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在工作崗位上我能始終如一,嚴謹求實,勤奮刻苦,兢兢業業,較好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能時時刻刻以優秀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教育教學、聯繫群眾和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較好的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特別是在教育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方面更加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肯定,贏得了全校師生的好評。
一、忠誠教育,修師德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認為只有把黨組織對黨員的要求,把鄧小平理論、「xxxx」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才能體現黨員的先進性,身體力行教師的職業道德,加強師德修養,把「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作為自己的職業理想,才符合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為此,我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事業,著力將教師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品質,遵守社會公德,注重家庭美德,強化個人修養,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時時處處對自己嚴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時更正。
記得幾年前入黨時,學校周校長找我談話,他對我說:「一個優秀教師,要甘於平淡,但是不能甘於平庸,我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而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不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更要在普通教師中樹立典範」。從此以後,我始終以這句話勉勵自己,在教育中始終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自己的工作信條,以「愛」作為與學生相處的橋樑;在教學中,敢於創新,敢於突破,積極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課堂。在生活中,我尊重同事,熱愛學生,受到廣大師生的充分肯定,在xx年,我被評為「優秀黨員」。
課堂給了我馳騁的天地,黨的教育事業讓我們大展身手,黨的教育方針讓我大膽向前,我願一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在黨的嚴格要求下,勤修師德,樹立好旗幟作用。
二、熱愛學生,樹師德
師德之魂是師愛,熱愛學生是教師道德的一個標誌,也是對老師最基本的要求。作為職校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視的,有了好的班風才會有好的學風。自參加工作到現在,我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我認為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對學生進行監護、管理和指導,然而要把班級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集體,就需要班主任用「心」去營造一個「家」,一個能讓他們感覺溫馨,生活愉快的集體,一個能激發學生追求自我實現,有安全感、自尊感、幸福感、充實感的一個真正的家。
xx年,我送走了收穫滿滿的電美14班,又接手了一個新班——模具九班。這是一個龐大的集體,一個加上我有59個人的大家庭,而且清一色的男子漢。剛一接手時,這個班比我以往所帶的班級呈現出更多的問題,抽煙、酗酒、打架等現象都有,但是經過我們師生共同的努力,現在的模具九班已經成為在全校響噹噹的班級,不管學校的任何大型活動,還是日常考核,我們班一直走在前列。
回顧走過的日子,工作的艱辛和快樂歷歷在目。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關愛學生,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用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來影響教育學生。
我們班上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班上有百分之五十是農村裡的留守孩子,這些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缺少父母親的關愛和教育,表面上堅強和獨立,但內心深處卻是渴望被愛與關心。
去年10月份,我們班有一位學生連續兩天高燒不止,打針吃藥都不見好,直到第三天,全身長出了許多痘痘,看了醫生才知道是出水痘了。醫生建議我讓學生回家,因為出水痘要好幾天才能痊癒。但是我知道這個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已去世,家裡就他一個人。於是我開始擔當起父母的責任,每天帶著他就醫吊水。因為要忌口,我便在自己的宿舍炒菜給他吃,周末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出去玩了,我就陪著他聊天。一個星期過去了,水痘終於好了,但接下來讓我措手不及的是又有兩位學生髮高燒,這次我有了經驗,在帶他們就醫的同時,也告訴其他同學跟他們之間不能有直接的身體接觸,不能共用東西,以杜絕傳染。我不厭其煩,同樣給他們精心照顧。直到學生完全康復,我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職業學校學生的問題有不同類型,有的玩世不恭,有的頹廢,有的心理存在問題。他們遲到缺課是常事,厭學情緒嚴重;他們講義氣愛交朋友,也就經常幫朋友打架鬥毆;他們不服家長管教,我行我素,酒吧迪吧,惹是生非。作為全校人數最多,而且性別也最陽剛的班級,學生的問題也自然不在少數。但是我總能用包容和愛心去感化他們,把他們引向成功的道路。
學生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快樂,當我看到學生在迎新文藝匯演上表演時,當我看到他們元旦文藝匯演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時,當我早上一進校園就能聽到他們朗朗的讀書聲時,當我們班在全校師生面前很成功的上主題班會課時,當我看到一個個調皮的孩子變的沉穩而有修養時,當我看到被父母深感頭痛的孩子當上了學生會主席時,當我接到從學生手裡拿過來的一張張獎狀時,這時候我覺得我是世上最有成就的人,因為我收穫了世上最純,最美的禮物。
期末考試語文試卷的作文題是:《我最尊敬的老師》。我們班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寫到了我,有學生這樣寫道:「我們是不幸的,因為我們沒考上高中,但是我們又是幸福的,因為我們在這裡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感動的話語讓熱淚盈眶,我為我是一名職校教師而自豪。
三、快樂教學,練師德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當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是我努力的方向。在教學改革中,我積極探索,勇於實踐,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經常共同研究,主動聽課,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找到一套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我鼓勵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多一點思考問題的時間,多一點知識消化反饋的餘地,多一點進行活動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環境,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和時間,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探索中學習,在參與中發展。所以我的課堂多次被評為活力課堂,我自己也多次被評為「最受歡迎的老師」。
除此之外,我積極參加學校的語文教研活動,與同行之間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並多次到兄弟學校取經,把學到的經驗再轉換為理論,並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春天播下種子,秋天收穫果實,在這幾年的教師生涯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一個教師要不平庸,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當山花爛漫時,身為教師的我們才能在花叢中笑。
回首過去,有付出的艱辛,也有收穫的喜悅。作為新世紀的一代青年,一名戰鬥在職校教育一線的共產黨員,我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去點燃紅燭的事業,再創輝煌業績,我將一路放歌,勤修師德,讓自己的教育事業更加輝煌,用我的愛揚起我學生未來理想的風帆。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教師個人先進事跡材料[朗讀]
愛崗敬業,做一片奉獻的綠葉。
有人說敬業和奉獻是一對孿生姊妹,敬業才會愛崗,愛崗才會樂於奉獻,對於這一點,她有深切的體會。2011年,王老師來到了港區,作為學校唯一的英語老師,她深感肩上的擔子是多麼沉重。每天早晨踏進校門就感覺像上足了發條的鬧鐘,總有忙不完的事。白天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晚上還要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一歲的女兒總是不能給予多的時間陪伴,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因為忙碌的她真的不敢對女兒承諾。一想起這些,她的心裡就很難受,覺得對不住家人。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們的英語學得很紮實,很快樂。
勤於學習,做一片勤奮的綠葉。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她深知自己的未來任重而道遠。面對教育新形勢,她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學習,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業務水平。課堂上走上課堂,她充分利用一切機會給自己「充電」,通過多種途徑充實自己。為了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她每天堅持看英語節目、英語電影,定時聽英語歌曲、英語新聞,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她的口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她堅持閱讀教育理論書籍及報刊雜誌上的文章,瀏覽名師的教育博客。經過努力,她感受到自己的理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她的課堂教學變得活潑而靈動。一分付出一分收穫。在教育教學中,她追求卓越,與時俱進。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總是深入鑽研教材,不斷探索教學的方法及手段,努力挖掘教材的內涵。她還堅信「開卷有益」,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師」,因而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同行學習,總之,她利用一切機會向別人學習。教學中,她寓教於樂,大膽創新,採用質疑問難的方法,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玩中學。
