的社會需求,進而達到「中國夢」與「人民夢」的相互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礎。
1.2、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觀角度上要求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財政分配功能作用與地位,著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財政支出向人民群眾保障領域轉移,重點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包括公共衛生醫療設備、教育、社會住房等社會服務問題,進一步緩解社會民生矛盾。
1.3、是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具體體現。
數據表明,2012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財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長,且多數地方占到了當地公共財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為例,據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億元,增加553.8億元,增長21.2%,占全省財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數據說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斷優化。可見,加強民生財政建設,必須把財政支出重點向人民群眾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務轉移,解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局面,進一步推動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2、民生財政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管理體制問題。
隨著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撥款的形式也向複雜化、多樣化趨勢發展,政府投資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財政管理體制中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決策權都在上級領導手上,下級領導空有管理頭銜,卻無法實施正確的管理權限。這種不平衡的決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壓力加大,導致很多民生政策無法落到實處。除外,由於財政局財政管理的組織建設不完善、財政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職能分配不明確。財政局在進行財政管理工作時,缺乏健全的財政管理監督與控制體系,甚至出現私自挪用單位內部資金、私設賬外賬,避開財政監督把單位預算外的收入據為私有,進行公款玩樂等情況,嚴重影響了財政局的經濟利益,民生財政建設受到影響。
2.2、財政約束問題。
從現階段我國政府的財政決算預算看來,財政管理模式單一,無法精確、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債務、資金等情況。從財政局發布的財政預算信息來看,財政報告不夠全面,對資金使用細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極容易滋生腐敗行為。由於財政資金管理缺乏足夠的公開透明度,這種模式下的財政報告也缺乏足夠的約束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設工作開展的難度。
2.3、資金管理問題。
首先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相關的一些民生領域尚未完全向社會資金開放,再加上社會公益、慈善等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不健全,使得社會資金流入民生建設領域的渠道單一,民生建設支出仍然需要附屬財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資金使用存在「越位」與「缺位」現象。民生建設項目雖然遍布社會各大民生領域,然而發達地區卻相比於經濟欠發達或者偏遠地區更為深入。
在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經濟水平較高,在這種經濟條件較好的大環境背景下,出現「越位」的情況就比較多;而在經濟落後地區,由於受到經濟限制,一些應用政府承擔的民生領域得不到相應的建設,多會出現「缺位或不到位」的狀況。顯而易見,民生建設現階段還存在明顯的資金管理難題,出現地區建設不平衡現象。
3、完善民生建設的'幾點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設工程意義重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針對當前民生建設工程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加以改變,才能提高民生建設水平,以更好地發揮民生財政對擴內需、調結構,促和諧的多重效應。
3.1、在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嚴格控制行政經費的過快增長。通過把財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設施等方面轉型,凸顯社會公共保障在國民經濟總值當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設備與產品的供給,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互統一,讓民生建設項目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得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3.2、要以財政改革為先導,強化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實踐證明,行政改革與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財政建設制度的變革會引發行政建設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財政制度改革可以作為先導,現行一步進行改革,引導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過將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整合到統一的平台,加強對單位基層和管理層的內部控制,確保財政管理記錄、財政報告信息和其他財務管理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在企業崗位設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制定比較合理的,操作性強,有激勵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勵、相互制約為主體的運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3.3、繼續改革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照顧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政府。民生建設工作不僅聯繫著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與處室,與千家萬戶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在當前的分稅制財政體制下,一些欠發達地區及基層政府事權、財權不匹配,財政財力不足。民生建設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建設。對於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應重點建設,而一些地處偏遠,遠離中心城區的地區應充分放權,給予優惠政策,大力鼓勵其快速發展。
4、結語
民生財政建設工作的進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目的不單是為了優化民生管理,同時也是為了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財政建設發揮最大的功能效應,從而改變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發展。對關於民生財政建設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設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對於實現民生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其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光榮.解決民生問題的路徑研究綜述[j].東方論壇,2012(03)。
[2]胡建國.對安徽省構建重大民生資金監管工作機制的思考[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5)。
[3]楊志安,閆婷.關於民生財政本質的探討[j].商業時代,2012(17)。
摘要:台灣問題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台灣問題 教育,必須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深刻認識台獨的本質,從而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行徑,並且意識到「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台灣問題。