關愛學生,做一片慈愛的綠葉。
愛是的源泉。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王俊方老師對學生充滿了熾熱的愛,她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像母親一樣關愛著每一個學生,在她的班級里,愛的故事時常迴蕩著、延續著。鑫,一個男生,臉上時常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有一天,這孩子臉上的笑容沒有了,眼裡還時常閃動著淚花。經過了解明白了,原來,她的父母離異。從那以後,王老師把關心、疼愛他當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王老師的愛如杏花春雨,給學生以快慰、和幸福,她是孩子們心中的好朋友。
王老師紮根於平凡的`工作,她鍥而不捨、靜心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於平凡的崗位上取得優異成績。她像一片綠葉,執著於教育這片熱土,熱情勤奮、昂揚向上,她為的師生搭起了一片清涼的綠蔭。
有人說敬業和奉獻是一對孿生姊妹,敬業才會愛崗,愛崗才會樂於奉獻,對於這一點,她有深切的體會。2011年,王老師來到了港區,作為學校唯一的英語老師,她深感肩上的擔子是多麼沉重。每天早晨踏進校門就感覺像上足了發條的鬧鐘,總有忙不完的事。白天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晚上還要搜集資料,制定方案。一歲的女兒總是不能給予多的時間陪伴,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因為忙碌的她真的不敢對女兒承諾。一想起這些,她的心裡就很難受,覺得對不住家人。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們的英語學得很紮實,很快樂。
勤於學習,做一片勤奮的綠葉。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她深知自己的未來任重而道遠。面對教育新形勢,她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學習,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業務水平。課堂上走上課堂,她充分利用一切機會給自己「充電」,通過多種途徑充實自己。為了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她每天堅持看英語節目、英語電影,定時聽英語歌曲、英語新聞,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她的口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她堅持閱讀教育理論書籍及報刊雜誌上的文章,瀏覽名師的教育博客。經過努力,她感受到自己的理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她的課堂教學變得活潑而靈動。一分付出一分收穫。在教育教學中,她追求卓越,與時俱進。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總是深入鑽研教材,不斷探索教學的方法及手段,努力挖掘教材的內涵。她還堅信「開卷有益」,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師」,因而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同行學習,總之,她利用一切機會向別人學習。教學中,她寓教於樂,大膽創新,採用質疑問難的方法,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玩中學。
關愛學生,做一片慈愛的綠葉。
愛是的源泉。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王俊方老師對學生充滿了熾熱的愛,她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像母親一樣關愛著每一個學生,在她的班級里,愛的故事時常迴蕩著、延續著。鑫,一個男生,臉上時常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有一天,這孩子臉上的笑容沒有了,眼裡還時常閃動著淚花。經過了解明白了,原來,她的父母離異。從那以後,王老師把關心、疼愛他當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王老師的愛如杏花春雨,給學生以快慰、和幸福,她是孩子們心中的好朋友。
王老師紮根於平凡的`工作,她鍥而不捨、靜心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於平凡的崗位上取得優異成績。她像一片綠葉,執著於教育這片熱土,熱情勤奮、昂揚向上,她為的師生搭起了一片清涼的綠蔭。
王xx老師是xx小學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自2001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就投身教學改革,勇於探索。一身樸素得體的衣著,一副和藹可親的笑臉,這是學生們眼中的王老師——溫和嫻靜。踏實勤奮的工作作風,少言寡語卻一絲不苟,這是同事們眼中的王老師——嚴謹謙恭。一個剛入門的新手,能力有限卻熱情甚高,這是王老師對自己的中肯評價——虛心求經方能進取。
一、極投身教學,勇於探索實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王老師能夠虛心地向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也認真鑽研,精益求精,因而在業務上迅速成長起來。她始終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只憑一些簡單的技能技巧是遠遠不夠的,要跟上教育的步伐,就要不斷的提高自身能力,適應形勢發展對小學教師的要求。
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她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制定了課時計劃,按要求認真備課,並根據兒童年齡特徵的不同,遵循科學創新的教育原則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求使教學方法做到新穎。她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討論的慾望,及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練習中她加強習題訓練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她始終堅持「一遍清教學法」。即適當放慢教學速度,講授新知識時力求深而透,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習題訓練保證質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養。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終於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法是成功的,在小學教學工作的六年中,她所帶學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特別是在08年她所帶的畢業班數學和英語成績名列鄉五個中心第一名,三率和分別超出第二名10至20個百分點。
王老師不僅在教學工作中出類拔萃,在班主任這塊教育地里她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好評,領導的肯定和同事們的讚許。在班級管理中,她注重用愛心和耐心感染學生,因材施教,主動熱情地幫助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團結、勤奮、道德的優秀品質。教書與育人並舉,嚴格要求學生,幫助學生養成精益求精,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良好學習習慣、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2004年9月,她接任的是一個由剛從各個村莊走出來的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學生無集體意識、無班級觀念、無良好行為習慣,學生只在自己的小群體中交流,三個一夥五個一群。面對這樣的起點,王老師用愛心感染學生,例如每天早晨巡視教室,先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照料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具都是否帶齊了。集體活動前要安排好同學們應必備的用品等。看起來很平常,因為這是作為一個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實這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體現。作為班主任她還善於組織和管理學生,下午很晚離校,督促學生清掃好衛生,早上提前到校,檢查家庭作業,組織早讀等。上課間操,開會排隊,班主任都得到位。每學期開學計劃,期末總結,每周一次周會、平時不定期的班干會,學生會,布置教室,出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各項工作都要到位。加上每天發生的偶發事件,家庭訪問等瑣事,耗費的時間無法計算。這些工作原先都是她親力親為,在一段時間的引導中她逐漸培養出一隊班級的骨幹力量,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這樣不僅班主任輕鬆,而且可以培養班幹部的組織能力。在班裡一般事情都由班長負責,但各項具體工作分工到各個班委成員。早讀、早操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長負責;教室內的黑板報由宣傳委員負責,老師作適當指導:學習上由學習委員和各科代表負責。當然班主任要隨時隨地作檢查指導。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她們的班幹部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條。
短短的一年時間她所帶的班級在學習、體育、文藝、衛生和紀律處處領先,多次被評為縣市先進班集體。
二、愛心、細心加上耐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擔任一線教師的六年間,她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培養和建立新型師生平等關係入手,尋找學生心靈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礎上教書育人,她的.學生既不怕她,又格外親近她,有什麼心理話都願意給她說。因此,她的話總能說到學生的心坎上?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不能讓一個差生掉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對差生有愛心、耐心、恆心,就能……」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她的班上有這麼一位學生叫王軍偉,父母都已年老,自己又是殘疾。家裡生活艱苦,自己又經常被同學欺負。生活在這種境況的他,沒有童年的歡樂,總是沉默寡言,和別人說話也總是戰戰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裡疼在心上。對他這樣的學生王老師總是給以更多的關心,及時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多次找欺負他的學生談話,積極表揚幫助他的學生。學生的心靈畢竟是天真純潔,漸漸欺負他的少了,幫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在給老師的評價表中王軍偉同學總是寫這樣平常而發自內心的一句話:「老師,你就像我的媽媽,我會用努力學習報答您的!」。
王老師對學生有高度的愛心和責任心。她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應該是最基本的原則。
王雅紅也是她班裡的一個學生,父母雙亡,她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因為缺少雙親的關愛和教育,王雅紅性格孤僻,經常遲到、曠課,常因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吵架,不做家庭作業,成為一個讓帶課老師頭疼的學生。看到這一切,王老師沒有無休止的因為違犯紀律的訓斥、挖苦她,而是以親人般的愛心關心她、愛護她。指導她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指出她違紀的言行,對她不寫作業王老師每天下午陪她做完作業再送她回家,真誠的愛可以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她向老師提出自己的決心保證能獨立完成作業了,而且她用行動履行了諾言。畢業離校時,這個孩子控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淚水奪眶而出緊緊抱住了自己的老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六年來,她用自己的汗水澆出了一園桃李芬芳。在教育園地里她用滿腔熱情收穫了學生的敬愛,家長的認可,領導和同事的稱讚。
三、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師德修養
王老師在思想上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與奮鬥目標,她把熱愛教育事業放在首位,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立足本職,勤奮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文化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做到不遲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熱愛教育事業,堅持教養並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少先隊工作方面,她積極組織隊員參加各項活動,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使少先隊員的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日常生活方面,她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守國家法規,遵循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樂於奉獻,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地做好領導交給自己的每一項任務。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時刻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同事及學生面前做出表率,力爭成為一名大家公認的合格乃至優秀的青年教師。
馬克思說,人活著是要有點精神追求的。她堅信這句名言。因此,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渴望有更多的鍛鍊自己的機會,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所以從進入xx小學起,她就積極參加各種講課、評課活動,多次擔任觀摩課、公開課任務,讓自己在的舞台上能有所成就。
王xx老師就是這樣,憑著對事業的痴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短短的六年工作中不斷取得一個個成績。2004年她撰寫的論文《課堂改革與數學中的創新教育》獲市論文評比叄等獎;2005年5月,王xx老師被評為縣模範班;2006年連續評為聯校模範和優秀輔導員;2007年9月評為縣普通教育先進個人,12月評為縣教學能手,論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該年獲獎。
王xx老師堅信:成績永遠屬於過去,今後只有不斷地完美自我,才能繼續保持良好的師德師風,在平凡的三講台,以春蠶的精神、蠟燭的品格,為祖國的未來,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與責任,她深信這才是一個優秀人民永無止境的奉獻與追求。
一、極投身教學,勇於探索實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王老師能夠虛心地向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也認真鑽研,精益求精,因而在業務上迅速成長起來。她始終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只憑一些簡單的技能技巧是遠遠不夠的,要跟上教育的步伐,就要不斷的提高自身能力,適應形勢發展對小學教師的要求。
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她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制定了課時計劃,按要求認真備課,並根據兒童年齡特徵的不同,遵循科學創新的教育原則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求使教學方法做到新穎。她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討論的慾望,及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練習中她加強習題訓練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她始終堅持「一遍清教學法」。即適當放慢教學速度,講授新知識時力求深而透,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習題訓練保證質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養。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終於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法是成功的,在小學教學工作的六年中,她所帶學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特別是在08年她所帶的畢業班數學和英語成績名列鄉五個中心第一名,三率和分別超出第二名10至20個百分點。
王老師不僅在教學工作中出類拔萃,在班主任這塊教育地里她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好評,領導的肯定和同事們的讚許。在班級管理中,她注重用愛心和耐心感染學生,因材施教,主動熱情地幫助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團結、勤奮、道德的優秀品質。教書與育人並舉,嚴格要求學生,幫助學生養成精益求精,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良好學習習慣、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2004年9月,她接任的是一個由剛從各個村莊走出來的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學生無集體意識、無班級觀念、無良好行為習慣,學生只在自己的小群體中交流,三個一夥五個一群。面對這樣的起點,王老師用愛心感染學生,例如每天早晨巡視教室,先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照料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具都是否帶齊了。集體活動前要安排好同學們應必備的用品等。看起來很平常,因為這是作為一個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實這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體現。作為班主任她還善於組織和管理學生,下午很晚離校,督促學生清掃好衛生,早上提前到校,檢查家庭作業,組織早讀等。上課間操,開會排隊,班主任都得到位。每學期開學計劃,期末總結,每周一次周會、平時不定期的班干會,學生會,布置教室,出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各項工作都要到位。加上每天發生的偶發事件,家庭訪問等瑣事,耗費的時間無法計算。這些工作原先都是她親力親為,在一段時間的引導中她逐漸培養出一隊班級的骨幹力量,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這樣不僅班主任輕鬆,而且可以培養班幹部的組織能力。在班裡一般事情都由班長負責,但各項具體工作分工到各個班委成員。早讀、早操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長負責;教室內的黑板報由宣傳委員負責,老師作適當指導:學習上由學習委員和各科代表負責。當然班主任要隨時隨地作檢查指導。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她們的班幹部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條。
短短的一年時間她所帶的班級在學習、體育、文藝、衛生和紀律處處領先,多次被評為縣市先進班集體。
二、愛心、細心加上耐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擔任一線教師的六年間,她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培養和建立新型師生平等關係入手,尋找學生心靈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礎上教書育人,她的.學生既不怕她,又格外親近她,有什麼心理話都願意給她說。因此,她的話總能說到學生的心坎上?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不能讓一個差生掉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對差生有愛心、耐心、恆心,就能……」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她的班上有這麼一位學生叫王軍偉,父母都已年老,自己又是殘疾。家裡生活艱苦,自己又經常被同學欺負。生活在這種境況的他,沒有童年的歡樂,總是沉默寡言,和別人說話也總是戰戰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裡疼在心上。對他這樣的學生王老師總是給以更多的關心,及時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多次找欺負他的學生談話,積極表揚幫助他的學生。學生的心靈畢竟是天真純潔,漸漸欺負他的少了,幫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在給老師的評價表中王軍偉同學總是寫這樣平常而發自內心的一句話:「老師,你就像我的媽媽,我會用努力學習報答您的!」。