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已經人為地分離了近60年,台獨勢力對大陸的醜化宣傳,從文化上、傳統上割斷了兩岸聯繫,加上1979年以前大陸對台宣傳存在政策性偏差,這些都使得兩岸同胞產生了心理隔閡,和平統一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歷史教學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與曲折性,使學生認清台獨的本質,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自覺投身到建設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去。
一、必須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台灣包括台灣島及附近島嶼(即台、澎、金、馬等),陸地面積359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300多萬。絕大部分台灣居民的祖先來自祖國大陸,文化傳統與大陸同一源流。台灣在先秦被稱為「島夷、夷洲、蓬萊」等;三國時稱「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曾派人率兵到台灣;隋煬帝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台灣;元朝於1340年左右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台灣島;明朝先將台灣稱為小琉球,1620年後稱為「台灣」,同樣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在這前後,西方殖民者先後侵略台灣,1642年荷蘭人占領台灣,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台灣;1683年清軍進駐台灣。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設立了台灣府,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鑒於台灣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設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並在台灣進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腐朽的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台灣島給日本,從此日本對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然而,即使在這50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中、美、英三巨頭首腦會議,會後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澎湖列島等在戰後必須歸還給中國。二戰結束後,戰敗國日本把台灣交還給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至此台灣在游離了50年之後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12月蔣介石在大陸徹底失敗,「國民政府」遷往台灣,海峽兩岸陷入了長期分離狀態。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台灣無可爭議地都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無論台獨分子如何狡辯、破壞,台灣與大陸系出同源,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如今大陸與台灣之所以還沒有實現統一,完全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政。
二、必須使學生深刻認識「台獨」的本質
所謂台獨,是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台灣獨立運動」的簡稱,其本質是分裂祖國,謀求「台灣獨立」。台獨分子說1895年在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占領的鬥爭中出現的「台灣民主國」是其起源,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拋棄又不願當亡國奴的情況下才自立為國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就算在那種情況下,台灣人民依然堅持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台灣民主國」的國號為「永清」就是明證,這與後來的台獨運動非但毫無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獨源於1945年抗戰勝利前後,一些不甘失敗的日本少壯派分子與極少數賣國的台灣士紳相勾結,搞起了所謂的「台灣獨立運動」,這一分裂活動很快被國民政府鎮壓。
20世紀80年代,李登輝通過偽裝贏得蔣經國的信任,在1988年蔣經國病逝後得以繼任。開始李登輝對外界還有所遮掩,但後來其台獨傾向逐步顯現,1999年拋出「兩國論」徹底暴露其本來面目。李登輝是台獨的總後台,在他的縱容支持下,民進黨由小到大,最後成為台灣的執政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獲得連任之後,台獨勢力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獨運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陳水扁先是承諾「四不一沒有」,後來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謂漸進式台獨,不斷製造事端,瘋狂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又鼓吹一國論、兩國論,搞所謂的制憲公投、正名運動、去中國化、去蔣化、廢統終統,企圖強行擠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叫囂出台台獨時間表、建立台灣共和國等。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是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擋的。
三、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解決國家和平統一問題的偉大構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考慮台灣的歷史和現實,既要考慮到台灣同大陸隔離多年的歷史,又要考慮到各方社會制度本質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既要考慮到祖國統一是大趨勢,又要保持台灣的穩定和繁榮。「一國兩制」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在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反對分裂,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中國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基於這種認識,各族人民都把維護祖國統一看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並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儘管台灣在歷史上曾經分裂於祖國大陸,但台灣人民同大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薰陶於相同的中華文明,因而海峽兩岸人民仍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一國兩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利於維護穩定、民族振興,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和平統一實行「一國兩制」並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武力不是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台獨」分子和國際上妄圖分裂中國的反華勢力的。鄧小平關於祖國統一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創舉,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實事求是」精神具體體現的典範,反映了人民的意願、歷史的要求,順應了國際潮流,充分照顧了各方利益,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不僅要正確認識台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認清台獨的本質,還要以實際行動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隨著現代電腦 網絡的普及和兩岸三通的實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與台灣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感,為台灣問題的最終順利解決貢獻力量。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為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強大的祖國必定也是一個統一的祖國。
參考文獻:
[1]莫紹深.關於《概論》課中「台灣問題」的教學思考[j].欽州學院學報,2007,10。
[2]李曼.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0。
[3]楊華洋.「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3。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台灣問題。