王老師對學生有高度的愛心和責任心。她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應該是最基本的原則。
王雅紅也是她班裡的一個學生,父母雙亡,她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因為缺少雙親的關愛和教育,王雅紅性格孤僻,經常遲到、曠課,常因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吵架,不做家庭作業,成為一個讓帶課老師頭疼的學生。看到這一切,王老師沒有無休止的因為違犯紀律的訓斥、挖苦她,而是以親人般的愛心關心她、愛護她。指導她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指出她違紀的言行,對她不寫作業王老師每天下午陪她做完作業再送她回家,真誠的愛可以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她向老師提出自己的決心保證能獨立完成作業了,而且她用行動履行了諾言。畢業離校時,這個孩子控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淚水奪眶而出緊緊抱住了自己的老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六年來,她用自己的汗水澆出了一園桃李芬芳。在教育園地里她用滿腔熱情收穫了學生的敬愛,家長的認可,領導和同事的稱讚。
三、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師德修養
王老師在思想上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與奮鬥目標,她把熱愛教育事業放在首位,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立足本職,勤奮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文化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做到不遲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熱愛教育事業,堅持教養並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少先隊工作方面,她積極組織隊員參加各項活動,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使少先隊員的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日常生活方面,她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守國家法規,遵循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樂於奉獻,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地做好領導交給自己的每一項任務。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時刻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同事及學生面前做出表率,力爭成為一名大家公認的合格乃至優秀的青年教師。
馬克思說,人活著是要有點精神追求的。她堅信這句名言。因此,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渴望有更多的鍛鍊自己的機會,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所以從進入xx小學起,她就積極參加各種講課、評課活動,多次擔任觀摩課、公開課任務,讓自己在的舞台上能有所成就。
王xx老師就是這樣,憑著對事業的痴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短短的六年工作中不斷取得一個個成績。2004年她撰寫的論文《課堂改革與數學中的創新教育》獲市論文評比叄等獎;2005年5月,王xx老師被評為縣模範班;2006年連續評為聯校模範和優秀輔導員;2007年9月評為縣普通教育先進個人,12月評為縣教學能手,論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該年獲獎。
王xx老師堅信:成績永遠屬於過去,今後只有不斷地完美自我,才能繼續保持良好的師德師風,在平凡的三講台,以春蠶的精神、蠟燭的品格,為祖國的未來,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與責任,她深信這才是一個優秀人民永無止境的奉獻與追求。
為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關於「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11月15日篾廠鄉中心學校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教師在大會議室集中學習了《忠誠執著守初心,無私奉獻擔使命——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以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以張桂梅同志為標杆,查找差距、檢視問題、抓好整改。
通過我校黨支部書記王啟林的講解和黨員教師的自學,我校黨支部沐琳和楊席猛同志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交流了學習心得,表示要將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作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標杆,努力做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
1。
積極動員組織學習。按照要求,篾廠鄉黨支部及時將張桂梅相關先進事跡和文件要求轉發到黨務工作群、幹部職工交流微信群、qq群,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學習。並在篾廠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大會上集中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在會上安排部署全鄉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的有關工作。
多種形式加強宣傳。以支部為單位,加強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將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與主題教育宣講工作相結合,以每名黨員為中心向周圍輻射,使每名幹部、群眾都樹立典型標杆,向先進同志看齊。
多種方式抓實學習。集中學習結束後,黨支部書記王啟林同志要求每位黨員都要認真去研讀張桂梅事跡材料,通過自學和討論等多種方式實學實做。落。
學習張桂梅事跡全體黨員都深受啟發,他們紛紛表示要用張桂梅的事跡來鼓舞自己,提高自己的認識,築牢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錘鍊意志品質。堅守初心、鍥而不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合張桂梅優秀事跡的學習內容,篾廠鄉中心校黨支部還組織開展了對照黨章找差距主題活動,全體黨員同志對照黨章《準則》《條例》等對其他黨員提出建議與意見。其中主要從黨員意識、擔當作為、服務群眾、遵守紀律、發揮作用等五個方面進行問題查找。
主題教育活動的深化學習,使得全體黨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圍繞主題教育的目標要求和重點措施,自覺深化理論武裝,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積極履職盡責,對照黨章找差距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為民服務。
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韌執著、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無私無我地在平凡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燃燒著自己,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興滇人才獎」等40餘項榮譽稱號。
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命運坎坷,但無論身心如何困苦、處境如何艱難,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信仰,飽含著對黨、對人民、對貧困山區的無限深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1998年4月,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她對黨忠誠。
熟悉張桂梅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說黨委政府的不好、說共產黨的不是。她反覆說:「你們可以說某個幹部不行,但絕不可以說共產黨不好。如果沒有共產黨,哪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一句話,她講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說還要繼續講下去。
她對黨感恩。
2000年,在領取勞模的5000元獎金後,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把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2015年,她將自己的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榮譽證書,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黨組織,全部保留在縣檔案館裡。別人問她怎麼捨得,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她對黨信賴。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創建後,她把黨的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堅持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教育育人,實行紅色教育統領校園文化的教學模式。建校初期,由於山區條件艱苦,加之她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完全適應不了,不到半年,17名教師就有9名辭職離去,教學工作近乎癱瘓。現實雖然讓她始料不及,但也意外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這也啟示她,有黨員,就要有黨組織,有黨組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從此,張桂梅心中有了底氣,腳下有了力量。她迅速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裡泛著淚花,緊握右拳向黨旗保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裡的女孩送入大學。
學校黨支部很快成立起來,從此女子高中就有了「主心骨」,學校建設翻開了嶄新一頁。10多年來,她開創並堅持「五個一」黨性教育常規活動,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員徽章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觀看一部紅色影片、黨員每周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女子高中第一屆學生都清晰記得,第一天唱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理想信念教育成為女子高中一大辦學特色,「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成為了女子高中始終不變的辦學宗旨。對此她說,我們就是要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外,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著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她用一言一行、心血汗水、無疆大愛,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把一生全都給了黨?
牢記宗旨,為民奉獻一輩子。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為民情懷,保持著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只要我還有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
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在此後的時間裡,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說:「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
她愛生如子。
到民族中學工作,張桂梅面對的是傈傈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學生幾乎都來自大山,家庭貧困,因為缺乏營養,普遍體弱多病。對此,她就每個月輪流帶著學生出去「加餐」,她告訴學生:「你們這個時候正在長身體,想吃什麼就告訴我。」每次學生們都吃得很開心,直到有一天,學生們吃完飯,張桂梅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飯錢,學生們オー下子明白過來,每頓飯僅捨得吃兩毛錢一份小菜的張老師、其實並不寬裕。大家無語凝咽,淚眼相望?
2003年,張桂梅還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這個班有的學生轉走了,有的學生回家不讀了,有些男孩子晚上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著中考臨近,張桂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之後,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但玩遊戲的學生還是管不住自己,晚上總想跑出去。張桂梅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早上,她叫學生們起床早操;晚上,她先檢查完女生宿舍後,又逐床清點男生人數,オ躺下休息。一段時間下來,男孩子們都說就像在家裡一樣,有個媽媽和他們住在一起。可是,只有張桂梅知道,住在男生宿舍里的那幾個月是怎樣熬過來的。為更好照顧男生的起居,每到下午張桂梅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而且男生們粗重的鼾聲、夢話聲和臭腳味,常常使她睡不好覺……。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在中考時22個學生考到了500分以上。
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不幸總是纏繞著張桂梅。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地把檢驗結果揣進懷裡,繼續堅持站在講台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她才住進醫院接受手術。為她手術的醫生從她體內取出重達2公斤多的腫瘤時,眼泛淚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這樣一個薄弱身軀熬過這樣的疼痛: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台之上……?
她愛孤如子。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她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慈善事業上。2001年,張桂梅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剛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2歲,最大的也オ12歲。「因為孩子大小,一把屎、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乾淨也乾淨不起來。」原本最愛漂亮、最愛乾淨的張桂梅,就這樣被這群孤苦伶仃的孩子改變了。
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先是領著孩子們賣鞋、賣花,後來到處籌措資金,在籌措資金過程中,很多人甚至認為她是騙子,還驅趕她,給她吃閉門羹,但她並不氣餒,她說:「求人很丟人,但孩子們如果生活得不好,我這個院長更丟人。」正是憑著執著的信念和無私的大愛,她放棄了假期閒適的生活,為籌集資金奔忙。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張桂梅的無私大愛,感動著無數人。一生無兒無女的她,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其中《中國好人》頒獎詞這樣評價張桂梅——他鄉的生活提純著您溫暖的善良;人生的苦難從未撼動您執著的堅強;沒有孩子,卻被幾百個孩子稱呼為「媽媽」;日子清苦,內心卻總能安享另一種陽光……。
堅韌頑強,執著追求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始終秉持著對教育事業的痴心和執著,創造了貧困山區教育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基層教育工作的責任和擔當,用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幹事品格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她胸懷夢想。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惡性循環。張桂梅認為,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2年起,她就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招來的是許多人的質疑和辱罵。但張桂梅並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該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還出來看笑話。」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意、無助至極的她坐在街頭,靠著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號,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著我的名字,昐著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號到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台後,熱情的編導找了個企業家和她對話,爭取幫她解決點女子高中的困難。一邊是山裡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50至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籌建學校的日子,張桂梅異常艱難、身心疲憊,但她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她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了。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她堅韌頑強。
學校是建起來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學生的家,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屆學生的家。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個學生的家裡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山下,師傅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但學生的家在山頂上,僅有一條不超過半米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如果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想老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著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哪怕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裡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她孜孜以求。
作為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總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親力親為。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時只有3個班94名學生,張桂梅孩子們起床上課都比較方便。第二年擴招了5個班,班級數由此增加到8個,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掃學校衛生,逐間宿舍喊學生起床,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張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會準時響起:「姑娘們,起床讀書啦。」從起床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一直迴響在校園裡。學生們說,聽到小喇叭的聲音心裡特別踏實,如果張桂梅出差或出去開會了,一天聽不到小喇叭聲音就覺得像缺少一種什麼東西,甚至心裡都會有不安的感覺。張桂梅說:「我要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學生的身邊守護著她們,一直和她們在一起。」?