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已經人為地分離了近60年,台獨勢力對大陸的醜化宣傳,從文化上、傳統上割斷了兩岸聯繫,加上1979年以前大陸對台宣傳存在政策性偏差,這些都使得兩岸同胞產生了心理隔閡,和平統一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歷史教學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性與曲折性,使學生認清台獨的本質,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自覺投身到建設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去。
一、必須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台灣包括台灣島及附近島嶼(即台、澎、金、馬等),陸地面積359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300多萬。絕大部分台灣居民的祖先來自祖國大陸,文化傳統與大陸同一源流。台灣在先秦被稱為「島夷、夷洲、蓬萊」等;三國時稱「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曾派人率兵到台灣;隋煬帝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台灣;元朝於1340年左右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台灣島;明朝先將台灣稱為小琉球,1620年後稱為「台灣」,同樣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在這前後,西方殖民者先後侵略台灣,1642年荷蘭人占領台灣,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台灣;1683年清軍進駐台灣。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設立了台灣府,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鑒於台灣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設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並在台灣進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腐朽的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台灣島給日本,從此日本對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然而,即使在這50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中、美、英三巨頭首腦會議,會後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澎湖列島等在戰後必須歸還給中國。二戰結束後,戰敗國日本把台灣交還給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至此台灣在游離了50年之後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12月蔣介石在大陸徹底失敗,「國民政府」遷往台灣,海峽兩岸陷入了長期分離狀態。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台灣無可爭議地都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無論台獨分子如何狡辯、破壞,台灣與大陸系出同源,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如今大陸與台灣之所以還沒有實現統一,完全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政。
二、必須使學生深刻認識「台獨」的本質
所謂台獨,是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台灣獨立運動」的簡稱,其本質是分裂祖國,謀求「台灣獨立」。台獨分子說1895年在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占領的鬥爭中出現的「台灣民主國」是其起源,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拋棄又不願當亡國奴的情況下才自立為國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就算在那種情況下,台灣人民依然堅持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台灣民主國」的國號為「永清」就是明證,這與後來的台獨運動非但毫無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獨源於1945年抗戰勝利前後,一些不甘失敗的日本少壯派分子與極少數賣國的台灣士紳相勾結,搞起了所謂的「台灣獨立運動」,這一分裂活動很快被國民政府鎮壓。
20世紀80年代,李登輝通過偽裝贏得蔣經國的信任,在1988年蔣經國病逝後得以繼任。開始李登輝對外界還有所遮掩,但後來其台獨傾向逐步顯現,1999年拋出「兩國論」徹底暴露其本來面目。李登輝是台獨的總後台,在他的縱容支持下,民進黨由小到大,最後成為台灣的執政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獲得連任之後,台獨勢力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獨運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陳水扁先是承諾「四不一沒有」,後來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謂漸進式台獨,不斷製造事端,瘋狂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又鼓吹一國論、兩國論,搞所謂的制憲公投、正名運動、去中國化、去蔣化、廢統終統,企圖強行擠進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叫囂出台台獨時間表、建立台灣共和國等。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是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擋的。
三、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解決國家和平統一問題的偉大構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考慮台灣的歷史和現實,既要考慮到台灣同大陸隔離多年的歷史,又要考慮到各方社會制度本質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既要考慮到祖國統一是大趨勢,又要保持台灣的穩定和繁榮。「一國兩制」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在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反對分裂,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中國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基於這種認識,各族人民都把維護祖國統一看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並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儘管台灣在歷史上曾經分裂於祖國大陸,但台灣人民同大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薰陶於相同的中華文明,因而海峽兩岸人民仍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一國兩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利於維護穩定、民族振興,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和平統一實行「一國兩制」並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武力不是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台獨」分子和國際上妄圖分裂中國的反華勢力的。鄧小平關於祖國統一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創舉,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實事求是」精神具體體現的典範,反映了人民的意願、歷史的要求,順應了國際潮流,充分照顧了各方利益,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不僅要正確認識台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認清台獨的本質,還要以實際行動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行徑,隨著現代電腦 網絡的普及和兩岸三通的實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與台灣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感,為台灣問題的最終順利解決貢獻力量。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為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強大的祖國必定也是一個統一的祖國。
參考文獻:
[1]莫紹深.關於《概論》課中「台灣問題」的教學思考[j].欽州學院學報,2007,10。
[2]李曼.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0。
[3]楊華洋.「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