作為教師,張桂梅總是把提高教學質量當做自己的本分。她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基本是降分錄取,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差,有的竟連漢語拼音都不會,普通話也說不清,成績始終提不上去。張桂梅心急如焚,決定從激發內生動力入手,培養學生勤奮刻苦精神。她堅持補短板與講新課兩手抓,一份工作操兩份心,延長了個人備課時間,增加了批改作業量,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每堂課,她都精心設計一個新穎的開場白,有時朗誦一首美麗的小詩,有時唱支學生愛聽的歌謠,有時講述一個自編的故事,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就這樣被調動了起來,慢慢地成績也上來了。天道勤,張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報。11年來,女子高中已經畢業1645名學生,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2019年,畢業學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線,9人上了專科線。但與此同時,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肺纖維化、肺氣腫等疾病日益嚴重,醫生說她的生命可能不會超過2年了,但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張桂梅總是笑著說:「感謝每天清晨能夠醒來,又能看到新的陽光!」。
無私無我,於己克儉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絲毫不為個人利益著想,棄小而崇大,舍己而為人,對自己的苛刻與對別人的慷慨鮮明強烈,她用愛滋養著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用實際行動托舉起山區孩子「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和夢想。
於己,她異常嚴苛。
在華坪,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張桂梅吃的異常簡單,用的、穿的也極為簡樸。有時一個饅頭就是她的一餐早飯,一碗麵條就是她的午餐和晚餐。她使用的手機,是一部歷史悠久的老式諾基亞,這也是她最重要的寶貝之ー。別人問她,為什麼不換個智慧型手機?她說,一來還能用,沒有必要花錢,二來手機里存有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慧型手機容易壞,她怕換手機後這些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號碼會丟失。對她來說,跟學生保持聯繫,經常聽聽學生的心聲,為他們加加油、鼓鼓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這些幸福,都與老式諾基亞聯在一起?
她穿的衣服,也很老土,多年都是一個樣。張桂梅說:「我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一些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我身上套的。」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華坪縣委給張桂梅7000元錢制裝費,讓她買一套像樣的西服,穿著上北京。但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一台電腦,供教師辦公,給學生學習。
對人,她異常慷慨。
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出了名,對別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個學生沒有錢吃飯,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櫃地找錢,把僅有的20元錢都給了那個學生。從此,那個小男孩每周都按時得到張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畢業。
還有一天深夜,一個學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給了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
72歲的二姐病危,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的妹妹,擔心她經濟拮据不能及時趕回,還專門給她寄來500元錢路費,但張桂梅卻把姐姐給的路費,為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了住院費。為此,她留下了對哥哥姐姐的終生遺憾。她每當想起這些「無情」的抉擇,每次都難以釋懷,淚流滿面。
……。
張桂梅這樣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30萬元的「興滇人オ獎」獎金,一次性就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建教學樓;又有3萬多元的獎金,張桂梅剛過手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萬囑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錢最終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希望能在活著的時候,看著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的身上……截至目前,張桂梅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00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和教育事業,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張桂梅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她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堅韌執著、鍥而不捨,奮力衝破一切困難活著、做著、奉獻著,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總結:「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通過我校黨支部書記王啟林的講解和黨員教師的自學,我校黨支部沐琳和楊席猛同志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交流了學習心得,表示要將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作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標杆,努力做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
1。
積極動員組織學習。按照要求,篾廠鄉黨支部及時將張桂梅相關先進事跡和文件要求轉發到黨務工作群、幹部職工交流微信群、qq群,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學習。並在篾廠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大會上集中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在會上安排部署全鄉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的有關工作。
多種形式加強宣傳。以支部為單位,加強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將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與主題教育宣講工作相結合,以每名黨員為中心向周圍輻射,使每名幹部、群眾都樹立典型標杆,向先進同志看齊。
多種方式抓實學習。集中學習結束後,黨支部書記王啟林同志要求每位黨員都要認真去研讀張桂梅事跡材料,通過自學和討論等多種方式實學實做。落。
學習張桂梅事跡全體黨員都深受啟發,他們紛紛表示要用張桂梅的事跡來鼓舞自己,提高自己的認識,築牢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錘鍊意志品質。堅守初心、鍥而不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合張桂梅優秀事跡的學習內容,篾廠鄉中心校黨支部還組織開展了對照黨章找差距主題活動,全體黨員同志對照黨章《準則》《條例》等對其他黨員提出建議與意見。其中主要從黨員意識、擔當作為、服務群眾、遵守紀律、發揮作用等五個方面進行問題查找。
主題教育活動的深化學習,使得全體黨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圍繞主題教育的目標要求和重點措施,自覺深化理論武裝,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積極履職盡責,對照黨章找差距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為民服務。
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韌執著、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無私無我地在平凡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燃燒著自己,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興滇人才獎」等40餘項榮譽稱號。
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命運坎坷,但無論身心如何困苦、處境如何艱難,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信仰,飽含著對黨、對人民、對貧困山區的無限深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1998年4月,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她對黨忠誠。
熟悉張桂梅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說黨委政府的不好、說共產黨的不是。她反覆說:「你們可以說某個幹部不行,但絕不可以說共產黨不好。如果沒有共產黨,哪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一句話,她講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說還要繼續講下去。
她對黨感恩。
2000年,在領取勞模的5000元獎金後,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把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2015年,她將自己的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榮譽證書,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黨組織,全部保留在縣檔案館裡。別人問她怎麼捨得,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她對黨信賴。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創建後,她把黨的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堅持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教育育人,實行紅色教育統領校園文化的教學模式。建校初期,由於山區條件艱苦,加之她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完全適應不了,不到半年,17名教師就有9名辭職離去,教學工作近乎癱瘓。現實雖然讓她始料不及,但也意外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這也啟示她,有黨員,就要有黨組織,有黨組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從此,張桂梅心中有了底氣,腳下有了力量。她迅速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裡泛著淚花,緊握右拳向黨旗保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裡的女孩送入大學。
學校黨支部很快成立起來,從此女子高中就有了「主心骨」,學校建設翻開了嶄新一頁。10多年來,她開創並堅持「五個一」黨性教育常規活動,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員徽章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觀看一部紅色影片、黨員每周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女子高中第一屆學生都清晰記得,第一天唱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理想信念教育成為女子高中一大辦學特色,「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成為了女子高中始終不變的辦學宗旨。對此她說,我們就是要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外,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著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她用一言一行、心血汗水、無疆大愛,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把一生全都給了黨?
牢記宗旨,為民奉獻一輩子。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為民情懷,保持著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只要我還有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
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在此後的時間裡,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說:「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
她愛生如子。
到民族中學工作,張桂梅面對的是傈傈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學生幾乎都來自大山,家庭貧困,因為缺乏營養,普遍體弱多病。對此,她就每個月輪流帶著學生出去「加餐」,她告訴學生:「你們這個時候正在長身體,想吃什麼就告訴我。」每次學生們都吃得很開心,直到有一天,學生們吃完飯,張桂梅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飯錢,學生們オー下子明白過來,每頓飯僅捨得吃兩毛錢一份小菜的張老師、其實並不寬裕。大家無語凝咽,淚眼相望?
2003年,張桂梅還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這個班有的學生轉走了,有的學生回家不讀了,有些男孩子晚上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著中考臨近,張桂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之後,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但玩遊戲的學生還是管不住自己,晚上總想跑出去。張桂梅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早上,她叫學生們起床早操;晚上,她先檢查完女生宿舍後,又逐床清點男生人數,オ躺下休息。一段時間下來,男孩子們都說就像在家裡一樣,有個媽媽和他們住在一起。可是,只有張桂梅知道,住在男生宿舍里的那幾個月是怎樣熬過來的。為更好照顧男生的起居,每到下午張桂梅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而且男生們粗重的鼾聲、夢話聲和臭腳味,常常使她睡不好覺……。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在中考時22個學生考到了500分以上。
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不幸總是纏繞著張桂梅。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地把檢驗結果揣進懷裡,繼續堅持站在講台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後,她才住進醫院接受手術。為她手術的醫生從她體內取出重達2公斤多的腫瘤時,眼泛淚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這樣一個薄弱身軀熬過這樣的疼痛: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台之上……?
她愛孤如子。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她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慈善事業上。2001年,張桂梅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剛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2歲,最大的也オ12歲。「因為孩子大小,一把屎、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乾淨也乾淨不起來。」原本最愛漂亮、最愛乾淨的張桂梅,就這樣被這群孤苦伶仃的孩子改變了。
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先是領著孩子們賣鞋、賣花,後來到處籌措資金,在籌措資金過程中,很多人甚至認為她是騙子,還驅趕她,給她吃閉門羹,但她並不氣餒,她說:「求人很丟人,但孩子們如果生活得不好,我這個院長更丟人。」正是憑著執著的信念和無私的大愛,她放棄了假期閒適的生活,為籌集資金奔忙。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張桂梅的無私大愛,感動著無數人。一生無兒無女的她,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其中《中國好人》頒獎詞這樣評價張桂梅——他鄉的生活提純著您溫暖的善良;人生的苦難從未撼動您執著的堅強;沒有孩子,卻被幾百個孩子稱呼為「媽媽」;日子清苦,內心卻總能安享另一種陽光……。
堅韌頑強,執著追求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始終秉持著對教育事業的痴心和執著,創造了貧困山區教育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基層教育工作的責任和擔當,用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幹事品格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她胸懷夢想。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惡性循環。張桂梅認為,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她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2002年起,她就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招來的是許多人的質疑和辱罵。但張桂梅並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該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還出來看笑話。」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意、無助至極的她坐在街頭,靠著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08年1月7號,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著我的名字,昐著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號到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台後,熱情的編導找了個企業家和她對話,爭取幫她解決點女子高中的困難。一邊是山裡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50至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籌建學校的日子,張桂梅異常艱難、身心疲憊,但她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渝,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她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了。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她堅韌頑強。
學校是建起來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學生的家,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屆學生的家。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個學生的家裡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山下,師傅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但學生的家在山頂上,僅有一條不超過半米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如果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想老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著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哪怕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裡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她孜孜以求。
作為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總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親力親為。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時只有3個班94名學生,張桂梅孩子們起床上課都比較方便。第二年擴招了5個班,班級數由此增加到8個,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掃學校衛生,逐間宿舍喊學生起床,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張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會準時響起:「姑娘們,起床讀書啦。」從起床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一直迴響在校園裡。學生們說,聽到小喇叭的聲音心裡特別踏實,如果張桂梅出差或出去開會了,一天聽不到小喇叭聲音就覺得像缺少一種什麼東西,甚至心裡都會有不安的感覺。張桂梅說:「我要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學生的身邊守護著她們,一直和她們在一起。」?
作為教師,張桂梅總是把提高教學質量當做自己的本分。她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基本是降分錄取,學習習慣差,學習基礎差,有的竟連漢語拼音都不會,普通話也說不清,成績始終提不上去。張桂梅心急如焚,決定從激發內生動力入手,培養學生勤奮刻苦精神。她堅持補短板與講新課兩手抓,一份工作操兩份心,延長了個人備課時間,增加了批改作業量,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每堂課,她都精心設計一個新穎的開場白,有時朗誦一首美麗的小詩,有時唱支學生愛聽的歌謠,有時講述一個自編的故事,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就這樣被調動了起來,慢慢地成績也上來了。天道勤,張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報。11年來,女子高中已經畢業1645名學生,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2019年,畢業學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線,9人上了專科線。但與此同時,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肺纖維化、肺氣腫等疾病日益嚴重,醫生說她的生命可能不會超過2年了,但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張桂梅總是笑著說:「感謝每天清晨能夠醒來,又能看到新的陽光!」。
無私無我,於己克儉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絲毫不為個人利益著想,棄小而崇大,舍己而為人,對自己的苛刻與對別人的慷慨鮮明強烈,她用愛滋養著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用實際行動托舉起山區孩子「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和夢想。
於己,她異常嚴苛。
在華坪,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張桂梅吃的異常簡單,用的、穿的也極為簡樸。有時一個饅頭就是她的一餐早飯,一碗麵條就是她的午餐和晚餐。她使用的手機,是一部歷史悠久的老式諾基亞,這也是她最重要的寶貝之ー。別人問她,為什麼不換個智慧型手機?她說,一來還能用,沒有必要花錢,二來手機里存有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慧型手機容易壞,她怕換手機後這些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號碼會丟失。對她來說,跟學生保持聯繫,經常聽聽學生的心聲,為他們加加油、鼓鼓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這些幸福,都與老式諾基亞聯在一起?
她穿的衣服,也很老土,多年都是一個樣。張桂梅說:「我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一些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我身上套的。」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華坪縣委給張桂梅7000元錢制裝費,讓她買一套像樣的西服,穿著上北京。但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一台電腦,供教師辦公,給學生學習。
對人,她異常慷慨。
張桂梅對自己的「摳門」出了名,對別人的慷慨更出名!有一次,一個學生沒有錢吃飯,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櫃地找錢,把僅有的20元錢都給了那個學生。從此,那個小男孩每周都按時得到張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畢業。
還有一天深夜,一個學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給了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
72歲的二姐病危,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的妹妹,擔心她經濟拮据不能及時趕回,還專門給她寄來500元錢路費,但張桂梅卻把姐姐給的路費,為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了住院費。為此,她留下了對哥哥姐姐的終生遺憾。她每當想起這些「無情」的抉擇,每次都難以釋懷,淚流滿面。
……。
張桂梅這樣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30萬元的「興滇人オ獎」獎金,一次性就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建教學樓;又有3萬多元的獎金,張桂梅剛過手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萬囑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錢最終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希望能在活著的時候,看著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的身上……截至目前,張桂梅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00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和教育事業,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張桂梅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她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堅韌執著、鍥而不捨,奮力衝破一切困難活著、做著、奉獻著,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總結:「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xx老師畢業於xx省xx師範學校,2000年參加工作,幾年來,她都能以科研為抓手,以課題為引領,在小學課堂教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等工作中刻苦研究,奮發努力,勇於實踐,並取得了豐富的成績。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鋪開之時,xx老師有幸成為新課改中的一員。幾年來,她實踐並逼真地感受著課改的真理,並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給教育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作為一位一線的數學骨幹教師,她非常重視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申報材料平時認真瀏覽教學雜誌上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學習教科研專著,認真凝聽各類講座,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促使她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對新課程理念的感悟不斷加深。她深深知道:只有學習,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學習則落伍,不進步則退步。為了進步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她積極參加各類公然課的教學活動,虛心向同行們學習,並組織教研組的老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不斷吸收營養,以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跟上時代發展的脈搏。
記得有人這樣說過,一個老師實在不一定會弄科研,但一個不會弄科研的老師一定不會是好老師。自工作以來,xx老師一直都能加強本身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育科研,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研究型教師。信用社先進個人申報材料早在2002年,她就已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教育與發展--創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課題組成員,在子課題《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研究》中,她與領導,與同行共同學習,並在課題通訊刊物中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培養小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幾點做法》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點滴談》她不但研究本學科的知識,而且努力自學計算機知識,進步自己的計算機水平,以便更好的輔助本學科教學,她研製的課件《分蘋果》取得xx省教育科學研究二等獎,撰寫的論文《巧用媒體,滲透美育》被評為省級優秀論文二等獎;撰寫的教學設計《熟悉物體》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教學設計《車》被評為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她執教的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被評為哈市"進取杯"一等獎;執教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被評為雙城市級優良課;幼兒園先進個人申報材料《螞蟻和蟈蟈》一課被評為雙城市級優良課;在校本教研工作會議上出公然課《生活中的負數》被評為雙城市優良課;為哈市崗位大練兵活動教師培訓中出公然課《軸對稱圖形》。2004年她被評為雙城市記功教師。2008年取得雙城市首屆教壇新秀被選活動中被評為小學數學學科教壇新秀;在2008--2009年度哈爾濱市中小學班主任崗位大練兵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個人。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鋪開之時,xx老師有幸成為新課改中的一員。幾年來,她實踐並逼真地感受著課改的真理,並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給教育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作為一位一線的數學骨幹教師,她非常重視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申報材料平時認真瀏覽教學雜誌上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學習教科研專著,認真凝聽各類講座,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促使她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對新課程理念的感悟不斷加深。她深深知道:只有學習,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學習則落伍,不進步則退步。為了進步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她積極參加各類公然課的教學活動,虛心向同行們學習,並組織教研組的老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不斷吸收營養,以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跟上時代發展的脈搏。
記得有人這樣說過,一個老師實在不一定會弄科研,但一個不會弄科研的老師一定不會是好老師。自工作以來,xx老師一直都能加強本身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育科研,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研究型教師。信用社先進個人申報材料早在2002年,她就已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教育與發展--創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課題組成員,在子課題《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研究》中,她與領導,與同行共同學習,並在課題通訊刊物中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培養小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幾點做法》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點滴談》她不但研究本學科的知識,而且努力自學計算機知識,進步自己的計算機水平,以便更好的輔助本學科教學,她研製的課件《分蘋果》取得xx省教育科學研究二等獎,撰寫的論文《巧用媒體,滲透美育》被評為省級優秀論文二等獎;撰寫的教學設計《熟悉物體》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教學設計《車》被評為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她執教的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被評為哈市"進取杯"一等獎;執教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被評為雙城市級優良課;幼兒園先進個人申報材料《螞蟻和蟈蟈》一課被評為雙城市級優良課;在校本教研工作會議上出公然課《生活中的負數》被評為雙城市優良課;為哈市崗位大練兵活動教師培訓中出公然課《軸對稱圖形》。2004年她被評為雙城市記功教師。2008年取得雙城市首屆教壇新秀被選活動中被評為小學數學學科教壇新秀;在2008--2009年度哈爾濱市中小學班主任崗位大練兵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個人。